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20.1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增速居全州第四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3.6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32.89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243.68亿元,下降1%。第一、二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5和4.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4:31.6:58,与上年相比,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8和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
一、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牲畜存栏有所增加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59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25.29亿元,增长12.7%;林业产值0.2亿元,下降73.3%;牧业产值8.95亿元,下降4.9%;渔业产值1.58亿元,下降4.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57亿元,增长9.3%。
农作物播种面积94.38万亩,比上年增长0.2%。其中,粮食作物14.94万亩,下降7.7%,粮食总产6.89万吨;棉花46.57万亩,下降7.7%,皮棉总产6.41万吨;瓜果类5.67万亩,增长16.4%,总产33.64万吨;蔬菜及食用菌8.27万亩,下降0.1%,总产20.72万吨。
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牲畜存栏量呈增长态势,牲畜存栏43.88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7.3%,其中牛、羊、猪分别为5.31万头、28.39万只和10.18万头,分别增长1.7%、17.1%和136.2%。牲畜出栏33.07万头(只),下降11.8%,其中牛、羊分别为3.1万头、17.17万只,分别下降0.6%和37.7%,猪12.8万头,增长97.8%。家禽存栏77.53万只,增长17.6%,出栏153.72万只,增长36.2%。肉、蛋产量分别为2.38万吨、0.25万吨,分别增长28.7%、13.6%,奶2.62万吨,下降27.8%。
二、工业生产持续增长,能源类行业支撑有力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24.55亿元,实现增加值41.39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其中:市属工业完成产值162.03亿元,实现增加值31.7亿元,增长6.9%,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州第六位。两园区工业生产“一增一降”。高新区工业产值51.54亿元,增加值7.95亿元,下降1.1%。农业园区工业产值10.98亿元,增加值1.74亿元,增长14.8%。
一是三大门类“两增一降”。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为5.08亿元和1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和8.3%,对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为89.5%和37.6%,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4.9和2.1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25.71亿元,同比下降2.2%,下拉工业增加值增速1.5个百分点。
二是九大行业“五增四降”。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九大行业实现增加值36.58亿元,同比增长7.5%,占总量的88.4%,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6.5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4%,占比21.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61%,占比12.3%;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8%,占比11.8%;食品制造业增长23%,占比7.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2.7%,占比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3.8%,占比15.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6.9%,占比8.9%;金属制品业下降6.3%,占比4.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下降5%,占比3.5%。
三是主要能源和工业产品产量“八增四降”。发电量增长12.3%;原煤增长80.8%;小麦粉增长12.5%;塑料制品增长8.8%;饲料增长24.1%;聚酯增长48.8%;罐头增长23.9%;乳制品增长91.7%。变压器下降6.1%;精制食用植物油下降25.4%;商品混凝土下降11.5%;钢结构下降16.3%。
三、工业能源消费量逐月减速,节能降耗形势趋好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42.2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3.3%,增幅分别低于1-3、1-6和1-9月12.4、26.9和5.2个百分点,高增长态势逐月减缓。综合能耗超万吨的行业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综合能耗108.97万吨标准煤,增长13.8%,由于产能利用率和加工转换效率提高,单耗由上年同期的13.19万吨标准煤下降至12.39万吨标准煤;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98万吨标准煤,增长98.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4.64万吨标准煤,增长71.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43万吨标准煤,增长15.5%;食品制造业1.82万吨标准煤,增长19.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18万吨标准煤,增长62%。农副食品加工业13.51万吨标准煤,下降12.6%。
四、资质以上建筑业运行良好,新签合同额快速增长
截至12月底,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在库企业达174家,比上年同期净增56家,其中有工作量的企业156家。建筑业实现总产值94.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增速高于全州3.2个百分点。本年新签合同额107.02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建筑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2.7%,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房地产开发健康发展
全口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70%。其中:市属投资比上年增长50.6%,增速高于全州10.1个百分点,总量居全州第二位。市属新入库项目112个,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53个,500-5000万元项目59个。投资结构由上年的0:5:95优化为2.9:15.2:81.9。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53.91亿元,同比增长54%。商品房销售面积91.41万平方米,下降2.3%,销售额54.94亿元,增长7.3%。
六、市场消费持续恢复,限额以上市场规模提升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23亿元,比上年下降12.7%,降幅比1-3、1-6和1-9月分别收窄22.4、0.9和8.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州第二位。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101.88亿元,下降9.9%;餐饮收入13.35亿元,下降29.6%。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总额48.81亿元,同比下降9.3%,占全社会消费总额的42.4%,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一是夜间经济、地摊经济、消费季、购车季、房交会等活动持续刺激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7家限额以上商超零售额同比增长10.3%,拉动限额以上和总体消费总额分别增长2.2和0.9个百分点。
二是12家新入库单位带动明显,共实现零售总额4.04亿元,拉动限额以上消费额增长4.3个百分点。
七、财政收支运行平稳,金融机构存贷款较快增长。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3.7亿元,比上年下降12.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9.65亿元,增长1%,其中,税收收入22.95亿元,下降6.6%,非税收入16.7亿元,增长13.9%。完成地方财政总支出103.56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0.65亿元,增长2.9%。
信贷支持有力,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90.55亿元,比年初增加76.29亿元,增长10.7%,增速比上年末提高1.9个百分点。贷款余额708.11亿元,比年初增加92.22亿元,增长15%。其中:住户贷款248.53亿元,比年初增加16.71亿元,增长7.2%;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459.57亿元,比年初增加75.52亿元,增长19.7%。贷存比89.6%,比年初提高3.4个百分点。
八、“四上”企业数量大幅增加,统计入库成效显著
截止12月底,全市共有四上企业599家,比上年同期净增126家。全年新增入库企业174家(含小升规)。
九、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食品烟酒类涨幅较大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涨幅低于上年0.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烟酒上涨5.1%;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3.1%;居住上涨2.7%;衣着上涨1.9%;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9%;医疗保健与上年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4.1%;教育文化和娱乐下降1.9%。(罗成)
主办:昌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昌吉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