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有多少扬州人没有吃过邳州人炒的花生瓜子?数量不好统计,但扬州街头90%的炒货老板都来自邳州;小时候,我们的水果只有苹果、梨子、橘子,其他水果是什么时候进入扬州市场的?你家的开关是从哪里买来的,你知道开关电器配件大多出自温州吗?
从淮海路到兴城西路、从跃进桥到沙头、从渡江路到江都南路……近三十年来,炒货、水果、电器开关等行业的生意人,从自己的家乡来到扬州,从开小店、摆小摊开始创业,给扬州人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记录着扬州城市的变迁。
他们是小生意的拼搏者,也是一个行业发展壮大的缩影,更是作为新扬州人在这里展开行业新版图。
专注精品水果
天长“水果大王”这样炼成
榴莲、葡萄、芒果、车厘子、石榴、木瓜、山竹、冬枣、水蜜桃、番茄……每天品种不少于80个,光是葡萄就有阳光玫瑰、晴王、夏黑、乒乓、巨峰、玫瑰香、珍珠小葡萄、红提、黑提、无籽提等十几种。“作为精品水果店,我们是不卖普通水果的,比如市场上的西瓜批发结束了,才是我们卖西瓜的时候。”在沙头镇的江苏亚联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水果批发市场院子里,今年53岁的王爱凤一口扬州话,但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的老家在淮安,她先生陆荣华的老家在安徽天长。
“我姐姐常说,她来扬州的时候只带了18块钱,当时在木材厂打工,因为看到街边有人摆摊子做生意,就用一根扁担两个篓子起家,还找朋友借了几十块钱才进了两筐货,挑着担子上街卖。后来因为她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了,就把我老公叫来帮忙。”王爱凤口中的姐姐是她的姑子。
1995年年初,她邀请在老家的弟弟陆荣华到扬州来帮忙。姐弟俩租住在跃进桥下的小房子里,在跃进桥附近靠近运河西路的路边摆摊,凌晨四五点,陆荣华起床跟着大巴车到南京进进口水果,他通常下午三四点钟到家,每次带一两箱桂圆、红提、柠檬、榴莲等进口水果回来,跟苹果、橘子、梨之类的水果一起卖,因为没有冷库,不能存货,进一次货最多卖两天,他几乎每天往返南京,给扬州人带回新奇的精品水果。
他们摆摊的位置靠近当时的亚龙水果批发市场——扬州甚至是镇江、天长等城市的水果集散地。随着生意越来越好,他们添置了二手的三轮车、新三轮车、三轮摩托车……到2000年左右,他们终于攒够了资本,到批发市场里拿了两个铺子,各开了一家水果批发店。陆荣华在家排行老三,人称“三子”,所以他的水果店就叫三子水果。
因为尝到了错位竞争的甜头,陆荣华坚持做精品水果批发的生意,所谓精品水果批发就是进口水果、品质好的水果。“我是开店以后带着孩子到扬州来帮忙的,多年以来,我们已经养成了规律的作息,我都是早上2点起床忙到下午3点,我老公都是忙着进货,开始在南京的大市场进货,后来南京市场不够用了,就到无锡大市场进货,无锡市场的货也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了,我们就去浙江嘉兴进货。”王爱凤说,来扬州近30年,三子水果批发做成了三子精品水果批发,这离不开陆荣华的努力,他们一起守店、创新,在扬州立足、买房,一直到儿子结婚生子,目前已经三代同堂。
30年过去了,三子精品水果批发从亚龙的小档口到汤汪亚联的大档口,再到现在沙头亚联的三个档口,从街边挑担子到现在的3个大冷库,从几种水果零售到平均每天超过80种精品水果的批发,从夫妻小店到十几人的团队,“30年前,扬州的水果市场进榴莲,一次只有十几箱,现在我们一家就有两三百箱。”王爱凤说,现在,陆荣华常驻浙江嘉兴,每天负责进货,“他现在每天2点起床,忙到下午3点多发货回扬州休息,这对我们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生活,这样他能够就地休息,不需要两地奔波。”
“扬州人对于精品水果的需求,见证着扬州城市发展越来越好,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过程。”陆荣华说。
拼颜值的时代
邳州炒货也要“有颜有料”
在江苏亚联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水果市场的隔壁就是炒货集散地之一,还有部分炒货批发店集中在运河南路、江都南路等地。在扬州做炒货批发生意的人,有的来自安徽,有的来自山西,有的来自徐州,有的就是扬州本地人。炒货来自全国各地的产区,每年中秋节前开始上市,几乎跟扬州的大闸蟹的销售旺季在同一个时段,都是阳历的九月到春节前后。
在扬州,炒货店比比皆是,但可群炒货店以产品独特、生意火爆著称。在万物拼颜值的时代,邳州炒货也变得“有颜有料”。
“我明天就不在扬州了,要出去收货了,现在正是花生、瓜子收获的季节,我要去新疆、内蒙古、甘肃和东北地区的炒货原材料原产地找好货。”与陆荣华一样,扬州可群炒货的老板张可群也是炒货行业行走的品质代表,“每年的8月初到元旦,我一直在路上,到各个原产地找口感最好的瓜子、花生,然后运回扬州的冷库保存,每天现炒。”
张可群来自炒货之乡邳州,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跟老乡们一样卖炒货,到过上海、去过南京,几经周折,1999年,来到扬州创业。“做炒货是我们家乡的特色产业,但邳州并不出产花生、瓜子这些原料,只是因为这个生计一开始的时候成本低,更容易成功,慢慢地老乡带老乡,做出了名气。”张可群说,在扬州,街边的炒货店十家有八九家的老板都来自徐州邳州市,作为第一批到扬州做炒货生意的人,他们见证了扬州炒货发展史。
为了做出特色,张可群开启了深入寻找食材的开拓市场方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让他每年都坚持自己出门采购原料。张可群说,常见的葵花子有三种,黑皮瓜子多产自内蒙古和兰州,白皮瓜子多产自东北,青花瓜子皮最薄,多产自新疆。花生主要分两类,红皮花生多产自东北,东北口感最好的花生来自辽宁葫芦岛,白皮花生则多来自淮安。
可群炒货的第一家门店开在淮海路上,门店不大,炒货香遍半条街,吸引了很多市民驻足购买,瓜子花生以肉质饱满、口感好著称,得到了扬州本地市民的认可。
作为小吃类产品,可群炒货坚持现炒现卖,“我们不放防腐剂,夏季高温超过一个礼拜,瓜子花生就会走油,冬天即便能够存储一个月,我们一天到晚炒货,也基本没有存货。”张可群说。
2014年,在扬州开店15年后,可群炒货在四望亭路开设分店,在代购流行的那几年,可群炒货常常出现在代购店里,但张可群说,他们只有门店直接销售,没有分销商,“我们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防止冒牌。”不过,代购店会为了方便顾客,到可群炒货买了瓜子花生放在自己店里卖,可见可群炒货这个品牌在扬州的影响力。
“因为很多市民从西区赶来买货,我们后来在兴城西路开了分店,也因为精品零食店越来越多,在淮海路开设了一家装修规范的专业店,目前四家分店有三家到了季节都是每天炒货的。”张可群说,随着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对于美食的要求不断提高,品控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他不过是干一行,专注这一行罢了。
25年过去了,张可群的孩子长大成人,父母也被他接到扬州养老,全家在这里定居,成为了新扬州人,也为扬州炒货行业的精致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几元到几万元
温州开关闯出大市场
扬州渡江桥附近曾经集中了很多卖开关的小店,店老板大多来自温州。当人们以为卖开关的老板因为城市的变迁散落到各个小区门口,成为社区店的时候,其实,他们早就将几元钱的小生意升级为不仅为居民服务,而且为工厂服务的单件可达几万元的大生意。
一种可防水的多媒体接线箱、一种可快速降温的等电位箱、一种高密封性的配电柜……在江都南路188号,扬州三开电器有限公司的店门口放着小件的开关,老板蔡秀仁的办公桌旁边也挂着各式各样的专利资质,后面是一个近1000平方米的车间,十多个工人正忙着生产配电箱。
2003年,29岁的蔡秀仁带着妻子来到扬州发展,在渡江路34号租了一个门朝西的40平方米的小门面房,取名巨泰电器,卖温州开关。“我是温州乐清人,16岁就出门打工,开始到老乡店里帮忙,什么都不懂,一切都是重新开始学习。”今年50岁的蔡秀仁带着乡音,学习一年后,他就开始自己开店,去过河南郑州,辗转到南京,因为在南京开店4个月后感觉没有生意,就开始尝试开拓周边市场,随后选定扬州,“那时候,我们一天卖出几十块钱就能满足日常的基本开支。”
门店不大,业务很广。蔡秀仁不满足于当“坐商”,他跑遍了扬州城区和周边县市区,尝试拓展工厂用户,半年后,他搬到了渡江南路五金市场的对面,逐渐做起了从配件到成套设计出品的生意。
为了面向高新企业服务,他随后注册扬州三开电器有限公司并正式更名,同时成为家乡电器品牌德力西的扬州总代理,“我们刚开始就是卖电线、开关这些配件的,后来,我们根据工厂或是某个工程的要求设计定制配电箱。”蔡秀仁告诉记者,目前他车间里的配电箱有发到外地的,也有发往国外的,“我的家乡在柳市镇,是一个以电器制造和低压工业电器生产为主的强镇,经济发达,拥有众多知名电器企业,也是浙江第一镇,像扬州的杭集镇、头桥镇等乡镇一样,一个片区的经济带动了周边的发展,我们自己也尝试利用自己熟悉的资源做生意,就这样在扬州生活了21年。”
蔡秀仁的儿子和女儿都在扬州出生、长大,在扬州的发展过程中,他还加入了扬州市浙江(温州)商会,作为常务副会长,与更多在扬州发展的浙江商人们互动、学习、相互扶持、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