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六堡茶产业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社会效益进一步显现。但在推动六堡茶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一些影响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和问题,需系统谋划解决。
一、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六堡茶产业发展,把"大力发展六堡茶产业"写进市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六堡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从茶苗、茶园、茶企、茶师、茶市、茶城六大关键环节着手,系统推进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并于去年12月,印发了《梧州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开展百万亩茶园建设大会战,扎实推进苍梧县六堡镇国家级特色小镇、苍梧县国家现代农业(六堡茶)产业园、苍梧县六堡镇"茶船古道"田园综合体、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广西六堡茶产业发展集聚区等项目建设,新垦植茶园达8.34万亩,不断夯实六堡茶产业发展基础。2021年,六堡茶综合产值达到110亿元,约占全区茶产业综合产值(约300亿元)的36.7%,公共品牌价值达37.64亿元,被评为"2022中国茶叶最具品牌传播力品牌"。但六堡茶产量少、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低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与同类别的普洱茶、安化黑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数据,2021年,普洱茶综合产值716亿元,安化黑茶综合产值230亿元,可见,要实现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依然任重道远。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虽然六堡茶产业进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进程,但在茶苗、茶园、茶企、茶师、茶市、茶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
(一)茶苗方面
3.适制良种引进无序。由于苗圃建设和引种试验工作跟不上,近年引种的种苗和茶种(籽),相当部分存在没有经过六堡茶适制性研究、"应急"引进、缺乏检验检疫手续等问题。
(二)茶园方面
3.一二产市场主体利益联结度不高。据有关部门的测算,扣除新建茶园补贴,我市前五年亩均投入约8500元。由于茶园建设投入和风险较大,我市生产性龙头茶企参与茶园建设者不多。而参与茶园建设的企业与加工性茶企之间也没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或签订茶青购销协议,今后毛茶销售存在"卖难"隐患。
(三)茶企方面
1.工业化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各类茶叶初制企业100多家,SC认证85家,规上企业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7家,"中华老字号"2个,"广西老字号"3个,茶叶专业合作社175户,只有三鹤(高新区厂区)、中茶、茂圣、天誉、金益、天俸、沁怡、大营等为数不多的茶企、合作社有自动化生产线,其余茶企、尤其是非遗技艺企业多数属作坊类,以手工制作为主。而黑茶类排第二位的安化黑茶,SC认证210多家,规上74家,近半企业实现了工业化、标准化生产。
2.加工集聚区建设亟待加快。苍梧县国家现代农业(六堡茶)产业园和广西六堡茶产业发展集聚区还处于建设初期,还没出台对本地茶企扶持和招商引资的地价、税收返还等政策。而已建成的湖南安化县和云南普洱市思茅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都是通过转换商业用地等政策吸引有实力企业集团投资园区,带动产业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
(四)茶师方面
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9人;中国制茶大师2人,国茶工匠1人。总体上高层次"茶师"不多,虽然全市科技人员和从业人员5万多人,但大多数属于"土人才",尚难支撑六堡茶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五)茶市和茶城方面
"线下"的鸳江丽港、毅德城等茶叶交易市场,都存在小、散、乱现象,缺少足够的可供游客全方位体验的茶文化体验场所。而"线上"店铺的规模也不太,定价不规范,成交有限。反观2004年建成的、总占地57亩南宁横州市西南茶城,已是国家农业农村部的定点市场,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全国重点茶市称号,成为国内最大的花茶和茉莉花茶交易市场,各类毛茶原料集散地。调研中得知,虽然中农联、中蔬联、百润百鲜城等企业集团均有意建设茶市和茶城,但由于我市茶叶集中交易市场建设规划尚未制定,企业都在观望等待,因此,规划并加快建设高层次的、以营销六堡茶文化为特色的专业茶城尤为迫切。
茶苗、茶园、茶企、茶师、茶市、茶城方面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产业规划没有定型、运营能力不够强,科技创新、科技应用及金融赋能创新不足,示范园区(综合体)的建设较慢,公共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市场管理跟不上发展需要。
三、系统推进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系统推进产业发展,就要锚定市委、市政府《梧州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目标任务,抓住"茶苗、茶园、茶企、茶师、茶市、茶城"六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内在、外在的关键问题,对症下药、系统推进,强力突破、久久为功。
(一)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规划和形态规划
针对我市目前茶市场和茶加工区建设分散、零碎的问题,要在规划布局上加强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科学论证,进一步优化包括标准茶园建设、老茶园改造、茶园种植机械化、良种选育繁育和改良、茶文旅融合、市场拓展、茶城建设、文化挖掘和品牌打造、标准建设、科技支撑等内容的六堡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单项规划,引领产业健康发展。如茶园建设规划,以"十四五"我市60万亩茶园建设目标,借助现代遥感技术,对全市已有茶园和宜茶山地摸底,确定全市茶园建设规划区,并根据实际,借鉴湖南安化县"万片小茶园"和"茶中有林、林中有茶"的林茶模式,研究确定茶园形态模式。结合我市环境特点,突出有机化、生态化、机械化和数字化,充分考虑光、热、水、土等各类生态因素,以及茶园生态系统的优化配置、有效循环,茶园建植与改造、茶园管理、茶叶采收机械化,防灾减灾、食品安全、产品溯源等,完善和制订"十四五"茶园建设和茶园改造规划或行动计划,为今冬明春以及今后高标准茶园建设奠定基础。同时,对六堡茶专业市场、加工园区、仓储等形态规划进行布局优化,进一步提高集约化水平。
(二)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全产业高质量发展
2.进一步加快六堡茶优势品种选育改良。要把"原种"选育改良作为产业安全的基础给予重视、加以研究,坚持原种选育改良和引进良种并重,既保证"原种"优势,又解决当前种苗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快出台六堡茶优势品种选育繁育规划或实施意见、行动计划,设立选育专项资金,确保工作长期稳定,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加快优势品种选育进程。加强对目前已筛选出来的优良六堡茶单株及品系的良种化繁育。开展古茶树、野生茶树、六堡茶群体种等资源调查摸底和建档,切实做好保护利用和繁育研究。加快建设六堡茶科研基地,建立广西六堡茶良种繁育中心,争取与自治区茶叶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联合建设广西六堡茶工作站,借助"广西六堡茶\八新双增\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高标准建设茶树品种区试基地,加快基础性研究,筑牢种源根基。
(三)围绕"三区"共建打造核心示范产业园(综合体)
2.突出"三原"优势和文化塑魂,高标准建设六堡古镇。苍梧县作为六堡茶的主产区和起源地,应借鉴云南思茅和湖南安化经验,立足"三原"是什么、说什么、看什么,统筹苍梧县国家级现代农业(六堡茶)产业园、六堡特色小镇、自治区田园综合体、"交通强区"试点和"茶船古道"茶文旅项目的政策和资源,加快六堡镇政府所在地可视范围内、尤其是六堡河两岸可视宜茶山体茶园基地的规划和开发、老茶园改造提升、全产业形态布局(包括原品种茶园、原工艺制茶、原产地公共茶仓等),高标准建设六堡古镇,打造文化融入充分、地域特色明显、茶文旅融合创新的"一站式"旅游综合体,"茶船古道"旅游小镇,"打卡地""网红直播点",并争取"十四五"期末向游客开放。同时,依托广宁经苍梧至昭平高速公路六堡旅游服务区自治区"交通强区"试点项目,以旅游服务区为中心,串联"苍梧茶产业示范园"和飞龙湖国家森林公园康养、休闲旅游度假等资源,建设"高速+旅游+文化+农业"融合的"大产业",打造全区首个高速公路服务区与县域旅游景点融合"打卡地"、广西"交通强区"网红点。
3.坚持核心引领,进一步做好六堡茶交易市场规划建设。以广西粤桂国际茶业交易中心为核心、以六堡茶合规仓储体系为基础,通过政府定位引导,整合现有资源,加快交易中心的规划建设,打造以仓单交易为主要形式的茶叶一级交易市场,以六堡茶线上、线下商城为主要载体,六堡茶流通、体验、展示"三位一体"的茶叶交易二级市场,为六堡茶交易提供规范、公开、有效、信息披露充分的交易场所。借鉴福建"福茶网"经验,利用网络、数据、技术等现代要素,建立新型线上销售体系,推动营销渠道网络化,一体化构建区块链加密、供应链金融、交易平台、大数据平台和追溯体系,建设销售数字化平台,实现六堡茶产销信息快速对接。建立全国六堡茶价格指数体系,开展价格指数发布、供需信息发布,借力大数据促进市场营销数字化。同时,支持各县(市)规划建设毛茶交易市场,促进本地毛茶生产、供应与需求协调发展。
(四)积极推进金融创新,赋能茶产业做大做强
2.进一步培育扶持产业龙头。重视推动龙头企业做好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的同时,助力企业解决融资、经营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鼓励支持茶企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股份制等方式壮大规模,扩大产能,做大做强。用差异化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的理念,引导和支持中小茶企、合作社由"全而杂"向"专而精"转变,配套于龙头企业或知名品牌,成为某一生产环节或单一产品富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鼓励技改升级,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新工艺、新产品、新包装等标准化技术研究,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五)聚力打造公共品牌,加强市场营销和管理
3.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强化食品安全把关,加强市场监管和横向协作,做到企业生产、市场销售、产品质量全方位、全过程、无死角监管,从严从重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以财政补贴方式推动更多的茶企、合作社加强对六堡茶产品质量检测,加强农药残留物监管。研究和建立完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出口及检测标准化体系,优化六堡茶出口检验监管模式。加强六堡茶行业协会建设,建议市级六堡茶商会由退休厅级领导任会长或名誉会长,进一步强化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规范、推动、引领全市六堡茶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