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发现场周边拉起的警戒线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沈外
九顿天窗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沈外
韩颋生前画面图源:中国探险协会
今年4月,“老猫”(右一)在九顿天窗打破亚洲纪录图源:PSAI国际专业潜水协会
韩颋此前潜水画面图源:中国探险协会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沈外
见习记者李迎唐佳燕
“韩颋,是一位杰出的潜水专家、教练和探险家,心中燃烧着突破极限、探索水下世界的热情。他对潜水界的奉献和冒险精神,激励了身边的所有人……老猫,你将永远怀念,不被遗忘。”10月18日,中国知名洞穴潜水探险家韩颋所在的PSAI国际专业潜水协会发布了一则讣闻,此时距他下水已有11天。
10月7日,韩颋在广西河池市都安县大兴镇九顿天窗下水,没有再上来。至11日,智能机器人才在水下110米左右搜寻到疑似他的身影。
1
“老猫”倒在破纪录之前
听说韩颋出事,中国潜水组织WUD创始人之一王远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会倒在一百米?”王远有15年的洞潜经验,在他眼里,韩颋是圈内很优秀的潜水运动员。
在潜水圈内,韩颋被称为“老猫”。10月12日,原本是“老猫”冲击300米洞穴潜水纪录的日子。3年前,他在广西九顿天窗创造了亚洲洞潜234米深度纪录。今年4月27日,他用12.5小时创造了277.4米的亚洲洞穴潜水深度纪录,距世界纪录286米仅差9米。
要打破这9米的差距并不简单。据极目新闻记者获悉的一份挑战计划书显示,从9月开始,韩颋团队就为此次打破纪录做着周密的准备。
对于洞穴潜水来说,深度代表着风险。洞穴潜水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极限运动之一,深潜则是洞穴潜水中最为危险的分支。据计划书显示,韩颋这次挑战的是“极限大深度”,是“顶峰上的顶峰”,是迄今为止机器人无法有效挑战人类的领域。
王远介绍,深潜本质上是对人类身体极限的挑战。一般为了平衡水压与气压的影响,潜水员要携带模拟大气结构的气瓶下潜,气瓶中按不同比例混合了氮气、氦气与氧气。在深潜情况下,目前最关键的技术突破是气瓶中气体的配比问题,不同配比可能对人体带来不同影响:气瓶中氦气过多可能产生高压神经综合征,若减少这种影响,可增加氮气浓度,但过多的氮气可能产生气体迷醉。
前述计划书显示,为了应对这种困难,韩颋的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氖气来替换氦气。
计划书还分析了极限大深度和洞穴复杂环境可能产生的风险,并提出了详细的应对措施,比如为了减少减压带来的影响,韩颋的团队还使用了减压帐篷;另外,他将携带双CCR(CCR即密闭式循环呼吸器)进行挑战。这些措施,曾在韩颋4月创造亚洲洞穴潜水纪录的过程中被证明行之有效。
王远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若发生事故,随身携带的CCR可能因进水而产生负重,再加上挂点不好做,洞穴结构复杂,机器人难以直接打捞,需要潜水员的协助。
按照挑战计划书,事发当日,韩颋正在为破纪录进行适应性潜水。但这次,准备充分的“老猫”却也没能回来。
2
洞潜行业的风险永远存在
洞潜行业“塔尖之人”的闪逝,让洞穴潜水这项与风险相伴的运动出现在大众视野。
“在不同地区地貌的洞穴中潜水,面临的风险不同。”有着13年潜水经验的潜水员孙博告诉记者,“但在洞潜行业,风险永远存在。潜水员控制风险的能力在于经验、装备、态度,但应对风险的能力更强不意味着风险本身会变小。”
在九顿天窗,这样的风险是存在的。2015年,王远曾经在这里遇到过事故,在水下166米,他亲眼看见最好的朋友发生意外。2021年9月26日,潜水员紫薇与董杰在九顿天窗下到120米左右时未能出水,原本在海上出任务的韩颋第二天赶到都安参与救援,将董杰的遗骸从岔洞带了出来。
王远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老猫”此次所从事的深潜,是洞穴潜水中最危险的分支。
年轻潜水员姜钰宸形容死亡与潜水员的关系就像猫鼠游戏,“死亡就像猫一样追逐着洞穴潜水员。”在他看来,韩颋的突然离去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在韩颋出事前两天,国外也有一位顶级潜水员在一次大深度洞穴潜水中意外身亡,“他们的离去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潜水员们对追求深度洞潜的信心。”
除了深潜之外,洞穴潜水中还存在以探索和穿越洞穴为目的的潜水。但即使是横向穿越,也伴随着风险。
在一次穿越式洞潜中,姜钰宸和潜伴走失了,等姜钰宸回去找到对方时,只见他漂在水里,嘴里没有呼吸器,已经失去了意识。自那以后,姜钰宸远赴美国专门参与了一项针对CCR洞穴潜水的训练,才发现失误的可能性这么多,而每一个简单的错误,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连环后果。
为了应对风险,潜水员在正式洞潜前,通常要经过复杂而严密的训练。与开放式潜水的技巧不同,洞穴潜水的训练更强调对突发情况的模拟与处理。
在培训中,潜水员周瑶模拟过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能见度为零、引导主线丢失、设备损坏等等。“洞潜的容错率很低,所以必须对所有的应对措施了如指掌,形成肌肉记忆。”周瑶说。
“危险是客观的,而恐惧是主观的。”对于这次的水下意外,平凡没有过多恐慌。事后他详细总结了这次危机的原因和应对措施,并刊发在行业杂志上。“遇到问题,反思总结,下次继续。”平凡这样总结自己的洞潜经历。
3
洞潜并非追求冒险的运动
自从潜伴在九顿天窗出事后,王远再也没有进行过深潜,而是更多以横向穿越为主。
王远认为,洞穴潜水并非只是一项追求冒险的运动,舆论不应过度鼓吹对于深度的追求。实际上,很多人从事洞穴潜水是因为兴趣或事业,更多人将洞穴潜水当作一种日常。
“我不是探险家,我很少去那种没人去过的地方探险。”在潜水员平凡看来,洞潜的魅力在于每一次完成计划的圆满,在每一次下水前,他和潜伴会制定精密的下潜和拍摄计划,“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计划执行,你要按照计划潜水。”
对不同的爱好者而言,洞穴潜水有着丰富多元的意义。
周瑶曾是一名开放水域潜水的休闲潜水员,在一次偶然机会中发现了墨西哥水下洞穴的瑰丽与迷人,于是开始练习洞潜,并一发不可收拾。为了更好地探洞,她从美国搬到了墨西哥,成为当地的一名洞潜向导。“每一次在洞中的体验都是惊喜的。”周瑶说。
“没有任何一点光源,像是回到了子宫中,很安静。”姜钰宸说,在洞穴中,他逐渐找到了自我和外界的平衡。最近,他和女友开始一起探索洞潜,并成为了两人中操心更多的那个——他希望他们能一直平安,潜得更久一点。
正如“老猫”所说,“只有最后安全回来,才是一次成功的潜水。让探索有价值,而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