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免税构筑了低价、正品的绝对优势。
第二,免税市场进入壁垒非常高,经营资质的获取难度很大,而且非常稀缺。
一方面,主要是超长的租赁期限和排他性,期限一般为5-10年左右,排他性主要是独占租赁的免税经营渠道。
第四,免税业务吸引的绝大部分供货商都是高端品牌,而这些品牌为了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更多的选择成熟的免税经营者。
对于国内外高端品牌来说,免税渠道的客户群体不仅经济实力符合条件,而且有大比例是国际旅客,在这个渠道铺货,能够很大程度提升国际影响力。
中免与这些品牌方之间,除了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之外,还会获得一定幅度的销售返利,按以往的数据,这个返利的比例大概在1.5%左右,按2021年的规模,返利接近10亿。
有着庞大且稳定的供货商资源,覆盖绝大部分目标消费群体的销售渠道,还能给客户提供低价、正品的商品,如果不是免税有某些限制的话,这种生意即便是开市客、山姆也比不上吧。
1、免税市场空间
从中免近期的招股书披露的数据,预计2026年国内旅游零售市场规模4509亿,其中免税市场规模3329亿,年化复合增速36%,有税市场规模1180亿,年化复合增速25%。
如果按免税销售渠道划分:
市场规模最大的预计是离岛免税店,达到2432亿;
以往占据主导地位的口岸免税店的占比会大幅下降,但是销售金额会上升至593亿;
至于目前占比极低的市内免税店,未来几年也会快速增长,市场规模达到269亿;
抛开这个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各个销售渠道的占比情况,国内免税市场整体空间确实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这里面最重要的逻辑就是国家发展免税业务的目的之一,抑制消费外流。
我们国家有一定比例的人群是具备较强消费能力的,对于各类奢侈品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国内的奢侈品市场发展不充分,无法满足这部分群体的需求,造成国人争相去海外消费。这一点,仅仅看跨境电商的增长数据就能看出来,2017年-2019年我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金额从566亿增长至981亿,年化复合增长率27.4%。
如果按境内外奢侈品消费额的占比来看,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额占全球的比例为1/3,其中有超过70%是境外完成的,品类主要包括香化、珠宝、手表、箱包、服饰等等。这种消费外流,不仅造成了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超过2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同时,这种国外奢侈品消费,不仅仅是带动了国外这些商品的销售收入,还带动了海外其余关联产业的收入。对于海外和国内来说,在海外消费增长,必然就是这些群体在国内消费的减少。
那为什么我配置的仓位只有15%呢?
2、市场空间和护城河过度依赖政策,产品结构过于集中
第一,免税市场规模的扩大,会一定程度减少税收,同时对同类商品造成一定的冲击。当免税市场达到一定规模,或者国家发展免税业务的目的达到了,就会逐步限制免税市场的发展,甚至缩减免税市场规模。
第二,免税的目的之一是抑制消费外流,当国内奢侈品,特别是香化类产品的发展速度很高,较大程度填补了国内高端市场的空白,也能一定程度抑制消费外流,这也可能对免税市场空间的扩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2016年首次出台支持跨境电商政策以后,2019年再次出台利好政策,将跨境电商的单次交易限值和年度交易限值,分别从2000元提升至5000元,20000元提升至26000元。而且,未来会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进行相应的调整。
由此可见,未来几年更多发布对跨境电商有利的政策是可以期待的,到时候免税商品的需求和价格优势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一方面发展新品类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同时满足需求量大、价格贵的商品,除了香化类产品外,好像只有烟酒这一类,但是这不太可能受到政策的支持。
从中免的销售渠道构成来看,2019年占比最高的是口岸免税店,收入310亿,占比66%,受疫情影响,这个占比下降至23%左右,收入金额150亿左右。
这些渠道里面,增长最快的是离岛免税店,2019年收入金额133亿,占比28%,到2022年离岛收入达到347亿,占比超过64%。
预计后疫情时代,口岸免税店的增长预计也不会太快,毕竟能够开发的口岸店资源也不会太多。
至于很多人寄予厚望的市内免税店,可能增长不会像预期的那么大。
但国内发展市内免税店最大的阻碍,可能是离岛免税店。
虽然覆盖的消费群体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我们可以预期的是,国家能够允许的免税市场规模是有限的。
既然蛋糕只有这么大,离岛预计容纳的市场规模达到2000多亿,那必然会一定程度降低市内免税店的规模。加上我国的国土面积这么大,也会分散一部分市内免税消费群体。
这种消费群体的分散,最终估计政策允许的市内免税店只会在某些出入境人口相对较多,且具备经济实力的城市开放。而相对较少的,即便开放市内免税店,估计也不会有很大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