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202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5%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国民经济恢复向好。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416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30682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331937亿元,增长6.4%。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4.4%。

分三大门类看,上半年,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制造业增长4.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1%。分经济类型看,上半年,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股份制企业增长4.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8%;私营企业增长1.9%。分产品看,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54.5%、35.0%、34.1%。

上半年,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69768亿元,同比名义下降4.8%。

指标解释: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即工业增长速度,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工业生产物量增减变动程度的指标。利用该指标,可以判断短期工业经济的运行走势和经济的景气程度,也是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产品销售率:是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率,用来反映工业产品的产销衔接情况。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3113亿元,同比增长3.8%(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7)。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28570亿元,同比下降0.2%。从环比看,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3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152亿元,同比增长0.1%;第二产业投资74839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投资163123亿元,增长1.6%。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9%。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0.8%,制造业投资增长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7.0%。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7.2%。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0.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9.6%,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1%,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1%。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6.4%,中部地区投资下降1.7%,西部地区投资增长0.8%,东北地区投资增长2.2%。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港澳台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4%,外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7%。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1%,衣着价格上涨0.8%,居住价格下降0.2%,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5%,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3%,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7%,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0%,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9%。在食品烟酒价格中,鲜果价格上涨7.9%,猪肉价格上涨3.2%,粮食价格上涨1.6%,鲜菜价格下降2.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环比下降0.2%。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8.4%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739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6%。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810元,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550元,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3907元,增长6.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7%;人均衣着消费支出764元,增长5.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0%;人均居住消费支出2949元,增长5.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3.2%;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722元,增长7.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7%;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1630元,增长9.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2.8%;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205元,增长16.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5%;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219元,增长17.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6%;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342元,增长14.5%,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7%。

居民消费支出是指居民用于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需要的全部支出,既包括现金消费支出,也包括实物消费支出。消费支出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以及其他用品及服务八大类。

总的来看,上半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显效发力,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但也要看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下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上下更大功夫,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THE END
1.卷烟超过两万亿。2023年全国注册烟酒店新增超18万家,全国烟酒店总作者: 白酒目前市场规模超过七千亿,卷烟超过两万亿。2023年全国注册烟酒店新增超18万家,全国烟酒店总数达到905万家。数据显示,在全国各省份中,江苏、广东、湖南、四川、福建、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湖北位列全国前十,烟酒店注册数量均超过40万家。https://xueqiu.com/4631817224/315296720
2.烟草公司的工作常被视为“金饭碗”–蜻学其一,烟草公司利润惊人。据统计,2023 年中国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总额 1.44 万亿元,上缴财政总额 1.41 万亿元,如此庞大的税利数字,远超众多知名企业,彰显其强大的盈利能力。 其二,烟草公司职员薪酬丰厚。其平均工资达 11211 元,且这只是对外公布的工资,还有约等于半年工资的年终奖,以及上年度本地区平均工资三倍的社https://qingtingxy.com/139780.html
3.最新纳税起征点调整,影响及未来展望气密性检测设备3、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纳税起征点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提高纳税起征点可能导致财政收入减少,但有助于扩大税基;反之,降低纳税起征点可能增加财政收入,但也可能带来一定的财政压力。 4、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纳税起征点的调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调节社会经济结构,提高纳税起征点可能刺激消费和http://xilicq.com/post/1164.html
4.免税烟市澈争态势分析与投资策略建议报告20251.1 免税烟行业综述 1.1.1 免税店/品/烟界定 1、免税店定义 2、免税品定义 3、免税烟定义 1.1.2 免税店/品/烟类型 1、免税店类型 2、免税品类型 3、免税烟类型 1.1.3 免税店/品/烟行业 1.1.4 免税店/品/烟监管 1、管理部门 2、市场准入 http://cyjjyjy119.blog.bokee.net/bloggermodule/blog_printEntry.do?id=58657684
5.自卷烟草制品市场深度洞察:行业规模企业数据及地区增长趋势【2024年全球自卷烟草制品行业总体规模、主要企业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及排名】根据恒州博智QYResearch研究团队调研发布,本文深度聚焦全球自卷烟草制品行业的总体规模,并详细剖析主要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及排名情况。研究调查一系列关键 【2024年全球自卷烟草制品行业总体规模、主要企业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及排名】根据恒州博https://www.gelonghui.com/p/1424091
6.白酒行业数据分析:2021年中国白领群体酒龄15年占39.4%白酒作为中国传统酒类饮品,无论是在零售酒类饮品市场、礼品市场、餐饮市场中都是热门品类之一。近年来,白酒行业龙头茅台公司在A股市场市值飞升,掀起了一轮“白酒热”。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受访的中国白领群体白酒消费者中,酒龄1-5年占比最大达到39.4%,其次是酒龄在5年以上占比达33%,酒龄在https://www.iimedia.cn/c1061/83892.html
7.包装行业新风向:纸包装市场占比超两成,需求复苏成关键纸包装市场占比超两成,行业集中度有待提升 纸包装作为包装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包装行业中占据了超过两成的市场份额。据中国包装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纸和纸板包装营收占包装行业整体的23.25%,仅次于塑料薄膜制造包装的32.77%,显示出纸包装在包装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尽管如此,纸包装行业内部竞争格局高度分散,https://www.vzkoo.com/read/202412024a6928eb5930e170913ae24c.html
8.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1第27期(总期77期)在线培训课程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改革试点,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是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关键抓手,对于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建立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推进机制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有利于促进教育、产业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https://www.zzqyj.net/?list_89/1303.html
9.2023年第6期《意见》要求,到2025年,构建起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相关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基本建立起各类监督主体横向协同,中央与地方纵向联动,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工作机制。财会监督法律制度更加健全,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监督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在规范财政财http://www.xmqilian.com/newsinfo/5498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