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实用说明

茶叶是我国人民日常消费的必需品,也是我国传统出口的优势农产品。茶叶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和多种微量元素,是世界公认的天然健康饮料。

我国的茶叶贸易资源非常丰富,有着经几千年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饮用习惯及茶文化历史所形成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等六大类以及通过再加工形成的花茶、紧压茶和袋泡茶等数百种产品,其中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的名优茶,仍是茶叶产品中的佼佼者。我国现有20个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茶叶。绿茶约占茶叶总产量的75%以上,红茶约占茶叶总产量的10%,乌龙茶约占茶叶总产量的10%。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生产企业正积极发展名优茶的生产。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监督抽查的结果表明,茶叶产品的总体质量是好的,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反映在产品的农药残留方面。由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和农药使用不合理,致使茶叶的卫生状况日趋恶化。茶园的分散承包经营和茶农缺乏科技知识来管理茶园,使得茶树上农药的使用在品种上和用量上随意性很大;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和管理,茶农经常在施药后未过安全期就采摘茶叶,致使茶叶原料的农药残留量超标现象比较严重。同时由于我国现行的GB9679—1988《茶叶卫生标准》中农药歼留的限量指标仅为六六六、滴滴涕两项,因此,对茶叶产品的农药残留量监控的力度较弱。另外由于我国的市场监管还比较弱,在大部分的茶叶市场中,以次充好、假冒名优茶及产地的现象还比较严重,部分产品感官品质较差,质量等级和规格较乱。

我国的茶叶标准化工作起步很早,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了茶叶标准化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出口茶叶建立了多套商品茶实物标准样,商检部门统一对照实物标准样进行检验出口;20世纪70年代起,供销系统建立了用于各类茶叶收购的毛茶实物标准样;20世纪80年代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逐步发布、实施了各类茶叶的标准。经过各部门20余年的标准化工作,目前我国已制定和正在制定的各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达100余项,其中国家标准已有38项,初步建立了我国的茶叶标准体系。多年来,由于管理部门较多,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全国的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至今尚未成立。当前已有的茶叶标准缺乏系统性,部分主要的茶叶产品尚未制定国家标准,茶叶标准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主要产茶地区如浙江、四川、安徽、福建、云南等均已成立了各省的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茶叶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为ISO/TC34/SC8。

我国全国性的茶叶行业协会现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各茶叶主产省份和主要销售地区均已建立了省的茶叶协会或产业协会。

二、发证范围的确定及申证单元的划分

(一)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茶叶产品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茶叶是指以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茶叶产品。我国的茶叶产品,根据不同的加工工艺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六大茶类,通过再加工可制成花茶、袋泡茶、紧压茶三类产品,一共是九类产品(上述产品不能含有任何添加剂,不论是天然的还是化学合成的)。除此以外的固态速溶茶、果味茶、保健茶(如减肥茶、降脂茶等)以及各种代用茶(如苦丁茶、绞股蓝茶、大麦茶等)产品不在本次发证范围内。

(二)主要产品介绍

1、绿茶

绿茶主要有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和蒸青绿茶四种,其中炒青绿茶有长炒青(如眉茶等)、扁炒青(如龙井茶等)、圆炒青(如珠茶等);烘青绿茶有卷形茶(如碧螺春茶等)、条形茶(如毛峰茶等)、片形茶(如六安瓜片等);晒青绿茶有陕青、滇青等;蒸青绿茶有玉露、煎茶等。

2、红茶

红茶主要有工夫红茶、红碎茶、小种红茶三种,其中工夫红茶有祁门工夫红茶、滇红工夫、粤红工夫等;红碎茶有第一套红碎茶(云南大叶种地区)、第二套红碎茶(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大叶种地区)、第三套红碎茶(四川、湖北等中小叶种地区)、第四套红碎茶(湖南、浙江、江苏、福建等小叶种地区);小种红茶有正山小种等。

3、乌龙茶

乌龙茶主要有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四种,其中闽北乌龙有武夷岩茶(如大红袍、武夷肉桂等)、闽北水仙等;闽南乌龙有铁观音、黄金桂、奇兰、色种等;广东乌龙有凤凰单枞、岭头单枞等;台湾乌龙有冻顶乌龙茶、白毫乌龙等。

4、黄茶

黄茶主要有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茶、蒙顶黄芽茶、蒙顶黄芽茶、莫干黄芽茶、黄大茶等。

5、白茶

白茶主要有白毫银针茶、白牡丹茶、贡眉茶等。

6、黑茶

黑茶主要有黑毛茶、普洱茶、六堡茶、老青茶、南路边茶、西路边茶等。

7、花茶

花茶主要有茉莉花茶、玉兰花茶、珠兰花茶、柚子花茶、玳玳花茶、玫瑰花茶、桂花茶等。茉莉花茶通常由绿茶和茉莉鲜花窨制;玉兰花茶通常由绿茶和玉兰(白兰)鲜花窨制;柚子花茶通常由绿茶和柚子鲜花窨制;玳玳花茶通常由绿茶和玳玳鲜花窨制;玫瑰花茶通常由红茶和玫瑰花窨制;桂花茶通常由绿茶和桂花鲜花窨制。

8、袋泡茶

袋泡茶可由各种茶叶加工而成。主要有绿茶袋泡茶、红茶袋泡茶、乌龙茶袋泡茶、花茶袋泡茶等。

9、紧压茶

紧压茶主要有花砖茶、黑砖茶、茯砖茶、康砖茶、沱茶、紧茶、金尖茶、青砖茶、米砖茶、方包茶、七子饼茶等。其中花砖茶、黑砖茶通常由黑毛茶加工压制,茯砖茶和方包茶通常由黑毛茶或西路边茶加工压制,康砖茶和金尖茶通常由南路边茶加工压制,沱茶、紧茶和七子饼茶通常由云南晒青或普洱茶加工压制,青砖茶通常由老青茶加工压制,米砖茶通常由红茶(碎末)加工压制。

(三)茶叶的申证单元

茶叶的申证单元为1个,含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袋泡茶、紧压茶九类产品。

(四)标注的有关规定

生产许可证上应注明生产范围,即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袋泡茶、紧压茶中的一类或几类。茶叶产品允许分装,但分装加工企业应单独注明。茶叶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其产品类别编号为:1401。

我国北方地区及大城市不产茶,通常由所在地销售企业进行一些产品的拼配、分等分级和分装销售,因此茶叶行业中还有一批数量很大的分装(销售)企业。目前茶叶产品允许分装。在本次发证中,对分装加工企业应单独注明。

鉴于目前茶叶产品越卖越散、规格越卖越乱、价格越卖越玄,产品的安全卫生不能得到有效保证的状况,本次《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提出了茶叶产品必须包装出厂的要求。这是为了保证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规范茶叶产品的规格和等级,强化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确保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在茶叶行业的落实。

三、生产加工工艺及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一)基本生产加工工艺

绿茶生产的基本工序为:杀青、揉捻、干燥。

红茶生产的基本工序为:萎凋、揉捻(揉切)、发酵、干燥。

乌龙茶生产的基本工序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

黄茶的数量不多,品质比较接近绿茶,其生产的基本工序为: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白茶主要在福建生产,其生产的基本工序为:萎凋、干燥。

黑茶生产的基本工序为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7、茶叶精制加工

茶叶的精制加工是一个分粗细、分长短、分大小、分轻重、拣梗和去杂、去片、去碎、去末,最后形成一定规格、等级和花色的系列产品的过程。其目的是分清等级、整理形状、拣梗去杂、适度干燥、提高香味和调剂品质。

8、花茶

花茶加工的主要工序为制坯、窨花、复火(干燥)。

花茶产品必须采用鲜花直接窨制,其含水率一般应控制在9%以下。

9、袋泡茶

袋泡茶加工的主要工序为:拼切匀堆、包装。

袋泡茶产品的含水率一般应控制在9%以下。

10、紧压茶

紧压茶加工的主要工序为:筛切拼堆、渥堆、蒸压成型、干燥。

(二)容易或可能出现的各种质量安全问题

1、茶树鲜叶和加工花茶用的鲜花等原料在生长过程中,因治理各种病虫害,需要使用农药。因使用农药不当或施用农药后安全间隔期不够就进行采茶、采花,容易造成鲜叶、鲜花农药残留超标,最终造成茶叶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

2、鲜叶、鲜花等原料采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保持新鲜,防止机械损伤、烈日曝晒和落地堆放。因管理不当或加工不及时,容易引起鲜叶、鲜花等原料劣变或混入其他杂物,影响茶叶卫生和茶叶品质。

3、茶叶加工过程中,因各工序的工艺参数控制不当、管理不严,容易产生烟焦茶、碎末茶、异味茶;如原料、半成品、成品落地堆放会严重影响茶叶卫生和茶叶品质。

4、茶叶在加工、运输、储藏的过程中,易受环境、厂房(场所)、设备(设施)、用具和人员行为的污染,影响茶叶品质和卫生状况。

5、茶叶在仓储过程中易受产品内在的含水率、温度、湿度、光线和氧气等因素的影响,发生陈变、劣变、霉变或品质下降,影响茶叶品质和卫生状况。

(三)关键控制环节

原料的验收和处理、工艺要求、产品仓储。

1、原料的验收和处理

茶鲜叶和加工花茶所用的鲜花经验收后应及时按工艺要求进行处理,毛茶验收后应立即进入仓库,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和受到污染。

2、工艺要求

茶叶精制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各类产品的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加工,主要掌握筛分、拣剔、干燥、拼配匀堆等加工工艺。花茶加工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花茶的加工工艺,主要掌握鲜花和茶坯质量、配花量及窨花次数,以及在制品温度和含水率等工艺参数。袋泡茶加工过程,主要掌握原料的质量、颗粒大小及均匀度、封袋的温度和压力,装料量和含水率等工艺参数。紧压茶加工过程中,应主要掌握原料的质量、非茶类夹杂物含量、含梗量等要求。分装加工过程中,主要掌握产品的拼配匀堆和含水率。

3、产品仓储

茶叶是一种易受污染、易受潮、易吸收异味的食品。易受环境的影响如受潮、受热、受光、受氧气而发生品质变化,严重时会陈化变质、发生劣变、霉变而不能饮用,因此茶叶的仓储非常重要。茶叶加工结束后,应立即采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避免产品受潮、受异气味和受其他污染源的影响。茶叶仓库应清洁、干燥、无异气味,不能堆放生产资料和杂物,有条件的绿茶生产企业应有冷库进行仓储。

四、必备条件的审查方法及要求

(一)生产场所

1、茶叶生产企业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如化工企业、垃圾场等。特别应注意厂房、仓库四周不应有其他的气味存在。需要离开经常喷施农药的农田100m以上。

2、厂房面积应不少于设备占地面积的8倍。地面应硬实、平整、光洁(至少应为水泥地面)。茶叶加工有一个散热、散水分的过程,车间需要有一定空间;同时茶叶的密度较小,原料、半成品、待制品等需要有一定的周转空间。地面硬实、平整、光洁是加工食品的起码要求,要保持加工环境的清洁,减少空气中的尘埃。

3、企业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仓库或场地,以保证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不被污染,降低环境因素对品质的影响。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应分开放置,不得混放,避免其相互影响品质和影响正常生产及工艺流程。茶叶仓库应清洁、干燥、无异味,不得堆放生产资料和杂物,以保持茶叶原有的品质和质量,防止茶叶受到污染。

对生产场所这部分的核查可通过现场考察,与企业员工交流的方式进行,核查企业的生产场所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分装企业也应达到上述要求,应有独立的原料(半成品)仓库和成品仓库。

(二)必备的生产设备

1、绿茶:应有相应的杀青设备、揉捻设备、干燥设备。杀青设备有锅式杀青机、滚筒杀青机、槽式杀青机、蒸汽杀青机等;揉捻设备有揉捻机;干燥设备有炒干机和烘干机等。

2、红茶:应有相应的揉捻或揉切设备、干燥设备。揉捻或揉切设备有揉捻机或揉切机;干燥设备有烘干机等。

3、乌龙茶:应有相应的杀青设备、揉捻设备、干燥设备。杀青设备有锅式杀青机、滚筒杀青机等;揉捻设备有揉捻机;干燥设备有烘干机等。

4、黄茶:应有相应的杀青设备、揉捻设备、干燥设备。杀青设备有锅式杀青机、滚筒杀青机等;揉捻设备有揉捻机;干燥设备有烘干机等。

5、白茶:应有相应的烘干设备。烘干设备为烘干机。

6、黑茶:应有相应的杀青设备、揉捻设备、干燥设备。杀青设备有锅式杀青机、滚筒杀青机、槽式杀青机等;揉捻设备有揉捻机;干燥设备有烘干机等。

7、花茶:应有相应的筛分设备、干燥设备。筛分设备主要用于窨花后的茶、花分离,常用抖筛机。干燥设备用于控制花茶的含水率,常用烘干机。

8、袋泡茶:应有袋泡茶自动包装机。

9、紧压茶:应有相应的筛分设备、锅炉、压制设备和干燥设备。筛分设备有圆筛机、抖筛机等;压制设备根据不同的产品而定;干燥设备一般采用烘房。紧压茶生产还需产生蒸汽的锅炉,锅炉有立式锅炉和卧式锅炉两种,以卧式锅炉为好。

10、分装加工:应有相应称量设备、干燥设备和包装设备。

11、茶叶精制:应有相应的筛分设备、风选设备、拣梗设备和干燥设备。筛分设备有圆筛机、抖筛机等;拣梗设备有机械拣梗机、静电拣梗机等;风选设备有风选机;干燥设备有炒干机、烘干机以及其他烘焙设备。

传统手工茶(如龙井茶等),是茶叶产品中的佼佼者;其制茶设备基本上就是一个炒茶锅,生产过程中的杀青、揉捻(做形)、干燥等工序,均可在炒锅内完成。还有一些名优茶的生产,其杀青、揉捻(做形)、干燥等工序可以用一台生产设备完成。这部分企业的生产设备应视生产工艺而定,检查是否能满足生产要求。

茶叶属传统农产品加工,各茶类的加工和各地区的加工习惯会有所不同。大宗茶的加工、特别是出口茶的生产,由于产量大且要求规格一致,因此机械化程度就高。一些企业设备台、套多,连续化、自动化程度高,这是生产量的需要,产品质量并不因此就高。因此在必备的生产设备方面,设备的配置存在着一定的灵活性。这部分的核查在现场查看,查阅设备台账和保养维修记录的基础上,查企业是否配备了必须的生产设备,是否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企业应有与其生产的产品类别或品种相适应的产品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备案有效企业标准)、工艺标准(或要求)、原辅材料标准(或要求)、检验方法标准、管理标准(或制度)。

属国家保护的原产地域产品的茶叶,核查应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进行。首先应核查该企业的生产场所是否在所报茶叶产品的原产地域范围内,是否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批准允许生产的企业。另外还应注意,原产地域范围之外的企业不能分装生产原产地域产品。

(四)原辅材料的有关要求

茶叶生产的原辅材料不多,除茶鲜叶、毛茶外,还有加工花茶所需的鲜花、茶坯以及包装材料。

1、茶鲜叶、鲜花等原料应新鲜、匀净,无其他植物叶和杂物,未受农药及其他物质的污染。

3、茶叶包装材料和容器应干燥、清洁、无毒、无害、无异气味,不影响茶叶品质;应符合SB/T10035《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目前茶叶企业普遍对所采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品质不甚了解,不够重视,事实上包装材料和容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和产品质量的保持。

(五)必备的出厂检验设备及设施

1、感官品质检验:应有独立的审评场所。应有必备的审评用具(干评台、湿评台、评茶盘、审评杯碗、汤匙、叶底盘、称茶器、计时器等)。

2、水分检验:应有分析天平(精度1/1000g以上)、鼓风电热恒温干燥箱、干燥器等,或水分测定仪。

4、粉末、碎茶:应有碎末茶测定仪。执行的产品标准无此项要求的对企业不要求。

5、茶梗、非茶类夹杂物:应有符合相应要求的秤。执行的产品标准无此项要求的对企业不要求。

五、产品的检验

(二)产品检验项目

产品检验标准见表2

表1

茶类

标准

绿茶

GB9679《茶叶卫生标准》;

GB/T14456《绿茶》;

GB18650《原产地域产品龙井茶》;

GB18665《蒙山茶》;

GB18957《原产地域产品洞庭(山)碧螺春茶》;

GB19460《原产地域产品黄山毛峰茶》;

红茶

GB/T13738.1《第一套红碎茶》;

GB/T13738.2《第二套红碎茶》;

GB/T13738.4《第四套红碎茶》;

SB/T10167《祁门工夫红茶》;

乌龙茶

GB18745《武夷岩茶》;

GB19598《原产地域产品安溪铁观音》;

黄茶

白茶

黑茶

花茶

NY/T456《茉莉花茶》;

袋泡茶

紧压茶

GB/T9833.1《紧压茶花砖茶》;

GB/T9833.2《紧压茶黑砖茶》;

GB/T9833.3《紧压茶茯砖茶》;

GB/T9833.4《紧压茶康砖茶》;

GB/T9833.5《紧压茶沱茶》;

GB/T9833.6《紧压茶紧茶》;

GB/T9833.7《紧压茶金尖茶》;

GB/T9833.8《紧压茶米砖茶》;

GB/T9833.9《紧压茶青砖茶》;

表2

序号

检验项目

发证

监督

出厂

1

标签

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2

净含量

原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第43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

3

感官品质

SB/T10157—1993《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4

水分

GB/T8304—2002《茶水分测定》

5

总灰分

*

GB/T8306—2002《茶总灰分测定》

6

水溶性灰分

GB/T8307—2002《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执行标准无此项要求的不检验

7

酸不溶性灰分

GB/T8308—2002《茶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执行标准无此项要求的不检验

8

水溶性灰分碱度(以KOH计)

GB/T8309—2002《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执行标准无此项要求的不检验

9

水浸出物

GB/T8305—2002《茶水浸出物测定》;执行标准无此项要求或为参考指标的不检验

10

粗纤维

GB/T8310—2002《茶粗纤维测定》;执行标准无此项要求或为参考指标的不检验

11

粉末、碎茶

GB/T8311—2002《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执行标准无此项要求的不检验

12

茶梗

GB/T9833.1—2002《紧压茶花砖茶》附录A;执行标准无此项要求的不检验

13

非茶类夹杂物

GB/T9833.1—2002《紧压茶花砖茶》附录B;执行标准无此项要求的不检验

14

GB/T5009.57—2003《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15

16

六六六总量

17

滴滴涕总量

18

执行标准规定的其他项目

执行标准规定的分析方法

茶叶产品检验主要分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卫生指标三个方面。

1、感官品质

茶叶产品的品质优劣、产地和品种的区分、等级的判定,目前依靠感官审评来评定。感官审评是指审评人员用感觉器官来鉴别茶叶品质优次的过程。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和积累的评茶经验,按照一定的方法、程序,对照实物标准样,对茶叶的色、香、味、形等方面进行逐项审评,综合评定,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和等级的目的。

感官品质检验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因为茶叶是由传统性、地域性很强的农产品加工而成的,其九大类、数百种产品的色、香、味、形与其茶树品种、种植地域(小至乡、村)、生产季节、气候条件、加工工艺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目前茶叶产品中以次充好、拉抬等级、假冒产地和品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各类茶叶实物标准样比较缺乏,给感官品质检验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因各类(品种)的审评项目和因子的权数分配是不相同的,所以从事感官品质检验的审评人员应通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感官品质检验采用SB/T10157《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进行,其审评项目分外形和内质两项,外形审评因子为形状、色泽、整碎、净度,内质审评因子为香气、滋味、汤色、叶底,一共为八个小项。

2、理化指标

茶叶的理化指标主要有水分、总灰分、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碱度、水浸出物、粗纤维、粉末和碎茶、茶梗、非茶类夹杂物等。

水分是测定产品的含水率,各类茶叶产品对水分含量的规定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紧压茶产品除外),水分含量越低,越利于保持茶叶品质。

总灰分是茶叶经高温灼烧,灰化后所残留物质的总称,约占干物质质量的4%—7%。总灰分含量是衡量茶叶产品是否干净(是否混有杂质)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总灰分含量过高,产品就可能混有杂质。

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是指茶叶总灰分在规定条件下,溶于水和不溶于水的部分。水溶性灰分含量高,说明茶叶内含物质丰富,品质好。该项目是否需要检验应视该产品的标准要求而定。

酸不溶性灰分是指茶叶总灰分在规定条件下,经盐酸处理后残留的部分。酸不溶性灰分超过限量指标,说明茶叶内有杂质(泥砂等)。该项目是否需要检验应视该产品的标准要求而定。

水溶性灰分碱度是指茶叶的水溶性灰分在规定条件下,中和其水溶液达到PH7.0所需的酸量,其碱度采用氢氧化钾(KOH)来计。茶叶水溶性灰分碱度应在一个合理范围内。该项目是否需要检验应视该产品的标准要求而定。

粗纤维是测定产品中粗纤维的总量,是衡量该茶叶产品老嫩程度的一个指标,但不能以此来决定产品的质量和等级。该项目是否需要检验应视该产品的标准要求而定。

粉末和碎茶是采用特定的测定仪,测定产品中茶末或碎茶或碎末茶的总量的项目。是衡量该茶叶产品是否符合一定的规格、等级要求的一个指标。一般情况下碎茶和粉末含量高,就有可能不符合相应品质、规格。该项目是否需要检验应视该产品的标准要求而定。

茶梗是测定产品中茶梗的总量。茶梗定义为木质化的茶树麻梗和红梗,不包括节间嫩茎。因多数紧压茶产品允许含有一定量的茶梗,所以多数紧压茶产品需要检验这一项目。该项目是否需要检验应视该产品的标准要求而定。

非茶类夹杂物是测定产品中非茶类夹杂物的总量,多数紧压茶产品和少数茶叶产品有此项目的限量指标,该项目是否需要检验应视该产品的标准要求而定。

茶叶产品理化检验项目还有咖啡碱、游离氨基酸总量等。咖啡碱是测定茶叶中生物碱的总量(因咖啡碱占生物碱总量的90%以上)。茶多酚是测定茶叶中茶多酚的总量。游离氨基酸总量是测定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总量。这些项目是否需要检验应视该产品的标准要求而定。

3、卫生指标

现行的GB9679—1988《茶叶卫生标准》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感官指标:具有该茶类正常的商品外形及固有的色、香、味,不得混有异种植物叶,不含非茶类物质,无异味、无异嗅、无霉变。

该标准沿用至今,目前尚未修订完成,其检验项目的设置和限量指标已不能满足当前对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

事实上,茶叶中的铅水溶性很差。已有许多质检机构的检测结果表明,茶汤中的铅含量远远低于现行国家规定的饮用水和碳酸饮料、乳酸饮料的卫生标准。同时茶汤中含有的大量茶多酚物质对重金属离子有很强的络合作用,阻碍人体吸收重金属。再者茶叶中的铅是与植物内部细胞结合在一起的,并非是游离的铅离子,即便有人吃茶叶,人体是否会吸收茶叶中的铅,还需做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目前国际上对茶叶的质量安全,主要集中在农药残留方面。欧盟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茶叶产品的农药残留检验已到了非常苛刻的地步(检验项目最多的达193种)。检验项目几乎每年都在增加,限量指标几乎每年都在降低。

茶叶产品不允许添加任何非茶类物质,不论是天然的还是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花茶产品必须采用相应的鲜花窨制。检验中如发现有香精、色素或其他添加物,应属非法添加,不符合茶叶卫生标准的要求。

(三)产品检验

1、发证检验

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中发证检验所列项目共计18项,分别为标签、净含量、感官品质、水分、总灰分、水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碱度、水浸出物、粗纤维、粉末和碎茶、茶梗、非茶类夹杂物、铅、铜、六六六总量、滴滴涕总量和执行标准规定的其他项目。其中水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碱度、水浸出物、粗纤维、粉末和碎茶、茶梗、非茶类夹杂物等检验项目如执行的产品标准无此项要求或为参考指标的不检验。

2、监督检验

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中监督检验所列项目共计12项,分别为标签、净含量、感官品质、水分、总灰分、茶梗、非茶类夹杂物、铅、铜、六六六总量、滴滴涕总量和执行标准规定的其他项目。其中茶梗、非茶类夹杂物等检验项目如执行的产品标准无此项要求的不检验。

产品检验应按相应的方法标准进行。

3、出厂检验

4、判定原则

产品发证检验:检验项目全部符合标准的判为符合发证条件;检验项目中有1项或1项以上不符合标准的判为不符合发证条件。

产品监督检验:检验项目全部符合标准的,判为合格;检验项目中有1项或1项以上不符合标准的判为不合格。

六、抽样方法

(一)核查组在完成现场核查后,对现场核查合格的企业,根据企业申报的发证产品种类,在企业的成品仓库中抽取该类中主导产品的某一等级进行检验。同时生产多类产品的,每类产品都应抽取。同一产品,同一生产场地,使用不同注册商标的产品不重复抽取。

(三)抽样方法及数量:抽样方法按GB/T8302—2002《茶取样》的规定。样品数量为1000g。对单块质量在500g以上的紧压茶应抽取2块,单块质量为500g或500g以下的紧压茶应抽取4块,沱茶应抽取10个。样品应分装于2个茶样罐或茶样袋中,1份供检验用,1份供复验或备查用。

(四)封样和送样要求:抽取的样品应迅速分装于2个茶样罐或茶样袋中,封口后现场封条,并应有抽样人的签名。抽样单一式4份,应注明抽样日期、抽样地点、抽样方法、抽样基数、抽样数量和抽样人、被抽查单位的签字等。样品运送过程中,应做好防潮、防压、防晒等工作。茶样罐或茶样袋应清洁、干燥、无异味,能防潮、避光。

(二)鉴于紧压茶产品主要供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产品的特殊性事关国家的安定团结。为保障少数民族的饮茶需要,细则规定了在对紧压茶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条件审查时,应当有地方民族工作管理部门和边销茶商务管理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

(三)根据《通则》对企业实行分级管理的要求,在企业必备的生产设备和必备的出厂检验设备方面可掌握下列要求:

1、生产设备合格、一般不合格、严重不合格判定原则

具有必备的生产设备,且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为合格;具有必备设备,但个别设备需要完善的为一般不合格;缺少必备设备的为严重不合格。

2、检验设备合格、一般不合格、严重不合格判定原则

具备必备的出厂检验设备且能满足出厂检验需要的为合格;具备必备的出厂检验设备,但比较陈旧或有少许误差,或实验室布局不太合理,为一般不合格;不具备务备的出厂检验设备或不能满足出厂检验需要的为严重不合格。

THE END
1.1401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06版)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质量管理核心提示: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茶叶产品包括所有以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及经再加工制成的花茶、袋泡茶、紧压茶共9类产品,包括边销茶。果味茶、保健茶以及各种代用茶不在发证范围。茶叶的申证单元为2个,茶叶、边销茶。生产许可证上应注明单元名称及产品品种,即茶叶(https://www.foodmate.net/zhiliang/qs/162820.html
2.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三)生产过程标准化 (四)企业规模大型化 (五)市场营销品牌化 (六)经营组织一体化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基本思路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粮食加工 (二)油料加工 (三)畜产品加工 http://www.110.com/fagui/law_220869.html
3.“5+2”产业《四川农村日报》头版头条关注高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镇农技中心人员等开展了分类分级培训,推广生物农药、农残快检技术,试点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切实保障茶叶源头安全;同时,高县推进符合县级规划相对连片区域的茶园标准化建设,大力改造低产低效茶园,促进茶叶基地提质增效;与宜宾市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5NDA3MjA4NQ==&mid=2247570769&idx=2&sn=de52ee73612f2d5365430c3ecbd4a372&chksm=c12f31b4a3b0207ea0f5f297f610e235ab828a450c5bd8c4e251f6e84882ecd1487fc3951798&scene=27
4.生产分析范文12篇(全文)我国部分省市茶业从繁育茶苗、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制作茶叶, 进而实现工业与农业一体化。在繁育茶苗时, 茶叶企业和茶叶研究所合作, 研究所提供优质茶苗和相关技术。在茶叶加工环节上, 茶生产企业邀请技术专家按照茶叶特点, 设计生产线与包装线, 让生产环节实现清洁化、智能与自动化。加工后的茶叶条形优美、滋味醇和https://www.99xueshu.com/w/ikeyz3oh1fpc.html
5.茶生产加工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产出方案MacroWord. 1 / 28 茶生产加工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产出方案 茶叶加工是茶叶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茶叶加工包括杀青、 揉捻、发酵等步骤,各个步骤都对茶叶的质量和口感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茶叶加工技术不断创新,出现了更多不同风味和类型的茶叶。 茶行业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面临着众多挑战和机遇。只有充分了https://doc.mbalib.com/view/2079ce74e2177bcf587a9fa1553aa2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