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饲养观赏鱼的过程中,最难的问题可能就是给各种观赏鱼下药了,如果药下多了,观赏鱼直接就拜拜了,药下少了,观赏鱼病就得不到彻底地根治,所以说,这些问题终究我们要去想办法予以解决。
经过养鱼老道发现,很多鱼友对于各种药物的换算方法并不是特别的敏感,而且很多鱼场里使用的药物,大多数的观赏鱼爱好者根本就不知道,即使是我们知道了,其中的用药方法和换算单位也与我们在观赏鱼缸里完全是不一样的。
因此,养鱼老道就想尝试着做一些实验,但是这个实验怎么去开展为好呢?我有个初步的设想,希望各位鱼友们能够多提宝贵意见。
一、同样的鱼缸、同样的水体、同样的观赏鱼,不同的药量实验
比如说,很多药物的用量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精准的答案,我就想一连设置三个同样大小的鱼缸,然后加入同样高度的水体,当然了也可以先调整为同样的水温。
然后我们放入同样年龄、同样大小和数量的观赏鱼。
比如说就以敌百虫为例吧,其中一个鱼缸下入一片,第二个鱼缸下入两片、第三个鱼缸下入四片,大约就是这么个例子,我们然后来观察哪种药量能够致死观赏鱼,最终得出来一个较为安全地使用量来。
因为各种药物的不同,有什么容积的、片剂的、使用鱼缸水提前化开的,都是各不相同的用法,所以说,我就想能不能把它们全部换算成最为简单的重量单位。
统一用天平秤全部称算出来,都以药物的重量为准,这样子我们今后只需要知道水体的大小和药物的重量就可以了,计算起来就会方便多了。
二、疗效这一块怎么办?
我是这么认为的,暂时来讲,我们还不可能做到药物疗效上的精确度,我们只能说按照绝对不会死鱼的最大用量来计算,事实上我发现很多鱼友的观赏鱼病之所以久治不愈,不是大家不敢去下药,而是在用量上比我们这些老手要轻很多。
我们比如说食盐,我可以下到百分之三,而鱼场老板竟然敢下到百分之六,但是很多鱼友一个一米的鱼缸里,用手指捏上一小把,那也叫做下盐了,实际上那是根本没有任何的作用的。
再比如像敌百虫之类的药物,我们使用的都是什么水族专用药或者兽药,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敢去多下,具体来说鱼缸里的虫子到底杀没杀死,事实上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只是保证观赏鱼不死罢了。
而很多的鱼场老板,直接是使用的农药敌百虫,也就是说敌百虫晶体,论几十斤的往鱼塘里倒,观赏鱼它也没事。但是如果换算成鱼缸里的用量,那就是谁也不知道了,所以我倒是认为,暂时来讲,只要是鱼儿不死那就是我们在鱼缸里最大的用量了,或许只有这个用量才是最为稳妥和有效的。
实际上很多所谓的水族专用药,养鱼老道之所以不喜欢的原因,就是因为其中到底添加了什么成分,药量到底足不足,我们根本就无从得知,而且是不是假药我们更无从知晓,这就造成了我们给观赏鱼用药,纯粹是在浪费金钱而已。
这个东西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也没有一个什么成分标注,即使标注了,其中水分多大,谁用谁知道,一种鱼药可以治疗百病,那这个成分到底是何物就令人生疑了,还不如个人用药和农药来的靠谱。
三、观赏鱼的品种不同,对于鱼药的耐受力也不同
还有一个较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观赏鱼品种不同,耐药性也不同,这是目前牵扯到的最难办的事情。
我们也只能有选择的选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赏鱼品种来做实验,比如说不太耐药的南美短鲷、红绿灯、清道夫等观赏鱼,可以做为首选目标,我们也不可能整条龙鱼或者魟鱼来做实验,那个东西养鱼老道目前还是玩不起的,但是可以选择类似的便宜货,来充当试验品。
比如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的挑选出来一些孔雀鱼、小燕鱼、草金鱼,比较便宜的金鱼和上述的热带观赏鱼品种,使用同样的鱼缸、水体、品种,不同的药量来做这些实验。
四、药物选择该如何界定?
关于药物选择这一块,我们会选择市面上最为常用的,而鱼友们又无法把握住药量的药物,比如高猛、二氧化氯、孔雀石绿等等、等等,再去结合鱼场里的一些常用水产类药物。
也就是说这些药物基本上已经在很多鱼友或者鱼场的实践中,都已经使用过无数次了,也已经验证了它们的疗效,我们所做的只是首先研究它们的最大使用量和可能致死量,得到一些有效的数据。
当然了,我们也知道,某些药物可能会关系到水质的酸碱度,有些药物可能会涉及到水体的温度,还有的药物有可能与水体的溶氧量有关,再就是各种观赏鱼病的轻重程度。
这些因素除了观赏鱼病的轻重程度我们需要去肉眼观察以外,其他的指标全部可以通过一定的仪器检测出来,这些仪器基本上我这里也都有了,全部是电子设备,精准度很高,只有一样设备还未到位,但是目前唯一的缺憾就是我们只能做到观赏鱼在较为正常的状态下,所能够使用的最大药量。
然后再去到鱼场里慢慢的寻求一些病鱼,依次为大家去做更为有效的实验,不知道这种方法到底可不可行?如果可行的话,我现在就可以先拿鱼池子里的小孔雀鱼开练了,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我们也不是什么专业的科学家和生物学家,以我的能力暂时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关键的问题是,这种实验是否有其可操作性和到底有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