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珊瑚礁减少趋势:CUREE机器人“深度学习”深海潜水

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正在联合开发搭载NVIDIAJetson的海底研究助手,以收集有关珊瑚礁、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数据。

研究人员正在让机器人“深度学习”深海潜水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自主机器人与感知实验室(WARPLab)和麻省理工学院(MIT)正在开发一种用于研究珊瑚礁及其生态系统的机器人。

由NVIDIAJetsonOrinNX模块支持的WARPLab自主潜水器(AUV)是这一全球最大的私人海洋研究机构做出的一次努力,以扭转珊瑚礁减少的趋势。

根据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珊瑚礁解决方案倡议(WHOIReefSolutionsInitiative)的数据,在过去三十年中,全球约有25%的珊瑚礁消失,剩下的珊瑚礁也大多正在濒临灭绝。

这台名为CUREE(CuriousUnderwaterRobotforEcosystemExploration,好奇的水下生态探索机器人)的自主潜水器,能够与潜水员一起收集视觉、声音和其他环境数据,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人类对珊瑚礁及其周围海洋生物的影响。该机器人借助不断扩展的NVIDIAJetson边缘AI功能,建立起珊瑚礁的3D模型,并跟踪动植物。它还能通过运行模型来实现自主导航和数据收集。

WHOI的潜水艇曾于1986年首次探索泰坦尼克号,研究所目前正在开发用于数据收集的CUREE机器人,以扩展这项工作的规模并协助制定缓解策略。该机构还在探索如何使用仿真和数字孪生来更好地复制珊瑚礁的状况,并研究像NVIDIAOmniverse(用于构建和连接3D工具和应用的开发平台)这样的解决方案。

NVIDIA正在Omniverse中创建地球的数字孪生,并正在开发世界上最强大的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Earth-2,用于预测气候变化。

水下AI:DeepSeeColor模型

浮潜过的人都知道,在水下看东西可不像在陆地上那么清晰。随着距离的增加,水会削弱水下太阳光的可见光谱,使某些颜色比其他颜色更加暗淡。同时,水中的微粒会造成朦胧的视野,即所谓的反向散射。

WARPLab的一个团队最近发表了一篇关于海底视觉校正的研究论文,帮助缓解了这些问题,并为CUREE的工作提供了帮助。这篇论文描述了一个名为DeepSeeColor的模型,该模型在海底使用两个卷积神经网络序列减少反向散射,并在NVIDIAJetsonOrinNX上实时校正颜色。

麻省理工学院机器人学博士候选人、WARPLabAI开发者StewartJamieson表示:“NVIDIAGPU参与了我们的大部分工作流程。一般来说,当有图像进来时,我们就会使用DeepSeeColor校正颜色,然后就可以探测鱼类,并将探测结果传送给船上的科学家。”

水下视觉与听觉:鱼类和珊瑚礁探测

CUREE配备了四个前向摄像头、四个用于捕捉水下声音的水听器以及多个深度传感器和惯性测量单元传感器。由于全球定位系统(GPS)无法在水下工作,因此只能在水面上用它来初始化机器人的起始位置。

借助摄像头、水听器和在JetsonOrinNX上运行的AI模型,CUREE能够收集数据,并以此制作出珊瑚礁和海底地形的3D模型。

为了使用水听器收集音频数据,CUREE需要在关闭马达的情况下漂浮在水中,以避免干扰音频。

该团队一直在训练根据音频和视频输入来追踪生物的探测模型。但在探测清晰的音频样本时,有一种生物的噪音干扰特别大。

Girdhar提到:“问题在于水下枪虾的叫声很大。”在陆地上,如何将声音从背景噪音中分离这一经典难题被称为“鸡尾酒会问题”。Girdhar说:“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算法来消除音频中虾叫声的影响就好了,但目前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

麻省理工学院-WHOI联合项目博士候选人LeviCai表示,尽管现有的水下数据集很少,但鱼类探测和追踪这一开创性的工作进展很顺利。他表示他们正在采用一种半监督方法进行海洋动物追踪,即通过使用鱼类探测神经网络探测到的目标对追踪进行初始化。该网络在开源的鱼类探测数据集上训练而成,这些数据集使用CUREE收集到的图像进行迁移学习并进行微调。

Cai提到:“我们先手动驾驶潜水器,直到看到想要追踪的动物,然后点击它,让半监督追踪器接手。”

JetsonOrin利用能效驱动CUREE

能效对于像CUREE这样的小型自动潜水器来说至关重要。数据收集所需的计算消耗了约25%的可用能源,剩余的能源则用于驱动机器人。

在圣约翰岛(美属维尔京群岛岛屿)执行潜水任务的Girdhar谈到,根据珊瑚礁任务和观测要求,一般来说,CUREE充电一次可以工作两个小时。

为了提高能效,该团队正在研究使用AI来管理传感器,从而使计算资源能够在进行观测时自动唤醒,并在不使用时自动休眠。

Girdhar表示:“我们的机器人很小,所以用在GPU计算上的能量就很重要。借助JetsonOrinNX,我们解决了功耗问题,它还使我们的系统变得更加稳健。”

探索如何使用IsaacSim进行改进

WARPLab团队正在尝试使用NVIDIAIsaacSim(一款由Omniverse提供动力支持、可扩展的机器人仿真应用和合成数据生成工具),以加快CUREE自主性和观测能力的开发。

Yogesh表示此举的目标是在IsaacSim中进行简单的仿真,以便了解需要仿真的问题的核心,然后在真实的海底世界中完成训练。他表示:“在珊瑚礁环境中,我们不能依赖声纳,而是需要近距离观察。我们的目标是观察不同的生态系统和正在发生的过程。”

了解生态系统并制定缓解策略

WARPLab团队打算将CUREE平台提供给他人使用,使人们了解到人类对海底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帮助制定缓解策略。

研究人员计划学习从数据中发现的模式。Jamieson表示,CUREE提供了一个几乎完全自主的数据收集‘科学家’,它可以将研究结果传达给人类研究人员,“比起整天盯着屏幕、驾驶着它手动完成任务,‘科学家’的收获多出了不少。”

Girdhar表示,可以为珊瑚礁等生态系统构建一个网络模型,不同节点对应不同类型的物种和栖息地。所有这些不同的相互作用都在这个网络中发生,研究人员可通过了解这个网络来了解各种动物与其栖息地之间的关系。

THE END
1.南极洲首次发现!一项近日发表在英国《南极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显示,科研人员首次在南极洲发现了琥珀。这表明在大约9000万年前,南极洲的气候条件允许能够产生树脂的树木生存。 这一研究由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和德国弗赖贝格矿业与技术大学主导。该研究所日前发布公报说,研究团队2017年乘坐“北极星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UyNjU3Mg==&mid=2652074749&idx=2&sn=1e8bc43d97e35eb6dee1046bfc509c8e&chksm=8a62c20b3c240fdf2b07c363c48f5fca930053f3d02407099afd8b49f321fd0af41f9c3cccd2&scene=27
2.最懂潜水的中国作家带来海底世界的故事与奇光中国作家小说“最懂潜水的中国作家”禹风昨日携新书《梦潜》与读者进行了一场“碧海蓝天,回望陆上人生”新书分享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梦潜》是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于10月刚刚推出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作家禹风创作的七个以潜水为背景的故事,给读者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潜水文学”阅读体验。该书是国内第一https://m.163.com/dy/article/JIBJHKKD053469KO.html
3.蛟龙号潜水器将首次搭载科学家及女记者下潜蛟龙号潜水器将首次搭载科学家及女记者下潜 6月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江苏江阴的苏南国际集装箱码头顺利安装至母船“向阳红09”。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摄 科技日报“向阳红09”船6月8日电 (特派记者 高博)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进入倒计时,将于10日奔赴南海及太平洋,科技日报特派记者http://www.sciencehuman.com/party/survey/survey2013/survey201306d.htm
4.离世潜水员徐海燕:跳级神童理科状元,早早买房为父母养老——中国当年那个扎着两条小辫、喜欢穿小蓝裙的“神童”,如今就这么走了,悲痛在亲友和潜水圈中扩散。对于徐海燕的离去,她一位发小对红星新闻说:“震惊!没想到通过这样的方式得知昔日同学的消息。” ▲出席图书签售活动的徐海燕 受访者供图 跳级神童: 同学们的“小老师”,从小想当科学家 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sh/201709/t20170919_10745804.htm
5.奇妙!科学家揭秘蜥蜴如何在水下呼吸科学家揭秘蜥蜴如何在水下呼吸_北京时间 斯威克博士研究蜥蜴已有10年之久,从2015年开始研究这种奇怪的行为,当时她注意到一只蜥蜴花了16分钟完全淹没在水中,便对这次潜水的时间长度既印象深刻,又感到困惑,这促使她用水下摄像机近距离观察。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英国《每日邮报》1月2日报道,近日,一段拍摄于哥斯达https://item.btime.com/01eseo2u936s2f4acorgqnu71n5
6.下半年开始下水试验。届时,它将成为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3)我国这一新开发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长8米,宽3米,高3.4米,是用特殊的钛合金材料制成的。从外观上看,“海底飞船”呈一椭圆形球体,酷似一头小鲸鱼,能容纳3个人:一名操作员,两名科学家。在潜水器的前端,安装有一个密封的玻璃舷窗,透过它潜水科学家可以看见外面的神秘世界。它有两个配重块和一个压水舱。当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c55df594498e57cb5106df11872c933c.html
7.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通用12篇世界上有许多发明家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那潜水艇又是从什么身上得到的启示呢? 当然是鱼了!有一次在水池里看鱼,鱼一会儿浮在水面,翻个身肚皮朝天仰游起来,一会儿沉到水底,窜来窜去,只能隐约看到一点影子,可真像只小小的潜水艇。从那时候我就想:那潜水艇是不是科学家从小鱼身上得到启示的? https://www.xueshu.com/haowen/121777.html
8.中国科学家实现人类首次抵达蒂阿蔓蒂那海沟最深处中国科学家实现人类首次抵达蒂阿蔓蒂那海沟最深处 在海沟底部发现大量铁锰结核,并于深处布放“兔年快乐”标志物恭贺农历新年 1月22日,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位于东南印度洋蒂阿蔓蒂那海沟最深点完成10小时深潜作业后,成功回收。此次作业除了在海沟底部发现大量铁锰结核https://www.sast.gov.cn/content.html?id=kjb226215
9.科学网—科学家揭秘印尼巨型海底火山发现奇特深海新物种6月30日,科学家利用遥控操纵潜水器拍摄的卡维奥巴拉特海底火山热液喷口喷涌的富含矿物质的海水。卡维奥巴拉特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底火山之一,采矿企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采用卫星测高法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联合探险队美方首席科学家、马萨诸塞大学微生物学家吉姆-霍尔登(Jim Holden)说:“我们是第一个利用遥控操纵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7/234720-1.shtm
10.全国产深海“钢铁臂”成为科学家在万米海底的“左膀右臂”央视网消息:我国自主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预计2020年,在世界海洋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10000米进行深潜,如果海试成功,潜器将具备覆盖全球海洋100%海域的作业能力。目前,全新一代的机械手已经完成测试,在不久的将来会应用于万米载人潜水器,成为科学家在万米海底的左膀右臂。 https://news.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ArNLHwepXtIEYliExnU8171126
11.科学之友杂志山西势学技术协会主办2007年第09A期没想到40年后的今天,以色列科学家竟真的发明出了一种可以在血管中穿行的微型“潜水艇”机器,它可以被注射进病人血管中,并在血管内穿行,为病人提供先锋性的医学治疗。 稀奇古怪的新型充电器 关键词:充电器 太阳能发电 风力发电 手机充电 能源短缺 用电量 新能源 电能 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已经不稀奇了,但你https://www.youfabiao.com/kexzy/200709A/
12.三豆自由潜水的个人空间三豆自由潜水个人主页自由潜水耳压以及呼吸技巧 by Andrea Zuccari 5462022-12-14 01:37:16 Nataliia Zharkova Andriy Khvetkevych 谈双蹼下潜 822022-12-14 05:11 使用鼻塞气球可以进行的8种耳压平衡练习 2092022-12-14 01:15:12 Miguel Lozano 对话自由潜水首席科学家 Ericka Shagatay https://space.bilibili.com/616397264
13.“奋斗者”号已完成21次万米下潜27位科学家到达过全球海洋最深处来自全国7家单位的17名科技人员首次参加“奋斗者”号下潜,其中有5名女科学家。截至目前,“奋斗者”号已完成21次万米下潜,已有27位科学家通过“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到达过全球海洋最深处。我国万米深潜作业次数和下潜人数居世界首位。https://m.dbw.cn/guonei/system/2021/12/05/058775889.shtml
14.记录深海探索的壮阔历程——读高仲泰的《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潜》的写作还建立在对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亲历者的大量访谈基础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深潜器技术专家、“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载人深潜英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叶聪,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首位下潜万米海底的女科学家贺丽生……一批科学家、潜水器http://www.xzrbw.cn/info/2165/346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