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三十五岁题《度浮桥至南台》诗句“九轨徐
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雄伟壮志,
语句夸张,却字字表达心中情感。桥上九轨徐行,桥
下怒涛翻滚,诗人缓步浮桥之上,一如闲庭信步,这
是何等的胸襟与气度,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他踌躇
满志信心百倍,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在心中激荡。
四十岁在前线作战,他写下《金错刀行》:“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
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
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
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
人!”这里有对朝廷偏安屈膝的严厉责问,有对主战的志士仁人的崇敬,有对切
盼杀敌的战士和广大遗民抗敌力量的期望,更有对北伐反攻胜利的坚定信念。其爱、
其憎、其忧、其愤,溢于言表,力透纸背:慷慨悲壮,怯顽震懦!
八十岁
请在此处添加标题
Design&CreativitySpaceStudio
《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
棺。”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
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
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
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
久常新的原因所在。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
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
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
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翁。”好一个万事空,好一个无望告,这两个词道尽了
他的一生,求不得,爱别离,国有恨,终难成,可到头来,
仍然万事皆空。梦里寻天涯觅,上穷碧落下黄泉,八十年
宿沙饮冰,不忘初心,总归难凉热血,英雄无成,无愧英
雄,这就是陆游的热血一生......
NO.3
五十二岁
NO.4
Creativity|Innovation|Specialty|Exquisite
01
陆游有梦但又很痛苦,他的后半生经常处于这种想要报国却又报国无门
的处境,他有首词叫《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
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
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
洲。”《诉衷情》这个词牌在之前大多数都是写儿女情长的,陆游却
用这温婉动人的曲调写了自己荡气回肠的英雄梦。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
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
来。”这首诗是他在年近70岁时所写,是想在那个时代,一个
70岁的老人,他的寿命很长,一天一天,看着昔日的同龄好友离
开,又一天一天看着后辈,从小孩也变成了老人,壮志难酬。
夜里风雨呼啸,屋内嘀嗒作响,点着炉火蜷缩着,那会随时可能会
熄灭,而这个老人,尽管鬓发斑白,残念一律身体佝偻,但他注视
着炉火的眼睛却有光,就算天地变色又怎样,只要我心中,热望不
灭,铁马冰河依旧踏梦而来。
02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可这少年到
底代表着什么?陆游的故事告诉我们,它
是坚韧,是勇敢,是心有赤诚,是肝胆冰
雪,誓不妥协,是对于心中信念的追寻,
是对年少爱恋的向往,是那份坚定与执着
与他同游——郭麒麟
CreativeMessageManagementMarketing
如果偏偏让我选一人,那这人必是郭麒
麟,至于原因呢,请允我细细道来...
郭麒麟
Main
Presentation
Creativity|Specialty|Exquisite
AfterBreak
无论是在《密室逃脱》中,张口就
来的古诗,还是《朋友请听我说》
中对于走马观碑的了解,还是在
《奔跑吧兄弟》中的绅士手,无不
在体现“教养刻在骨子里”这句话。
2.他从以前将近两百斤的大
胖子,瘦成现在的模样,源
于他的坚持与毅力,凭借自
己坚定的信念去完成自己想
做的事,这和陆游对于忠君
报国的决心如出一辙
Design&Creativity
CreativeMessageManagement
他虽然初中辍学,却饱读诗书,在
深受家风的熏陶下,有着极高的教
养。
放翁印象之乐观雄壮
度浮桥至南台陆游
客中(作客异乡)多病(身体状况)废登临,闻说南台
试一寻。【先抑后扬】
九轨(夸张、想象)徐行怒涛上,千艘(夸张、想象)
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听觉)催昏晓,墟落云烟(视觉)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以景结情)
陆游《跋盘涧图》说:“绍兴己卯、庚辰之间,余为福州决曹。”己卯、庚辰
为绍兴二十九年(1159)、三十年,即陆游三十五岁与三十六岁时。决曹,汉
郡佐官,在宋为司理参军。这首诗是绍兴二十九年初到福州之作。陆游前期的
诗,曾受梅尧臣以及“江西诗派”的吕本中、曾幾的影响,有一些涩淡的作品,
但他才气横溢,有“小李白”之称,又自少喜读王维、岑参的诗,故雄伟瑰丽
之作尤多,这首诗即属于后一类。
●首联说客中多病,闻南台之名而试作一次探访,是出游缘起,平平叙入。
●次联写渡桥,表桥的壮观,诗笔也转为雄壮。“千艘横系”,指架桥;“九轨徐行”,
指桥面广阔,如可行车马的“九轨大道”。江大水流急,故称“怒涛”;“徐”、“怒”
互为映照。“九轨”、“千艘”是虚指、夸张之词,但看来浮桥的雄伟气象,非此不能
表达,虚不妨实,以虚见实。
●颈联写至南台的所闻所感。宋时福州的大小寺庙很多,南台临江有天宁山,高可远眺郡
城内外,山上有天宁寺,《三山志》说:“危楼万仞,波光入户,真江南之胜也。”附
近还有泗州堂、钓鱼台院、高盖院等寺观,暮鼓晨钟,昏晓传声,故说“寺楼钟鼓催昏
晓”。着一“催”字,便带有光阴在钟鼓声中暗暗消逝、年光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
南台地处城郊,四面多村落,江边眼界空阔,可以遥望云烟的起伏,这种情景,似乎古
往今来就是如此。云烟自在起伏,不问古今的变化;古今的变化,也在云烟中自然过去。
两者俱属无情,各行其是,互不关心;然又紧紧联系在一起:云烟不间古今,古今又运
行于云烟中,故接着一句说,“墟落云烟自古今”。着一“自”字,也在冷静的叙述中
透露感慨,并道出“古今”与“云烟”的联系。这一联境界阔,语调淡,然而感慨深。
●结联转感慨为豪逸。初入中年,便提“白发”,有旧时一般文人喜欢言老
的习气;但一转是“豪气”犹在,便以后者“遮拨”前者,显示乐观、自
豪的心情。接下一句,说榕阴吹笛,而又是醉坐以吹,则是对乐观、自豪
行动的具体描写,以形象补足上句。福州旧有榕城之称,据载:“三山
(福州别名)多榕,治平四年,张伯玉守福州,编户植榕。熙宁以来,绿
阴满城,暑不张盖。”记载可能有些夸张,但陆游写诗,距神宗熙宁年间
不及百年,则榕树必然还很茂盛,故有坐榕阴吹笛之事。
●这首诗虽是陆游早期作品,但已显露于晓畅流动中见雄壮的风格,《唐宋
诗醇》所评中间二联是准确的:“颔联写浮桥,语颇伟丽;五六雄浑中兴
象自远,有涵盖一切之气。”可惜还未指出结联能以回抱之笔生豪逸之情
的好处。(陈祥耀)
金错刀行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孝宗乾道八年(1172)(四十八岁)正月,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聘,自夔州(今四川奉节)赴
作歌》),“射虎南山秋”(《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卫戍大散关,初步实现了陆游“上马击
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志向,更坚定了驱逐金兵、收复失地的信心,并把
这种感情形诸笔墨。《金错刀行》即是从军后第二年供职嘉州(治今四川乐山)时所作。
此诗为七言歌行体,借咏刀以言志,抒发誓死抗金、坚信“中国”必胜的豪情。
●第一二句开门见山,先写刀外观之美。以黄金涂面、白玉饰柄,金玉相映,可谓华美。但最可宝贵之处乃在
于“夜穿窗扉出光芒”。此乃刀内质之美。黑夜时其光芒竟可穿透窗扉而射出,真是锋芒毕露,这是化用龙
泉剑气冲牛斗的典故,移剑为刀。与他篇所写“宝剑”的“殷殷夜有声”(《宝剑吟》)有异曲同工之妙。
宝剑夜有声是“慨然思遐征”,宝刀夜出光芒亦是“逆胡未灭心未平”(《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其意
不在刀剑,而在报国之心。
●第三四句由刀而引出“提刀”人:“丈夫五十功未立”,“丈夫”者,大丈夫之谓也,《孟子·滕文公下》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陆诗《胡无人》“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
立可乘”,正是形容大丈夫。“五十功未立”指年近五十而报国之功业未成。陆游此时四十八岁,曰“五十”
乃取整数,此“丈夫”系自称,与其“丈夫无成忽老大”(《夏夜不寐有赋》)之句含义相同。“提刀独立
顾八荒”,形象生动,意境苍凉。“提刀”人渴望立功,金错刀急欲衅血,但因种种阻碍,有志难申,他四
顾八方,涌起几多悲凉之感。但既“提刀”,必将有所作为。诗人感慨万千,然而并不颓丧绝望。
●值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时,诗人深感慰藉的是他并不孤立:“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隆
兴元年(1163)孝宗即位,起用张浚,准备北伐。此时陆游亦由大理司直迁枢密院编修,被孝宗召见,赐进
士出身。陆游除积极提出军政建议外,并结交了一批力主抗金的奇卓之士,与张浚亦为知心,对其北伐事业
更是热心支持。他们“相期共生死”,充满了胜利的希望。诗人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同仇敌忾的自豪感。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这七八两句,又深入抒写了诗人与奇士的内心世界。他们并非汲汲
于个人名利,此“名”乃是“功”的同义词,因为唯有杀敌立功,才可名垂青史。一个“耻”字深刻地表现
了切盼“灭虏”立功名之心。“报天子”虽有忠君色彩,但在当时,“天子”与国家难以分开,故“报天子”
亦即报效国家,因此诗人的“一片丹心”仍具积极意义。
●第九句“尔来从军天汉滨”,“尔来”即“近来”。“南山晓雪玉嶙峋”,形容积雪之终南山。写山之洁白嶙峋,
意在与刀之光芒四射相映衬,使得二者相得益彰。陆游尝建议:“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
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宋史·陆游传》)他对汉中(陇右)“地连秦雍川原壮”(《归次汉中境
上》)的雄壮山川、丰盛物产、豪迈民风非常欣赏,认为“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
欲以汉中为恢复中原的根据地,因此到汉中,就产生了大干一番的雄心壮志,不能不兴奋激动。诗写至此,心潮澎
湃,势不可遏,终于发出了最强音。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全诗蓄势至此,非此浩叹不能抒其豪情。前句借用了战国时两
句楚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败于秦,楚人欲雪此恨,乃有此谣。诗人则借此典故比喻宋人之恨亦非雪
不可。所谓“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之理!这一反诘句真是笔力千钧,充满浩然正气。“堂堂”,盛大貌。“中
国”,这里指汉族所居之地。尽管事实上南宋国力衰微,但诗人感到,正义在我,士气必盛又有汉中之地,定能收
拾河山。更何况“京华”多“奇士”,“中国”并非“空无人”,必能使“群阴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
(《胡无人》)慷慨之音、激越之气,跃然纸上,诗的结尾几句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陆游尝自述:“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九月一日夜读诗稿
有感,走笔作歌》)又曰:“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示子遹》)但自从“四十(按:实际为四十八岁,
此取整数,与“丈夫五十”义同)从戎驻南郑”,有了亲历军旅生活与接触社会现实的“诗外”功夫以后,诗风发
生了根本转变,《金错刀行》即是一例。此诗意气慷慨,境界恢宏,声势雄壮,虽不乏议论,但“带情韵以行”
(沈德潜《说诗晬语》),非语录押韵者所可比拟。此外,此诗四句一转韵,适应诗人感情的变化,语气自然,具
大声鞺鞳之美。(王英志)
放翁印象之老骥伏枥
《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时年五十二岁。陆游在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
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挥笔泼墨,写下了这
首名垂千古之作。
作品开篇两句写出了诗人的现实景况,身体刚刚病愈,并且因被罢官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
都岷江江边,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
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
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
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首联“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
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
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颔联“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
的赤子之心。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
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
任。
●颈联“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
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在这里诗人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过大民众脱离战火,
安乐昌盛。
●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
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今古”的道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
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
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
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
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
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这首诗也道出了作
者处境悲凉。
●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
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
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
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
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
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
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
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
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
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
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
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
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
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
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
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
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
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
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第一期:陆游
《诗词里的中国》
目录
放翁印象之悲欢离合
放翁印象之宦海沉浮
放翁印象之爱国情怀
一、放翁印象之悲欢离合
1.爱情之悲
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与表妹唐婉情投意合却遭母亲棒打鸳鸯,十余年后沈园再见,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错,错,错”,这一字三叠,血泪倾诉,到底谁的错?是自己吗?是唐婉吗是陆母吗?
“莫,莫,莫!”事已至此,再也无可补救、无法挽回了,这万千感慨还想它做什么,说它
做什么?于是快刀斩乱麻:罢了,罢了,罢了!
2.田园之欢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
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
居闲散的思想感情。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
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
不舍的情感。
西村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作为一首纪游诗,此诗的特点在于能够不为物累,
脱去形似,用渗透感情的笔墨去捕捉形象,将自己
深切体验过的、敏锐感受到的物象写入诗中,几乎
每一笔都带感情。前人所谓“兴中有象,有人在”
3.朋友之离
送陈吏部还朝
邂逅稽山许揽须,尘埃时得近冰壶。
不辞我老鸡豚社,且喜公归樱笋厨。
满室琴书怀燕几,一川风雨送行舻。
勉哉早了功名债,要画骑牛第二图。
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于是在送别友人时发出愿友人功成名就的真挚的美好祝愿
和不要深陷官场沾染恶习的诚挚劝诫
4.境界之合
登拟岘台
层台缥缈压城闉,依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酝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萦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无汹涌激荡之势,倒是充满一团和气;平缓起伏的峰峦,
款款移来,不见峻峭陡拔之态,却似蕴藉深沉的哲人。诗人在春光融融之中,浑然忘机,
与天地万物化为一体,冲和淡泊的意境
二、放翁印象之宦海沉浮
万里桥江上习射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
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能料到一定无所作为呢?他年有遇,我也能像鲁仲连那样,一箭下百城!
陆游在蜀中的心情是极其苦闷的,但他仍是慷慨磊落、意气昂扬。反映了诗人对恢复中原的执著追
求,也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心怀国事,忧天下之忧,而不计个人得失的可贵品格。
寓驿舍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唯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陆游当初入蜀,来到宋、金对峙的南郑前线,满怀恢复壮志。他曾一再代王炎谋划进取长安、恢复
中原之策,也曾“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短衣刺虎,那意气何等豪纵。谁知不久王炎内召,他也
改官成都,恢复大志,初既不行于江淮,今复受阻于西北。一番心事,都付东流;几多岁月,蹉跎
以尽。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
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
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
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
老人发出悲叹,说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严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对朝廷对皇帝,对人生对社会作
出一些阴暗的结论。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
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
既不能高唱,又无法托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把春天写成了无情之物。
三、放翁印象之爱国情怀
金错刀行
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报国志向,但无由请缨。他在年将五十时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会,亲自投身
到火热的军旅生活中去,大大激发了心中蓄积已久的报国热忱。于是他借金错刀来述怀言志,抒发
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
现,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力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
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
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
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
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
心事。
感谢观看
放翁印象之———那些广为人
知的“独特性”
今天我们从《渡浮桥至南台》看他虽有老病,仍想驰骋沙场,
横扫胡业
从《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看他清苦生活,好学不倦
从《金错刀行》看他抗金报国之志
从《万里桥江上习射》看他慷慨磊落,意气昂扬,重视习武
练兵
从《登拟岘台》看他心有赤诚,抛却世俗名利,旷达阔然
从《寓驿舍》看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从《书愤二首》看他满怀壮志,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
“小太白”
1、富于浪漫精神。
(1)丰富而瑰丽的想象。
丰富多彩的纪梦诗,构成了陆诗飘逸奔放的特点,而神似李白。陆游在当时就有“小李白”的称号,陆游
热情奔放,神采飞扬,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
中的壮怀英气。
陆游的记梦诗据赵翼核计有九十九首之多
甚至在老病僵卧之时,尚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奇情壮思。
然而严酷的现实环境毕竟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梦中的幻境终究是要消逝的,“破驿梦回灯欲
死,打窗风雨正三更”(《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送范舍人还朝》)
等诗句,就表现出诗人的真实心态。
所以陆游的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兼融李白的飘逸奔放与杜甫的沉郁顿挫于一炉,构
成了陆游的独特诗风:悲壮奔放。
(2)奇特的夸张,也是构成陆诗浪漫主义色彩的一个因素。
他用这样的诗句来写他的武艺超群:“十年学剑勇成癖,腾身一上三千
尺。”(《融州寄松纹剑》)他写他那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是:“国仇未报壮士
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长歌行》)、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
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他:“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
兵!”(《弋阳道中遇大雪》)陆诗风格的主要特征是悲壮奔放,和这类夸张的写
2、精于锤炼,巧于剪裁。
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陆游则说“锻诗未就且长
吟”(《昼卧初起书事》),可见他和杜甫一样,对诗歌的形式和语言,
也是很讲究的。特别是他的七律,大都结构严整,对于辞句经过反
复的推敲。像《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提到过的“重帘不卷留香
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书室明暖》),感受很细腻,写得也很精致。
3、好用典故,化用成句。
陆游读书广博,知识丰富,又毕竟受过江西诗派的熏陶,所以他也喜欢运用
典故,化用前人的诗句,像《游近村》“乞浆得酒人情好,卖剑买牛农事兴”
是化用苏轼《浣溪沙》“卖剑买牛真欲老,乞浆得酒更何求”;著名的“山重水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据说就是从绍兴间诗人强彦文诗句“远山初见
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见周《清波别志》)化出,但陆游的诗句更自然
更有深意
4、语言晓畅平易,精炼自然。
在语言方面,陆诗的特色,为历来所公认的是晓畅平易,
精炼自然,所谓“清空一气,明白如话”
、
“无一语不天成”。他
伤气骨多”(《读近人诗》)。在这方面,他受白居易的影响较大,
《自咏》诗说:“闭门谁共处,枕藉乐天诗。”但是也应指出,
他的平易自然,仍是从锻炼中来的,所以他又说“工夫深处却平
夷”(《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
5、风格多样,兼擅各体,尤工
李白的飘逸自然,杜甫的悲壮沉郁他兼而有之。陆游擅长
的诗体是七言诗,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其中
的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著称,刘克庄甚至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
用尽”(《后村诗话》前集)。陆诗的对仗常常能做到一整而不落
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同样体现出平易近人的倾向。如“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