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茶兴,当前中国茶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欣欣向荣的产业背景下,下一个机遇涌动的发展新蓝海,无疑是更为广阔的全球大舞台。
以国际化视野看待茶产业发展,“说茶”推出“国际茶视野”专题策划,此篇聚焦中国茶的出口问题分析。
据中国海关数据,2023年1月-12月,中国茶叶出口量为367542.1吨,出口额为173920.1万美元。对比去年,分别减少2.1%和16.5%。从2022年茶叶出口额出现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到2023年出口量额齐减,茶叶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多重利好政策加持
促进中国茶叶出口
NEWS
茶叶出口历史悠久,既是传统优势,也是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夯实未来茶产业发展根基,发挥外贸这一关键点位的价值,近年来,茶行业从业者乃至国家蓄力前行,持续出台多项利好政策,助力茶企开拓新兴和潜在出口市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际环境变动,直接影响到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茶叶出口也不例外。为此,我国加速全球化布局。从整体来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包括降低关税、加强出口信用保险等。这些出口政策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在释放外贸增长潜力的同时,推进茶叶贸易发展。
以总的进出口政策引领为主线,聚焦于茶行业本身可知,近两年,受国际竞争加剧以及各类茶出口普遍下降的双重推动,茶行业严阵以待,出台政策以改善茶类出口情况。例如在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2023年关税调整方案的公告中,白茶、茉莉花茶新增单独海关税则号,有利于更方便地落实进出口贸易许可管理政策等。
专家解读:
茶品牌出口如何做进一步发展?
政府驱动下的茶叶出口,若缺乏市场内生动力的匹配,也无法实现出口量额的提升。因此,要化解茶叶外贸困境,提升茶品牌自身的实力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茶企如何找准关键,压实主体责任?“说茶”特邀中华茶人联谊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危赛明,了解茶叶出口存在的根本问题。
1、茶叶出口价格存在一定的虚高现象
1、如此前出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出现不同程度虚高现象。为应对这一现象,国家正在加强对此类行为的检查和管控力度,促使茶叶价格逐步回归正常水平。
2、出口茶叶市场份额较低
茶叶的主销市场集中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比例相对较低,导致茶叶附加值不高,市场份额较低。
3、中国茶叶出口在满足国际市场需求方面仍有待提升
目前,国内销售的茶叶以名优茶为主,出口茶叶则以大宗产品为主,近年来原料成本、人工成本、加工成本和企业成本等普遍增长。而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价格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内,高端的名优茶更受茶人青睐,而在国际市场上,茶叶更多被视为日常饮料。
透过现象看本质,明晰茶叶出口总体格局后,可以认识到,除原有的国际环境,茶叶外贸大部分受限于成本红利的丧失。茶企作为市场主体,发挥着增强茶叶出口韧性的作用。从其入手,或可开辟出新局面。危赛明指出,与国际接轨是茶品牌出口的关键。具体可分为农残卫生和价格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价格方面
此前,在第二届茶叶交易会“三茶统筹茶业振兴”主题论坛活动现场,危赛明便对茶叶出口的整体情况做分析,他表示,近年来,中国长期以来以绿茶出口为主。2022年,绿茶出口量占据了总出口量的83.66%。然而,绿茶当年的出口均价仅为4.44美元/千克,在所有出口的茶类中处于最低水平。从2023年的总体数据来看,这一情况仍然存在,表明绿茶在国际市场上存在较高的竞争压力。
中国绿茶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绝对优势,其单价低致使出口绿茶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且为时已久。要缓解这一压力存在较大难度。危赛明认为,可以换个思路,走出“路径依赖”。
1、应该做大散装与小包装的茶品,以实现量额和单价的同步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茶类最丰富的国家,要实现多种茶类的同步出口,才能够提升茶叶的国际出口份额。
2、应该控制成本与卖价
可以通过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以提升生产效率,借此降低人工成本。例如机械化的鲜叶采摘、自动化的精制和拼配装箱装柜。
农药残留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危赛明指出,这需要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茶叶的生产过程,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除了备案制和各方面的体系认证,还可以采用植保员制度等,通过对每批茶园使用的农药进行记录和管理,确保安全间隔期得到控制。同时,针对所有原料,包括采摘期的鲜叶、毛茶、成品等,都需要实行第三方检测。
△"说茶”摄
新时代下,中国茶不断发展,正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受制于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茶叶出口面临着新的挑战。多项政策扶撑的前提下,茶行业从业者需要聚焦全球视野,从农残及价格两方面出发,采取多方面举措,持续提升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坚信,在多方的努力下,中国茶必将以世界茶的姿态,持续绽放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