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井铭:“十三五”茶叶科技研究进展茶闻

此文由安徽农业大学宁井铭教授编写。其中,茶科技创新方面的部分生产应用,已单独发布。本文为按照综述体例的内容,全文约1.4万字,并列明106篇参考文献,供感兴趣的朋友查阅。

编者

2021.12.07

一、品种选育

1、茶树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1)茶树种质资源研究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育种、遗传研究和生产利用的物质基础,也是茶产业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1]。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的数量多寡和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茶树育种和茶树生物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2015-2020年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对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安徽等多省的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征集和收集。

(2)茶树遗传学研究

借助于大批量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组数据的释放,与品质、抗逆、生长发育等形状有关的功能基因及调控基因被批量克隆,且通过异源转化或体外表达的方式进行了功能的简介鉴定,为深入解析茶树重要形状形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3)育种技术创新

茶树传统自交育种采用的均为人工授粉,需要准备花粉、授粉、套袋以及后期摘袋等工序,过程中会对茶树的花朵形成多重损伤,可能会导致花朵脱落,影响结实率[9]。“十三五”期间开始探索和研究新的育种技术。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神舟11号搭载茶树种子返回后,获得了航天茶苗。Wang[10]等利用GWAS技术,发掘出26个与春茶发芽期关联的SNP等位变异和候选基因,并从中开发出1个dCAPS标记,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2、茶树品种选育进展

2015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新版《种子法》规定:除主要农作物和主要林木实行品种审定制度外,对部分非主要农作物实行品种等级制度。列入非主要农作物等级目录的品种在推广前应当等级。茶树被列入第一批非主要农作物等级目录。自从新的《种子法》实施以来,2018年第一批9个茶树品种通过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2019年有39个品种通过登记,2020年有42个品种通过登记。“十三五”期间,共有90个品种通过登记(表1)[11]。

表1“十三五”期间通过登记的茶树品种

(王新超等,2021)

二、种植与栽培技术

“十三五”期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国家茶叶产业体系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下,我国茶叶科技在茶叶种植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优化和改进了无害化除草技术和生态茶园技术,集成提出了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构建了茶园化肥减施增效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茶园环境信息感知技术和装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生态保护

茶园生态环境的研究和构建对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期间,基于茶树的生长发育规律,对茶树的生长环境进行调节控制展开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有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活动对茶园土壤的理化性状、物质循环和激素合成等起着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和茶树根际中微生物菌株耐胁迫等能力都会影响茶树的生长和茶园的病虫害防治[12,13]。有关研究针对茶园独特的土壤生态系统,提出了利用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构建“茶-草-菌”的立体栽培技术模式的生态茶园,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微生物群落,进而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和病虫害防治[14]。茶园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有研究揭示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具有明显的差异[15],茶园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随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升高而增加[16],随化学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17]。

在茶园土壤氮元素循环的微生物机制方面科研人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氮肥施用量增加引起自养硝化和异养硝化作用进一步促进N2O的排放,嗜酸反硝化细菌和对酸性耐受性较强的真菌在高酸性茶园土壤N2O排放中起重要作用[18]。研究发现真菌在茶园土壤氮素矿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土壤净硝化作用和净氮矿化作用的贡献大于细菌[19]。

2、绿色防控

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是提升茶叶品质和质量、维持我国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随着科技的发展,“十三五”期间茶园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水平提高。

(1)绿色防草技术研究进展

(2)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茶园病虫害种类繁多,常见的茶树病害有茶白星病、茶轮斑病、茶赤星病、茶饼病、茶炭疽病等,常见的茶树虫害有茶小绿叶蝉、茶尺蠖、灰茶尺蠖、茶橙瘿螨等。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对茶树病害的病原鉴定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茶白星病是高海拔茶区高频发生的茶树病害,茶白星病最早于1887年在日本静冈县被发现,但直到1920年首次鉴定茶白星病病原菌为叶点霉属的Phyllostictasp[26],而后巴西、巴干达等均鉴定其病原菌为E.leucospila[27]。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和菌类信息的完善,Phyllostictasp于2018年在我国被提出为Phomasp.[28],因此茶白星病的病原菌出现了Phyllostictasp,E.leucospila,Phomasp.三种不同的说法,经过科研人员的进一步研究,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形态观察、分子序列比对和致病力测试发现E.leucospila为茶白星病病原菌,而Phyllostictasp为一种感染患病植物组织的重寄生真菌[29]。茶树炭疽病属是茶树叶部病害的一种,但国内外对茶炭疽病原菌归属一直存在争议。目前研究表明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真菌、果生炭疽菌、胶孢炭疽菌等均可以引起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30,31]。

3、科学施肥

4、物联网技术

三、加工工艺/制茶技术

1、传统加工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1)绿茶加工技术研究

“十三五”期间,杀青和干燥是绿茶加工技术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不同联合杀青方式对绿茶感官品质影响显著。滚筒联合远红外可有效提高栗香品质,其中以滚筒-远红外-微波联合杀青处理最优[57]。开发了电磁滚筒变温-热风耦合干燥技术,这一技术具有精准控温、分段变温的操作特性,且有利于绿茶栗香的形成[58-59]。将茯砖茶发花的冠突散囊菌用于秋季绿茶,发现绿茶花香增加涩味减少,品质得到了提升[60]。

(2)红茶加工技术研究

“十三五”期间,补光萎凋、动态发酵等一系列工夫红茶加工新技术开发成功,初步实现了高品质工夫红茶或特色工夫红茶的定向化加工。Chen等人研究发现,富氧发酵显著提高了红茶的品质,在滋味上苦涩味降低,鲜味增加[61]。Hou等人将动态萎凋应用于祁门工夫红茶,发现动态萎凋有利于花香和果香味的积累,并且茶汤鲜味增加[62]。

安徽农业大学研发了一款微型近红外仪,用于检测红茶萎凋与发酵程度,并得到了较好的试验成果。Jin等人研究表明,使用微型近红外对红茶发酵程度进行判别,判别率为75.67%;自行搭载廉价的成像系统对红茶发酵程度进行评价,判别准确率为81.08%[63]。

(3)白茶加工技术研究

白茶的萎凋是“十三五”期间研究的重点。设施萎凋技术研究不断深入,实现了白茶萎凋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光质光强等的精准调控,探明了红光萎凋技术可以降低白茶苦涩味、提高鲜爽度[64]。温度25-30℃、相对湿度65-75%条件下萎凋35-40h,鲜叶失水速度和失水程度适宜,有利于获得品质优异的白茶[65]。

(4)乌龙茶加工技术研究

“十三五”期间对乌龙茶的加工标准进行了统一,制定并发行了国家标准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GB/T35863—2018),对生产企业的标准化起到了规范作用。其中还分别制定了台式乌龙茶(GB/T39562-2020)、水仙(GB/T30357.4-2015)等乌龙茶的加工标准。做青是乌龙茶加工技术研究的重点。实现了智能化检测做青时的温度、湿度和青叶减重率,为之后自动化做青提供了理论依据[66-67]。

(5)黑茶加工技术研究

(6)黄茶加工技术研究

2、茶叶加工机械装备性能提升

(1)连续化加工技术进一步熟化并应用

“十三五”期间,扁形、针形绿茶的加工工艺和装备得到了进一步升级,研发出珠形、条形绿茶的成套标准化加工技术,并在产业上示范应用。胡欣[74]等人在单机化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我国自行设计的颗粒形绿茶连续化生产线,探明了最优工艺组合参数,并将该结果应用于最近研建的颗粒形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安吉白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有效解决了生产洪峰期鲜叶大量采摘时不能及时加工造成鲜叶红变的问题,同时克服了单机作业中操作工人的人为不可控因素。确保茶叶加工过程的安全性、茶叶品质的规格一致和稳定性[75]。

松阳碧云天茶业有限公司引进了工夫红茶全程连续自动化生产线机组,该生产线主要由鲜叶处理、二次萎凋和揉捻做形、连续发酵(带温湿自控)、动态初烘(品质调控)、足烘提香等五个模块组成。试验表明,此生产线具有节能明显、温控精确、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符合工夫红茶加工的清洁化、标准化、连续化、规模化生产要求[76]。

在安化毛茶加工领域,长沙湘丰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有针对性地研发了集摊青、杀青、揉捻、渥堆、烘干等为一体的黑毛茶自动化生产线。益阳胜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研发的黑茶自动压制生产线,实现了黑茶压制定型及自动输送。这条自动压制生产线研发成功后,经过多次改进优化,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操作提高、产能大,一条生产线可产多种规格的茶砖。生产的紧压黑茶外观正频率、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成品茶砖外观精致。

(2)数字化、智能化加工技术及装备得到研发

加工装备是保障茶叶生产质量的关键,性能优异的装备可以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品质,实现加工作业高效、省力、标准。安徽农业大学开发出茶鲜叶原料质量分析仪、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装备等,可进行鲜叶质量登记、茶叶色香味形品质的综合评判,推动了茶叶数字化品控和装备的提升。赵进等人设计了茶叶揉捻机组和实现4台茶叶揉捻机协调工作的自动控制系统给,该机实现了茶叶揉捻过程中喂料、揉捻、卸料的全部自动化环节,并实现了数字化、可视化的控制过程。通过试验,系统实现了茶叶生产量220kg/h,成条率稳定在83%以上,提高了茶叶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节约了人力资源[77]。

安徽农业大学Wang等人联合嗅觉可视化、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微型近红外仪用于监测红茶萎凋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单一感知技术难以实现红茶萎凋程度的准确评判;基于中层数据融合所建的SVM模型取得了最优的评判结果,对预测集样本中三个萎凋程度的判别率达到100.00%、92.86%和100%[78]。

安化黑茶加工方面研发应用了黑茶高效节能型汽蒸与渥堆发酵新装备、涡轮推进发酵机、智能固态发酵机、节能高效蒸茶装置、茯砖茶循环双向蒸茶机等专利产品,这些设备的应用使蒸汽利用率提高35%以上,渥堆发酵均匀度得到显著提高。普洱茶发酵发面,研发出控温、控湿、控微生物的发酵装备,如发明双层保湿转动式普洱茶发酵罐、普洱茶清洁化发酵车间、普洱茶发酵无线控制系统等,这些创新发酵装备使得普洱茶发酵做到了可控化、清洁化、数字化。广西六堡茶发酵工艺中,研发出发酵罐和全自动智能茶叶发酵装置。四川黑茶加工中开发出卧式发酵机、滚筒发酵机等先进的发酵装置。华中农业大学研发出黑茶(青砖茶)数字化自动渥堆发酵技术,通过模拟自然渥堆,实现自动加湿与补湿、温湿度自动检测与控制、自动翻堆与解块,使青砖茶品质得到提升。

四、深加工技术与产品

茶叶深加工是实现茶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途径,是提升茶叶附加值、跨界拓展茶的应用领域、延伸茶叶产业链的重要途经和推动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级开发”“现代茶制品加工与贮藏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及健康功能评价应用示范”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陆续实施,茶叶深加工技术创新进入攻坚期。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茶制品产业链结构和产品供应链体系趋于稳定。

1、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技术进展

2、速溶茶加工进展

目前我国速溶茶年产量超过2万吨,主要销往日本、美国及欧洲国家和地区,且产值达15亿元,已跃然成为速溶茶第一大生产国[87]。传统速溶茶产品主要有速溶红茶、绿茶、乌龙茶、茉莉花茶等。随着新型技术的发展,高香热溶速溶茶、冷溶原味速溶茶、高香冷溶速溶茶等高品质速溶茶产品陆续被研发,极大程度的满足了市场高端化、个性化的需求。“十三五”期间,以动态逆流提取和冷冻干燥等技术为核心的速溶茶加工技术创新,进一步推动了速溶茶产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速溶茶加工技术的迭代更新促进了我国速溶茶产业的稳步发展。新型的提取、分离、浓缩和干燥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应用极大程度的推动了新型的特色速溶茶产品的发展。

(1)新型提取技术

提取工艺技术与装备是决定速溶茶得率和品质的重要工序。超声、微波辅助提取与逆流动态提取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相对低温条件下茶叶有效成分的高效、快速提取,同时确保了提取效率及品质,是茶叶提取物工业化生产的主要浸提方式[88]。高压脉冲电场(PEF)提取技术对速溶茶的香气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适合与冷冻浓缩、真空冷冻干燥等技术联合使用[89]。此外,酶解提取、超临界CO2提取等新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研究与应用。

(2)新型浓缩技术

相比于传统的蒸发浓缩和冷冻浓缩技术,新型的膜浓缩技术运行温度更低,不仅能有效的保护热敏性物质,保留茶叶原本的香气物质,提高速溶绿茶的感官品质,同时能抑制重金属、农药残留、无机盐等的富集。新型的膜浓缩技术主要包括反渗透浓缩、超滤浓缩和纳滤浓缩[80]。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Mechanicalvaporrecompression,MVR)因能耗低、效率高而被广泛应用于真空浓缩设备中。目前,MVR真空浓缩技术常以膜浓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应用于大规模的速溶茶生产过程中。

(3)干燥技术

目前,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是速溶茶加工生产中主要的干燥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真空低温连续干燥、微波真空干燥以及高压电场干燥等新型干燥技术被提出,但在产业化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不多。连续真空冷冻干燥方法和低温喷雾干燥等新技术的研发为提高速溶茶的风味品质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传统喷雾干燥的基础上,低温喷雾干燥技术具备提高速溶茶产品色泽及冷溶性品质的优势。

(4)生物酶技术

生物酶是速溶茶生产过程中主要的添加物,能明显改善速溶茶的感官品质。研究表明,蛋白酶[90]、单宁酶、β-葡萄糖苷酶[91]、茶茎粗酶(ETS)、马铃薯葡萄糖粗酶(EPD)[92]、果胶酶、纤维素酶[93]、和黑曲霉[94]等可以显著提高速溶茶产品的滋味和香气品质。生物酶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速溶茶产品的花果香和青草香提高,降低苦涩感[95]。

(5)提香保香技术

3、茶饮料加工进展

目前,我国茶饮料年产量超1500万吨,是国际第一大茶饮料生产国[87]。“十三五”期间,茶饮料加工在滋味品质的调控、茶饮料沉淀控制以及饮料专用化加工技术等方面的提升促进了我国茶饮料的发展。此外,以茶叶及制品为主要原料,以鲜奶或奶制品、水果、糖、谷物、酒及香料等为辅料,经现场提取和调配制成的新式茶饮满足了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1)茶饮料滋味品质调控技术

(2)茶饮料沉淀控制技术

茶饮料生产及贮藏过程中形成的沉淀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外观及风味品质。“十三五”以来,研究者在茶饮料生产过程中基于络合作用的沉淀物形成机理取得大重大突破。研究表明绿茶沉淀物乳酪的生成与茶多酚和碳水化合物的初始浓度有关,而红茶乳酪的生成量由蛋白质、甲基黄嘌呤和茶红素浓度决定[98]。儿茶素因与蛋白质、咖啡碱和金属离子存在分子相互作用,对乳酪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牛血清蛋白(Bovineserumalbumin,BSA)的引入,使得具备更强相互作用的酯型儿茶素-牛血清蛋白的复合体打破了氢键,可有效减少乳酪的形成[99]。

茶饮料沉淀生物控制技术的研究为提高茶饮料品质及货架期打下坚实基础。相比于传统的膜过滤法、吸附法、包埋法及转溶法等,生物酶解法可以极大程度上减少对茶饮料风味品质的影响。单宁酶被广泛用于控制茶乳酪形成和沉淀,经单宁酶处理的茶叶提取物与蛋白结合的能力降低,使得茶乳酪的形成受到抑制[100]。单宁酶与纤维素酶、蛋白酶和脯氨酸核酸内切酶结合可有效分解茶乳酪,同时能水解形成乳酪的关键物质如茶多酚和蛋白质,对茶汤的澄清效果增强。

(3)饮料专用茶加工技术

(4)新式茶饮的发展

随着茶饮消费群体的年轻化,茶饮料开发呈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趋势。“十三五”期间,以粉末为原料的冲调模式逐渐被市场所淘汰,线下直饮式的奶茶饮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自2010年以来,一种有别于传统茶叶和瓶装即饮茶的新式茶饮产品逐渐步入茶业消费市场。这些新式茶饮产品突破了传统茶饮制作和消费边界,以材质天然、设计时尚、现场制作和即饮方便等特点,满足了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继传统杯泡热饮、工业化瓶装即饮茶之后的第三大茶叶消费方式[102]。

新式茶饮是指以茶叶及制品为主要原料,以鲜奶或奶制品、水果、糖、谷物、酒及香料等为辅料,经现场提取和调配制成的茶饮。其主要包括奶茶、水果茶、纯茶、抹茶、混合茶等系列茶饮品。为满足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的需求,新式茶饮类型居多、设计时尚,且其发展与迭代速度较快。新式茶饮的发展不仅满足了新时代茶叶消费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为培养新一代的饮茶群体提供良好方案。

THE END
1.普洱茶制作工艺大师揭秘:传统与现代技艺的融合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仅保持了茶叶的品质和风味还赋予了普洱茶新的生命力。大师们将精湛的传统功夫与现代技术巧妙融合如发酵过程的温度控制、茶叶的筛选以及包装设计等保障每一泡茶都能呈现出口感。通过这些创新传统普洱茶在保留经典味道的同时也迎合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https://www.jiceng.org/post/baiye/teawh/734.html
2.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就业前景茶叶加工技术、茶叶审评技术、茶叶检验技术和茶叶包装及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技能,毕业后能快速融入对口茶业岗位群的工作,胜任以茶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工业、商贸、企业管理等领域的茶叶技术应用与推广、新产品开发、经营与管理、市场营销和文化传播等工作,较好地服务茶叶经济文化https://www.jianli.com/article/omewbv.html
3.制茶工艺内容摘要不同的茶叶制作工序也不同,以绿茶为例制作工艺如下:1、采摘采摘是用食指与姆指挟住叶间幼梗的中部,藉两指的弹力将茶叶摘断,采摘时间以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三时前较佳,不同的茶采摘部位也不同,则另有单人式、双人式采茶机,可利用机械采茶,既省力且快速。 http://www.77242.cn/news/show-144389.html
4.红茶标准化高效加工技术同时围绕团体标准和加工技术实用手册构建了英德红茶广适性与精细化相结合的初加工技术体系,依托搭建的英德红茶初加工服务平台,满足茶叶企业在加工端的技术需求,实现专家和加工人员的随时在线技术支撑,形成加工技术推广新模式。 因此,本技术不仅是“1+N”模式下茶叶加工的技术核心,也是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NDc0OTg0OA==&mid=2247519558&idx=1&sn=9b008f18fc50701c11aea42bd3b18ab2&chksm=e80cc76b6b2651d13087032ce894caeaa881f6748643406f4da438eea7b789b7dfe0be67a7d0&scene=27
5.茶叶加工实施方案.pdf茶叶加工实施方案.pdf,茶叶加工实施方案 科技创新与融合强力驱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引领转型升级。特别 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5G、云计算、智能制造、区块链等新技术新 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产业,促动新一轮农业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新 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 一、茶叶加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714/6033102141010201.shtm
6.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 主干课程:现代茶叶加工技术、茶叶感官审评技术、名茶品鉴、茶叶品质化学、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茶叶营销与贸易、茶叶电子商务、现代茶业经营管理、茶叶包装与品牌形象设计、短视频制作与直播运营、创新创业实践、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就业方向:可在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茶叶营销企业、https://www.gxzjy.edu.cn/693/xygk/zysz/cszpycyjg/
7.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生态环境学院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现代生物工程及机械生产技术,响应国家号召,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助力制造强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接美丽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茶行业一二三产业链各岗位,通过产教融合育人、人才培养方向细分,实现兴趣与技能深度融合的精英式人才培养。 https://www.hb-green.com/index.php/izs-index/artdetail?id=18324
8.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特色】发挥版纳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的资源、生态优势,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评审、茶艺及茶叶营销一体化为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重实践、重过程、重质量,突出学生技能培养。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茶叶技术推广部门、茶叶企事业单位就业。主要从事茶叶生产、茶叶加工、http://eeayn.com/School/school_article_detail?id=33010&uid=2203
9.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十二)黄姜加工 (十三)酒类加工 (十四)茶叶加工 (十五)板栗加工 (十六)构树加工 五、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 (二)调整结构,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 (三)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和产业资源整合,壮大龙头企业 (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档次 http://www.110.com/fagui/law_220869.html
10.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茶资讯1、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的发展是现代高新技术向茶叶产业渗透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茶以来,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是茶叶的保健功效研究进入了一个飞跃。茶对人体功能的调节作用,茶叶的抗癌、抗血血管疾病功效的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成果令人鼓舞,已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并成为是进行新的研究热点,这http://www.zgchawang.com/news/show-2800.html
11.福建势学技术厅科技特派员工作优秀案例⑧多茶类加工技术与产品福建省卢峰茶业有限公司是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拥有茶园面积1000多亩,生产加工工夫红茶、优质绿茶、乌龙茶、白茶等,长期致力于研制、生产、销售“恬香溢”系列成品茶,同时引领“永泰绿茶”区域公共品牌的发展。在现代茶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呈现茶园管理粗放,茶叶加工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人才匮乏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为此https://www.faas.cn/cms/html/xtcxyxdnyfy/2023-06-02/222680173.html
12.学校要闻木姜叶柯中富含的根皮苷是钠依赖葡萄糖转移蛋白(SGLT)抑制剂,是木姜叶柯叶降血糖和降血压的活性成份。为了更好地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茶职院在茶叶加工与制作方面的优势,与我院签订了木姜叶柯(甜茶)加工技术研发合作计划,推动开展木姜叶柯快繁矮化及甜茶加工技术推广示范项目。http://www.jxtvc.com/Item/Show.asp?m=1&d=1241
1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茶叶创新团队南宁综合试验站广西南宁综合试验站是广西农业农村厅2019年批准设立的茶产业服务平台,依托单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主要职能是配合相关主管部门、首席及岗位专家开展区域性试验、示范点建设,开展产业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及培训等。团队拥有成员19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成员涵盖茶叶加工、栽培育种、功能评价、http://www.gxrzs.com/platform/201907221652.html
14.茶叶加工技术(精选十篇)茶叶加工技术(精选十篇) 茶叶加工技术 篇1 1超微茶粉加工工艺 1.1 原理 以超微绿茶粉为例, 其加工过程中需要经过下述流程:摊放茶叶———护绿——杀青 (采用蒸汽杀青法, 这种方法能够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1], 有助于绿茶风味的形成) ———脱水———烘干———超微加工———低温储存或包装。在超微茶粉加工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x1ekiwx.html
15.茶叶深加工技术苹果精深加工技术 作者:焦中高 ISBN:978703068952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 石墨深加工技术 作者:王振廷 ISBN:9787560358611 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 现代茶叶种植与加工技术 作者:王碧林 ISBN:9787565517648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e284fabb0751368dae87bf6f340208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