海底一万米有什么?载人潜水器新浪财经

前不久,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这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逐梦深蓝,科技助力。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持续推进深海事业迈上新台阶。

深度不断拓展

从下潜600米到挺进万米深渊,一系列关键技术大显身手

执行科考任务时,“蛟龙”号在海底随走随停,蔡嘉慧和中方潜航员默契配合,记录透过舷窗观察到的海底生物,并提出采样目标建议。“海底海山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这次终于能在水下亲眼观察深海海绵群和珊瑚林,受到的震撼远超阅读文献或者观看纪录片。”蔡嘉慧说。

在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中,我国首次面向全球开放“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中外科学家一同下潜采样。作为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自2009年首次下潜以来,已完成317次下潜,累计搭载900余人次下潜,为我国乃至全球深海探测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0年11月10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完成万米级海试,首次探底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截至目前,“奋斗者”号累计下潜329次,其中万米下潜25次,万米深潜次数和人数均居世界首位,标志着我国在全海深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深海深渊,一度被认为是海洋科考的“禁区”。但越是漆黑、高压、低温和地质运动活跃的“深海荒漠”研究,越能成为海洋研究的前沿领域。曾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任设计师、“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的叶聪感慨:“载人深潜让人更加体会到技术自主可控、自立自强的重要。中国人要把深海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潜入万米海底,要攻克的首道难关就是巨大的水压。

马里亚纳海沟1万米深处,水压接近1100个大气压,相当于2000头非洲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奋斗者”号如何做到不惧高压极端环境,在万米海底自由行走?其关键就在于载人舱。

以往使用的材料都已不能达标,需要研制一种高强度、高韧性、可焊接的钛合金材料。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舱项目负责人杨锐说:“国际上没有制造先例,唯一的办法就是我们自己造。”

于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团队经过调研论证、研究实验,攻克了载人舱材料、成型、焊接等一系列技术难关。“我们独创的新型钛合金材料成功满足了载人舱材料所需的强度、韧性和可焊性等要求。”杨锐说。

突破光纤缆控技术,采取抗低温设计、研制固体浮力材料……从下潜600米到挺进万米深渊,涉及材料科学、高精度制造、导航定位和数据传输等领域,我国科研人员取得的一系列技术突破,不仅推动我国深海探测能力迈上新台阶,也为深海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度持续提升

分辨率、位置精度令人惊叹,深海探测日益精密化、智能化

数千米深的海水阻隔了电磁波的远距离传播,如何实现水下长距离通信与数据传输?

依靠水声通信技术,“蛟龙”号实现“千里传音”。十年磨一剑,科研人员研发了水声通信系统,通过优化信号调制和抗干扰算法,实现深海环境中稳定的数据传输,通信距离超过10公里。该系统使用自适应纠错技术,提高了数据传输精度,确保在复杂水文条件下信息传输的完整性。

深海一片漆黑,地形环境高度复杂,“奋斗者”号要避免“触礁”风险,控制系统的精准指挥尤其关键。为此,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攻关技术难题,让“奋斗者”号的控制系统实现了基于数据与模型预测的在线智能故障诊断、基于在线控制分配的容错控制和海底自主避碰等功能。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赵洋说:“我们设计的神经网络优化算法,能够让‘奋斗者’号在海底自动匹配地形巡航、定点航行以及悬停定位。其中,水平面和垂直面航行控制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挺进深海大洋,探测精度不断刷新。

聚焦极地海底地形和冰下海洋环境的高分辨率成像,误差已小于5厘米;通过多波束测深系统和侧扫声呐技术,实现高精度海底地形测绘,垂直分辨率达到10厘米,水平分辨率达到1米……

深海大洋的探测精度持续提升,离不开关键技术的有力支撑,得益于科研人员对高精度设备和算法的不懈追求。借助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更多新技术,深海科考有望实现更加精准的地形勘探、生物及矿物样品采集。

广度继续延伸

中外科学家携手,海洋科考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

我国的深海大洋探测脚步越迈越深,“朋友圈”也越扩越大。不论是“蛟龙”探海、“雪龙”破冰,还是“奋斗者”遨游,中外科考团队都有许多珍贵动人的“携手”时刻。

9月6日,“蛟龙”号成功完成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第十四潜,本航次共有8名外籍科学家和3名中国香港科学家搭乘“蛟龙”号下潜,下潜区域包括西太平洋6座海山和1个海盆。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深化国际海洋合作,深海大洋探测事业将不断迈上新台阶。

THE END
1.通讯11年后再访“蛟龙”:科学家眼中的深海探索8月22日,正在西太平洋海域进行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迎来老朋友——来自中国香港的海洋生物学家、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邱建文。 在当日的下潜作业中,邱建文随潜航员赵晟娅、傅文韬,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西北面山脊进行深海生物多样性调查,观察拍摄底栖生物分布情况,采集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40823/b6d4096af64e4ea586746fa16af76ab0/c.html
2.这群中国人勇敢潜入海底10909米……该剧讲述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科技团队继“蛟龙”号、“深海勇士”号之后潜心研制“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深达10909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展示中国深潜技术如何在半个世纪三代科学家的接力拼搏中实现跨越式赶超,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任《10909》科学顾问,载人深潜团队担任总指导,刘仲宝担任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16541&sid=11
3.打印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下)王春生长期坚守海洋科研工作第一线,参加我国30多个航次调查,8次担任首席科学家,11次搭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探秘海底。他带领团队刻苦钻研,不畏艰辛,屡创佳绩,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提升我国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话语权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深海探秘勇士”。 工作30多年来,王春生平均每年参加一至两次海上科考,每次随船http://app.chuzhou.cn/print.php?contentid=3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