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负责人:吕立堂(贵州大学茶学院院长、教授)
目录
摘要:茶叶已成为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贵州省茶叶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价格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的茶叶深受国外消费者喜爱,出口市场结构稳定,但也存在出口规模过小,出口茶类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扩大出口规模、优化茶类结构、实施质量安全提升、拓展全产业链产品出口、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茶叶品牌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贵州茶业出口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对促进贵州茶叶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年份
出口数量(吨)
出口金额(万美元)
就国际茶叶贸易而言,茶叶品质以及品牌是影响贸易价格最重要的两大影响因素,在茶叶品质和安全方面,贵州虽然有一定优势,但出口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主要如下:
品牌建设滞后是贵州茶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贵州茶企虽然数量众多,但并没有出现同川宁、立顿等国际行业巨头处于同一序列的标志性企业,茶叶出口主要还是以提供原料为主,未形成贵州茶叶自身品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也影响到了贵州茶自身在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力的的提升。
贵州茶企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特别是从事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人员缺乏,专门从事茶叶出口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极端缺乏。没有对外贸易人才,无法直接跟国外客户交流,无法掌握国际市场动态。科技和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种植规模急剧扩大、种植规范制定、优良品种选育要求。一是茶叶的栽培管理技术落后,致使已投产的茶叶树体长势不均,茶叶根腐病、叶锈病、流胶病,蚜虫和重大钻蛀性害虫为害严重,树体呈老化趋势,产量有所下滑;二是各县市区管理水平差异较大,未形成统一的科学化种植和管理技术;三是部分茶叶种植户缺乏安全意识,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是一些毒性高或国家明令禁止药剂的使用,造成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的含量等过高,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四是科技成果与转化推广存在一定距离,虽然具有较好效果的病虫害防治对策与较高附加效益的茶叶品种已被研制出,但大部分还处于实验室和理论状态,并未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多数贵州茶企都是先建基地,后搞加工,再做市场,然后再培育品牌。在资源、资金、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茶企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对茶园的管理投入逐步缩减,茶园肥力不足;山地茶园基本采用人工采摘为主,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且生产效率低下。茶叶专业服务化组织机构尚未建立健全,茶叶种植选择哪个品种、怎么种、种哪里、怎么管特别是各种茶叶由于生物习性不一样,对海拔高度要求也不一样等系列技术问题没有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帮助解决。对于这些技术企业之间各自为阵,互不沟通,严重影响了茶叶产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种植面积虽大,但品种和栽培地选择不严谨。
省份
增减数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总计
(一)坚持质量优先前提下,快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是贵州茶叶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条件
首先,着力稳固和扩大绿茶消费市场。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庞大的绿茶国内消费市场,使得绿茶在国际市场中具有先天的优势。尽管我国茶叶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但就绿茶出口而言,在世界绿茶市场中有着近乎垄断的地位。我国绿茶产量大,品牌多,保健功能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一点从近年来绿茶出口增长幅度便可以看出。贵州需要继续扩大绿茶出口,以区域市场的开发来推动全球市场的发展,巩固贵州绿茶在世界绿茶市场中的地位,打造具有明显优势的绿茶出口品牌,以此来培育国际市场中的绿茶消费群体。
最后,培育和打造多元化的茶叶出口结构。在注重绿茶、红茶、抹茶出口的同时,注重青茶、白茶和黑茶的出口渠道建设,多元化的出口结构是凸显贵州茶叶出口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二)质量安全是贵州茶叶出口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基础。
(四)营销模式优化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发展贵州出口茶除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外,更是倒逼贵州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贵州茶叶出口的后发赶超,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发展茶叶出口是体现贵州茶生态优势效益的重要路径。其次发展茶叶出口是提高贵州夏秋茶下树率的重要途径。再次发展茶叶出口是提高贵州茶园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最后,发展茶叶出口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