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儒家茶文化要以茶表白自己的人生态度,基本点在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却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要化民成俗。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深层根源仍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与茶文化发展
如果说,从发生学角度看,茶文化的思想源头与道家的一些基本概念渊源最深;那么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应该是需家学说。这一核心如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和”的思想境界,实际也就是儒家伦理的“中和”思想。
儒家茶文化也讲“道”,但这已并非完全意义的“自然”之“道”,而是“以茶利仁”之道,故儒家茶文化同样讲“以茶可行道”。
不过,我们必须清楚看到的一点是,儒家极其看重人格,而且要求从自身做起。故儒家茶文化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儒家茶人从“洁性不可污”的茶性中吸取了灵感,应用到人格思想中,这不能不是其极高明之处。因而他们认为饮杀可自省可审己,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持他人。“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
足见儒家茶文化要以茶表白自己的人生态度,基本点在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却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要化民成俗。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深层根源仍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儒家的人格思想与茶文化精神
当代茶圣吴觉农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见吴重远、吴甲选《与茶文化长结不解缘》,《农业考古》1994年4期)这句话用在儒家茶文化观,特别是儒家人格思想与茶文化的结合上,是再精当不过了。
认真的分析起来,中国的茶文化能成为一种极其广泛和普遍的社会文明,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与它能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次有很大关系,如宫廷的茶宴、土大夫的茶会、市民层的茶饮、乡间的茶俗,还有僧侣的茶禅、隐逸者的茶趣。前四个层次都和儒家茶文化及其思想有极大关系,它们基本上是以儒家观念为指导的,所以说儒家茶文化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毫不过分的。
然而这一核心的基础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就是儒家的人格思想。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茶是象征着尘世的纯洁的。”(《烟酒与茶》载《现代闲情小品》,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4月版)与林语堂同时代的许多文人如鲁迅、周作人、钱穆、梁实秋、钟敬文、苏雪林、缪崇群、吴秋山、阿英等,都认为品茗需要有极高的修养,茶人的鉴赏力,往往来自他们自身的廉正清明、高风亮节的人格精神。看来,这种思想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的。
茶的洁净不可污成为大品高洁的对应,这在韦应物的茶诗(喜园中茶生》中就有非常明确的表达。“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的著名诗句,已成为一种高雅的象征。全诗是这样的: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馀,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韦应物简直达到了对茶的一种信仰,把茶视为一种灵物,而的确有着一种“灵味”。韦应物是一位唐代儒士,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后为滁州、江州、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或“韦苏州”。他在历任官职中都想努力作一个清廉刚直的地万官。作为一个儒家诗人,他常在诗中对民间疾苦表示关怀。他对茶热爱无比,写下了不少田园风格的诗。这些诗不光是寄托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还常常流露出关心劳苦人民的情怀。因而,同时作为一一个茶人的韦应物,将茶之雅洁比作人之高洁是十分自然的。
宋代的著名儒家诗人欧阳修,更是借茶陶德,以歌颂人之高贵品质、高风亮节。这首《双井茶》中的“岂知君子有常德,.....不改旧时香味色。”已成为茶人传颂的名句。全诗如下:
西江水清江石者,石上生茶如风川。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并茅生先百单。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吸尤须三日夸。
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
唐斐汶的《茶述》就表述得更为明白:“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
宋赵佶的《大观茶论》,则进一步综合了前人之精神,总结概括了俭、清、和、静的儒家茶礼精神: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稟。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猫子可得而知矣。冲澹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
无论是陆羽的“精行位德,还是斐汶的“精、清、淡、洁”,抑或是赵佶的“俭、清、和、静”,都预示着后来儒家茶文化的发展路数,成为儒家茶文化的最直接的思想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