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研发驱动型企业而言,研发就是企业的生命线,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因此,如何合理的评估企业研发能力,是投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发驱动型企业的定义
什么样的企业才是“研发驱动型企业”,这个没有公开的统一定义。我通过分析68家不同行业的典型公司发现,只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可以称之为“研发驱动型企业”:
研发人员占比≥30%;(人)
研发强度≥10%;(资金)
以上结论看似简单,却是我通过多维度、多角度分析了大量数据,最后删繁就简、抓主弃次得来的结果,来之不易。
研发能力关键要素
从大的方面讲,决定影响企业研发能力的主要是团队、薪酬、投入、产出,如果把企业当做火车,就是火车质量要好(团队)、动力要强(薪酬)、补给要足(投入)、跑得要快(产出)。
根据我的长期研究结果,影响研发能力的关键要素如下,且每一项数据都可以根据公司年报来获得:
团队:核心技术人员素养、研发人员硕博占比
薪酬:研发人员平均薪酬
投入:研发投入、研发强度
产出:研发商业化率、研发人均已获专利数、发明专利占比
核心技术人员素养
核心技术人员是一个公司的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尖兵,是研发的火车头,他们负责关键技术方向、关键技术路线的选择,决定公司的技术制高点,同时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周期也起着十分关键性的作用。
优秀的核心技术团队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高学历(硕士及以上);
毕业于名校,如具有美国名校留学经验更佳;
具有10年以上行业经验,如CTO、研发总监、核心技术人员、研发部经理等,或者曾主导过3个以上大型项目的设计工作,或者手握多项核心专利。
具有国际视野,在国际大公司担任过技术方面的核心角色,尤其是美国大公司更好,因为科技的火车头还是在美国;
研发团队素养和薪酬
研发团队的战斗力通常决定于两大要素:
研发人员素质
没有优秀人才支撑的伟大愿景和”奇思妙想”都只是空中楼阁,所以研发团队的素质很重要。衡量素质最科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学历,虽然也有少数学历不高但能力很强的人,但毕竟是极少数。华为在1995年还只是一个小厂,但招聘的条件却很高,必须是本科学历,要知道,那时候本科是比较稀缺的。当一个团队都具有高学历的时候,工作效率、沟通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研发人员薪酬
有了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如何激发他们的战斗激情,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高薪酬。高薪酬有两大好处:
1)能激发斗志
薪酬就是马儿吃的草,要想马儿跑得快,就必须让马吃饱草。华为员工为啥能自愿加班,不断奋斗,最核心的东西就是高薪酬,我曾经跟一位在华为工作20年的员工开玩笑:“你又不缺钱,为啥还要在华为拼命呢”,他笑答:“想到每天笔记本一打开,1万元到手,就不累了”。很多老板学习华为艰苦奋斗,但在薪酬上却十分抠门,员工又不傻,凭啥跟你玩命卖苦力呢?
2)能留住人才
研发是一个讲究经验积累、持续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团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华为很累,但考评B以上的人员流动性是比较低的,为啥呢?还是高薪酬。当然,和其它岗位相比,研发人员相对“单纯”,“铜臭味”会少些,但当前社会信息很透明,优秀人才是各大企业争抢的对象,当平台都差不多的时候,薪酬就是决定他们去留的最重要因素。
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
研发成果都是用钱“砸”出来的,要想在技术上有所建树和突破,并构建技术壁垒,就必须舍得花重金投入研发,那些嘴上说重视研发,而实际投入时又十分抠门的企业,无非就是嘴上说说而已,不可轻信。
研发投入有两个衡量指标:
研发强度:即研发投入总金额/营收,这个指标能够清楚的看出管理层对研发的重视程度,如果一个公司不管盈亏,能雷打不动的拿出营收的10%来投入研发(即研发强度为10%),就可以肯定的说管理层是很重视研发的。华为几十年以来,不管利润如何,每年都坚持拿营收的10%来投入研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个具有强大研发能力的企业,必须规模和强度兼具,两者都排在同行前列的。
研发投入难在长年累月的坚持,因此在观察这个指标的时候,一定要持续的看很多年,最好是看它历年以来的趋势,因为:
有些企业效益好的时候,老板还是舍得投入的,但一旦遇到经营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削减研发费用,裁撤研发人员,这种老板其实骨子里是不怎么重视研发的,不要被他骗了。
一些处于成长初期的中小微企业,它们首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因此会大规模的投入销售,研发投入一般都不会很大,但是任何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家,都会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逐步加大研发投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虽然不大,但是投入的强度是逐步增长的。
专利及含金量
专利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含金量。所谓含金量,就是专利的质量高,创新性强。我国把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三种类型,按含金量排序为:发明专利>实用性专利>外观专利。
很多公司虽然有很多专利,但大部分专利属于外观专利和实用性专利,含金量并不高,发明专利越多,研发和创新能力就越强。
研发商业化率
研发商业化率是我自创的指标(详见《研发商业价值的评估及应用》),与其它指标相比,更能直接体现一个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产出比,是衡量研发能力的核心指标。研发商业化率越高,说明过去3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创造出来的商业价值就越高。
有些公司管理层技术思维很重,热衷于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却无法将其转换成真金白银,对公司而言,是价值毁灭,而不是价值创造!这种只投入,不产出的公司,是需要高度警惕的。
研发能力评估模型
经过长期研究、反复回测验证和优化,最终总结出的研发能力评估模型如下,具体到每个公司,其研发能力得分=8个评估项的加权分之和。
举例
1、中微公司:综合得分=77.65分,是我重点跟踪的30家公司中得分最高的。
2、浩辰软件:综合得分=34.60分,是我重点跟踪的30家公司中得分最低的。
附注
核心技术人员素养:主要是核心技术人员的学历、毕业院校、工作经历等,所有科创板公司和部分非科创板公司会在年报/招股说明书中直接披露,其它公司可从股权激励方案、公司新闻、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等公开信息中收集,然后根据高学历人数占比、毕业于名校人数占比、10年以上工作经历人数占比、在国际大厂中担任过要职人数占比等数据综合得出;
研发人员硕博占比:主要是研发人员中硕博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所有科创板公司和部分非科创板公司会在年报/招股说明书中直接披露,其它公司可从股权激励方案、公司新闻、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等公开信息中收集,然后根据硕博及以上学历人数/研发人员总数得出;
研发人员平均薪酬:所有科创板公司会在年报中直接披露此数据,但其它公司不会直接披露,可先在年报中找到研发费用章节中的“职工薪酬”,然后再用职工薪酬除以研发人员总数即可;
研发投入:所有科创板公司会在年报中直接披露此数据,其它公司如果在其它公开信息中也无法找到数据,可用研发费用代替(通常研发费用≤研发投入);
研发强度:根据研发投入/营收得出;
研发商业化率:根据本年度营收/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均值得出;
研发人均已获专利数:所有科创板公司和部分非科创板公司会在年报/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已获专利数、已获发明专利数,其它公司可从股权激励方案、公司新闻、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等公开信息中收集,然后根据已获发明专利数/研发人员总数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