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学经济引领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长沙县政协课题组
一、大势所趋:美学经济成为乡村振兴新引爆点
美学经济是一种背靠美学而面向经济的新理论,是人类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美学经济蕴含的三大核心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密切呼应。
(一)美学经济共享、共赢、共创的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发展要求相互交融。乡村振兴是一种中国“独特美”建设,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中,经济之美、政治之美、文化之美、社会之美、生态之美蕴含其中,建设“美美与共”的乡村生活共同体成为必然选择。美学经济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大美观,追求“经济多元、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和谐社会。因此,在形态上,美学经济已全面嵌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成为乡村新一轮发展的原生动力;在机制上,美学经济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已全面发力,为乡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发力找到了支点;在效益上,美学经济的经济效益“全面溢出”,在乡村振兴各个领域直接或间接地彰显出巨大效能。
(三)美学经济创意和创新的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发展形态相联贯通。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农业产业链条长、农村特色资源丰富、农民潜在消费需求大,蕴含着创意和创新的巨大空间。美学经济的内在灵魂是创意和创新,倡导围绕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创新的思维活化现有资源,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图景;强调围绕不断变化的美学消费需求,创新生产和生活服务,创新产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因此,美学经济与乡村创新驱动发展相互贯通,推动乡村振兴政策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业态创新,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村创业创新升级版。
二、梳理分析:美学经济视角下乡村振兴基本境况
美学经济视角下全县乡村振兴究竟“有什么”“缺什么”“需要什么”,这都需要对乡村振兴现状的优势进行分析、不足进行剖析、发展方向进行研究。
三、战略构想:美学经济引领乡村振兴基本框架
面对美学经济视角下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自身优势及提升关键点,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以美学经济为引领,明确发展定位、发展重点以及路径设计。
(一)明确思路,谋划好发展定位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定位是关键,品牌形象是灵魂。建议充分运用美学经济,从目标业态上谋划好发展定位。
目标定位。建议突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全国(品牌)亮点。以资源和产业为基础,着力构建果园、开慧、金井、春华、路口5个全国乡村振兴新模式。第二层级:全省(特色)热点。以乡村休闲旅游为突破口,全力打造10类省级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第三层级:区域(效益)高点。以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为切入点,培育农村、农业、农民、农企、农社整合的高效益模式。第四层级:城乡(统筹)节点。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契机,形成促一产接二产连三产的城乡统筹发展新节点。
发展定位。建议突出“五个着力”。着力塑造美态: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推动符合美学的大项目、好项目,打造乡村振兴新形态。着力培育美业:在乡村休闲旅游中提倡美学升级、体验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农业产业供给侧改革中注重美学体验,以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为主导,培育特色农业新名片。着力倡导美德:在“建设厚德星沙、打造好人之城”中繁荣兴盛乡村文化,重塑充满人情味的邻里关系和温馨安定的乡村氛围,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着力构建美景:在乡村建设中注重美学符号,让每一个建筑都能成为独有的地域标志和文化符号,构建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的美丽乡村。着力实施美政:在党建+“五零”村(社区)建设中强调美学理念,依托党建美、阵地美以及服务治理美,打造最细腻的公共服务平台,让服务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二)突出重点,打造最美振兴模式
全面调查分析全县推进乡村振兴的资源优势、基础条件、产业带动力等因素,统筹推进“5+10”美丽工程,着力打造一批符合美学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
“5”即县域内打造5个全国乡村振兴新模式
果园镇:文化振兴驱动型乡村振兴
开慧镇:“景区创建+红色教育”主导型乡村振兴
金井镇:特色农业引领型乡村振兴
做大做强“长沙绿茶”品牌,以茶产业为核心,“茶产业+”为突破口,融入美丽生态产业,打造特色农业引领型茶香小镇。一是明确业态核心。以金井镇S206沙田—蒲塘及金双线到龙华山为主线,以三棵树茶园-湘丰飞跃基地-湘丰茶博园为亮点,构建茶叶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区域。对金双线进行茶叶融景提质改造,打造茶旅融合旅游公路,构建沙田—蒲塘—龙华山、金井三棵树茶园—湘丰飞跃基地—茶博园的茶香旅游精品线路。二是注重体验驱动。以茶博园为依托,突出茶叶采摘—初加工—精深加工—产品等一系列生产活动与旅游业态系统性融合,衍生茶珍、茶饮品、用品、绿茶宴等一系列旅游产品,培育茶山健步行、茶文化研学、茶艺表演、交易品茗等旅游业态,达到游客“享受茶文化”的体验效果。三是强化联盟互动。注重茶旅体验与“三珍虎园”旅游业态的联合互动,依托湖南林业虎繁育示范基地“三珍虎园”以及周边山体植被,大力培育森林旅居旅养、生态休闲休假、极限运动娱乐、高端丛林狩猎、生态种养科普、山珍美食购物等旅游业态,构建具有浓郁生态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
路口镇:农旅融合带动型乡村振兴
坚持以农带旅、以旅兴农,创意农旅融合新模式,打造全国知名的新田园主义农旅小镇。一是做强稻作文化。充分发挥哲农的产业优势,规划建设世界稻种文化展示和科研基地、稻作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稻作人家民宿区,大力培育水稻制种科研、农耕文化体验、稻作亲子活动等业态,实现稻田变游园、耕作变文娱、产品变礼品。二是做优花卉旅游。扶持花田厝鲜花艺术小镇的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百花观赏区、果园种植区、景观休闲区、拓展互动区,着力培育花卉观赏、垂钓采摘、亲子游乐、露营野炊等业态,实现鲜花种植、产品研发、研学科普、休闲旅游融于一体。三是做好温泉康养。充分挖掘麻林温泉资源,按照“健康运动+温泉养生+休闲聚集+商街+居住”的开发架构模式,规划建设特色酒店区、温泉度假公寓、精品温泉疗养居、温泉泡池区、亲子乐园区、运动体验区,培育洗浴、饮用、养生、医疗、康复、地产及农副产品销售等业态。四是做活大山冲亲水体验。借鉴贵州荔波县小七孔景区开发模式,保护性开发大山冲森林公园,园内沿溪流建设亲水走廊;7级溪坝改造成环流溪坝、跳岩溪坝、嬉水溪坝,增添多类型亲水嬉水平台,开发鸳鸯湖、水上森林的亲水性体验项目,打造省会郊区“亲水游乐天堂”。
春华镇:“文产康旅”产业联动型乡村振兴
“10”即建设10个省级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
民宿度假乡村:慧润民宿
开发理念:依托村庄生态资源,以产业种植为基础、露营营地开发为抓手,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市场目标:城市中产阶级、高中、大学生、白领阶层等客群,以商务客群、家庭客群和情侣客群为主导,注重民宿的特色。业态内容:房屋租赁、物业服务、健康休闲、农产品销售以及露营、特色运动项目体验、乡村音乐节等业态。振兴意义:民宿发展可带动产业升级,衍生大量配套产业,形成民宿设计、运管、用品供应、餐饮、营销等产业生态系统,带动生态农业、创意农业、健康疗养等服务业,促进乡村文化复兴和振兴、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凝聚乡村人气、汇集乡村人才。
森林生态文化旅游:影珠山森林公园
开发理念:以森林生态环境和抗战文化为依托,围绕“森林生活体系”——山、水、林、泉、生物与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休闲天堂。市场目标:长沙城区自驾游客群。业态内容:围绕“春赏花、夏避暑、秋登高、冬赏雪”四季旅游品牌,培育赏花踏青、避暑康养、徒步登山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民俗文化旅游等业态。振兴意义:带动优质高山水果等各类农产品基地发展,促进特色餐饮、生态农庄建设,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保融合发展。
主题旅游联合体:金井茶博园、三珍虎园
开发理念:以生态科普研学为主题,依托茶文化、虎文化创建生态科普主题旅游联合体。市场目标:幼教、中小学课外实践市场,中小学生夏令营市场,亲子、家庭、企业机关等专项旅游市场。业态内容:科普教育、研学旅游、夏令营、特色餐饮、特色主题活动。振兴意义:依托当地生态、文化等资源,推动乡村环境和乡风文明建设,带动业态向吃、游、购、娱延伸,推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特色农业公园:路口哲农农业(隆平稻作公园)
开发理念:借助世界杂交水稻基地、中非经贸博览会基地的品牌影响力,以稻作景观、水稻制种生产过程、制种技术及其支撑设施、稻作文化及其物化形态等为主要吸引物,通过景观化的水稻生态环境打造、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丰富的稻作文化产业链条,实现水稻产业与旅游服务业深度融合。市场目标:重点开发城市幼教、中小学课外实践市场,定制开发摄影、餐饮、民宿、购物市场。业态内容:农事体验、农业科普教育、农产品加工销售、水稻制种研发展示。振兴意义:打造水稻种业品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稻作文化传播与推广,盘活农村闲置耕地,引导农民就地就业。
鲜花小镇:路口花田厝鲜花艺术小镇
开发理念:以个人园艺消费型花卉为基础,围绕“花卉”核心,培育集种植、交易、旅游、培训为一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业态功能的新型田园综合体。市场目标:幼教、中小学课外实践市场,定制开发婚纱摄影、餐饮、购物以及亲子旅游市场。业态内容:花卉观赏、鲜花艺术会所、花艺茶室、花文化博物馆、园丁学院、园艺手作等园艺体验项目。振兴意义: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土地,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农村人口的就业机会和创收机会。
亲子乐园:黄花小顽国亲子乐园
开发理念:每一座城市都需要一个用心陪伴、自然教育、家庭回归乡村的童乡。市场目标:瞄准城市近郊日常休闲市场,重点开发城市幼教、小学实践市场,定制化开发中高端自驾游市场,打造省级亲子旅游目的地。业态内容:围绕亲子游的“九马拉车”模式(食、住、行、游、购、娱、体、学、养),培育特色民宿(姥姥家、外婆家等)、特色餐饮(生态宴、山林宴、水席宴)、特色交通(大马车、观光车、小火车)、特色农副产品(粮果禽蛋菜)、特色游玩(野外拓展、赛事、节庆)、特色娱乐(国学文化、传统民俗、非遗技艺)、特色体验(攀岩、农耕、采摘)、特色研学(红色教育、农耕教育)、特色养生(生态养生、食疗养生、运动养生)。振兴意义:可以导入大量的城市家庭客群,带动农业产业特色化发展,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可以租赁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增加留守居民的收入;亲子旅游需要大量的外围配套产业和产品,可以吸引年轻客群回乡创业,推动村庄实现持续发展。
都市农业科技园:江背天大生物
开发理念:在农业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利用科研设施为吸引物,以高新农业技术为内容,向游客展示新技术、新品种,培育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科教农业园。市场目标:重点开发城市幼教、中小学课外实践市场,定制化开发亲子自驾游市场。业态内容:农产品采摘、农业科普研学、特色餐饮以及特色农产制品销售。振兴意义: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发展,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带动周边居民从事食、住、购、娱等业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劳动收入。
亲水渔趣园:黄花柳吉观赏鱼基地
花博园:安沙万亩花卉示范园
开发理念:突出花卉产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促进规划融合、项目融合以及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打造“示范全省、引领中部、影响全国”的花博园。市场目标:自驾游客群,城市幼教、中小学课外实践市场。业态内容:围绕赏、购、种、学、玩、拍、吃等全方位花文化体验,培育花卉观赏、花卉交易、园艺体验、DIY花卉插花制作、花卉标本制作、婚纱摄影、婚庆服务以及特色餐饮等业态。振兴意义:促进花卉产业从单一的种植业向高附加值的第二三产业发展,实现花卉资源、旅游资源、土地资源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机融合。
康养老年大学:春华健康产业园
开发理念:共享田园,回归生活,重构熟人社交生活圈,让中老年人在这里享受生活。市场目标:城市中产以上中老年客群,且身体比较健康、拥有独立经济支配能力的客群。业态内容:以养老住宿为主体产品,培育以健康体检、慢性病医疗、康复治疗为代表的医疗健康服务业态,以乡村田园农耕为代表的自主式生活体验业态,以书画艺术为代表的各类休闲体验业态。振兴意义:缓解城市养老压力,优化老年人生活质量,带动村民依托生活服务、餐饮服务、体验服务参与康养老年大学,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劳动收入。
(三)彰显特色,培育最美农业产业
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建设美丽农业,大力实施“四大强农工程”。
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深入推进“两区”建设,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主要农产品生态保护区,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农产品优势区。坚持“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做大做强长沙绿茶、北山梅、罗代黑猪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实施好国家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坚持“一镇一品”、“一品一特”、“一特一片”发展思路,引导发展“高端、小众、绿色”有机农业,支持建设有机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着力打造长株潭优质食材供应基地。
产业融合发展工程。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人文、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旅游农业、节会农业,提升农业内在价值。实施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休闲农庄、农业科普研学园、农事景观体验园、农产品采摘园、现代农业庄园,打造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创新农产品物流体系,支持供销社设立乡镇惠农综合服务中心、村级惠农综合服务社,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村统收、镇转收、县网统销社区的惠农电商平台,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深度融合。
农业品牌建设工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建成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基础、企业品牌为主体、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的农产品品牌体系。支持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创建,支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品牌营销推介力度,积极组织品牌企业和名优产品参加湖南省农业十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评选活动。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程。开展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化建设,实施有机农产品生产物联网实时监测,依托手机端扫码实时监测农产品生产、管理、采摘全过程;建立农产品溯源机制,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贯穿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全链条。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塔尖”、农技推广区域站为“塔身”、科技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为“塔座”、科技示范户为“塔基”的“金字塔”型农技推广组织架构。
(四)突出生态,塑造最美宜居乡村
大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围绕塑造最美宜居乡村,着力开展“三大生态行动”。
“美丽庭院”创建行动。围绕环境卫生美(洁化)、整齐有序美(序化)、庭院绿化美(绿化)、风貌协调美(美化)的要求,按照整洁庭院、美丽庭院、精品庭院三个层次,广泛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注重挖掘本村组特色内涵,打造一院一景、一院一韵,避免简单模仿、复制套用。突出重点和典型的示范引领,围绕国道107、省道206、黄兴大道、入村公路沿线和村部周边农户先期集中攻坚,发动党员先行创建示范带动。编制《长沙县美丽村居建设指导图册》、《长沙县美丽庭院建设指导图册》,通过政府提供指导、技术服务,推动村民自主选择、广泛自建。
垃圾分类整治行动。开展垃圾源头分类处理“二次四分法”,农户依据“可腐烂”和“不可腐烂”首次分类,保洁员进行“能卖”与“不能卖”二次分类,实现可腐垃圾进入阳光堆肥房转为有机肥、可回收垃圾回收利用、不可腐不可回收垃圾经镇转县统一处理。实施垃圾分类处理转运“不落地法”,取消村内垃圾集中堆放点和垃圾池,每户设置密闭式两格式垃圾桶,实现农户分类放置垃圾、保洁员分类处理转运。实行垃圾分类处理“五级联创法”,以镇、村、片、组、户划分管理区块,建立网格小组,采取村组干部分组包干、党员和妇女代表纳入网格,实现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同时,采取“一村一建、多村合建、村企联建”等方式,建设阳光堆肥发酵房。
农业污染面源整治行动。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促使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逐年下降。加强废弃农膜处理,建立防治残膜污染农艺措施、防治地膜污染技术试验示范点,加快可降解农膜应用。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处理,采取直接还田、覆盖还田、过腹还田、回收发电、种植菌菇等多种途径处置。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依法严厉打击损害农村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村农业转移。
(五)注重文明,繁荣最美乡村文化
紧扣“建设厚德星沙、打造好人之城”目标,围绕繁荣最美乡村文化,深化实施“三大提质战略”
农村公共文化提质。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按照“七个一”的标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长廊、一套文体器材、一支文艺宣传队、一名文艺辅导员)完善农村文化活动阵地。按照“自我参与、自我创造、自我享受”的文化新模式,组建乡村艺术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庆典活动,举办农民趣味运动会、农民文艺创作大赛,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以县域内高校、职业学校学生团体为主体,组建乡村文化志愿服务中心,开展乡村文化志愿服务;以退休还乡老干部、退休教师等为支撑,成立乡村文化理事会,统筹乡村文化事务的管理、宣传和推广。
农村思想道德文化提质。充分利用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开设道德讲堂、文化讲堂、法律讲堂等,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传习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和挖掘传统的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中的优秀文化因素,构建互助、友善、诚信的新村规民约,发挥村规民约的观念引导和行为约束作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开展农村“人情风”问题专项整治,引导建立农村红白喜事理事会,规范红白喜事流程,制定操办标准,遏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庸俗表演、请客送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
(六)倡导有序,构建最美乡村善治
推进党建+五零村(社区)建设,围绕构建最美乡村善治,切实推行“四大建设任务”。
乡村自治体系建设。发挥村民小组在乡村治理中的基层管理作用,赋予村民小组一定的权利和义务,自行决策本村民小组的乡村维稳、精准扶贫、乡村建设、垃圾分类等事项。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成立乡贤理事会,建立乡贤信息库,培育新乡贤,发挥乡贤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农村各类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事项咨询等中介服务。加强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完成农村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为农村群众提供有效法律服务。
乡村道德风尚建设。深入实施“四德工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家庭等活动,营造浓郁的社会氛围。探索建立“乡村道德银行”和“道德档案”激励机制,形成考核村民道德行为制度体系。举办“讲家风、诵家训”、“家风家训进讲堂”活动,用平凡事迹感动乡邻、滋养民风。以村为单位,完善“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定期发布制度,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农村电子商务师、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和职称评定试点。加快构建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类市场主体多方参与、适度竞争的多元化培训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培训活动。
四、强化保障:美学经济引领乡村振兴的配套措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创新改革工程、系统性综合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全要素配置、全方位服务,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强化配套保障。加快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促进师资资源均衡发展。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全面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加强山塘、电灌站及雨水集蓄利用等“五小”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积极发展小微金融机构,扩大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范围,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充分利用国家贷款、贴息、贴保等大好政策,重点做好政府、银行、担保、保险的有效对接,加快落实“粮食贷”、“特色贷”、“救灾贷”、“油茶贷”等涉农金融产品,进一步简化手续、扩大规模,切实为乡村建设和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三)深化涉农改革。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成员认定、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管理和收益分配,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鼓励村组探索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加快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稳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制定出台《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管理办法》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办法》。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