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全国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提升情况举行发布会新闻发布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8年6月8日(周五)上午10:00在委机关1号楼(西直门外南路1号)五层应急指挥大厅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提升情况。

发布会现场中国网孙宇摄

【主持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新闻处处长刘哲峰】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专题新闻发布会,我是宣传司新闻处处长刘哲峰,今天的发布会应该说是干货非常多,为了更好地宣传内容,我们把发布会从新闻发布厅挪到了多功能厅,一会儿还会有很多新媒体、多媒体的展示。

下面,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到会的各位嘉宾,他们是: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女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主任李兆申先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郑哲先生。欢迎各位嘉宾。首先,邀请郭局给大家介绍一下医疗质量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的提升。

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发言中国网孙宇摄

【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今天非常高兴给大家介绍医疗质量能力提升和管理的有关情况。提高医疗质量能力和持续提升医疗质量是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我们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当讲始终将提升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质量水平作为核心任务,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在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特别是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显著提升。

近日,《柳叶刀》杂志再次发布了最新的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我国的HAQ指数排名又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了2016年的第48位,我们在一年间跃升了12位,再次取得重大进步,是中等SDI国家中进步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提升的成绩可以说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的认可。我想从两个方面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国家在医疗质量提升和医疗技术能力提升方面取得的成效。

二、在医疗技术能力提升方面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思路,从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入手,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升以医疗技术水平为核心的专科服务能力,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一方面,打造了一批综合实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国家队”,代表我国医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发挥行业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对基层和中西部地区支持倾斜力度,平衡优质资源区域布局,通过专科建设发挥横向联动、纵向带动作用,提升了常见病、多发疾病和重大疾病诊疗能力。仅“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就累计投入60亿元,支持了79个专业,314家医院的1231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各省也加大了省域内和县级医疗机构临床专科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持续的支持和建设,我国专科发展和医疗技术能力呈现“两平衡、四提升”的良性态势。

“两平衡”,一是区域间技术能力更加平衡。区域协同能力得到增强,专科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中西部地区和县级医院技术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并填补了多项区域内技术空白。据不完全统计,城市三级医院帮助县级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达到15000多项,50%的县医院已能够开展颅脑肿瘤手术、颈椎手术、肺叶及全肺切除术和内镜治疗技术等复杂治疗手段。二是专科间发展更加平衡。麻醉、重症医学、病理等平台专业和儿科、急诊、精神、康复等薄弱专业快速发展,专科间技术能力差距明显缩小,专科协调发展局面逐步形成。以儿科为例,“十二五”期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对我国儿科重症、小儿消化、小儿呼吸、新生儿、儿童口腔和小儿外科等专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促进儿科专科能力有效提升。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当前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一是坚持不懈地做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提升工作,不断完善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提高医疗质量安全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现代医疗技术在临床更为广泛的应用;二是继续坚持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一方面继续打造国家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高地,充分发挥行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县域医疗机构的支持,加大短板专业的技术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和专科间发展的差距,更好的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三是进一步激发医疗机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持续提升,为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实现“健康中国”而不懈努力。

我的介绍完了,谢谢大家。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新闻处处长刘哲峰主持发布会中国网孙宇摄

【主持人】谢谢郭局。下面我们请赫捷院士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中国网孙宇摄

2014年,我国肿瘤新发病例约380.4万,约占全球癌病发病的22%,发病率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死亡约229.6万,占全球死亡的2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一是肿瘤规范化诊疗和质控工作不断加强。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成立以来,着力提升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致力于建设国家、省、市三级肿瘤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积极推动省、市肿瘤质控中心的成立,目前已经建立了28个省级质控中心,地市级质控中心也在陆续成立。各中心在提高医疗质量以及保障医疗安全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国家肿瘤大数据平台正在建设,已经连通14家省级肿瘤医院,收集了150余万肿瘤住院患者诊疗数据,这将使肿瘤质控工作更加精准。

二是肿瘤治疗新技术不断发展,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不断提高。近些年来,医疗创新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肿瘤诊疗水平,以胸腹腔镜、机器人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广泛用于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显著减轻了患者创伤、提高了疗效。三维适形、调强、图像引导、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放射治疗定位与照射的精准性,使鼻咽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生存率提高了约5-10%。高通量基因测序、液体活检、药物浓度监测等新技术的应用和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促进了临床精准用药,有效提高了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外科、化疗、放疗、靶向和免疫治疗在内的多学科治疗模式的应用,也显著提升了诊疗效果。基层医院逐渐承担常见肿瘤的诊疗工作,诊疗能力提升尤为重要,为此我们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肿瘤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动防控关键技术的应用,帮扶基层组织专科建设和发展,通过直接派驻专家开展专科门诊和多学科诊疗等机制,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从根本上提升了基层肿瘤诊疗能力。

三是肿瘤防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国家癌症中心已建成肿瘤登记监测点574个,覆盖人口4.3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1.5%,定期发布中国肿瘤登记年报。随着我国医疗质量和诊疗能力的提升,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提升到40.5%,其中上升较为显著的有:子宫体癌,由55.1%上升至72.8%;甲状腺癌,由67.5%上升至84.3%;宫颈癌,由45.4%上升至59.8%;骨肿瘤,由17.1%上升至26.5%;食管癌,由20.9%上升至30.3%,某些肿瘤的五年生存率已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如食管癌,美国同期仅为20%,按发病人数计算,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淋巴瘤占到所有儿童肿瘤的66.2%,我国儿童恶性肿瘤的整体五年生存率为72%左右,略低于美国的78%。其中白血病70.5%、中枢神经肿瘤69.9%,接近美国74%和72%的水平。

四是下一步重点工作。虽然我国的肿瘤五年生存率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整体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下一步,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将继续加强肿瘤质控和规范化诊疗工作,推动肿瘤分级诊疗体系的落地,推广肿瘤治疗新技术的应用和加速新药研发进程,不断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肿瘤诊疗水平。

以上是我的汇报,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做好肿瘤防控工作,落实“健康中国”战略。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赫捷院士,下面请李兆申介绍有关情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主任李兆申中国网孙宇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主任李兆申】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我代表国家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中心和国家消化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就我国消化内镜质量的情况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汇报。大家都听说过消化内科检查,通过一个很粗的管子插进去检查,很痛苦,通过这么多年我们国家的发展,无论从设备还是器材,这个手段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可以说消化内镜技术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不可缺少的一个对胃肠疾病和胆胰疾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得到了广大病患或者是临床工作人员的欢迎。

尽管我国的消化内镜发展起步比较晚,但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这部门的工作,从一开始引进和发展消化内镜技术得到政府各级的关心,一大批消化内镜的先辈们敢为人先,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尤其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对医疗消化内镜的大力投入,消化内镜也发生进入了快车道,我们经常讲消化内镜技术过一直在别的国家后面跑,前几年我们到了并跑阶段,现在可以自豪的说中国消化内镜无论从治疗还是研发,已经到了一个领跑的水平。

我们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做了一个中国消化内镜的统计,从数据可以看到中国消化内镜的速度和质量,2015年的时候我们国家有6000多医疗机构开展内镜,全国将近3万名消化内镜医生可以做内镜,同时有将近2万名护士负责内镜的一些护理工作,一年能完成将近3000万例次的消化内镜的检查,诊疗的例数世界第一,救治了大量的病患,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我国的消化内镜起步比较晚,又是一门比较新兴的技术,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操作复杂等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初期的时候我们国家消化内镜稀缺,没有培训体系,而且普及率不是太高,也存在着一定的漏诊率甚至发生一些并发症。很多病人告诉我,做内镜特别害怕,还有就是对内镜的安全有一些恐惧感,害怕交叉传染。为此,前几年在国家卫生部领导高度重视下,消化内镜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振兴,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检控,狠抓落实,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一个是加强了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消化内镜技术的管理规定,为提升我国消化内镜诊疗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应该说进一步细化了消化内镜的管理规范,实现了我国消化内镜质量的全过程的一个监控。

第三个是开展了系统调研,为提高我国消化内镜质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督导依据。2016年开始,国家消化质控中心每年组织全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的普查,并进行实时的抽样调研,在新机制上形成了调研报告5次,制定行业指南和规范有12个,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消化内镜质控标准,在全国推广应用。各省市质控中心开展质量普查加起来有200多次,通过调研发现标准和指南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到目前为止我国消化内镜质控督查已基本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覆盖了全国各级医疗机构。

应该说,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国消化内镜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可以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比如消化内镜里操作难度的胰胆管造影术和超声内镜。目前我国的成功率达到了95%,应该说跟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同,且消化内镜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国家。2016年美国发生了一个震惊世界的事,因为ERCP检查发生超级细菌感染,导致5人死亡。我作为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的主任很担心,在全国5个省市将近100家医院进行飞行检查,结果让我非常欣慰,没有一例不合格,当时我感到我们的质量控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们过去医疗器械基本靠进口,近几年来,我国消化内镜器械的自主研发力度逐渐加大,尤其以遥控胶囊为代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得到了习总书记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和肯定,可以进行胃肠道无痛苦检查。

朋友们,我们党的十九大已经描绘出“健康中国”的伟大蓝图,我相信在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的带领下,全国的消化内镜医师一定会提高质量,使中国的消化道肿瘤达到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更好的为我国人们的健康服务。谢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郑哲中国网孙宇摄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郑哲】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跟两位院士一起参加新闻发布会。下面,我代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

我们国家心血管病发病率和上升率都在呈上升的趋势,估计我们国家心血管病人数达到2.9个亿,心血管外科是治疗冠心病、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整个心血管病外科的队伍在不断壮大,能开展心血管外科手术的达到484家,到2016年达到了723家,数量增加了接近一倍,医疗的可及性明显提高,诊疗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我下面举几个例子介绍一下我们心血管外科这些年的成就。心血管外科领域最大的是一个先心病,占30%以上,这几年我们对复杂先心病的诊治能力在明显的提升。其中一个手术叫双根部调转手术,这个手术是由我们国家发明,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并且列到了美国医生的继续教育的课程里。

搭桥手术也是一个治疗冠心病的非常重要的手术方式。从一些数据来看,搭桥手术的成功率在明显的提升,住院的天数在缩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最近一个研究发表在国际医疗杂志上显示,我们国家的医院和美国同样的医院相比,我们病人住院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美国是一样的。现在很多人讲做一个手术是不是要到国外去做,其实大可不必,在国内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比如像心脏移植,随着我们国家器官捐献工作开展的越来越好,所以心脏移植开展的数量也是在不断地提高,在2017年完成了442例心脏移植,尤其是我们存活率比如早期的手术的存活、一年的存活率、五年的存活和十年的存活率,都比国际平均水平高10到15个百分点。

另外,刚才郭局提到的人工心脏,是心血管领域里的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方面,以前完全由欧美来进行,我们国内基本没有可以用的,最近我们完全自主研发了新型的人工心脏用于临床,昨天在《焦点访谈》里有一个病人是一年前抢救治疗的,他现在可以自己开车,生活的非常好。这体现了我们的进步。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比如把外科技术和介入技术结合起来,我们就叫杂交技术,原来是认为很危重的病人,通过创伤相对比较小的办法进行很好的治疗。

总体来说,心血管外科的发展,从上个世纪来说还属于叫跟跑,因为更多的时候是很多医生到国外学习,回来开展一些技术。到现在我们从并跑到部分技术的领跑,有些技术我们可以说超过了国外。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到国外学习,现在实际上我们接受大量的来自国外的医生到中国学习,包括欧洲、美洲的一些国家的医生。以前我们认为那些国家的水平很高的,但是现在反过来他们到我们这边来学习。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的是,可及性在增强,但是在同质性上,虽然一些大的医院水平很高,但部分中小医院的水平与之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全国的质控工作。2017年,国家心血管病质控中心进一步加强全国心血管专业的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工作,这个工作进一步联合各省级质控中心构建国家省级医院三级质控中心,搭建全国信息化质控平台。同时我们又建立科学明确的质量控制指标,进行心血管专业全国质量和控制工作,力求提高整个专业尤其心血管外科诊疗的同质性。

未来心血管外科继续以品质和创新为目的,加快新的技术的创新和转化,为我们国家心血管外科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服务。谢谢大家。

【健康报记者】请问赫捷院士,刚才很多院士和专家都提到了我们的同质化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肿瘤诊疗水平在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基层医疗机构水平还存在一个很大的差距,在这方面,您刚才提到了医联体的介绍,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你们下一步的打算?谢谢。

【赫捷】我们国家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也不均衡,因此我国的肿瘤诊治水平也不完全一样,特别是各医疗机构的诊治水平参差不齐,比如基层单位和西部地区,它的水平可能和发达地区就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想普遍提高这些地区的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有几个想法。

第一,强化国家肿瘤质控中心的职能,包括对医疗机构监督指导。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对质量进行监督,编写常见恶性肿瘤的规范化诊治指南,并且指导医疗机构按照这个指南去执行。同时,我们也加强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大家都知道,肿瘤治疗药物是比较关键的,合理化的用药也是关键的一步,我们想通过国家肿瘤大数据平台对各地区进行肿瘤诊疗质量控制和监督。同时,规范抗肿瘤药物应用。

第二,经济发达地区如何向基层下沉,比如医疗技术如何下沉。这种形式我们想通过各种医疗联合体或者肿瘤专科的联盟把各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进一步提升。刚才我已经提到,就是说上级医疗机构下派专家,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服务或者指导。另外一种形式,是医疗机构的专科医生到上级医疗机构进行专业化培训,从而使医疗机构均质化,具体来说就是使基层诊疗水平进一步提高,这样才能达到均质化的程度。

第三,通过加强远程医疗,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医疗机构特别是边远地区或者西部地区等等,这些地方比较偏远,派人到上级医疗机构培训也很困难,这种情况下,远程医疗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也可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包括远程会诊、远程预约、远程培训等方式,把基层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谢谢。

【央视网记者】请问在提升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方面,能否介绍一下近些年来行政部门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谢谢。

【郭燕红】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你提问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医疗质量管理上所做的工作,一个是在医疗质控上所做的工作。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应该说从国家到各省一直到医疗机构,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医疗质量其实是医疗管理一个永恒的主题,而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也是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行业永远追求的一个目标。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医疗质量管理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及各个省的行政部门、机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把这些工作总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在制度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在制度化方面我们强化制度保障,近年来,我们又把前期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专门以部门规章的形式颁布了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应该说这是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作为国家首次颁布的一个专门的质量管理的部门规章。在这个部门规章当中进行制度设计和顶层框架的梳理,来明确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职责,规定了相应专业质控中心的责任以及医疗机构在加强自身质量管理当中的主体责任。所以,制度建设是这几年是一个突出的工作内容。

第二,规范化。在医疗实践当中必须要有相应的一些指南、规范、标准,作为我们职业过程中遵循的准则。多年来,在完善规则方面既有相应的诊疗技术规范、临床操作技术规程,包括近年来颁布实施的1200多个临床路径,还有相应的一些重点医疗技术的工作规范,这些都构成了规范标准的体系,通过规范化、健全规范标准体系,来为医疗的实践、临床的工作提供一个指引,提供一个依据。

第三,在专业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截止到现在,在国家层面有30多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今天请来了肿瘤、消化、心血管三个专业,其实我们还有很多的专业,包括麻醉、病理这些平台专业和主要的临床专业。通过国家级的质控中心以及各个省相应的质控中心的纵向联动,使得我们对医疗机构、医院各个专业的质控工作能够形成一个网络和合力,在专业化方面应该说我们依托质控体系的建设,也是作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刚才几个主任都介绍了在本专业通过质控中心加强专业的质控工作,来持续提升本专业的质量水平。

第五,质量的公开化。在每一位记者的手边都有今年最新颁布的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我认为质量的公开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个作用,引导行业内了解行业内各个专业、各个病种、各个技术相应的质量水平,质量可以纵向比较,因为从2015年开始做质量安全报告,2015年到2017年可以纵向看质量改进情况,甚至有没有退步的问题,在行业内不同的病种和技术,通过比较,向标杆学习,以问题为导向,所以质量公开首先就是行业内推进质量的持续改进给大家一个数据化的展现。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以及公开化来促进我们国家的医疗管理从原来的规模、扩张式的发展,向质量效益提升方向发展,从原来的经验和粗放化的管理,向我们的科学精细化管理来转变。所以,这是我们在质量方面我们做的主要五个方面工作。

在医疗提升能力方面,总结下来有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二,我们进行了科学评估和指导。专科能力建设怎么样才能引导向质量效益、向提升专业水平、提升技术能力,包括扩大病种收治的病种数,包括CMI值的提升,包括应用一些国内甚至国际的一些优势的医疗技术,把这些内容作为我们评估的核心内容,同时我们在评估当中也运用信息化的评估手段,来客观的衡量专科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医院来在专科能力建设当中向提升技术、提升能力、提升质量、提升效率这几个方面转变。这是第二个方面,通过科学评估、引导来加强专科能力建设。

第三,今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而我们国家医疗领域发展技术能力提升也与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扩大国际交流分不开,所以这40年也是我们国家医疗技术能力快速提升的这样一个阶段,通过大家“走出去”、“请进来”,通过消化吸收国际技术,来提升我们国内的技术能力水平,来进行临床的转化等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实刚才郑教授所介绍到的人工心脏第一代是美国的产品,在原有吸收引进的技术上,我们创建了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心脏,这都是扩大国际交流开放这样的形式分不开的。我们国家医疗技术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医务人员的努力,我们的学科建设应该说是一代又一代学科带头人深带领我们全体医务人员不断钻研、不断攀登医学领域的高峰,不断地形成技术能力,这与大家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我认为在医疗技术能力提升方面,我们的主要工作有这四个方面。谢谢。

【主持人】数据、案例,郭局都是烂熟于心,我也可以近距离感受到郭局非常真诚的想与各位媒体沟通,今天还有这么多顶级专家,请大家提问。

【人民网记者】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郭局。刚才您提到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方面,国家成立了30多个国家级质量控制中心,能不能请您再详细介绍一下这些控制中心的情况?谢谢。

【郭燕红】今天来到我们新闻发布会现场的还有质量处的所有的同志,我想这个问题请医疗质量处的樊静处长回答。

【樊静】质控中心对我们国家医疗机构质量管理进行专业或者技术层面的控制、指导的专业机构,是我们国家质量管理体系,特别是质量控制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说也是政府作为管理医疗质量的智能的这样一个专业机构的延伸。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各级质控中心,国家层面的质控中心包括麻醉、病理、重症、肿瘤、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的疾病进行有35个国家级质控中心。在地方层面,省一级基本上也都建立了涵盖各个主要的临床专业的质控中心,像护理、院感这些比较专业的平台,质控中心已建到地市甚至区县级别,所以从横向和纵向来看,我们国家质量控制体系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各个专业质量控制中心承担的主要工作主要是建立国家层面或者地区层面统一的质量指标,收集这些指标有关的数据进行分析、监测,对于行业或者地区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做实时动态的监测反馈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同时他们还承担了很多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所以质控中心对于医疗机构质量管理的工作可以体现出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一个常态的工作,它是一个动态的工作,它是一个连续的工作,它也是一个全程的工作。所以这是我们国家质量管理体系当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完善或者补充目前还没有成立的那些专业的质控中心,同时要更加注重国家层面、地区层面的质控中心的联动,而且要充分利用我们现在手里已经掌握的数据,更好地做数据挖掘和信息反馈工作。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在我们国家质量管理体系当中,我们的质控中心毕竟是从医疗机构外部提供质量管理和服务或者说支撑的工作,我们医疗质量管理的主体、工作的主体、责任的主体还是医疗机构自身。

我们对全国30几个省份的2700多万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有196万的患者属于我刚才谈到的跨省就医的行为。在这里有主要的跨省就医的去向,集中在上海、北京、江苏、广东、四川这五个省份,占到58%左右。为什么要分析跨省就医?我们国内研究和国际上包括加拿大等国家的研究表明,跨省和跨州的就医对于医疗成本和非医疗成本双增加的一种格局,非医疗成本包括交通、住宿、陪护、护工等等,也是我们当前解决看病就医问题、降低老百姓看病就医负担一个很重要需要解决的点和问题。

最后再简单说一下我们对跨省就医原因的分析,无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区域的医疗技术能力和资源的不平衡导致的供给不充分,导致了患者的流动。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使交通更加便捷和患者生活更加富裕,存在这些需求增加的问题,当然我们还有一些便民、惠民的措施,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剧患者就医的趋势,比如医保的异地结算,跨省份的实时结算,自然还有增加了这方面的需求,因为便捷。三是有一部分患者对于就医需求的观念不够特别的理智,还有一些盲目的流动问题。比如非要来北京做一个非常小的手术,这种情况还存在。

【主持人】下面最后两个提问机会。

【中国人口报记者】我们看到这个报告这么厚,有800多页,刚才马处介绍了报告其中的部分内容,请问郭局为什么编制这么一本年度的医疗服务和安全报告,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报告的特点?谢谢。

【郭燕红】2013年我们局为了加强质量管理专门成立了医疗质量处,在医疗质量管理上加大精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为什么要出这么一个质量安全报告呢?我想有四个方面的目的:

第一,了解一下我们国家医疗质量安全的状况水平,包括每年度动态的水平,原来我们老是说质量好,质量好在哪儿?质量差,质量差在哪儿?而且往往不同的医院,不同的专科,不同专病的特点,实际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第一个目的就是要用一个尺子看一看我们国家的医疗质量安全水平,这是第一个目的,就是要知道我们国家的质量安全的状况。所以,我们在2015年运用大数据的方法,对这些进行分析。我们在2015年了解和展现当时医疗安全状况基线水平,用数据方式方法呈现我们国家的质量安全的一个程度。同时,年度的报告不仅了解水平,还要来看看持续发展和提高的状况,甚至是队伍建设的状况。

第三,引导行业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在各项管理当中,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手段和数据的分析,在医疗领域更是这样。每年81亿人次的诊疗量,2.44亿人次的住院量,这些信息能够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来挖掘、了解病人的诊疗状况、疾病分布的状况。所以,事实上我们通过这样一个报告,去引导行业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运用这些数据来提升经济化管理水平。2015年到2017年我们做了国家版质量安全报告,现在各个专业,像神经内科专业已经有了本专业的质量安全报告,今年山东省已经有了省里的质量安全报告,所以我们是引导各地和医疗机构运用科学管理、精准管理、信息化管理提升质量管理的水平。

第四,加强对比,这个对比既有分年度的对比,也有分区域的对比,更有跟国际的对标,所以在这个报告中,我们有很多的指标可以拿出来,与国际的先进情况以及平均状况来进行对比,了解我们国家在这个专业、这个病种、这个技术上在国际上是处于什么位置。

我想通过这样一个报告,达到以上四个方面的主要目的。这个报告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信息化支撑的医疗大数据的深度整合。2017年的报告实际是2016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全年分专业的病人病案首页数据分析,依此类推,2016年和2015年都是前一年的数据分析。2017年的报告中,很厚、很沉,有多少数据量,数据量已经涵盖了全国近7000家医疗机构的1.08亿住院患者的医疗数据和病案首页。我认为通过大数据完全可以展现全国的整体的质量安全水平和质量能力水平。因为我们的住院病人这里面的数据量占到了2016年全年住院量的61%的比例。所以,应该说是一个大数据的整合。通过这个大数据分析,我们按照机构、专科、病种和技术这四个维度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和细颗粒度的对比研究。即便是机构、专科、病种和技术这四个维度,我们还分了过程结构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举一个例子,脑卒中这样一个病种,我们就有14个质控指标进行分析,不仅仅要看结果,比如死亡率、同病住院日,还要看过程。所以,通过这样的一个分析,不仅展现质量安全的状况,同时也能够精确的指导医疗机构和地方如何在哪些薄弱环节进行改进。所以,第一个特点就是一个大数据的深度整合。

第二,专业化的团队提供了这样一个可靠的科学报告。这个报告不是我们医政医管局30多人和质量处4、5个人写的,我们依托了大量的专业团队和国家级质控中心,包括国家肿瘤中心、国家心血管中心,本身都参与和支撑了专业报告的撰写和分析。除了这些质控中心的专家以外,还有包括直属的这些机构,像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业务管理所等等,同时我们还吸纳了一些民间的数据研究的公益性社会机构来帮我们分析这些数据,撰写这些报告,确保这个报告内容的权威、专业、独立、客观。

第三,我们以国际化的视野来找问题差距。既要看优于国际上的一些优势质量点,同时也看看哪些方面我们与国际之间存在差距,通过这样的一些对比分析,进一步找准定位,了解差距,以问题为导向来改进工作。

所以我想我们这个报告有这样几个特点,虽然很多记者朋友大家不是医疗专业的,但是希望通过你们的第三方视角看我们的专业报告能够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因为它很多的数据都是客观展现的,我们共同进行学习、研究,来改进。所以,这就是我们发布这个报告的目的和特点。谢谢。

【郭燕红】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还是很专业的。确实,2014年第一批加强500家县医院能力建设,提升县域的能力水平,因为县域医院是我们国家解决县域地区老百姓看病就医的关键环节,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应该说多年来,县医院能力建设都是我们重要的一个核心的工作任务之一。2014年,我们启动500家县医院能力建设,应该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已经用数据展现了。而且在县医院能力、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今年,我们还要再启动一批500家县医院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县医院能力水平,应该说县医院能力提升工作是我们持续发力要做的一项工作。

对于医联体,当然,质量安全也同样是医联体工作的一个主线,因为我们工作目的和着眼点就是要确保质量安全。医联体实际上现在是四种形式:一是以集团化为主的紧密型的城市医联体。二是县域内的医共体。三是专科联盟,发挥了这些优势专科的作用,带动这个专科对大家的资源共享。四是远程医疗。很多的专业通过远程医疗提升医疗服务和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所以,这四类都离不开质量管理和质量提升。

而在质量管理当中,一是要遵循规范,规范体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无论在医联体内部还是通过专科联盟,要依据规范,规范行为。二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因为在医疗过程当中还有一些能力建设,所以通过医联体建设能够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三是实施分级诊疗的载体,而分级诊疗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实现一个对疾病全过程的全程化的诊疗。所以在疾病诊疗治疗层面上,很多质量指标也是贯穿于病种的始终,比如以脑卒中为例,14个质控指标从急诊、急限期治疗到慢性康复,一直到后期的随访再加结果指标,所以通过这样一个连续的质量管理,来确保这个病种在全部治疗过程中的一个质量保障。所以,即便是刚才提到的医联体的几种形式,我们也是围绕着能力和质量为核心,这是我们不可偏离的一个主线和主题。

【主持人】谢谢郭局。今天的发布会信息量很大,还请媒体朋友帮助我们进一步挖掘传播。发布会到此结束。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THE END
1.如何撰写自己的科研能力(如何写自己的科研能力)原问题:如何写自己的科研能力 如何撰写自己的科研能力 在当今社会,科研能力是评价学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那么,如何有效地撰写自己的科研能力,让自己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1. 确定研究方向 科研能力的展现首先需要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这一方向应当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相符合,同时具https://keyan.zaixianjisuan.com/keyan/ru-he-zhuan-xie-zi-ji-de-ke-yan-neng-li.html
2.技术研发工作总结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技术研发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https://www.unjs.com/fanwenku/485773.html
3.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技术方案?少调整:尽可能少的技术方案需要调整, 否则无法完成开发任务 事后 少补丁:尽可能少的 bug 或者遗漏可扩展 & 可复用:相对简单的改动就能支持新增需求,类似场景可复用不需要重复开发 一篇好的技术方案可以贯穿整个研发的生命周期,并且能起到很好的指导意义,就如同写小说之前作者必须出一个大纲的逻辑是一致的。如何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5077715790773835&wfr=spider&for=pc
4.技术水平情况怎么写技术水平怎么写.doc技术水平情况怎么写 技术水平怎么写 技术水平情况怎么写(一) 技术总结报告怎么写,重点在哪?格式? 技术总结报告(格式) 一,项目概述 阐述与项目来源相关的技术背景,现有技术基础和工作基础,包括前期所取得的成果或技术(工艺)情况,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情况及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情况. 二,应用领域 项目的技术总体目标,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031/8131134023003012.shtm
5.电力行业(技术类)岗位的简历怎么写?参考模版:研发技术员简历模板 B 技术工程师 这类岗位在B类企业招聘较多,工作内容和A类岗位大同小异,不同的是B类岗位是在业主方,除了自身技术水平过硬,负责制定本企业的技术改造方案之外,还要对设计院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审核。跟A类岗位一样,同样对专业和学历有比较高的要求。 https://cv.qiaobutang.com/knowledge/articles/522042ac0cf2ad41bbcebed6
6.简历范文简历怎么写求职简历填写样本IT技术/研发经理/主管岗位个人简历怎么写 基本信息,姓名:简历本,意向:IT技术/研发经理/主管,工作经历,工作描述:1.负责公司日常账务处理工作、编制记账凭证,审查单据、编制会计报表,并负责会计凭证、报表、税务资料的装订、保管工作;2.每月(季)正确地计算并缴纳各项税金,负责公司对各税务机关的税务申报工作及对工商https://www.jianliben.com/article/fanwen/
7.自如CTO王迪:从实习生走向增长型CTO的历程现在除了特别小的作坊型的公司,大家都会用敏捷开发方法,用这样那样的流程框架管理项目,推进研发。工具化、流程化的普及水平已经非常高了。 这和十年前的IT互联网行业、软件行业的现状很不一样。作为团队领导者,一定要知道这些。 7. 创新思维和方法论 现在越来越多技术的基本开发门槛降低了,包括AI未来可能都会平台化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276579373&efid=N7zeG4FzgaJzY-8cpjJlSw
8.科技进步范文12篇(全文)科学技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支撑。在世界经济深入衰退的形势下,我国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也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科技水平和能力。但也要看到,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在有些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全国科技进步奖励大会上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c193act.html
9.补短扬长,引领网络通信关键核心技术四、主持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引领网络通信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攻关 2018年,在我国通信产业实现5G全球引领之际,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我国通信产业龙头企业遭受部分国家贸易政策的无端打压。值此产业危机之际,朱伏生受邀筹建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并担任院长,凝聚创新力量针对前沿技术领域和我国通信产业薄弱环节开展技https://www.gz93.org.cn/gz93/News.shtml?p5=114093
10.技术趋势物联网发展现状与产业发展趋势芯片与技术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游市场,主要包括RFID芯片(包括二维码技术应用、电子标签等技术)、传感器芯片和系统芯片等核心芯片设计和生产商。目前中国在这个领域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高端市场。 2、应用设备提供商 物联网应用设备主要是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感知层的末端设备,典型设备如传感节点https://iei.jxut.edu.cn/info/1032/1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