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茶有白毫银针、白牡丹和寿眉,其中十年的白毫银针最稀缺,价格达8000~10000元左右一斤。十年的白牡丹茶价格仅次于白毫银针,大概3000~4000元一斤。寿眉则是产量最大的白茶,十年老寿眉的价格为1000~1500元左右一斤。
十年老白茶的价格介绍
老白茶主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和寿眉,其中白毫银针最稀缺,所以价格最高,十年的白毫银针稀有程度堪比黄金,市场价格可达8000~10000元左右一斤。其次是白牡丹茶,其价格要低于白毫银针,十年的白牡丹茶的市场价格大概在3000~4000元一斤。而寿眉的产量最大,价格在老白茶中最便宜更实惠,十年寿眉的市场价格在1000~1500元左右一斤。
不过,真正的十年老白茶是非常少的,市场上大多数十年的老白茶都是假冒产品。要知道,白茶在十几年前是小品类茶,产量有限,据统计2000年左右福鼎白茶产量仅有1000吨左右,当时的白茶主要用以出口换外汇,出口到欧洲等地区,当时欧洲人喝红茶喜欢加一些白茶。
后来在政府的推动下,从2006年开始,白茶才逐渐为人所知。这时一些嗅觉敏锐的收藏家意识到了白茶的价值潜力,开始囤货,但时至今日,许多收藏者手中10多年前的老白茶也不愿意拿出来卖,所以市面上真正的十年老白茶实际上是很少的,几百块钱的老白茶并不真实。
白茶是我国传统的六大茶类之一,创制于福建,其制作工艺独特,不炒不揉,成茶外表“满披白毫”,色泽银白灰绿,汤色清淡,故称“白茶”。根据鲜叶采摘标准不同,白茶可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
在中国六大茶类中,白茶早期较为小众,但近年来我国白茶产业发展迅猛,2019年总产量达4.97万t,较2018年增加47.41%,占六大茶类总产量的1.78%,年综合产值达174亿元,已成为广大白茶产区农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一、白茶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
白茶的功能性成分主要有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茶色素、N-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儿茶素类(EPSF)成分等。
1.多酚类
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是最重要的保健功能成分,对人体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抗辐射、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等多种生理活性。白茶中富含多酚类物质,作为最重要的茶叶滋味及保健功能成分,茶多酚总量占白茶干重的16.23%~25.95%,平均为21.54%。儿茶素类作为茶多酚的主要构成物质,白茶中的总量为7.79%~16.56%,平均为13.22%,以EGCG、ECG、EGC、EC和C等为主。
用同一茶树品种鲜叶加工成不同茶类,白茶中的黄酮(醇)糖苷含量最高,报道显示白茶中黄酮(醇)糖苷的含量为2.30~8.50mg/g(以糖苷配基计)或5.0~18.9mg/g(以配糖体计)。作为白茶重要的滋味成分,白茶中的酚酸类物质含量高于绿茶和红茶,其中以没食子酸含量最高,其次为水杨酸、绿原酸。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品质化学与营养健康团队对58份代表性的福鼎白茶样品中的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茶黄素等多酚类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不同嫩度原料制作的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寿眉白茶饼)中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白毫银针中的儿茶素总量(8.46%~9.34%)、水解单宁(1.76%~2.82%)、3-邻-没食子酰奎尼酸(1.63%~2.04%)等成分含量显著高于白牡丹、寿眉和贡眉白茶饼;白毫银针中山奈酚糖苷含量最高,但在白牡丹、寿眉、白茶饼中却是槲皮素糖苷含量最高。
2.咖啡碱
白茶中的咖啡碱含量为2.23%~4.94%,与乌龙茶、绿茶、黄茶等茶类相比含量相对较高。咖啡碱含量在白茶加工过程中会发生轻微变化,自然萎凋过程中,白茶中的咖啡碱含量会增加10.5%~12.5%;成品白茶中咖啡碱含量比鲜叶中稍有增加,干燥过程中由于温度的升高,咖啡碱的含量有所下降。不同种类白茶中,咖啡碱含量比较接近,一般以白毫银针最高,其次为白牡丹和寿眉。
3.氨基酸类
氨基酸是茶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之一,具有明显的保护神经作用,临床上用于预防帕金森病,对增强记忆力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茶氨酸还具有降血压、增强免疫、抗疲劳等功能。
白茶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介于5.97%~8.89%之间,在六大茶类中最高;同一品种茶树鲜叶加工的六大茶类,白茶的氨基酸总量比其余茶类高1.13~2.25倍,比鲜叶增加将近1倍。白茶中的氨基酸含量受原料等级影响显著,不同种类白茶中白毫银针氨基酸含量最高,其中茶氨酸平均含量为10.10mg/g,其次为白牡丹茶氨酸平均含量为8.30mg/g,寿眉和寿眉白茶饼的茶氨酸平均含量为2.50mg/g和2.40mg/g。白茶独特的工艺使其γ-氨基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类,且在加工过程中有明显增加趋势。
4.茶色素类
5.EPSF类成分
EPSFs是一类在贮藏白茶(老白茶)中新发现的由黄烷-3-醇的A环C-8位或者C-6位进行N-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儿茶素类新成分,该类成分在当年生产的新白茶中含量较低,而在老白茶中有较高含量(贮藏10年的白茶EPSFs含量>0.2%)。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品质化学与营养健康团队首次在不同贮藏年份的白茶(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中发现7个EPSFs成分,是由白茶中儿茶素类成分(EGCG、ECG、EGC、EC)与茶氨酸发生Strecker降解转化的醛共价结合而成。白茶加工过程中的干燥步骤可促进白茶中EPSFs成分少量形成,而白茶贮藏是形成EPSFs成分的最主要因素。EPSFs的含量随着贮藏年份的延长而增加,EPSFs是年份贮藏白茶的标志化合物。
近期的研究表明,该类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如对过氧化氢诱导的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可抑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形成,并具有明显的体外抗氧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抗炎等活性。
7种EPSFs成分的分子结构式
二、白茶保健功效研究进展
白茶性味寒凉,一直是民间常用的“降火抗炎”良药,特别是贮藏一定年份的“老白茶”被认为具有更好的保健功效,福建民间也一直具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大量的细胞学研究和动物实验已证实白茶在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细胞突变及抗癌、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
1.抗氧化作用
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白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白毫银针的抗氧化活性最强,显著高于白牡丹和寿眉;而白牡丹和寿眉的抗氧化活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人体试验表明,白茶提取物因具有强抗氧化作用,能够有效地预防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2.抗炎作用
白茶性味寒凉,是福建民间常用的“降火抗炎”良药。针对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品质化学与营养健康团队采用多种炎症动物模型对白茶的抗炎活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不同年份白茶均显示出一定的抗炎活性,其中贮藏10年的白茶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急性炎症模型中表现出与实验对照、贮藏1年和3年白茶更强的抗炎活性。
3.抗菌作用
4.抗突变及抗癌作用
白茶中多酚类化合物对癌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EGCG的抑制作用最强,能同时作用于多个分子和通路,抑制肿瘤发生并促使肿瘤细胞凋亡,且对健康组织未见损伤,但摄入EGCG单一成分的动物试验结果不佳,而摄入儿茶素混合物的效果较为明显。此外,白茶中咖啡碱的摄入能够整体降低患癌的风险。
5.降血糖作用
6.降血压及血脂作用
在临床人体试验方面开展了白茶对血脂异常人群血脂、血栓形成和抗氧化能力影响的研究,发现白茶组受试者(51例)试验末期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TC/HDL-C)明显低于试验起始时和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白茶具有一定的调节人体血脂、减缓血栓形成和抗氧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