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阶段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可以说非常重要。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当中,商业银行占据了十分大的份额,其治理结果,可谓是能够左右整个金融体系。而风险管理一直是商业银行治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一大难题。
在2022年央行发行的第四季度货币执行报告中也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并强调要注重多方配合,聚焦在金融风险等领域。作为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形式之一,流动性风险常常出现在商业银行的治理之中。所以,防范流动性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不断尝试将这些前沿科技融入到自己的业务之中,给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多样化的服务。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金融科技的运用可谓是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享受着金融科技带来的各种红利,另一方面也承担着由金融科技所引发的各种潜在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需要面对如何规避金融科技带来的风险,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所谓金融科技,是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运用前沿的科技手段,对传统金融行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进行全面革新,从而实现经营成本的有效降低和金融行业运行效率的显著提升,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科技发展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被称为金融信息化阶段(1866~1986),所谓金融信息化,就是金融行业的各种业务,在最初的软硬件技术的加持下,实现电子化和自动化,最终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第二个阶段是互联网金融阶段(1987~2009),在这个阶段,互联网大规模的扩张,同时出现了大规模的信息科技公司,这些公司利用互联网来实现业务重组以及信息的公开共享,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包括人人贷、拍拍贷以及陆金所等的P2P网贷平台以及网络众筹平台等;
第三个阶段是深度融合金融和科技的阶段(2009~至今),在第三阶段中,金融行业各个领域利用高科技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业务和服务,提高服务方质量和效率,同时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智能投顾、大数据增信等。
近些年来,不管是国家政策还是市场导向,金融行业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都在逐步增加,这也进一步说明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重要,对金融行业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在支付清算体系正常运行期间出现客户提现、现金净流出、资金短缺或资产变现能力降低等问题时所带来的损失。
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两方面都可以影响其流动性,同样,流动性风险也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评估。所谓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就是由于商业银行不能及时收回到期债权或无法按期偿还债务所带来的损失,从而导致银行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负债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是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存款,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发生大幅波动,商业银行因此收到冲击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当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很大时,很可能会进入最终的清算环节导致破产。
在最新修订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资产规模大于等于2000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应达到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性比例和流动性匹配率这四个指标的最低监管标准;资产规模在2000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商业银行则选用了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流动性比例和流动性匹配率三个指标来作为监管指标,并要求商业银行应持续达到这些指标的最低监管标准。
2.3.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路径分析
目前,金融科技的发展可谓是越来越迅速,规模越来愈大,被广泛运用于商业银行的各个场景,比如支付业务、资产负债业务、理财渠道、借贷产品等等,虽然商业银行的自身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商业银行也因此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而针对本文主要研究的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研究的学者虽然不多,但他们基本都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总体是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
2.3.1.金融科技通过影响不良贷款率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3.2.金融科技通过影响资产负债结构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3.3.金融科技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来影响流动性风险
2.3.4.金融科技通过影响净息差来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综合有关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具有负向作用。因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H1:金融科技的发展总体上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3.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3.2.变量说明
3.2.1.被解释变量
3.2.2.解释变量
3.2.3.控制变量
2)资本充足率(CAR)。通常情况下,随着资本充足率的提高,相应的流动性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4)GDP增长率(GDP')。宏观经济的周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当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好时,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也较强,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小。
5)CPI同比增速(CPI')。是衡量物价指数的重要指标,也用于衡量宏观经济的发展水平,一般研究认为,CPI同比增速与银行面临的风险之间成反比变动关系。
Table1.Variablesymbolsanddefinitions
表1.变量符号与定义
变量类型
变量名称
变量符号
变量定义
被解释变量
存贷比
LD
(负债总额/存款总额)*100
解释变量
金融科技水平
FT
资产规模
SIZE
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单位:百亿)
资本充足率
CAR
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总额*100
控制变量
非利息收入占比
FLX
(非利息收入/总收入)*100
GDP增长率
GDP'
生产总值较上一年的增长率*100
CPI同比增速
CPI'
消费价格指数较上一年的增长率*100
3.3.研究设计
3.4.回归结果分析
3.4.1.描述性统计
Table2.Descriptivestatisticsofvariables
表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样本数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存贷比(LD)
78
66.134
13.790
38.97
95.745
金融科技水平(FT)
256.435
34.715
182.68
320.788
资产规模(SIZE)
77.252
70.396
16.032
290.001
资本充足率(CAR)
13.362
1.212
11.49
16.6
非利息收入占(FLX)
19.971
10.313
14.624
44.233
GDP增长率(GDP')
5.962
1.714
2.238
7.041
CPI同比增速(CPI')
2.083
0.511
1.4
2.9
3.4.2.回归结果
Table3.Individualfixedeffectregressionresultsandrobusttestresults
表3.个体固定效应回归结果与稳健性检验结果
变量
模型1
lnLD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LnFT
0.824***
0.560***
0.731***
1.066***
(3.02)
(3.10)
(3.26)
(3.05)
lnSIZE
0.262
0.005
0.206*
0.418**
(1.65)
(0.05)
(1.67)
(2.20)
lnCAR
0.466**
0.439**
0.512***
0.440**
(2.62)
(2.45)
(2.89)
(2.23)
lnFLX
0.019
0.012
0.003
0.011
(0.77)
(0.48)
(0.11)
(0.36)
0.023***
0.020**
0.021***
0.033***
(2.77)
(2.42)
(2.72)
(3.34)
0.086**
0.069*
0.076**
0.099**
(1.8)
(2.29)
个体效应
控制
N
77
59
R-squared
0.864
0.865
0.902
0.870
注:括号内为t值,***、**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2)资产规模(SIZE)的回归系数虽然不显著,但为负值,说明资产规模与存贷比之间存在负向关系,即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大,存贷比就越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就越小。
3)资本充足率(CAR)与商业银行的存贷比(LD)之间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0.466,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也就是说资本充足率越高,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就越高。这与预期的判断不相符,这可能与我所选取的控制变量有关系,也可能是因为我所选取的样本数据仅有城市商业银行,且样本量过少,不能代表所有商业银行的一般情况,所以未能得出与预期相符的结论。
4)非利息收入占比(FLX)与商业银行的存贷比(LD)之间的回归系数不显著,但系数为负值,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有负向影响,有利于降低流动性风险。
3.4.3.稳健性检验
1)改变解释变量
2)双缩尾处理
3)剔除部分样本数据
4.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4.2.对策建议
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处于核心地位,它可以引导整个金融体系运行,与此同时,它还对中国经济起到了重要调节作用,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然而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金融科技,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可谓是把双刃剑,商业银行在享受金融科技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承担着其带来的激烈竞争以及各种潜在风险,而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又是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在应用金融科技时,要不断地统一协调与金融科技的关系,在实现互利共赢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风险的防范,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4.2.1.监管部门层面
监管部门应该不断地完善监管的法律法规,并根据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不断地调整监管的方法和内容。监管机构要时刻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但在能够保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也应该适当地减少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给金融体系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才能够避免金融抑制的发生,同时也能够促进国家金融与经济的发展。但减少干预,并不是要求监管机构放松监管,相反,监管机构应该对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实施穿透式监管,实施更具弹性的监管措施。具体如下:
1)监管机构可以根据商业银行规模的大小,灵活地变更监管标准。因为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会受到自身规模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大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强。因此,监管部门可是适当放松对大型商业银行的约束,给其营造一个更加自由发展的空间。
2)监管机构还可以根据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调整监管标准,因为经济的发展同样会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大小。当经济繁荣的时候,一方面人们的收入增加,从而商业银行的存款就会相应增加,另一方面,经济大环境向好时,人们会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来创业投资等,从而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也增加。虽然存贷总额都增加,但经济繁荣时期,市场比较有活力,资金的流动性相对较强,不容易发生流动性风险。所以,在经济繁荣时期,可以适当地放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给予商业银行更多创新的空间,从而促进整个金融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监管机构还可以对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设定最低监管要求,因为非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通过其中间业务以及表外业务等获得的收入,相比于以利息收入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来说,非利息收入更加的稳定,不仅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增长点,还能够增加商业银行收入的多元性。
尤其在金融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对商业银行实行弹性监管很有必要,不仅能够很好地促进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同时也能够规避融合过程中的流动性风险,最终实现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共赢。
4.2.2.商业银行层面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可谓是不可阻挡,因此,商业银行要想保住其在金融行业中的稳定地位,应主动结合金融科技,持续金融创新和业务创新,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提高自身竞争力。但是在与金融科技融合过程当中,应重视如下问题。
2)在与金融科技结合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要对自身情况有清晰的认识,不能盲目跟风。因为每个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经营模式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等是有差别的,所适合的金融创新业务也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在进行金融创新时量力而行。在扩大经营过程中,应重视产品质量和为顾客提供服务质量。通过金融创新来为银行自身树立更好的口碑和形象,在维持老客户的前提下吸引更多的新客户,增加自己的客户群体,这样才能够在稳定自身市场地位的基础上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1]袁秀文,曹源芳.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9,32(5):13-19.[2]邱晗,黄益平,纪洋.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行为的影响——基于互联网理财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8(11):17-29.[3]陈忆晗.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1.[4]孙婷婷.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21.[5]颜文浩.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2.[6]郭品,沈悦.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理论解读与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15(10):104-118.[7]吴非,胡慧芷,林慧妍,等.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表现——来自股票流动性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1,37(7):130-144.[8]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J].经济学(季刊),2020,19(4):1401-1418.[9]熊云飚,代宇杰.金融科技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面板门槛效应分析[J].华北金融,2022(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