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研究员教授/研究员

通过多组学手段,结合传统微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方法,探索微生物生态学与污染生态学的重大科学问题,并推动多组学手段在微生物学和生态学中的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微生物适应矿山极端环境的生态机理及其分子机制;2)微生物处理矿山酸性和重金属zhangxinshuai废水的效能和机理;3)微生物、藻类基因功能芯片的研发与应用;4)重金属污染区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等。

张新帅,研究员。2012年毕业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2012~2018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CarlR.Woese基因组生物学研究所从事“基因组酶学”的博士后研究。2019年引进到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微生物代谢的研究。在NCB,JACS,PNAS,ACIE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利用“基因组酶学”策略解析微生物新酶功能和代谢通路。在分子层面上阐明肠道微生物代谢膳食成分和外源性成分的生化分子基础,解析肠道微生物中最富集的甘氨酰自由基蛋白家族新酶功能。

黄华,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获酶学博士学位。2012~2016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从事“酶组学”及“蛋白质工程”博士后研究。2017年01月引进到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微生物代谢以及工业酶应用研究。在NCB,JACS,PNAS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

以UniProt蛋白质数据库为研究对象,利用“酶组学”策略批量鉴定微生物新酶资源,进而得以为微生物代谢以及新酶工业应用研究做好铺垫工作;现具体从事人体微生物未知基因功能批量鉴定工作,冀此更好的融合人体微生物基因组与人体微生物代谢组研究,从而积极推动人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研究的更深入探索。

王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获微生物学博士学位。2014~2018年在美国葛兰素史克(GSK)研发总部先后任博士后和研究员。2018年9月作为青年拔尖人才引进到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期从事人体微生物组学和微生物进化学研究。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NatureMedicine,CellHost&Microbe,NatureMicrobiology,AmericanJournalofRespiratoryandCriticalCareMedicine,ISMEJourn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H-index为28。

王宇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2002~2006),硕士、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2006~2011)。2011年07月进入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期间于2017~2018年在瑞典隆德大学开展土壤微生物与植物互作的合作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土壤微生物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及其与植物互作的生态、环境效应。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课题以及省部级课题多项。获批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广东省扬帆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等人才项目。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oilBiol.Biochem.、Appl.Environ.Microb、PlantSoil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

以土壤微生物丛枝菌根真菌(AMF)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生态学技术探究不同生态系统(尤其是湿地生态系统)中AMF的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特征;结合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AMF与植物互作的生态、环境效应,揭示AMF调控植物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生态机制,并探究AMF防控农田Cd、As面源污染的环境效应。

梁洁良,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2006~2010),硕士、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2010~2016)。2016年03月入职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8年07月进入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至今。研究方向为土壤微生物在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TheISMEJournal、GlobalChangeBiology、BiologicalReview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篇,先后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在内的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与微生物定向调控,以及环境微生物资源开发与污染治理的研究。尾矿及矿山酸性废水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研究等。

易歆竹,副研究员。2015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环境微生物学博士学位。2015年至2016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研究所任博士后。2018年9月入职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在NatureMicrobiology,ISMEJournal,WaterResearch,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手段,探索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等新型污染物在污染环境下的分布、传播、影响因素与健康风险;探索环境污染暴露对人体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如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影响。

THE END
1.研究教授的英文怎么说研究教授的英文研究教授的英文: research professor research是什么意思: n. 研究,调查,探究 v. 调查,探究 The first is to divid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to basic research and applied research. 一种是把心理学的研究划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Other Types of Research http://m.hujiang.com/en/p689084/
2.科学网—我的导师:纯粹而卓越的科学家陈金全教授在这方面原创性的工作是和他的同事王凡、高美娟、于祖荣等教授合作的,当然贡献最大是陈金全老师,而具体情形现在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陈金全和王凡两位老师已经故去、高美娟老师早已离开专业领域、于祖荣老师退休二十多年,因此也没有人去争这个工作的先后。根据本文作者的硕士导师、南京大学施士元先生在六十年代的研究生顾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04169&do=blog&id=1415348
3.>研究员/教授柏延臣职称:教授 电话:010-5882062 传真:010-58805274 电子邮件:boyc@bnu.edu.cn 通讯地址: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100875) 简历 柏延臣,男,1972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定量遥感时空分析、不确定性和尺度问题研究。中国GIS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http://www.slrss.cn/sourcedb_slrss_cas/kydw/yjy/202006/t20200615_564794.html
4.刘红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2003.7-2004.7,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员;2003.7-2013.8,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副教授;2013.9-,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学术兼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主讲课程 本科生:心理统计。研究生:多元统计与SPSS软件。出版图书 主要贡献 温忠麟, 刘红云等(2008).潜变量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7%BA%A2%E4%BA%91/7346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