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内的人都知道,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是普洱茶的忠实拥趸者,更是普洱老茶的品鉴专家。几年前他曾写过一篇《品鉴普洱茶》,以文学家的视角和领悟力抒写对普洱茶的认知和理解。后来此文收入其出版的散文集《极端之美:书法、昆曲、普洱茶》,流传甚广。余秋雨先生以自己的品饮体验为基础,分别对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都排出了心中的前五名。不敢说这个名次绝对权威,但肯定具备参考价值,毕竟能够品鉴过这三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普洱老茶的人本来就屈指可数。
老茶有多老?
铁饼是什么?
铁饼工艺诞生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无他。在资源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一项工艺改革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对于一个茶厂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国营时代的下关茶厂在生产技术革新方面始终都走在前列的,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下关茶厂就具备了压制铁饼的技术和设备。
铁饼引发的一段公案
提起铁饼,不禁想起前些年茶圈子里的一段公案,是围绕印级茶中的红印铁饼和蓝印铁饼的年份而展开的。邓时海先生在《普洱茶》一书中有收录蓝印铁饼,并在文字介绍中说其生产于50年代。曾任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的邹家驹对此表示怀疑,于是在2004年几次进入下关茶厂,走访厂里的老职工,几番调查,尤其是从老领导处获悉,下关茶厂生产铁饼是在70年代以后,由此邹家驹断定,市面上流传的五六十年代的铁饼都属于“造假”。很快一篇由邹家撰写的《铁饼神话》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引来众多网友、茶友的讨论,大家众说纷纭。
铁饼探源
这段关于铁饼的公案聚焦在下关茶厂在五六十年代有没有生产铁饼上面。我们来到了下关茶厂,作为曾经的老牌国营茶厂,下关茶厂从1951年开始,就对其生产的茶品,每一个年份,甚至每一年份的不同月份都留存有茶叶实物样本。原本只要有留样,拿出来一对比,所有的争论都可以平息。可是时隔半个多世纪,历经几代人,各种人为的或非人为的因素,这些茶样也未能全部完整保留,有些遗失了,有些据说被敲碎了拼入边销茶中,因为存下来的茶样实在太多了,没地方放。哪怕在20年前,茶厂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想到,他们生产的价格低廉的普洱茶会在若干年后变得价值不菲、拥趸者无数。下关茶厂也只能亡羊补牢,从2008年开始启动了下关沱茶实物档案库制度,就像故宫博物院或国家图书馆对馆藏文物或图书进行系统整理分类那样,根据茶叶的年份、类别来建立管理制度。
下关沱茶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杜发源带领我们参观了下关沱茶实物档案库,这是在行政楼市场部隔壁的一间三百来平米的房间,过去的审评室,窗户都严严实实拉上了遮光窗帘,窗户也紧闭着。房间里鳞次栉比地摆放着四层高的铁架,架子上密密麻麻摆放着无数方形的瓦楞纸盒,纸盒外印着一个表格,分别列着商标、茶品名称、类别、规格、生产日期等,每个纸盒上都有详细的信息录入。这是杜发源和他的团队这几年来的心血,要知道,整理档案资料是一件极其繁琐、庞杂、耗时的事情,虽然档案库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即使到今天,他们的整理工作都还没有结束,尤其是对早期产品样品的鉴定和整理,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接着杜发源又带领我们参观了下关沱茶博物馆,博物馆设在一个大理白族民居风格的四合院里,里陈列了许多关于沱茶的历史资料展板及实物,杜发源说:“这里所有的茶品实物都是从以前的茶样室里抽取出来的,上面标注着哪个年份就一定是那一年的,因为有标准的留样制度和茶样标签,我们绝不会乱标。”在一个展厅里笔者被玻璃展示柜里一片产于1961年的铁饼深深吸引了,铁饼保存非常完好,面茶匀齐均整,有少量芽头,有微微隆起的弧度,没有内飞,茶叶已经完全转成了褐红色,因为一直存放在低温干燥的下关,这片茶历经50多年的陈化,相比同期在温湿度高的地区,如广东、东南亚存放的茶,依然显得油润而充满活力,没有任何木质化的倾向。笔者蹲在展示柜前凝视良久,这片茶还与家母同岁,更添一层莫名的感情。杜总见笔者在这片茶前挪不开脚步,竟然叫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用钥匙和起子打开了展览柜,把茶拿了出来,让笔者能亲手捧着看个清楚。茶饼明显轻了很多,虽然已经有泡松的倾向了,但还不会抖出茶末来,翻到背面,乳钉凸出的轮廓还非常清晰,在博物馆的射灯照射下,更显立体。50多年的光阴已然将这片茶塑造成了完美的艺术品。
铁饼和泡饼老茶的差别
总之,此次探源铁饼的过程收获颇多。其实,“普洱江湖”中的无头公案也没有必要过于深究。应该看到,铁饼作为下关茶厂连续生产几十年的特色产品,不仅为普洱大家族增加了新的形态,更因为提升了生产效率,而让下关茶厂成为技术改革创新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