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文地理学的认识(精选5篇)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人文地理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经济、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会、文化、政治、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3.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

3.1研究的主要内容[2]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可能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2研究的主要方法[3]

4.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4.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4.2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4.4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学应研究的热点。

4.6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5.结束语

中国现代的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论是在后通过传教士、外国学者和归国留学生传入中国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前苏联自然科学体系的影响,人文地理学逐渐被经济地理学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间最广阔的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经济也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制度、历史遗存文化、社会结构形态等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国家的发展。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学,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1]王兴中,刘永刚.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进展与"文化转向"以来的流派[J].人文地理,2007,(3).

[2]林珍铭.二十一世纪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优化和创新[J].内江科技,2006,(8).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开放型教学;教学探索

一、人文地理学概论的定位及功能

二、开放型教学系统开发的基本理念

3.集成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教学中可以把传统优秀的课堂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整合,优势互补,使得教学手段更能人性化、多样化和丰富化。

4.注重实践技能,导向社会实践。通过在虚拟空间平台上展示一些人文实例资料,如当前人类社会、世界或国家正在经历的一些重大人文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将其展示到虚拟空间上,供学生进行讨论;在网站、APP上链接人文地理研究机构或规划管理机构、实习基地、生产企业、政府决策机构等网页,让学生参与或了解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获取实践真知。

三、开放型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实践

2.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和分割。在课堂和虚拟(课外)两个教学空间,按照人文地理课程的自身特点以及本科教学要求、知识的重要程度、必要性以及难易程度,对知识点进行了筛选、整合,把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地分割,明确课堂和虚拟空间教学的具体内容和任务。

课堂教学内容主要重点介绍人文地理的发展、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文化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旅游地理、行为地理以及人文地理学面临的问题等专题。教学中精讲,突出基础性、启发性,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和技能。

虚拟空间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收集和展示人文地理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研究实例、人文地理课程资料等。以供学生阅读,拓展视野、深化学习,并通过虚拟平台的讨论和答疑等方式实现实时教学的互动。

因此,本系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和自学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把现代知识传播及教育的各种手段综合集成到教学中来。

四、结束语

开放式教学系统通过多年来在本科地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来看,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与以前的应用相比,在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通过本课程教学,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作者:周忠学

参考文献:

[1]郑耀星.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与高校跨世纪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0,115(15):54-57.

[2]李刚,吴元芳.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新思路[J].福建地理,2004,19(2):42-44.

[3]陆林,凌善金,王莉.试论高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3,18(5):65-69.

[关键词]历史社会地理人群社区风俗社会变迁

一社会地理学的视角

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其所著的《广志绎》卷4《江南诸省》中,有一段文字专论浙江风俗,他将全省十一府分为三个区域:“杭、嘉、湖平原水乡,是为泽国之民;金、衢、严、处丘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宁、绍、台、温连山大海,是为海滨之民.三民各自为俗:泽国之民,舟楫为居,百货所聚,闾阎易于富贵,俗尚奢侈……;山谷之民,石气所钟,猛烈鸷愎,轻犯刑法,喜习俭素……;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死一生,以有海利为生,不甚穷,以不通商贩,不甚富”……。”接着,他又分析了缙绅与众庶之间的阶级关系,杭、嘉、湖“缙绅气势大而众庶小”;金、衢、严、处“豪民颇负气,聚党与而傲缙绅”;宁、绍、台、温则“闾阎与缙绅相安”。在征引了前揭这段记载后,谭其骧先生认为:“这就是近世西方所谓社会地理学。”①

社会地理学(SocialGeography)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人文地理学诸分支学科中,社会地理学的起步较晚。20世纪初,法国近代地理学创始人维达尔·白兰士(VidaldelaBlache,1845—1918)曾提出或然论和人对环境的适应与选择观点,认为:“自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类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不同。”②这一观点奠定了社会地理学

——————————————————

①谭其骧:《与徐霞客差相同时的杰出的地理学家——王士性》,原载《纪念徐霞客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后收入《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95页。

②(美)普雷斯顿·詹姆斯(PrestonE.James)著:《地理学思想史》第九章《法国和英国的新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7月,第232页。参见:(英)罗伯特·迪金森(RobertE.Dickinson)著《近代地理学创建人》,葛以德、林尔蔚、陈江、包森铭译,葛以德校,商务印书馆,1980年11月,第237—241页;杨吾扬著:《地理学思想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第58—64页。

——————————————

①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9月,第132页,“法国地理学史”条;第432—433页,“维达尔·白兰士,P”条。

②沈道齐、张小林:《中国社会地理学综述》,载马戎、周星主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上册,群言出版社,1998年5月,第359页。

③柴彦威等译,柴彦威、唐晓峰校,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第653页。

④石再添:《社会地理学》,载沙学浚主编《地理学》,见《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十一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年6月,第118页。

⑤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9月,第215页。

⑥1987年金其铭、董新编著的《人文地理学导论》也列有“社会地理学”,基本上承袭了上文的观点。

⑦日本广岛女子大学助教授堤正信所著《集落の社会地理》(溪水社,1985年3月版),虽以“社会地理”为名,但实际上研究的就是聚落地理。

⑧参见沈道齐、张小林:《中国社会地理学综述》,载马戎、周星主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上册,群言出版社,1998年5月,第362页。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社会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与内容体系尚未完全定型。社会地理学有时也被称为社会文化地理学,一般认为,用地理观点来研究社会文化现象的学科,即称为社会文化地理①,这说明社会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②。社会地理学的出现,为人文地理学增添了活力,扩展了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逐渐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新兴分支。

①张其昀译:《人生地理学发达史(续)》(《地理杂志》第3卷第4期),将“文化地理”称为“高深的社会地理”。

②(英)R.J.约翰斯顿主编《人文地理学词典》曰:“经历了80年代整个人文科学的‘文化转向’,社会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开始混合为很少有知识连贯性的学科。”(第653页“社会地理学”条)

————————————————

③有关历史社会地理总体上的理论探讨,主要有:王振忠:《社会史研究与历史社会地理》,《复旦学报》1991年第1期;吴宏岐、王洪瑞:《历史社会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33卷第3期,2004年5月。

④民国十九年(1930年)十一月商务印书馆出版有白菱汉著、张其昀译的《人生地理学史》,收入何炳松、刘秉麟主编“社会科学小丛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月世界书局出版有布鲁诺原著、谌亚达译述的《人文地理学》。此处的“白菱汉”、“布鲁诺”均是“白吕纳”的异译。

⑤张其昀译:《人生地理学发达史》,载《地理杂志》第2卷第5期,第46页。

⑥胡焕庸:《西洋人文地理学晚近之发展》,载《地理杂志》第2卷第3期,民国十八年(1929年)五月版。

⑦陈正祥:《现代地理学之观念与方法》七《法国地理学派及其特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81页。

⑧晚清时期有三部较有影响的人文地理学译著,即日人牧口常三郎著《人生地理学》(1906年)、世界语言文学研究会编辑部译《最新人生地理学》(1907年)和凌廷辉的《人生地理学》(1909年)。参见: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年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第210—211页。另参见:郭双林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⑨北平,建设图书馆,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二月。

地形与气候,为环境之二大要素。先知一地之地形气候,则于其地之风土人情,思过半矣。盖水道之缓急,视乎地形而定;水量之大小,视乎气候而定;而农田之肥瘠,又视乎水利而定。草木之生长,与气候有关;矿产之采掘,与地质有关;而职业之分布,又与物产之分布有关。贸易之盛衰,系乎水陆之交通;人烟之疏密,系乎富源之厚薄;而水陆转输,货物集散之点,又必有都会之兴起焉。凡大都会皆有其经济之基础,交通之孔道,街市之面目,风俗之流衍;而其所以致此者,皆有自然之趋势,可以往复推寻者也。由此观之,地理事实非偶然者也,非孤立者也,有相互之作用焉,有合理之解释与明晰之系统焉。不特须知其然,而且须求其所以然,且惟能见其所以然,故于当然之事实,亦觉豁然贯通,见之愈为明切。是以欲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地理,必须认明天然区域,而不当囿于省界。⑦

————————————————————

①《地理杂志》第2卷第5期。

②张其昀著:《中国人地关系概论》,“史地丛刊”,该书为当时的教育部委托国立浙江大学史地教育研究室编辑,大东书局,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二月。

③《中国人地关系概论》第一章《丘陵地带》,第23—24页。

④《中国人地关系概论》第一章《丘陵地带》,第25页。

⑤《中国区域志》甲编《导言》,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第五辑,1958年1月,第62页。

⑥《中国区域志》甲编《导言》,第62页。

⑦《中国区域志》甲编《导言》,第62页。

地理环境、物产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却极富启发意义,在以往的地理学著作中,也是别开生面的。

除了徽州外,张其昀对各地其他人群的分析,亦颇耐人寻味。如对山西风俗,他指出:“俭,美德也,亦山西人最显著之风俗也。盖晋省山岳重叠,天寒地瘠,可耕之田甚少,物料须仰给于燕豫秦中,又苦于舟楫不通,是以坚忍俭啬,忧深思远,此乃环境之影响,不得不然。农夫夏秋在野,冬春在矿,商贾勤贸易,妇女勤纺织,可谓地无遗利,人无遗力也。民间终岁劳苦,不敢少休,吝啬迫隘,而好储蓄。即家钜万,亦务多积聚,淡泊自安,毫无奢华。……山西人善治生,其节财之法,往往为他处所罕见。……山西人最善经商,亦受地理环境之影响。盖土瘠民劳,每遇凶荒则负担赴外境,谓之赴熟,无安土重迁之习惯,一也。晋人善治生,多藏蓄,计较分毫,长于理财,二也。河东有盐铁之饶,贸易遍于各省,其商人‘任重而道远’,皆能忍耐,处事有恒,三也。”⑤自明代以来,山西商人闻名遐迩,成为执中国商界之牛耳的两大巨擘之一。以往虽然也有不少著作论及山西的自然环境与从商习俗形成的关系,但此处张氏较为全面的分析仍有其独到之处。又如,对于江南风俗,张其昀认为亦深受风土之影响:

(一)郊无旷土,阡陌如绣,有古井田遗意。一村之中,同姓者至数十家或数百家,往往以姓名其村巷。地方自治,素称修明。至江浙二省人口之密,不但冠于中国,即在世界各国亦无其比。

(二)东南财赋之区,男女皆能自立,地饶多利,俗尚纷华。崇栋宇,丰庖厨,嫁娶丧葬,浮侈过度。

①《中国区域志》甲编《导言》,第63页。

②《中国区域志》乙编第七章《东南沿海区》,第106—107页。

③《中国区域志》甲编第四章《东南沿海区》,第171—172页。

④《中国区域志》乙编第七章《东南沿海区》,第111页。

⑤《中国区域志》甲编第十四章《山西高原》,第349—351页。

(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颖异之材,挺生是邦,喜文艺而厌凡鄙,出自天性。布衣之士,率能摛章染翰,其格甚美。

(四)水土柔和,语音清切,春秋佳日,游侣如云。吴人善诙谐滑稽,谈言微中;又多闲情韵事,此皆交际频繁之故也。①

————————————

①《中国区域志》甲编第三章《大江三角洲》,第142—143页。

②在一定程度上我也认同这样的观点,但基于社会地理现象本身的纷繁复杂,许多情况下并无绝对明确的界限,数量统计固然“科学”,但“笼统”有时较之绝对的“科学”,或许更能大致概括和揭示社会现象的总体特征。

转贴于三历史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内涵

历史社会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各地人群的形成、分布及其变迁,研究地理因素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影响,以及社会风尚的区域特征,等等。参照当代社会地理学的框架,我以为,历史社会地理的研究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时期社区的地理研究

③参见谭其骧《历中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载《历史地理》第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④参见:蔡宏进著《社区原理》,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6月,第1—26页。在中国大陆,刘君德、靳润成、张俊芳编著有《中国社区地理》,“中国人文地理丛书”,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

⑤关于这一点,参见王铭铭所著《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第三卷,1997年4月;《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6月。

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一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在这一层上可以说是和历史学的工作相通的。社区分析在目前虽则常以当前的社区作研究对象,但这只是为了方便的原因,如果历史材料充分的话,任何时代的社区都同样可作分析对象。”①也就是说,社区研究的对象是现代社区还是历史时期的社区,主要看资料的情况来决定。而从资料的角度来看,在历史时期,有的地区保留下来的民间档案文书相当丰富。比如说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的徽州文书,数量就相当之多,其中就包含了相当丰富的乡村社区研究资料(我将这些资料称为村落文书)②,它的详细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讲甚至不亚于当代社会文化人类学者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因此,运用这样的资料来研究历史时期的社区,显然是可行的。当然,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社区研究相比,历史社会地理更注重对历史资料的运用和解读,特别重视对基层乡土文化的研究,研究不同自然地理背景下,经过历史承继积淀而形成的乡土文化及其在异地的扩散和传播。

2.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地理研究

在历史社会地理中,如果说社区研究侧重于对人类生活空间的探讨③,那么社会现象则侧重于对社会生活方式的研究④。“生活方式是技艺的综合,是人群主动地求适应于地理环境的表现。生活方式的特殊、稳定和持久与否,大都要看地理环境之是否特殊与稳定”⑤。社会地理学将人类的生活方式导入地理学研究,“它指的是一个人类集团的成员学习到的传统品质——即人类学者所用的术语‘文化’,生活方式意味着一种民族的制度、风俗、态度、目的以及技能的复合体。维达尔指出,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民具有不同的意义:生活方式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类集团将选择由自然提供的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⑥。生活方式的范围很广,如衣食住行、婚丧礼俗、休闲娱乐以及各类社会现象等。关于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地理研究,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994年业师邹逸麟先生主编的“区域人群文化丛书”⑧,在丛书前序中,我们首次提出了“区域人群”的概念。所谓区域人群,是指历史上特定时期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对中国

①《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92页。

②参见拙文《清代前期徽州民间的日常生活——以婺源民间日用类书为例》,“中国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iscoursesandPracticesofEverydayLifeinImperialChina”,2002年10月)论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2002年10月,待刊;《徽州村落文书的形成——以抄本二种为中心》,日本国文学研究资料馆、史料馆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历史档案的多国比较研究”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近世东亚的组织与文书”)论文,汉城,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2004年11月,待刊。

③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水津一朗所著《新订社会地理学の基本问题——地域科学への试论》(大明堂,1980年6月版),即以“生活空间”为其主要研究内容。

④日本社会地理协会(JapaneseAssociationofGeographyforSocialLife)所编的《社会地理》杂志,英文直译即作“社会生活的地理”(GeographyforSocialLife),该杂志于1947年创刊。

⑤(法)梭尔:《论生活方式》,载梭尔著、孙宕越编译《人文地理学原理》,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第四辑,1957年4月,第95页。

⑥《地理学思想史》第九章《法国和英国的新地理学》,第232页。

⑦参见左大康主编《现代地理学辞典》,商务印书馆,1990年7月,第726页。

⑧该丛书由王振忠策划并任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先后出版有《绍兴师爷》(王振忠著)、《徽州朝奉》(王磊著)、《山西票商》(安介生著)、《八旗子弟》(刘小萌著)、《钻天洞庭》(马学强著)、《苏州状元》(胡敏著)、《苏州梨园》(李家球著)、《香山匠人》(李家球著)、《宁波商人》(林树建著)、《两淮盐商》(韦明铧著)、《扬州瘦马》(韦明铧著)、《维扬优伶》(韦明铧著)、《秦淮粉黛》(剑奴著)和《九姓渔户》(剑奴著)等。

社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人群,他们不仅有着纵向遗传和横向衍播的民俗传承,而且,其名称又是历史时期约定俗成的。如徽州朝奉、绍兴师爷、凤阳乞丐和山西票商等。有关区域人群,我们主要研究了地理环境与区域人群的生存、生活方式、区域社会心态、风俗习惯及其社会影响等①。

①“区域人群”的基本概念此后似乎为学界所认可及沿用,除了笔者执笔的《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教授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社会文化部分之外,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等编著的《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八章《中国历史区域文化人群》,吴宏岐、王洪瑞合撰的《历史社会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一文,也基本上采用了这一概念。

②《乐户: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第8页。

④关于闽南人,林再复著有《闽南人》一书,台北,三民书局,1985年修订再版本。

⑥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8月。

(2)风俗地理:主要研究民间生活的空间形式③,也就是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分布规律和区域特征。具体而言,诸如民俗事象的地理分布,民事惯例的地域差异,城市文化与时尚变迁等等,都是风俗地理研究的对象。其中,民事惯例的地域差异,在现代民俗地理著作中被称作是“乡间民规民俗地理”,主要是研究乡土社会中形成的诸多习俗惯例。对于这样的课题,历史民俗地理的研究,可以利用现存的大批日用类书加以探讨。譬如,徽州、绍兴、海门、湖南及上海等地都遗存下了不少日用类书,他们分别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是不同的自然地理及人文环境下的产物。利用这样的资料,可以研究历史时期民事惯例的地域差异。关于风俗地理,以往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中亦多有涉及④,而各种断代的风俗史、民俗史、社会生活史,也与风俗地理有相当大的关系。但历史社会地理并不刻意于人为的分区,更注重从人群研究的角度加以探讨。

(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发的各类社会变动现象,举凡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生活方式、风俗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所发生的变动,都可以归入社会变迁的范畴。这方面的研究与社会史、社会学关系密切,只是历史社会地理的研究更偏重于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由于此前历史社会地理尚未在历史地理学中占据应有的位置,而社会地理研究的范围又相当广阔,作为一门尚待建立的分支,上述刍议很大程度上只代表我个人对于历史社会地理研究的粗浅认识。该一分支的最终确立,需要更多扎实的实证研究,需要更多学者的参与和共同思考。

①在前苏联,社会地理学被列入社会科学系统,将它作为社会经济地理学的一部分,主要以人为主体研究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的空间过程与组织形式,包括人们的劳动、生活、休息、个性的发展与生命再生产的条件。参见左大康主编《现代地理学辞典》,第725页。日本学者奥田义雄所著《社会经济地理学论考——现代における世界像の把握》(大明堂,1969年),第一编即包括对社会地理学本质和体系的考察。(第1—41页)。

③高曾伟主编:《中国民俗地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页。在日本,田村荣太郎所著《江户·东京风俗地理》(雄山阁,1965年1月)四卷,以丰富的史料及珍贵照片、地图,对东京的地理、历史风俗、城市发展和城市景观变迁等,均作了揭示。

④较早的如曾昭璇先生的研究,其成果最初是以讲义的形式出现,参见其后来正式出版的一些论著,如:《岭南史地与民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人类地理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此后的历史文化地理论著亦多涉及,兹不赘列。

MyHumbleOpiniononHistoricalSocialGeography

同学们在学人文地理的时候往往喜欢孤立地去理解接受人文事象,而忽略了与自然的实质联系。这种把人文和自然割裂的行为是造成对人文事象把握不准的重要原因。要知道自然和人文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以前有环境决定论一说,虽然其过于强调了自然对人类的制约和影响,而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但只要撇开这一点,其大多数的观点和理论还是正确的。如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的形成,你仔细深究一番,必然会发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北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南地区的吊脚楼,藏南地区的碉楼等等无不说明了自然环境对当地建筑形态的影响。)。事实上人文事象是根植于自然环境的,每一种人文事象的形成以及其相应的特点,必然或多或少地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有的十分强烈,有的相对小些罢了。因此,扎实的自然地理知识是理解和分析人文事象的基础。下面看一个小例题。

记忆就像是在沙漠里卖领带的商人:“要水?没有。不过,如果你要领带,我这里有的是。――阿梅丽诺冬

如果我不认识你,我没活过;如果我至死不认识你,我没死,因为我没活过。――塞尔努达

图为美国阿拉斯加州及其附近地区示意图。回答:

1阿拉斯加州面积约171万km2,但人口仅60多万。影响其人口密度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淡水资源不足B热量资源不足

C能源资源不足D土地资源不足

2影响图示区域输油管道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分布状况B海域运输状况

C地形分布状况D植被分布状况

首先,两个小题问的都是有关人文现象,但在寻找其形成的原因时,都需要我们从自然角度加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正说明了上述观点:自然因素是造事象的重要原因。这也告诉我们在分析人文事象成因和特点时,首先要着眼于自然原因,而如果你只放眼于人文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的话,那很可能导致错误。如第二小问中人类铺设的输油管道路线选择主要考虑的因素就不应该是人文因素。

其次,整观该题不难发现,了解和掌握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是作答该题的关键。如果对美国阿拉斯加州地区的自然环境总特征(寒冷)不是很明了,抑或忽视了自然环境对人文事象的重大影响这一点,那么作答时很可能出现偏颇。如第二小题,很容易选择A项或C项。(上述两小题的正确答案分别为B。)

总之,扎实的自然地理知识是答好人文地理问题的基础。平时要养问题联系自然知识的意识,拿到人文问题,首先从自然角度找答案,要竭力做好自然与人文的衔接,架通自然与人文的“桥梁”,而且此“桥梁”应非独木桥之类,而是要像架在黄浦江上的扬浦、卢浦、南浦大桥那样,彻底架通浦东、浦西(自然和人文)两岸,做到自然与人文的贯通融合。而从学生现有的情况看,正是缺乏对自然和人文的很好沟通,从而在分析回答人文地理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注重人文地理的思维模式构建

地理学科有着其自身的独特的地理思维模式,有别于一般的思维模式。人文地理更有其独到的思维模式,其正是学好人文地理所必备的前提条件。综观人文地理思维之模式,本人觉得以下两条尤显重要。

1谙熟区位分析法,其是人文地理的核心

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所以学会运用区位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是人文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这里首先有必要对每一项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做到了如指掌。如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人类活动事项的各自区位因素,书本都作了专门介绍的,需要逐一罗列,做到识记理解,构成思维框架储存在脑子里,为以后作答问题而准备。现举一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三全”和“思念”为代表的郑州速冻食品企业迅速崛起,郑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分析郑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10分)

针对上述问题,作答时宜分以下三步:

第一步,明确问题,构建思维框架。“分析郑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实为分析影响食品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如下:

影响食品工业的区位因素原料交通运输市场需求科学技术劳动力其他:农业基础、水源、土地、政策、环境等

第二步,结合材料,细化结论。通过调动该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细化答案。如下:

影响食品工业的区位因素原料――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原料丰富交通运输――位于京广线与陇海线交汇处,交通运输便利市场需求――市场需求量大科学技术――冷藏和保鲜技术的发展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其他:农业基础、水源、土地、政策、环境等――政策支持

第三步,组织和优化答案

【参考答案】农副产品(原料)十分丰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需求量大;保鲜、冷冻等技术的发展。

2评价、意义类问题的思维构建

这也是人文地理中较常见的一类题,要求学生就某项人类活动给予分析评价。学生反映对该类问题总感觉难以适从,对有些要点是否能构成答案也不置可否。其实,这类问题也是有相应的思维框架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宜多归纳总结。一般来说,评价意义类的问题就宜紧紧扣住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大方面去寻找答案。有了思路再结合具体事例作进一步的展开和组织答案即可。如题:

(3)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该小组向丙村建议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请你阐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意义。(10分)[注:丙村为浙江南部的低山丘陵区]

【答案】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可以充分发挥该地区农业资源的优势,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增加村镇经济收入,改善村民生活水平等(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从参考答案,我们可以反推其答题思路,不难发现前半部分正是从经济效益这个角度作答的,后半部分正是从社会效益作答的。不过,其似乎没有提到环境效益方面。这里我们不妨从环境效益角度给它补充: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改善环境,实现人地和谐发展。这是完全可以的,答案变得更为完善。所以可以总结得出,在评价人类活动意义类的问题时宜从经济、社会、环境三大角度加以落实解决。

其实,学习地理过程中不断地构筑相应的地理思维模式,是极其重要的,有了相应的地理思维模式,思考分析问题就会变得思路清晰全面,具体作答更是易如反掌。

每一个人一生都总在自由和归属之间挣扎,那是条窄径。我有时候会为了得到归属而牺牲掉自由,但更多时候我已经对归属放弃了一切希望。――珍妮特温特森

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约翰肖尔斯

36材料二:2010年春节一过,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开始外出打工,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人数有所减少。东南沿海地区企业招工困难,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民工荒”。

(3)结合材料分析造成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原因。面对“民工荒”现象,你认为东南沿海地区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答案】原因:国家政策的支持,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或二、三产业)发展加速,当地就业机会增多;国家重视“三农”问题,中西部地区农业增收明显,部分农民工外出就业动机减弱等。(每点2分,共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的研究现状

1.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思想方法类型基本确定

根据文献分析,关于中学地理课程中地理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地理教育国际》中指出,地理学科围绕研究对象,逐渐形成了关于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相互作用、区域等核心概念的基本观念和法则,[1]包括:

空间观念。涵盖区位论,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等基本原理、观点,蕴含着空间定位、空间相互作用与联系、将世界组成不同区域加以认识、地理环境差异与因地制宜等思想方法。

系统综合的观念。涵盖系统观、全球观等基本原理、观点,蕴含地理环境整体性、人地关系等思想方法。

可持续发展观念。蕴含人地关系的思想方法,其中“人对地”的影响中包括环境观、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一些观点。

第二种观点,在《中学地理素养教育》一书中,袁孝亭教授从地理学家的倡导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国际地理教育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认为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包含的地理思想方法有:[2]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应把人地协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空间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作为地理观点教育的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内容应主要包括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比较、地理分析与综合、地理归纳与演绎等方法。

第三种观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地理视角”即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3]

(1)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与“地理视角”有关的知识主要包括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念、因地制宜的观念、初步的环境伦理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化观念等。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地理事物“形成”、地理特征“归纳”、地理成因“分析”、地理规律“理解”的过程与方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方法,例如归纳地理特征,包括运用地图发现地理特征、运用比较法概括地理特征等。

2.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初步展开

(1)理论研究

袁孝亭教授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应当是基于地理学科的、以地理思想方法为主要依据的研究。并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如何基于地理思想方法进行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首先是依据地理思想方法,提出具有基础意义的地理课程与教学问题;其次是依据地理思想方法,探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再次是提出给予地理思想方法开展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技术路线”。[4]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地理思想方法体现研究

洪婷从目标体系、地理教材、学习方式、形成性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策略。[5]陈启洪提出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地理学思想,并把地理学思想划分为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关系、综合性、地域性、系统性等。[6]崔准依据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把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归纳为七个板块(定位问题、图像问题、区域分析方法、物质运动和分布、整体性和差异性、区位论、人地关系论)。[7]庞艳辉深入系统地分析了人教版高中教材《地理1》的地理思想与方法,认为《地理1》中体现了四类12种地理思想和三类13种地理方法。[8]分析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的体现情况,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需要研究者的不断努力。

(3)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研究

张素娟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观念性知识——原理性——事实性知识‘自上而下’梳理和解析教学内容,教学时再‘自下而上’帮助学生在事实和材料基础上提炼观念性认识,在具体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概括,构建学科观念和学科思想方法”,并设计了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两个案例:“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洋流’”“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教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9]褚丽娟运用案例设计法,设计了地理科学方法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和地理观点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10]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还处于起始阶段,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

(4)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学科教学中“部分—部分—整体”的知识组建和建构方式,代之以“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首先是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感知和了解各册教材的内容,并以其中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作为核心归纳和概括各册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然后以学科教材的单元为基本单位实施整体性教学。[11]徐宝芳教授在“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也强调对学生进行地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12]“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思想中,强调地理思维方法,突出了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从学案和教案的内容和形式来看,无论两案中的地图,还是图表、景观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思想方法。教学有模,教无定模,至于哪种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有效教学,需要广大师生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5)地理思想方法的培养途径研究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袁孝亭教授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非常有必要将地理思想方法作为地理教学理论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并注重由地理思想方法推演开去,提出基于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总结提炼有关地理课程与教学的策略、原理,以此构建地理教学的理论体系。[4]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起点,如何总结梳理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如何分析地理思想方法中所蕴含的地理教学原理;如何检验出地理教学原理的实际效果、运用策略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2.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意识和力量薄弱

3.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比例失调

4.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内容研究有待深化

关于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思想,人们容易联想到人地关系、因地制宜、空间观念、可持续发展思想等;关于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方法,人们也很容易想到地图法、野外考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但是具体到某一地理思想具体包含那些内容,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往往不得而知;在解决某一地理问题时,是仅用一种地理方法,还是多种地理方法的综合运用,都有待进一步探讨。例如,蒋黎莉对人地关系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把人地关系的内容要点概括为客观关系、动态关系、辩证关系和区域性关系,提出了人地关系思想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改进策略[18],这对于准确把握人地关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庞艳辉系统分析了人教版高中《地理1》的地理思想与方法[8]。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地理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因为教材是“教”和“学”的主要工具,高质量的地理教材可以将地理思想方法巧妙地渗透其中。因此,要深入挖掘地理教材这方面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地理教材的作用。

三、几点建议

1.提高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意识,构建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理论体系

构建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理论体系是地理教学的需要,把地理最精髓的、最本质的思想通过教师的理解和设计让学生来感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地理学科思想的形成,对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符合地理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解决地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是学科体系的三个要素,而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灵魂。[19]通过培养学科思想和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标也非常重视学生地理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核心就是地理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地理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地理成果的表达与交流,而这正是地理研究方法的体现。地理思想方法教育可以满足这些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开展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研究、教学过程研究和教学评价研究等工作。在研究的基础上,逐步重视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作用,发挥地理学科应有的教育价值。

2.准确把握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体现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价值

THE END
1.茶叶新手入门:掌握盈利策略,轻松开启茶叶销售之路茶叶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饮品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增强以及对健康生活方法的追求茶叶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对想要进入茶叶行业的创业者而言掌握部分关键的盈利策略至关要紧。本文将从开设茶叶店、提升茶叶品质、营销推广、建设等方面入手为茶叶新手提供实用的盈利策略,帮助他们轻松开启https://m.qqddc.com/qiye/teashengshu/3162922.html
2.揭秘电商茶叶销售秘诀,掌握策略,提升销量,打造爆款茶品电商茶叶怎么卖的好 1、送礼:针对送礼需求,推出高品质、精美包装的茶叶礼盒,为顾客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如刻上名字或祝福语,针对家庭日常饮用,提供中上等品质的茶叶,满足日常需求,针对茶叶爱好者,推出各类特色茶叶,满足他们对品质的追求。 2、建立专业的售后服务团队,快速响应顾客投诉,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详尽记录http://h5.9213.net/3185E5F1D1B5.html
3.新手卖茶叶的必备技巧,助你开启成功之路茶叶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饮品,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对于想要进入茶叶行业并取得成功的新手来说,掌握一些必备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几个关键点,帮助你在开启卖茶叶之路时更加顺利。 1. 了解不同种类和品质的茶叶 作为一个卖家,了解不同种类和品质的茶叶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以帮助你选择合适的产https://www.coffee.cn/tea/post/154775.html
4.坐高铁买票高中学生证有优惠吗好听聚财的茶店名字120个 2022茶叶店如何取名 餐饮店怎么取名比较吸引人110个 2022特色有个性的餐饮店名字 热射病是什么病 什么是热射病 北京健康宝增加“不适宜接种”新标识怎么申请 潍坊旅游必吃的美食有哪些 潍坊十大名菜排行榜 广州旅游必吃的美食有哪些 广州十大小吃排行榜 沙县美食有哪些 福建沙县十大小吃推荐 https://m.huocheso.com/wenda-8301/
5.完整的奶茶店创业计划书(精选26篇)完整的奶茶店创业计划书(精选26篇) 在现实社会中,创业计划书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创业计划书提供了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也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效益评价体系和管理监控指标。拟定创业计划书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完整的奶茶店创业计划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完整的奶茶http://chuangye.yjbys.com/ziliao/chuangyejihuashu/631314.html?ivk_sa=1024320u
6.茶叶店怎样才能长久发展下去?–门店经营管理方案茶叶店怎样才能长久发展下去? 众所周知,茶行业也是个讲究圈子经济的行业,一些能够长期经营下去的茶叶店,背后都有着稳定的客源。刚起步的茶叶店,也需要慢慢养。 所以,作为经营者,一定要把购买茶叶的客户转换成自己的长期客户,这才是茶叶店长久发展的关键。http://wx.mjzhcl.com/?p=7490
7.茶叶店茶叶店电话,茶叶店地址茶叶店附近的公交车: 4路、27路、28路、8路、30路等。 打车去茶叶店多少钱: 北京市出租车的起步价是13.0元、起步距离3.0公里、每公里2.3元、燃油附加费1元(不超过3公里不收),请参考。 自驾去茶叶店怎么走: 请输入您的出发点,帮您智能规划驾车线路。 终点:茶叶店 看https://poi.mapbar.com/beijing/MAPISESNSRSPTEJEHESEC
8.2023年08月陕西省渭南市教育局做好招募35名银龄讲学教师工作02呼吁要从源头上对创新能力进行保护 207.①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 ②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雅玩 ③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 ④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般惹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903/7013012012005153.shtm
9.我的外公小学三年级作文(精选16篇)要是吃饭喝不上酒,姥爷就会像小孩一样吵酒喝,直到姥姥把酒拿出来给他,才安静下来;要是姥爷抽不上烟,就不得不要睡觉,要不他心里就直犯痒痒;茶当然也少不了,若是没有茶喝,就到我们家里拿,假若我们人不在,那姥爷就不辞辛苦到茶叶店买,反正喝不上茶,姥爷就干什么事情都没劲儿。不过,喝绿茶使他身体很棒,https://www.360wenmi.com/f/filedkdzrqh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