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夜间经济一般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所发生的三产服务业方面的商务活动,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得益于政策环境的支持,夜间经济逐步向专业化、产业化、品质化迈进,呈现出富有新时代发展活力的特征,成为提振居民消费、保障基本民生、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各地政府对夜间经济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内夜间消费场所不断增加,居民夜间消费需求持续攀升,加速推动了国内夜间经济规模增长。据统计,2023年我国夜间经济规模已超过48万亿元。
关键词:产业链;政策;发展历程;市场规模;消费偏好;产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情况概述
城市夜间经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夜市,而是一种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经济形态,一般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所发生的三产服务业方面的商务活动,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夜间经济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概念,是指发生在当日18∶00到次日6∶00,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为消费主体,以休闲、旅游观光、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值得注意的是,夜间经济的传统业态包括聚会场所、餐饮和酒吧,但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升级和消费体验的多样性增多,购物、电影、书店、剧场、体育比赛、健身等许多日间业态也延伸至夜晚,为夜间经济规模进一步拓展提供活力。
夜间经济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各类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其中,供应商为夜间经济活动提供餐饮原材料、娱乐设施、照明设备等必要的物资和设备;服务提供商则负责提供技术支持、营销策划、人力资源、设计建造等服务,确保夜间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产业链中游主要包括各类夜市、商业街区、购物中心、餐饮娱乐场所等夜间经济的核心运营者。这是夜间经济的主要载体,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消费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在夜间的各类需求。产业链下游为夜间经济市场终端消费者,主要包括本地居民,以及旅游消费者,其需求和消费行为直接影响着夜间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二、产业现状分析
夜游经济构建经贸、文旅、民生三大城市新名片,成为了政府重要的抓手。从政策端看,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2021年文旅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到,要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推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建设200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扩大夜间消费规模;2024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新规范发展。得益于政策环境的支持,夜间经济逐步向专业化、产业化、品质化迈进,呈现出富有新时代发展活力的特征,成为提振居民消费、保障基本民生、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根据舆情监测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以来,我国夜间经济的热度指数保持较高水平,几次出现高峰值的时段都大致对应各地政府出台相应政策规范和鼓励夜间经济发展。这意味着,随着国家将夜间经济列为刺激居民消费、提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落脚点,我国各地政府对夜间经济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内夜间消费场所不断增加,居民夜间消费需求持续攀升,加速推动了国内夜间经济规模增长。据统计,2023年我国夜间经济规模已超过48万亿元。
随着人们消费需求升级和消费体验的多样性增多,许多日间业态也延伸至夜晚,比如购物、电影、书店、剧场等文化艺术体验类,甚至还有体育比赛、健身、外出游览、零售等等。数据显示,2023年期间我国居民夜间时段参与的主要业态包括线上线下购物、餐饮宵夜、休闲娱乐和出游出行,参与指数分别为4.13、3.93、3.9、3.69。
三、未来发展路径
1、强化规划顶层设计,优化提升城市空间布局
一方面,优化夜间经济空间布局,合理划分项目类型。围绕人的生活需求划分,可将城市夜间活动空间分为市民生活空间、夜间商业空间、夜间特色空间几类,并结合不同的空间类型,将适宜的夜间经济项目分布其中,用于发挥对应的功能。例如,社区、公园等市民生活空间,通常具有浓厚的人文与历史文化氛围,可结合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消费偏好,打造配套的商业服务与公共服务链条,推出符合社区消费水平与风格的夜间经济产品与服务;夜间商业空间作为城市主要商圈的延伸,可围绕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商业模式,开发集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夜间专项型项目,满足消费者多样消费需求;夜间特色空间作为侧重展示城市文化的空间,可与日间活动项目做好主题衔接,共同打造城市品牌。
另一方面,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以品牌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消费和旅游,将特色化的城市文化、夜间经济模式推向更大的受众面,促使夜间经济循环格局的形成。因此,可通过充分挖掘各城市的民俗民风、历史文化背景等资源,与现有的夜间经济链条相结合,以此提升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
2、以特色空间赋能,打造城市新型夜间商圈
一方面,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城市规划环节,针对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体量及消费需求,推进夜间经济街区建设,完善街区运营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共同探索适宜的夜间消费项目及形式。例如,在城市夜间经济街区内,鼓励增设“跳蚤市场”“后备箱经济”等投资体量与创业风险相对较小的项目,在丰富消费类型的同时,降低创业主体的投资风险;结合当地特点,打造与城市人文风貌相符的“24小时生活圈”,提高城市夜间经济品牌的吸引力;引入VR、AR等智能体验设备,增强消费者的沉浸式体验感。另一方面,创新多样经济业态。例如,结合夜间消费者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可通过引入脱口秀、沉浸式演艺等新业态,或与海洋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建立合作关系,为消费者提供夜间文化主题展览空间,针对年轻人群所喜好的社交式、体验式产品,将创意与科技相结合,推出沉浸式剧本杀、暑期研学夜游活动等,探索文旅新玩法、创造消费新体验。
3、以产业融合赋能,建设文旅消费集聚区域
一方面,打造城市文旅消费集聚区域。依托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与文旅产业特色,开发兼具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动能的夜景游览消费区域,如武汉市打造“夜江城”市级示范区,以武汉长江主轴滨水夜景为核心,依托长江大桥、黄鹤楼、龟山电视塔等著名地标建筑,及江滩城市阳台休闲夜景改造、汉口江滩百年历史建筑群亮化工程等,再加上灯光秀,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夜景,不仅美化了城市夜景,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此外,还可在区域内引入各类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娱乐演唱等活动,综合优化消费体验,提升“夜江城”的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力开发文旅周边产业。通过开发城市特色餐饮街区、完善城市景点创意周边产业等,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多彩夜间经济新体验,形成新型夜间消费集聚区域。
4、以科学机制赋能,健全夜间经济监管体系
《2025-2031年中国夜间经济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共十一章,包含2020-2024年夜间经济用户分析,2020-2024年夜间经济行业各区域市场概况,2025-2031年夜经济行业发展机遇及趋势分析等内容。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