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中药学院2015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的药用植物学的学时数是相同的,理论56学时,实验50学时;各专业的教学实习分别为期1~2周,实验实习学时占总学时53.7~60.28%,加大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
3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4课程建设的改革
5增加药用植物学研究型实验
6改变考核办法,注重能力培养
药用植物学形态结构部分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情况。药用植物学分类学部分采用口试的方式进行,在药植园先熟悉各种药用植物的生长的地方、形态特征、药效及分类,然后再进行抽签抽题考试。实验部分和实习部分以4月下旬逐渐开花的植物进行制作积累植物蜡叶标本和新鲜标本进行考试。
璋。你是学中药的,哎呀我这两天腰酸背疼的,你看能不能给我开个方子?
柚幸。你们学校有没有什么名贵的药材能带点回来的?
柚幸┕,那你会针灸把脉不?
说到中药学,大家第一联想肯定是中医,但实际上中药和中医完全是两码事。
第一级:认药材
认药材虽然是修炼的第一级,但是难度系数相当高,是同学们心头一道抹不去的忧伤,若只是认药材饮片倒也罢了,各种药材的功效、科属等才是令人头痛之处,让我先哭一会再来叙述这段“悲惨”而又回味无穷的经历。
大三时开设专业课生药学,生药实验就是认识和显微鉴定各种药材。初认时,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随着药材越来越多,同学们的头也越来越大。于是大家就像武林高手闭关修炼一样,把实验室里的中药材每样都带一点回宿舍彻夜端详、辨认:断面有星点的麻黄,饮片云锦样花纹的何首乌,车轮纹的是粉防己,烂心草黄连,朱砂点的是茅苍术,黄芪心,甘草纹,狮子头的是三七,蝴蝶片的是川芎,怀中报月的是川贝母,南洋金花是曼陀罗,鹦哥嘴的是天麻,大理石样花纹的是槟榔,折断面有白色橡胶丝的是杜仲,有蚯蚓头的是防风……
这都还只是入门级的,药材辨认精通的人都仿似电视中的高手,随便拿起一棵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草,略加端详,就能准确说出名称和功效,这当然离不开更加细致的区分和观察。玄参要黑,丹参要紫,黄连要黄。香气特浓郁的药材则可能是川芎、当归、大黄、木香中的某种。黄柏嚼之黏牙,肉桂划之有油痕,大黄可以将唾液染成黄色,含多糖的是茯苓、枸杞、灵芝、天麻。
特别相似的药材除了要从形态外表上鉴定之外,还要借助显微才能鉴定,这时候则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每天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认真观察,仔细做好切片,观察导管、结晶、纤维、腺毛、气孔等特征。比如肉桂的石细胞群,薄荷的直轴式气孔,大青叶的不等式气孔,具有针晶的是山药、肉桂和天麻,具有砂晶的是草麻黄和砂仁,含晶鞘纤维的是黄柏和甘草,有柔毛的金银花。要掌握这些真的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对药材不断揣摩、观察、识记,还要和同学互相考察。
第二级:拉丁语
听到学中药还得会拉丁语,估计你已经醉了。确实,拉丁语是一门古老的语言,最早在拉提姆地区和罗马帝国使用,属于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现在基本是一门死语言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拉丁语呢?
其实,现在风行全球的英语中有一半多的单词都源自于拉丁语,而现在的一些学科例如生物分类学和生药学以及药用植物学里的生药及植物的命名仍然沿用了拉丁语,对于我们学中药的学生来说,对于药材的拉丁名、植物以及各个植物的科属的拉丁名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所以拉丁语的学习,势在必行。
拉丁语的古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是一门新的语言,我们必须得从音标音节单词句子,一步步学习,刚上课的时候,老师就像幼儿园的老师教汉语拼音一样,一个一个读给我们听,然后让我们跟着读,很难想象在大学的课堂里会有这样的氛围。拉丁语中名词最重要,和英语不同,拉丁语的每个名词一般都有好几个格,比如主格、属格、宾格、与格、夺格、呼格、方位格等,因为有这么多的格属,所以拉丁语的词序相对来说很自由,并不遵循英语里的主谓宾结构,而这些名词又有好多种变格。对于动词,则称之为变位,如此一来就有了更多繁琐的规定,要学好拉丁语,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得当时学习拉丁语时,大家像刚开始学习英语一样,把语法做成表格记忆,把枯燥无味的字母变成美丽的神话故事(例如爱神venus就来自于拉丁语),想尽各种办法终其趣味。是啊,谁能想得到学个中药居然还得学习这么古老的拉丁语,这可是中医里绝对没有的哦。不仅要学习单词,到了后面还得翻译句子。最后大家还是把这门语言学习得津津有味。
第三级:种药材
是的,你没听错,学中药的还需要自己种药材。
老师让我们亲自去种药材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别说种药材了,现在的大学生拿铁锹种过庄稼的都没几个吧?喔,让我想起了山上那耕牛和插秧的场景,就此打住。跟我来看看这种药材究竟什么名堂。
首先老师带我们逛了植物园(嗯,没错,就是那从大一逛到大四的药用植物园),看了里面的各种药材,熟悉了土质、土壤含水量以及周围的环境,接下来老师便给我们选了一块用来种药材的地,正好选在了水塘旁边以方便抽水浇灌。嗯,地选好了,面对大家一脸的茫然,老师无奈地摇了摇头然后开始带头拔草,大家终于明白过来第一步是拔草。是啊,这么多的杂草不除掉,我们要种的药材要去哪里长?大家一下子化身成了结结实实的农民伯伯,戴着草帽,穿着实验服,戴着手套,开始拔草。
拔完草,过了一周大家便开始翻地。女生也拿起铁锹,干得一点不比男生逊色。翻地这个过程也很戏剧化,翻出来蚯蚓虫子神马的引起女孩子们一阵又一阵的尖叫是常事。这一叫男生们的心脏受不了啊,那分贝高得能跟食堂大妈PK一下《opera2》了。
接着便是播种,起沟,定时浇水除草了。还记得那天艳阳高照,负责小组去植物园浇水,谁知中途竟下起了倾盆大雨,这水倒是浇充足了!雨来的猛烈且毫无预兆,再加上植物园离宿舍区隔着几千米,于是这组人也被淋成了落汤鸡。接着便在网上看到了某君更新的状态:“老师,您让我们去给植物浇水,结果把我们自己给浇地里您造么?”下面一排点赞看热闹的小伙伴们,你懂的!自己种药材也不容易呀!
第四级:做实验
看了前面的,也许你会以为中药是个动脑比动手更多的活,动手的部分也不需要精细,那你可大错特错啦。
其实从课程的设置来讲,做实验占的比例远远超过了理论课,毕竟实践出真知嘛。中药的实验包揽了几近所有中药西药的内容,比如我们专业开设的实验有:生物化学、中药炮制学、人体解剖生理学、中药分析学、药理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和药用植物学等。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多元化考核体系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学生并不重视实验课程,这与实验课程仅要求简单的试卷甚至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的考核方式分不开的。鉴于此种原因,根据近年来教学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对06、07生物技术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建立微生物学实验课多元化考核的必要性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微生物学实验的方法是根据微生物独特的形态、生理、繁殖特征设计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要求通过本实验课程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基础理论,使学生在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等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目前大学校院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的考核方式仅仅根据实验报告和简单的实验试卷各占50%对学生打分,还有部分院校再加卫生、纪律成绩。目前大多数院校实行的这种无严格标准、随意性强的微生物学实验课考核方式忽略甚至束缚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了学生的惰性思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教育部就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提出了在高等院校开展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教育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载体,通过教育使人的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我们都很清楚考核方式对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挥导向作用,采用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绝对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因此,建立一套实验课考核评估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对从主观上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视,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微生物学实验课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建立
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独立开课、独立考核的专业基础课,实践证明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制度,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经过两年的试用后,摸索建立起了一套较合理的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体系。具体做法为:总成绩100分,其中平时实验操作过程的考核占20%,实验报告占10%,实验操作考试占30%,实验理论考试占40%。
加强平时实验操作过程的考核是为了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扎实的基本功。课堂上,老师详细讲解实验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示范操作,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自己独立完成实验任务,老师则不断地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实验报告的考核。实验绘图及实验结果要求当堂绘制,离开实验前进行实验报告的提交。这一措施杜绝了学生杜撰实验结果、相互抄袭实验结果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诚实的科学态度。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考,老师更要责无旁贷地认真负责批改,这也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
期末实验考试作为一种可操作性强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以往实验技能和技巧的掌握。通过量化指标,了解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的能力和科学态度。实验操作考试一般采用一名教师一次用一个题目考核2名学生,学生采用抽签的方法认定考题。这种方式能够考核学生的实验动手、动脑能力等,是笔试不能替代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考核方法的必要形式。实验操作是一个繁琐细致的过程,必须建立可量化的实验操作规范,以保证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笔者制定了各个实验操作考试的规范及要点分值。具体样例见表1。
理论考试是微生物学实验学考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实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运用所学实验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考试内容主要是实验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的结果和结果分析,重点是设计实验方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题。这要就达到了既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注重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多元化考核体系的教学效果
微生物学实验课多元考核体系已建立实施两年,分别对06、07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283名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多元化考核体系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见表2。由表1中看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的兴趣和主动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考核体系也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及在工作岗位施展才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分析与思考
考试是检查教学的重要手段,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单纯的理论考试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而且在客观上还容易造成学生注重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忽视实验技能培养的负面效应。因此,有效的实验考核体系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加强考核,不但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提高学习兴趣,能动的接受知识,而且让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更有效的调控教学。我们摸索实践的这一多元化考核体系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逐步完善形成的,其考核内容比较全面,既考查了全面的实验基础知识,又注重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既注重理论知识,更强调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在06、07两届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施后取得了以下明显成效:①学生在查阅资料、动手能力、思考问题、综合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上均有了长足的提高。②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理论水平。③教学实践证明,基本上能够反映学生实际的实验能力,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改变了学生认为实验课不重要的观念,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学生兴趣明显增强。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实施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作用。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培养高素质的生物技术人才,我们将继续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进一步完善实验考核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娟,苏琼.制药工程专业专业实验考核体系的探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4-87.
[2]王利国,潘超美,杜勤,等.药用植物学实验考核体系初探[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31-2632.
[3]田福禄.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刍议[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14(6):84-86.
[4]王雪华.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创新能力[J].中国西部科技,2005,(11B):67-67.
[5]程茂高,乔卿梅,李巧枝,等.农业高校实验技能多维度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673-11674.
[6]王立祥,张岫美,马剑锋,等.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药理通讯,2007,24(4):37-37.
[7]李志敏.植物学实验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48-51.
[8]李娜,董晓青,王利民.医学机能实验学考核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0):903-904.
[9]岳松,蒋珍菊,芮光伟,等.基础化学实验考核体系标准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4(4):44-46.
关键词:中药化学;教学实践;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导,根据《中药化学》的大纲要求与学科发展确定教学内容
二、根据《中药化学》的学科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方式[3,4]
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利有弊,课堂上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根据这些教学方式的特点,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加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重视开头。《中药化学》的总论部分不同于其他课程,除了介绍该课程的含义、特点、发展史之外,还涉及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提取、分离、鉴定等内容,而紧跟总论后的各章节正是按这样的顺序编排的。总论的重要性在于从理论上阐释了不同类型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不同提取和分离方法的优缺点、应用范围,是学生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因此,这部分内容如果掌握得好,能有效地指导后面各论的学习。比如,总论总结了各类常用有机溶剂的极性大小,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学生就不难理解各论中用极性不同的有机溶剂对各种极性不同的中药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和分离的方法。
2.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拿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作例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总论部分,可以结合中药化学的发展史,介绍著名的以中药化学成分开发成的上市新药;在讲解化学成分的构效关系时,可以青蒿素―青蒿素甲醚―氢化青蒿素的结构变化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为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中药化学其实就在身边。这样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中药化学》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研究学问的精神。
3.适当总结。中药中每类成分的结构特点直接决定了其理化性质,而理化性质又决定了可以用什么样的提取和分离方法来得到相应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据此,可将每章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并与前面讲授过的知识结合、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例如,黄酮类、蒽醌类成分由于结构中含有酚羟基而具有酸性,可用碱溶酸沉法来提取该类成分,而酚羟基数目以及位置的不同使得它们的酸性强弱不同,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采用PH梯度萃取法进行分离。而PH梯度萃取法在生物碱类成分中也有相同的应用,生物碱类成分由于分子中具有含孤对电子对的N原子,有接受质子的能力,呈碱性,可以采用酸提碱沉法进行提取分离。同时香豆素类成分由于分子中含有内酯结构,碱性条件下可以开环溶解,加酸后闭环析出,故也可采用碱提酸沉法进行提取分离,但其根本原理与黄酮类、蒽醌类成分是不同的。这样的总结和归纳就会使学生掌握黄酮类、蒽醌类、生物碱类及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并对PH梯度萃取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效地掌握这四类中药化学成分的共性和区别点。将不同章节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培养了学生全面理解和应用中药化学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药化学》结构式较多,讲授中涉及的知识面广,许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兴趣。针对大学生形象思维非常活跃和对直观的东西感受力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尽可能把知识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达到形象、直观、清晰的目的[5]。如讲某类成分的化学结构时,教师可把各种结构相似的化合物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与总结,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有效利用实验巩固与深化理论知识
四、利用网络平台传递课程信息,提升面授效率
五、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6]
考试是评价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1.建立理论课题库,实行考教分离。期末考核采取封闭命题方式,即由骨干教师组成命题组,然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题库中抽取试题,组成难易程度适当的试卷,并增加应用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重,从而保证期末测试工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实行密封多人阅卷,专人合分、登分,从而提高阅卷登分的质量。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做好成绩分析总结工作,制作班级成绩分布曲线,分析各类型试题得失分的情况,从中总结出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以便今后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正确地理解《中药化学》课程的内涵,把握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构建课程改革的新模式,对提高《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在《中药化学》教学改革中应不断摸索、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匡海学.中药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2]何昱.中药学成人教育中《中药化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1).
[3]肖艳华,祝宏.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体会[J].药学教育,2008,24(5).
[4]何永志,邓雁如,高缨等.中药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4).
[5]许玲玲,李群力,麻佳蕾.《中药化学》教学思路探讨[J].职业技术,2011,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