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叶的植物学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凤凰单枞茶(Camelliasinensis);叶;解剖结构
AnatomicalStudiesonLeavesofPhoenixDancongTea
CHENDan-sheng,MARui-jun,ZHUANGZhe-huang,HONGSheng-xiao
(DepartmentofPersonnel,HanshanNormalUniversity,Chaozhou521041,Guangdong,China)
Abstract:Byfree-handsection,leafanatomicalstucturesofPhoenixDancongteawasobservedunderlightmicroscope.Resultsshowedthattherewe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differentspeciesofPhoenixDancongtea.Leafanatomicalstructurescould'tbeusedasthethebasisforclassificationandidentificationofspecies,butcouldprovidesomereferencesforbasicstudiesandrationaldevelopmentofPhoenixDancongtealeaves.
Keywords:PhoenixDancongtea;leaf;anatomicalstructure
收稿日期:2013-03-29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1B020304012);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重点项目(CXZD1131);教育部、财政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
专业建设项目(TS12367);广东省省部产学研项目(2011B090400061)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以凤凰单枞15个品种的茶叶为试验材料,采集材料时挑选长势较好的叶片,洗净拭干备用。
1.2方法
选取叶尖以下1cm的中脉进行徒手切片,番红染色,压片,显微镜观察并拍照。数码照片经AdobePhotoshopCS图像处理系统制版。
2凤凰单枞茶叶观察结果
凤凰单枞茶叶片由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组成,为典型的异面叶。叶对生,倒卵圆状,革质,无托叶,边缘疏生锯齿或细圆锯齿。长3.0~8.0cm,宽2.5~3.5cm,网状脉,成熟叶上、下面均为深绿色(图1)。根据试验结果重点介绍其中两个品种。
2.1芝兰香
2.1.1表皮表皮横切面观,表皮细胞排列紧密,上表皮一层、细胞较大,多为近方形,具有较厚的角质层,下表皮一层、细胞较小,多为圆形和卵圆形,气孔平置或微凹(图2)。
2.1.2叶肉叶肉组织发达,栅栏组织由2~3层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构成,含丰富的叶绿体;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也含丰富的叶绿体(图3)。在叶肉部分发现少量不规则形状的晶体1~2个,在主、侧脉维管束中存在大量的纤维组织(图4、图5)。
2.1.3叶脉主脉发达,上表皮隆突,下表皮凸现,整体近椭圆形。中心维管束为外韧维管束排列为椭圆形。木质部发达,有发达的木纤维,导管链状排列,10列以上。韧皮部有少量的韧皮纤维(图4)。上、下表皮均由一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在表皮与中脉维管束之间填充薄壁细胞,其间一些薄壁细胞含簇晶,数量较少,1~2个(图4、图5)。在上表皮与主脉的薄壁细胞含叶绿体丰富,而在中脉维管束与下表皮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石细胞,呈H型、星型、一字型,以及很多不规则的形状(图4、图5)。
2.2宋种
2.2.1表皮表皮细胞排列紧密,上表皮细胞较大,多为近方形,一层,具有较厚的角质层,下表皮细胞较小,多为圆形和卵圆形,大小不同,对着主脉中间下表皮的细胞较大,向两边渐小,一层(图6)。
2.2.2叶肉叶肉组织发达,含丰富的叶绿体,栅栏组织由2~3层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构成,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图7)。叶肉部分发现有不规则形状的石细胞6~10个,在主、侧脉维管束中存在大量的纤维组织(图7、图8)。
2.2.3叶脉主脉非常发达,上表皮隆突,下表皮凸现,整体近圆球形。中心维管束为外韧维管束排列为椭圆形。木质部发达,有发达的木纤维,导管链状排列,22~25列。韧皮部有少量的韧皮纤维(图9)。上、下表皮均由一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在表皮与中脉维管束之间填充薄壁细胞(图7、图8、图9)。在上表皮与主脉的薄壁细胞含叶绿体丰富,而在中脉维管束与下表皮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石细胞,呈星型或不规则的形状(图7、图8)。
3小结与讨论
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也是植物体营养器官中对环境最为敏感的器官,其形态结构特征被认为是最能体现环境因子的影响或对环境的适应。环境不仅能影响到叶的外部形态,同时也能影响到叶的内部结构[3]。凤凰单枞产于凤凰山,该区濒临东海,气候温暖,雨水充足,茶树均生长于海拔1000m以上的山区,终年云雾弥漫,空气湿润,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在20℃左右,年降水量1800mm左右,土壤肥沃深厚,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有利于茶树的发育与形成茶多酚和芳香物质[4]。
凤凰单枞叶为典型的背腹型叶,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加厚并角质化,可有效防止水分的过度蒸腾[5],角质层的厚壁是作物优良品种选育的根据之一[3]。也可以与维管束鞘共同起到防止高温下叶内水分过度散失的作用,以维持叶的正常生理需要;另一方面,还可防止热带亚热带地区强烈的日光照射对叶片内部细胞的灼伤,以保证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这与凤凰单枞喜高温又耐旱的习性是相适应的[6-9]。
叶肉组织发达,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都含丰富的叶绿体,光合作用的效率高,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形成了贮气组织,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也起到有利的影响。叶肉细胞中有少量不规则形状的晶体,一般认为是新陈代谢的废物,形成晶体后便避免了对细胞的毒害[10];有学者认为可以改变细胞的渗透势,使叶片的渗透势减小,从而提高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提高吸水和保水的能力[11],同时也是减少有害物质浓度的积极适应方式[5]。
凤凰单枞叶片中脉维管束中具发达的木纤维和少量的韧皮纤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支持叶片的作用,另外,成束排列的纤维包围着木质部,具有防止输导组织中水分蒸发和遮光的作用[12]。这与凤凰单枞喜高温喜光耐干旱的生活习性一致。通过对凤凰单枞叶的解剖学观察,凤凰单枞的结构基本与喜光喜高温耐旱的生活习性相符,并表现出中生特征,充分说明了结构与功能、结构与环境的一致性和适应性[13,14]。
在以凤凰单枞不同品种的茶叶为试验材料的解剖结构特征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后可以看出,不同的茶叶之间没有明显区别,所以很难从其外形和叶的解剖结构特征来鉴别凤凰单枞中不同的品种(这里只是列举了其中的两种),这与它们亲缘关系的远近有着密切的关系,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的植物在形态解剖结构上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这与在植物分类学上按照分类学特征将植物划分为同一种植物相一致;所以,植物解剖结构的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亲缘关系的远近,也为确定植物的分类学地位提供了一定的依据[15-18]。
参考文献:
[1]戴素贤,谢赤军,李启念,等.凤凰单枞5个名枞乌龙茶香气组分分析[J].茶叶科学,1998,18(1):39-46.
[2]苏新国,蒋跃明,汪晓红,等.凤凰单枞乌龙茶抗氧化特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6,27(3):55-59.
[3]周兴文.银杏(Ginkgobiloba)叶的形态发育与演化[J].沈阳大学学报,2006,18(4):83-86.
[4]李张伟.粤东凤凰茶区茶叶和土壤氟含量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土壤通报,2010,45(5):1222-1225.
[5]周智彬,李培军.我国旱生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2,19(1):36-38.
[6]唐为萍,陈树思.沉香叶解剖结构的研究[J].广西植物,2005,25(3):229-232.
[7]马瑞君,黄爱仑,孙坤,等.当归茎、叶发育解剖学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1):73-75.
[9]李芳兰,包维楷.植物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J].植物学通报,2005,22(增刊):118-127.
[10]陆时万,徐祥生,沈敏健.植物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1]李正理.植物制片技术[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12]魏学智,毕润成.旱生植物酸枣的叶结构[J].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1(3):44-47.
[13]蔡霞,胡正海.中国木兰科植物的叶结构及其油细胞的比较解剖学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2000,38(3):218-230.
[14]李爱民,陈泽濂,孙谷畴,等.墨兰组织培养植株的叶结构和生理特性[J].生命科学研究,2002,6(1):68-73.
[15]吴丽芝,刘果厚,马秀珍.蒺藜科四种旱生植物叶结构的比较解剖及其系统学意义[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0(4):20-25.
[16]辛华,张秀芬,初庆刚.山东滨海盐生植物叶结构的比较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8,18(4):584-589.
关键词:茶树;品种;适应性;漳州市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2.028
Abstract:UsingCamelliasinensis(L.)O.KuntzecvFudingDabaichaascontrol,theadaptabilityofC.sinensisvar.assamica(Masters)Kitamuracv.Zijuan,C.sinensisvar.assamicacv.Yunkang10,C.sinensisvar.assamicacv.Yunkang14,C.sinensiscv.FoxiangNo.3,C.sinensisvar.assamicacv.YunchaNo.1,C.sinensisvar.assamicacv.JingguDabaicha,C.sinensisvar.assamicacv.Xueya100fromYunnanprovinceinZhangzhouofFujianteadistrictwasstudi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growthofteacultivarsC.sinensisvar.assamicacv.Yunkang14,C.sinensisvar.assamicacv.YunchaNo.1,C.sinensisvar.assamicacv.Xueya100wasnormal.WhilethecultivarsC.sinensisvar.assamicacv.Zijuan,C.sinensisvar.assamicacv.Yunkang10,C.sinensiscv.FoxiangNo.3,C.sinensisvar.assamicacv.JingguDabaichagrewwellinZhangzhouteaarea;andtheirbudleaftraits,resistanceandchemicalqualitywerebetterorthesametothatofthecontrol,thusaresuitableforcultivatinginZhangzhouteaarea.
Keywords:Camelliasinensis(L.)O.Kuntze;cultivars;adaptability;Zhangzhoucity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13.5m2,小区长9m,大行距1.5m,小行距及丛距0.33m,双行每丛植茶1株。试验地管理按照《国家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实施细则》及《品种区域试验茶树栽培管理与鉴定内容》的规定实施。
1.3方法
1.3.1茶树品种的生物学性状调查①成活率调查。分别对8个品种定植后的株成活率进行田间调查,株成活率=(成活苗株数/定植苗株数)×100%。②新梢物候期观察。2012~2014年连续3a观察各品种春梢1芽2叶、1芽3叶初展情况,每隔2d观察1次。观察期间如发生损伤或误采,立即调换相同生长状态的芽。③芽叶性状调查。观察参试品种的芽叶色泽、肥壮度、茸毛多少、1芽3叶的百芽重等。④发芽密度调查。定植后连续3a在春季观察各品种的发芽密度,在1芽2叶期,每个品种每个小区随机取3个点,调查每点(33cm×33cm)10cm叶幕层范围内萌动芽以上的芽梢数,取平均值。⑤抗性调查。在2012~2014年,于自然状态下观察各品种茶树冻害、旱害、虫害等的发生情况。
1.3.2茶鲜叶生化成分分析各品种都采摘1芽2叶,采用蒸青固样法制成茶叶样品检测鲜叶的生化成分,包括水浸出物[17]、茶多酚[18]、氨基酸[19]、咖啡碱[20];花青素的含量测定参照文献[21]进行。
1.4数据处理
试验所得数据采用MicrosoftOfficeExcel2007软件处理、制表、作图,数据分析采用DPSV12.01统计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茶树品种的生物学性状
2.1.1茶树移栽成活率在移栽成活后,对移栽成活率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参试的7个引进品种成活率均低于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96.20%),其中紫娟的成活率最高,为93.63%,云茶1号的成活率最低,为85.27%。除紫娟外,其他6个品种的成活率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P
2.1.2新梢物候期观察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进行物候期观察,结果参试品种在闽南茶区的春茶1芽2叶期、1芽3叶期的物候情况见表2。从表2分析可知,参试7个引进品种的1芽2叶期均在3月中下旬,1芽3叶期均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均迟于对照。其中云抗10号、佛香3号、云茶1号的物候期比较接近,1芽2叶期在3月20日左右,1芽3叶期在3月26日左右;紫娟、云抗14号、景谷大白茶、雪芽100的物候期比较接近,1芽2叶期在3月25日左右,1芽3叶期在4月5日左右。
2.1.3芽叶性状鲜叶原料的芽叶性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加工茶成品的外形,所以试验对参试品种的芽叶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不同品种在叶形、叶色、芽叶茸毛多少、芽叶肥壮度、1芽3叶百芽重等芽叶性状上都存在差异。在叶形上,除紫娟外,其他品种的叶形以椭圆形和长椭圆形为主。叶色方面,紫娟的叶色呈紫红带绿,紫色减少,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绿,这与原产地生长的紫娟叶色紫黑或紫红有所差异[1,2],可能是生长环境不同所致;其余品种以黄绿、绿、深绿为主。在芽叶茸毛方面,紫娟和云茶1号的茸毛多,其余品种的茸毛均特多。所有参试品种的芽叶均肥壮,并且肥壮度高于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而1芽3叶百芽重引进品种均大大超过对照(66.67g),都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
2.1.4发芽密度茶树单位面积上的发芽密度决定了茶叶产量,单位面积内芽数愈多产量愈高。2012~2014年连续3年对参试的8个品种的发芽密度(芽/33cm×33cm)进行调查,结果见表4。从表4可知,参试品种的发芽密度均低于对照福鼎大白茶,差异显著(P
2.1.5抗性调查茶树抗性是指茶树在自然环境里抵御寒冷、干旱、病害、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是茶树品种对环境表现出的适应能力;一个优良的品种不仅要优质、高产,还要有较强的抗逆性,否则优质、高产也就没有保障。参试茶树品种采用自然鉴定法进行抗性调查结果显示,自定植以来,在闽南茶区温度、湿度适宜的气候环境下,未表现出寒害或旱害。根据近3年来对参试品种的田间观测调查结果,发现茶园虫害主要以茶小绿叶蝉、茶尺蠖等为主,病害以茶饼病、茶炭疽病、茶芽枯病等为主。但均发生较轻,说明参试品种均表现出了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
2.2茶鲜叶生化成分分析
2.2.1常规生化成分比较采用蒸青固样法制成茶叶样品,对8个品种1芽2叶固定样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见表5。从表5分析可见,参试的7个引进茶树品种的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43.23%),其中紫娟的水浸出物含量最高,达到47.63%;其次是云抗10号(47.36%)、云抗14号(46.89%)、雪芽100(45.85%)、佛香3号(45.82%)、云茶1号(45.47%),景谷大白茶(44.31%),7个品种都与对照差异显著(P
2.2.2花青素含量比较花青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具有一定的营养和药理作用,在食品、化妆、医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试验比较了8个品种1芽2叶新梢中花青素的含量,结果见图1。从图1可见,1芽2叶新梢中花青素的含量以紫娟最高,达2.2%,其他参试品种的花青素均低于1%,其中以云抗10、云抗14和佛香3号的花青素含量较低,云茶1号、雪芽100、景谷大白茶和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的含量接近,不过试验检测出的紫娟花青素含量低于其他研究的测定值(2.7%~3.6%)[10],可能与紫娟种植在闽南茶区后环境改变有关。
3.1适应性
试验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连续3年对紫娟、云抗10号、云抗14号、佛香3号、云茶1号、景谷大白茶、雪芽100这7个从云南省引进的茶树良种在闽南茶区的适应性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7个引进品种在成活率方面存在差异,其中紫娟、云抗10号、景谷大白茶、佛香3号在闽南茶区生长良好,而云茶1号、云抗14号和雪芽100的适应性一般,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行现象。在新梢物候期方面,1芽2叶期均在3月中下旬,1芽3叶期均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迟于对照。在芽叶性状方面,除紫娟为柳叶形外,其余品种的叶形以椭圆形和长椭圆形为主;紫娟的叶色呈紫红带绿,紫色减少,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绿色,这与原产地生长的紫娟叶色紫黑或紫红有一定的差异,可能是环境不同所致;其余品种以黄绿、绿、深绿为主。发芽密度方面,7个引进品种均低于对照,但相对而言,紫娟、云抗10号、云抗14号的发芽密度较高,景谷大白茶、佛香3号和雪芽100居中,云茶1号的发芽密度较低;品种间的发芽密度存在差异。总的来看,紫娟、云抗10号、佛香3号、景谷大白茶在闽南茶区生长情况良好,云抗14号、云茶1号、雪芽100生长情况一般;芽叶性状、抗性等方面7个品种均超过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或与之相当,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
3.2生化成分
参试的7个茶树引进品种的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均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其中紫娟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最高,分别达到47.63%、39.38%;氨基酸含量以云茶1号的含量最高,为3.14%;7个引进品种的咖啡碱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云抗14号的咖啡碱含量高达3.95%,紫娟为3.94%;紫娟、云抗10号、云抗14号和佛香3号的酚氨比均超过了对照;花青素含量以紫娟最高,达2.2%,远高于对照,其他参试品种的花青素均低于1%;品种间的生化成分含量存在差异。
近年来,区域间茶树种植及加工的发展,由以生产为目的发展为生产结合观光旅游的模式,所以观光茶园的发展受到了重视,这是茶树在园林中的有效应用,是茶文化与园林文化的有机结合;而特异资源紫娟赋予了茶树更丰富的观赏价值,为茶树园林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与其他研究比较,试验检测到紫娟的花青素含量为2.2%,低于其他研究结果(2.7%~3.6%),可能是由于紫娟种植在闽南茶区后气候的改变引起的,并且其外观新梢芽叶色泽由原产地的紫红色转变为紫绿色,个中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所以在紫娟茶的引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气候环境对紫娟芽叶色泽表象的影响。
[1]包云秀,夏丽飞,李友勇,等.茶树新品种“紫娟”[J].园艺学报,2008,35(6):934.
[2]杨兴荣,包云秀,黄玫.云南稀有茶树品种“紫娟”的植物学特性和品质特征[J].茶叶,2009,35(1):17-18.
[3]杨兴荣,田易萍,黄玫,等.国家植物保护品种紫娟茶树的选育与应用[J].湖南农业科学,2013(11):1-3.
[4]陈林波,夏丽飞,孙云南,等.特异茶树品种“紫娟”叶色转变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J].茶叶科学,2012,32(1):59-65.
[5]蔡丽,梁名志,夏丽飞,等.“紫娟”茶外观表象差异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3):700-703.
[6]张艳梅,包云秀,杨兴荣,等.国家植物保护新品种“紫娟”茶树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茶叶,2010,36(2):81-83.
[7]张维成.云南紫娟特种茶特征及栽培要点[J].中国茶叶,2013(1):25.
[8]李光涛,粱名志,汪云刚,等.云南特有茶树品种――紫娟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2013(9):10-12.
[9]刘本英,孙雪梅,李友勇,等.特色茶树品种紫娟的生化特点及遗传关系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1,26(S):43-47.
[10]吕海鹏,杨停,梁名志,等.“紫娟”茶中的EGCG3"Me成分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4,30(9):286-290.
[11]LVHP,DAI,WD,TANJF,etal.IdentificationoftheanthocyaninsfromthepurpleleafcolouredteacultivarZijuan(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andcharacterizationoftheirantioxidantactivities[J].JournalofFunctionalFoods,2015(17):449-458.
[12]田易萍,徐丕忠,朱兴正.国家级茶树良种云抗10号在云南省的应用及推广[J].现代农业科技,2011(24):118-119.
[13]陈保,姜东华,吕生,等.云抗10号大叶种茶不同芽叶的生化特性研究[J].茶叶通讯,2013,40(1):7-9.
[14]杨亚军,梁月荣.中国无性系茶树品种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40.
[15]包云秀,杨兴荣,陈继伟,等.茶树新品种“佛香3号”[J].园艺学报,2009,36(4):622.
[16]王深.云茶1号主要特点与栽培管理[J].农村实用技术,2013(2):19.
[17]GB/T8305-2013,茶水浸出物测定[S].
[18]GB/T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S].
[19]GB/T8314-2013,茶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S].
两个区域
广义上来说,武夷山人把武夷茶生长的山场分为两个区域:一、武夷山风景区;二、武夷山高山生态区。这种划分方法是对武夷岩茶产区的地形、地貌、生态、气候,以及各地的茶叶品质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在这两个区域内,武夷山主要的峰峦、坑涧、田地和村落星罗棋布。
武夷山风景区茶区自古以来就是武夷岩茶的重要产地,区内面积70平方公里,其主要范围东至崇阳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黄柏溪。
主要产地包括:三姑石――悟源涧――马头岩――三花峰――九龙窠――倒水坑――天心岩――杜辖寨――大坑口――牛栏坑――流香涧――慧苑坑――竹窠――章堂涧――鬼洞――丹霞嶂――燕子峰――北斗峰――曼陀岩――水帘洞――桂林――瑞泉岩――莲花峰――三仰峰――双乳峰――天游峰――桃源洞――北廊岩――大王峰――九曲溪――虎啸岩――一线天――狮子峰――马枕峰。
生态茶区位于武夷山景区西北边的高山地区。
主要地点包括:山口――长滩――吴三地――程墩――岚上――曹墩――黄村――星村镇。这些产区形成一条非常绿色的茶叶生态壁垒,为人类提供着天然的生态饮品。
浑然天成
地形――铸就天然温室
武夷山脉的形成主要是在中生代白垩纪初,那时,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发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地壳运动,地质上称为燕山构造运动,武夷山脉主要是通过这次地壳运动形成的。由于太平洋板块从东南方向与亚欧板块相碰撞,构造运动力来自东南方向,并遭到亚欧板块抵抗,因而形成了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格局。燕山构造运动结果,使武夷山脉上升,两侧产生不少断陷盆地,今日的武夷山市区及风景名胜区当时就是个内陆湖盆,而且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湖泊。湖盆周围山地各类岩石经过风化、侵蚀,大量的碎屑物质被水流带到湖盆里一层一层地沉积,经过长期地质作用,形成坚硬的沉积岩。今天我们从武夷山市区到度假区一马平川的情形就是那时地质构造的结果。
武夷山最有代表特色的山峰是那种向西倾斜的单斜山,是武夷山景区内最主要的山峰构造类型。究其地质原因,早在第三纪末武夷湖盆回访上升时,岩层受到近东西向的挤压力,导致岩层东侧产生翘升,向西倾斜,因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单斜山或单斜断块山。今天,我们在武夷山天心寺的公路旁依然还可以看到许多的单斜断块山。在武夷山景区里,为了便于记录,人们把比较有代表性的山石归纳为三十六峰、九十九岩。我们可以看到,这三十六峰和九十九岩大部分都是昂首向东,远观其景,仿如千军万马向东奔流,异常雄伟壮观。
从植物学上考究,这种地形特征对武夷山的茶树而言,是不可替代的屏障。每年的冷空气南下到达武夷山时,因受到山脉的阻挡不能直接南下东进。等冷空气积蓄能量越过武夷山脉,或者经福建东北部绕道到达时,冷空气已被暖化。武夷山因地形屏障而上升了热量气候带级别,丰富的热量带,为茶树铸就天然的温室。因此,武夷山的冬天比同纬度内陆的省份气温高了许多。
地貌――碧水丹山
对于武夷山的地貌,梦笔生花的江淹曾一言以蔽之“碧水丹山”。
所谓的“碧水”首先得益于武夷山每年高达2000毫米的降水量,加上原始森林能保持较多的水份,大量防止水土流失。还有中国最美的溪流――九曲溪,以及被誉为武夷山母亲河的崇阳溪萦绕其间。因而崇山眉黛,碧水长流。
“丹山”主要形成于地质历史上的白垩纪和第三纪。那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武夷一带气候相当干热,沉积物质中的铁,主要是赤铁矿,在干热气候环境下,经氧化后变为红色或紫红色,这些碎屑岩人们通常称为“红层”。武夷山景区内的山就是由“红层”构成的,因而称为“丹山”。由于当时气候干热,有利于可溶性盐类积聚,故红层含有一定数量的氧化钙,还有少量的石膏沉积。
在海拔分布上,武夷山景区境内的茶园山场海拔大多在200~450米,海拔最高的三仰峰也只达729.2米。武夷岩茶的著名产区常常提到“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和悟源涧就在景区内,平均海拔大致350余米。这些山峰整体高度落差大,高低错落,地形起伏,峰峦叠障,地貌上山地多平地少,加上这一带溪流河畔的砂土地,很大程度上为茶树提供了良好的家园。
光照――散淡而从容
万物生长靠太阳,茶树的生物产量90%以上是靠光合作用形成,适当强度的光照非常必要。但是,因为茶树特殊的生物品质,光照过强,其生长反而受到抑制。茶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喜光怕晒的特性,它们更适合在云雾多、漫射光多的茶园生长。武夷山每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云雾天气,从卫星云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经年云雾缭绕,这些云雾把强烈的阳光进行了有效的过滤,即降低光照的强度又增加了茶树益生的漫射光,对茶叶良好品质的形成效果显著。另外,在武夷山景区多沟谷坑涧,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而在沟谷坑涧里的茶园每天的光照都比较少,狭窄的地方每日光照不足五六个小时,光照也刚好适度。
空气――远离尘嚣
茶树是天地至清之物,远离喧嚣,气乃生命之本。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原始植被,武夷山俨然是一个天然的氧吧。据统计,这儿空气里的负氧离子比城市地区高出几十上百倍。另外,长年的云雾缭绕,使得武夷山既温暖湿润,又凉爽安静,如果在炎热的夏日畅游其中,立刻三伏全消。武夷山的茶树涵养其中,逍遥自在,品质自然清高。
土壤――乐土
武夷山景区内土壤大约在8000万年以前形成,当时发生火山喷发,再加上后来的地壳变动和地表侵蚀,使市区、武夷、星村一带形成一个东北方向的短轴盆地,而盆地四周由火山岩组成,在其中间形成湖泊。火山岩风化成含有铁质岩石的碎片,随流水搬运沉积湖底。沉积物中的铁质经过氧化作用变成紫红色,逐渐形成紫红色岩层,这就是景区土壤的基础。这种紫红色岩层含砂砾量较多,达24.83~29.47%,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50%左右,土壤通气性好,有利于排水,而质地较粗粘,适合茶树的生长。另外,这种土壤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始淋溶,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OM值仅为28g/Kg,但是含磷、钾丰富。由于紫色土母岩松疏,易于崩解,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再加上这些地方岩谷陡崖,夏季日照短,冬挡冷风,谷底渗水细流,周围植被条件好,形成独特的土层厚、富钾、锰、酸度适中,多砾质的“茶土”。例如,竹窠茶园的磷钾高而氮低,赤石茶园氮高而磷钾低。另外,红色硅铝质土层分布在青狮岩、碧石岩、燕子窠等,主要是厚层岩红土,土层较薄。
茶树有喜酸怕碱的特性,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的PH在4.5~6.0之间。武夷山森林的土壤和茶树分布较多地区的土壤都是酸性土,土壤的PH值一般在4.5-6.5之间,因而,从这一点来看,武夷山也是茶树生长的天然乐土。这些地方,除生长茶树外,到处可发现都有马尾松、杜鹃、蕨类植物等酸性土的指示植物生长,所以在规划开辟新茶园时,可以观察该地有否这些指示植物,这是一个很简便有效的方法。
从地形上看,武夷山土壤中的有机物沉积会随着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大。原因有多种:
其一,随着海拔升高,山体主要植物由木本过渡为草本。这两类植物凋零之后,主要成分大不相同,木本提供的主要是大量的枯枝落叶,集中于土壤的表层,下层很少,造成有机质由表层向下急剧减少;草本提供的则主要为死亡的根系,地表以灌木为主的枯枝落叶不多,故有机质积累深厚,减少不太明显。
其二,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湿度加大,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有机质分解减慢,遂有更多的有机质得以累积。
其三,不同海拔处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的差异也是成因之一。海拔高,人类活动受限大,干扰较少,故能够进入土壤的天然的有机质更多,土壤有机质含量更大。
综上所述,武夷山各类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小关系为红壤<黄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
武夷山高山茶区的典型代表是吴三地。这里平均海拔800多米,土壤有机物积累深厚,保留完好的原始植被,使得土壤中的腐质层深厚,乃是武夷岩茶茶树的一片乐土。
水分――恣意充沛和暗流涌动
茶是喜湿植物。武夷山是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另外,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东南处为迎风坡,每年东南季风来临时,冷暖流在此频繁交汇,降水充沛。武夷山地区的年均降水量1600~2200毫米,年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一般在78%~84%之间。由于山区地势高差悬殊,所以区内气候的垂直变化颇为显著,大致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降水递增37.0~54.14毫米。在武夷山湿润的条件下,茶树细胞的原生质保持较高水分、芽叶嫩度高、品质好,同时,因为水分充沛,有利于茶叶中有机物积累,提高氨基酸、咖啡碱和蛋白质的含量。
喜湿怕涝是茶树的一大特性,若低洼地长期积水,排水不畅,茶树根系的发育受阻,也不利于茶树生长。武夷山岩谷峡隙涧的茶园土壤均为风化岩石,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在50%左右,不会存在洪涝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武夷山山岩的岩壁上长年湿润,在其表层下有暗流涌动,沟谷坑涧里,溪流叮咚,这些都是茶园天然的排水工程,既写意,又灵动。
“岩岩有茶”、“生态茶园”及其他
武夷山景区内岩石表面多,土壤与泥地相对偏少,茶园主要是以砌石而栽、依坡而种、就坑而植,造就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茶园形态。例如,母树大红袍就是生长在九龙窠的岩壁上。在武夷山景区边缘极其的茶地坡度较为平缓,为种植茶树提供了更多的土壤和阳光。也只有在这些地方,我们才能有幸见到成片整齐的茶园,绿意黯然,暗香浮动。当然,武夷山生态茶区的茶园可谓是养在深闺中,在原始植被的保护下,零星错落在丛林深处。这些茶园,是大自然怀抱里的宠儿。
由于先天环境的山场差异,在茶园管理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景区内土壤矿物质丰富,基本上不需要施肥,除了新丛茶树在育苗的时候略施点肥料,帮助其生根发芽,往后就不在需要施肥。在茶园的种植上,一般采取深耕法、深耕吊土法、代替施肥的客土法等,有利于灭草除虫、土壤熟化,对岩茶品质的形成大有益处。
武夷山生态茶区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保持有机茶的生态标准,是生态茶区的不懈追求。有机质的层层积累使得这里成为奢侈的茶树乐园,除了新丛茶树在育苗时略施绿肥或有机肥之外,往后尽量不施或少施肥料。另外,生态茶区海拔高,相对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再加上生态区生物链完整,昆虫天敌诸多,也间接地减少了茶园的病虫害。因此,在茶树的生长期,这里的茶园不需用药。早在清朝时期,主产于今日生态茶区的“吴记茶叶”便赢得在下梅、赤石码头“免检上船”的美誉,可见其生态有机质的含量。
武夷茶历来以质量安全闻名茶界。从2001年到2008年,在连续八年的国家质检部门抽捡中,武夷茶的农残、重金属指标都几乎为零。
基因王国
由于武夷山景区和生态茶区土壤中的PH值、钾、锌、镁等微量元素及土壤的疏松度差异显著,直接导致了茶叶品质差异。加上茶树品种特征特性和茶农的喜好,以及市场的需求不同,也造成武夷山景区、生态茶区的主要茶树品种存在一定的区别。
武夷山景区内种茶历史悠久,主要茶树品种以水仙(中小叶灌木形态)、肉桂、大红袍以及茶树中的传统品种如矮脚乌龙、雀舌、北斗、铁罗汉等为主。这里的茶树树龄虽然较高,但是产量稳定,茶青品质优异,每亩产精茶量可以达30-35公斤。
武夷山的当家品种水仙、肉桂在景区内分布甚广,景区边缘及的茶区也普遍种植。这里的茶园在每年的春茶后,除了一些老丛或高丛的水仙茶园保持不修剪外,像肉桂、黄旦等品种为了稳定产量,便于采摘,要进行一定的修剪。在坡地上的茶园,亩产精茶可达40-45公斤,平地上的茶园亩产值更高,可达50-55公斤。
生态茶区为了保持良好的原始环境,以水仙(小乔木大中叶种类)为主。外加一些早生种如白鸡冠、金观音、丹桂、黄观音等。小乔木型的水仙一般不需要修剪,任其自然生长,成型的茶园上生态条件好,芽叶肥壮,在茶园亩产量上,由于种植密度低,比较稳定的亩产值可以保持在40-45公斤。那些老丛或高丛水仙的产量以棵计,小棵点的可采得茶青5公斤左右,茶树年龄较大的,可采得茶青10公斤左右。
武夷岩茶的魅力在于它本身沁人心脾的香气和百转千回的滋味上,吸收阳光、空气、土壤、水分,孕育出独特的天地精华。武夷山景区是武夷岩茶最古老的产茶地,长年云雾缭绕,阳光漫射,极为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土壤中丰富的矿物质被茶叶所吸收,空气中高密度的负氧离子也造就了独特品质的茶,所出产的茶在香气、滋味、耐泡度上都是无可挑剔的。沟壑纵横的地形使得阳光在这个茶区里分布得很融洽。山冈上和阳坡里成了肉桂的领地。马头岩和牛栏坑的肉桂,显得香气特别好,滋味厚重,霸气十足,令许多茶客啧啧称赞。对水仙而言,以坑涧谷地生长者为上品,原因就在于水仙的叶片大于一般茶树品种,这种宽大的叶片决定了它能吸纳空气中的水份,谷涧中的水份持有率往往是比较高的,水仙宽大的叶片使得它的光合作用效果比其他品种强,更有亲水性和喜阴性。尽管深谷中阴翳蔽日,对水仙而言,这点阳光已经足够了。另外比较有名的山场是竹窠,其出产的水仙滋味醇厚,有的老丛水仙青苔味特别浓厚,是众多茶客所追求的茶品。
景区边缘以及其周边地带不管是阳光还是水分排场都很大,武夷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而河流呈西北―东南走向。不同走向的山川河流恰好交织在这一带,河滩广布,土壤深厚,土质以适宜茶树生长的红黄壤为主,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这一带里的马枕峰就是肉桂的原产地,其中不乏一些茶树良种。
生态茶区的茶叶品质和口味在武夷岩茶中独树一帜,更以其独特的生态有机管理渐受茶客们的青睐。高山紫外线较强,有利于芳香物质形成。云雾天气每年将近三分之一,多漫射光,这里的水仙茶种植历史悠久,房前屋后,山涧溪边,棵棵老茶树根连根,枝连枝,叶簇叶,一幅和谐的茶村美景图。吴三地老丛水仙带有特别青苔味,汤水厚实润稠,味醇温和滑爽,高山地域的滋味特征明显,尤其与竹林相邻共生的水仙,更有一份如兰似竹的清幽,正如武夷山的一对名联所述“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隅竹为邻”。一些高香品种在这里也得到深厚的滋养,如金观音、黄观音、奇兰、丹桂……其成茶皆有一股特有的高山生态气息,保健效果极佳。总结为:生态园,山场味;本木香,高山韵。
山场上的种种条件,也深刻影响茶叶化学成分,造成各种山场茶叶的营养成分不同。从茶叶的生化角度来看,茶叶的品质不但与各生化成分总量有关,也与各成分之间的比例有关。在茶树生物化学含量方面,以当家品种水仙为例,水仙品质主要生化指标差异显著,各个山场茶叶的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总糖、儿茶素总量差异不大,水浸出物差异显著(茶汤厚度),氨基酸、酚氨比(茶汤浓度、茶味的轻重)差异极显著;在香气方面,岩茶素有“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之说,茶青中的香气成分以醇类物质为主,不同品种茶青主要香气物质(品种香)不同,水仙以乙醇含量最高,肉桂以橙花叔醇含量最高;在香气总量上,不同品种香气总量相差较大,肉桂香气总量是水仙的两倍左右,种类更多,因此做出的茶香气(工艺香)更加馥郁幽长;不同产地茶青中香气成分中有相同的物质,也有独有的香气物质,且同一香气成分含量及比例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土壤香。这也是判定武夷岩茶山场的重要依据之一。
除山场的因素外,武夷岩茶的发酵程度相对其他乌龙茶区会偏高,其咖啡碱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乌龙茶区,再加上其精湛的制作技术和独特的焙火工艺,凭其丰富的内质,“七泡有余香,十泡有余味”自然不在话下,种种优势造就武夷岩茶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开创了中国乌龙茶绚丽的篇章。
参考书目:
《武夷山水》雍万里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名山灵芽――武夷岩茶》叶启桐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邹新球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山场:慧苑坑
地理位置:玉柱峰北麓,慧苑寺所在处
海拔高度:262m
植被情况:
茶树品种代表:铁罗汉
提起慧苑坑出的好茶,我们不得不说一说“铁罗汉”。相传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慧苑寺,它座落在幽静的慧苑坑里,寺院香火旺盛。慧苑寺里有一位僧人叫积慧,专长茶叶采制技艺,他所采制的茶叶清香扑鼻、醇厚甘爽,啜入口中,神清目朗,寺庙四邻八方的人都喜欢喝他所制的茶叶。他长得黝黑健壮,身体彪大魁梧,像一尊罗汉,乡亲们都称他“铁罗汉”。有一天,他在蜂窠坑的岩壁隙间,发现一棵茶树,那树冠高大挺拔,枝条粗壮呈灰黄色,芽叶毛绒绒又柔软如绵,并散发出一股诱人的清香气。他采下嫩叶带回寺中制成岩茶,请四邻乡亲一起品茶。大家问:“这茶叫什么名字?”他答不上来,只好把经过讲出来。大家听了后认为,茶树是他发现的,茶是他制的,此茶就叫“铁罗汉”吧!从此,铁罗汉的传说便流传开来。
铁罗汉是武夷山最早的名枞,据清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载:“铁罗汉为武夷树名,叶长……老君眉,叶和味郁,然多伪为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一株,年产少许。”其特征是树丛较高,生长茂盛,叶长而大,叶色细嫩光亮。叶色鲜绿光,叶面平展,叶尖钝弯曲略下垂,叶肉隆起略皱,脉粗显露,锯齿钝略显露。干茶色泽绿褐油润带宝色,条索粗壮紧结匀整,乍看似水仙;香气浓郁幽长;汤色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滋味顺滑、浓厚甘鲜并且持久,岩韵特强、具有鲜爽回甘的特性;叶底软亮匀齐,红边带朱砂色。铁罗汉之上品,兼具花果香。
早期武夷岩茶中以铁罗汉最为名贵。由于所用原料为武夷岩茶陈茶(即存放多年的茶叶),有治疗热病的功效。19世纪及20世纪初期,对当时在广东惠安流行的瘟疫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成为沿海渔民居家外出必备之物,极受推崇。
慧苑坑位于玉柱峰北麓,是武夷山岩茶产区中核心地带,是武夷山岩茶三坑两涧之一。它的优良土质,良好的生态保护和天然的区域小气候,造就了该区域的茶叶有着独特的品质,是武夷岩茶的重要产区之一。
山场:牛栏坑
地理位置:天心寺东北边,北斗峰与曼陀峰的南麓
海拔高度:238
茶树品种代表:肉桂、水金龟
从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北东方向有一条小径,狭窄的山谷中一条溪涧常年不断地流淌着,这条溪谷就是牛栏坑。牛栏坑名虽土,在武夷岩茶界却是无人不知,所出产的肉桂被笑称为“牛肉”。坑内多处崖壁下,皆有茶数丛,崖下有一丛名茶,当是“水金龟”。这里茶山条件非常优越茶山都在半山悬崖上,一层层用石头垒成,不惜工夫,足见这些名丛之珍贵。如今崖壁、砌石之上早已布满青苔、藓草,岩石表面黝色苍苍,茶丛生长其间,此地所产之茶,香气饱满,齿颊生津。牛栏坑总体环境,幽谷森然,涧水常流,柔风常抚,大风不往,朝阳夕晖,烈日不至,是武夷岩茶的理想家园。
传说故事:水金龟之名传闻于明末清初,名声初起于清末,民国初年因争茶树引讼,耗资千金而出名。其茶树母株现植于牛栏坑杜葛寨峰下半崖上,为兰谷岩所有。该树原产在杜葛寨峰下半岩上,属天心寺庙产,一日大雨倾盆,峰顶茶园边岸崩塌,此茶树冲至牛栏坑之半岩石凹处停住,后山流成沟,经树侧而下。当时兰谷岩主遂于此树外凿石设阶,砌筑石围,壅土以蓄之,共三株丛生一处。因系水中来故以“水金龟”命名。1919―1920年间,兰谷岩主与天心岩寺僧为此树引讼,耗资数千,茶之名声亦随之而显,施棱曾慨叹并题字“不可思议”,石刻于山崖之侧以记之。自此水金龟之名大著,被列为四大名丛之一。
山场:流香涧
地理位置:玉柱峰与飞来峰的西麓,毗邻慧苑坑
海拔高度:280m
茶树品种代表:水仙
武夷山风景区内的溪泉涧水,均由西往东流,奔向峡口,汇于崇阳溪。唯独流香涧,自三仰峰北谷发源,流势趋向西北,倒流回山,两旁壁立苍石丹崖,青藤垂蔓,野草丛生,而其间却又夹杂着一丛丛山惠、石蒲、兰花。“坠叶浮深涧,飞花逐急湍。”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声与飞花相随不舍,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时时扑鼻而来。明朝诗人徐火通游历此地,不忍离去,遂将涧改名为“流香涧”。随着山涧往北一折,即为清凉峡。该峡两旁危崖夹涧而立,抬头仰望,犬牙交错的崖石,岌岌欲坠,当中只留下一线空隙,到正午时才会透进一缕阳光。流挂在石壁上的一道道水痕,顷刻之间,又化成一滴滴岩溜,落入涧中,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十分悦耳动听。茶树生长在这里,不仅有“岩骨花香”,更有流香之韵,亦留香,令饮者过齿难忘。
山场:大坑口
地理位置:天心寺的东南边
海拔高度:243m
茶树品种代表:水仙、肉桂、名丛
大坑口为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横贯东西,连接天心岩和崇阳溪的水系,坑涧两边茶园广布,又为东西朝向,光照充足,地势较低区较宜种植水仙,半山腰或山冈上适合种植肉桂。两侧的茶地,静卧在树林山嶂掩映处,吸纳天地精华。大坑口为九龙窠、倒水坑、天心岩一带的溪水干流,水量丰富,溪流也带来上游的肥沃土壤,土壤深厚,养料充足,所种植茶树无需施以肥料,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阳光、空气、水分、土壤,茶品极佳。
山场:竹窠
地理位置:流香涧西侧
海拔高度:351m
竹窠是一个天然的山间谷地。比起三坑两涧那些狭长的山涧,竹窠的地势更加低洼,被笑称为三坑两涧的“盲肠”。低洼的地势,凝聚了许多的自然肥料和水分,土壤肥沃,水分充足,又避风排水,青苔滋生。水仙品种宽大的叶片决定了它光合作用能力比其他品种强,在竹窠里,每日短暂的光照对它来说是足够了。
山场:马枕峰
地理位置:狮子峰的西南边
海拔高度:361m
茶树品种代表:肉桂
山场:鬼洞
地理位置:天心寺与慧苑寺之间
海拔高度:284m
茶树品种代表:水仙、铁罗汉、水金龟
鬼洞并非洞也,实为一条细窄的峡谷,比武夷山“一线天”略见些青天。两边岩壁耸立,遍布青苔和蕨类植物,潮湿、阴翳,人迹罕至,土质肥沃。这里小地域气候丰富,因此孕育了许多武夷山的名丛,遍地皆是茶树,为武夷山名丛的另一个重要的发源地。
山场:吴三地
地理位置:武夷山景区的西北边高山地区
海拔高度:807m
茶树品种代表:水仙、奇兰、丹桂
吴三地是武夷山市洋庄乡浆溪村的一个自然村,在武夷山的西北部,这里平均海拔800多米,最高海拔有1300多米,茶叶高山气息特浓。原始植被保持完好,山顶上植被丰富,山脚下溪流多,水网密集,山腰上植被众多,竹林茂密。很符合武夷山当地人对茶态茶园“上有戴,下有带,中间有腰带。”的要求。终年云雾缭绕,武夷山地区的年平均湿度为80%,但在吴三地的年平均湿度可达85%。云雾缭绕,多茶叶生长时需要的漫射光,从卫星云图上看,时常披着层薄纱。茶叶养在深闺,品质自然优异,另外,吴三地当地盛产毛竹,茶叶的花香加上吸收的竹子的清香,使得茶叶中有明显的粽叶香,在武夷水仙中独树一帜,颇受老茶客们的青睐。而像奇兰、丹桂这些高香品种,在高山生态环境下,芽叶肥厚,香气馥郁,滋味醇厚,颇受武夷岩茶新茶客们的喜爱。
山场名称:悟源涧
地理位置:武夷山风景区内马头岩南麓
海拔高度:342m
马头岩南麓,有一座窄小幽谧的峡谷静静坐落。峡谷内,一条清澈、笔直的涧水汩汩流过。涧水淙淙,幽兰芬香。三仰峰诸多山头流出的小溪流,汇集到马头岩,形成了涧的源头。涧水一路流淌,注入到山脚兰汤村的池塘沟渠,最后汇入了九曲溪。
涧旁的石径,静谧安祥,一条条横石铺就的石阶蜿蜒向前方,禁不住令人悟“道”思“源”。峡谷的左侧山壁上,“悟源涧”三个石刻字古朴而醒目,这正是清乾隆年间江西茶商捐资修建石径的题刻。手抚此题刻,任指间在朱红的笔画上游走,仿佛如此便可顿悟天道,寻找到武夷岩茶的本源。
石径两旁,峭峰林立,深壑陡崖,使得谷内迷雾沛雨,夏日阴凉而冬少寒风。独特的丹霞地貌,风化的沙砾岩,岩中丰富的矿物质,还有那汪清澈甘甜的山泉,养育了闻名天下的名茶。
山谷中,凉风习习,丛丛老茶在谷旁的岩缝中蓬勃着,淡淡的山野香气从茶树间徐徐飘起,直灌入每一个到访者的领口、衣袖,使他们听着山涧叮咚的水声,感受风拂过茶叶轻轻地哗哗声,在幽静的沉酣中洗去喧嚣的铅华,感受着宁静与恬淡。
与悟源涧的相遇,或许是每一个爱茶之人在人生旅途中祈求之事。
山场:九龙窠
地理位置:大红袍景区内
海拔高度:326m
茶树品种代表:大红袍
九龙窠为茶叶名丛“大红袍”原生地,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峡谷两侧峭壁连绵,逶迤起伏,形如九条龙。人们遂把峡谷喻之为游龙的窠穴,故名。九龙之间呈现一座顶部略呈圆形的小峰峦,称为龙珠,故又称九龙戏珠。
沿着幽谷铺设了一条石径。两侧涧水长流,茶园碧绿,芬香沁人,景色幽美。出峡平旷之处的岩壁上凿满包括“晚甘侯”以及历代名人题咏武夷岩茶的摩崖石刻。其中有北宋范仲淹、南宋朱熹的咏茶名诗以及唐代茶圣陆羽的后裔、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的诗作。
1.2现场勘验与实验室检测结果鉴定组现场可见:(1)原告承包的茶园地势平整,园内沟渠配套,排灌分开,周围无高大建筑物、工厂和人口密集生活区影响。(2)茶园外部有林带保护。茶园内部采用带状种植,大小行种植,平均种植密度7400株/667m2左右。(3)茶园主要排水沟渠与G204相邻,勘验日仍可见水系破坏和阻塞。(4)茶园中茶树已全部死亡。(5)经检测,原告承包土地与公路的交界沟渠长度为455m,茶园与公路界的毗邻长度为383.6m(不含林带、苗圃等)。茶树种植面积为2.245hm2。(6)被施工土方堆压死亡茶树所占的土地面积为0.0967hm2。经实验室对茶树植物学检查检测,田间种植茶树为灌木型品种,平均株高0.75m。树姿半开张,生长势中等,枝条无“之”字型,叶片着生姿态向外,叶片形态窄椭圆形,叶片横切面内折,叶缘波折中,叶基形状楔型。茶树已死亡,根系尚未腐烂。
1.3司法鉴定调查听证会调查结果(1)原被告对工程施工损坏茶园排水水系,并有部分土方覆盖到茶树上的事实无异议。(2)原被告双方对实际损失数量认识不一。
2分析与说明工程施工造成相邻农田水利设施
3原告茶园经济损失的估算本案对因土方堆压
造成茶树死亡的损失和2号田枯死茶树的经济损失估算采用重置成本法进行。除2号田以外的茶园经济损失估算采用生产统计法和专家评估法进行。
3.1被土方覆盖死亡茶树经济损失(L1)的估算采用重置成本法计算被土方覆盖死亡茶树的经济损失。茶园幼龄期(当地一般5年左右)没有收益,主要培育茶树的树体。5年以后的茶园进入成园期可以正常采收茶叶。本案采用重置期限5年。据调查测算,5年重置成本费用(含人工、种苗、生产资料、土地租金等)19.35万元/hm2左右。被土方覆盖茶园(图2)面积0.0967hm2的重置成本为18711元。被土方覆盖的茶园当年无产量产出,也无农本投入,应补偿一个生长季的可得利益(纯收益)。据调查,纯收益一般在3.75万元/hm2左右,0.0967hm2的可得利益为3626元。则被土方覆盖的茶树经济损失为:L1=18711+3626=22347(元)。
3.2茶园2号田茶树经济损失(L2)的估算2010年11月1日县公证处录像资料清晰地反映茶园2号田块(面积0.13hm2)为当年新修剪田块,从茶树根基部抽出约20cm左右的新枝条叶片为绿色。鉴定组对公证处录像截屏图片用比例分析法估算出田间枯死植株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50%左右;对原告提供的2010年春茶园生产情况的录像进行截屏图片分析,估算出其中约有10%为往年死亡植株,因此,鉴定组认为原告2010年夏茶园淹水死亡的茶树种植面积为0.13×(50%-10%)=0.052hm2。按照重置成本法估算,其经济损失为10062元。因原告茶园2号田春剪后无夏秋茶可采,故无夏秋茶经济损失。L2=10062元。
3.3原告茶园(除2号田外)受灾经济损失(L3)的估算据测算,茶园(除2号田)受损面积为2.115hm2。根据《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公布的全省各县(区)2007~2009年茶园面积与总产量的数据,原告所在县前3年茶叶单产平均为295.05kg/hm2。据调查,当地春茶、夏秋茶产量的比例约为2∶3,原告春茶不受淹水影响,夏秋茶叶因淹水造成的损失量为295.05kg/hm2×(3/5)×2.115hm2=374.42kg。据调查,江苏省的绿毛茶2010年下半年夏秋茶(新茶)市场均价约为220元/kg,受损茶园的经济损失总产值=374.42kg×220元/kg=82372.4元。原告无夏秋茶采茶用工成本投入(其他减少投入的生产农本与田间排水等增加的农本基本持平),据调查测算,原告茶园后期未投入采茶用工成本11530元。原告茶园受淹导致夏秋茶经济损失为:L3=82372.4-11530=70842.4(元)。
3.4原告总的经济损失(L)估算总的经济损失(L)等于被土方覆盖死亡茶树经济损失(L1)、茶园2号田茶树经济损失(L2)、原告茶园(除2号田)茶树受灾经济损失(L3)之和。L=L1+L2+L3=103251.4(元)。
4司法鉴定意见质证采信情况
法院收到司法鉴定意见书后,依法向当事人送达(庭前开示)、组织庭审质证,原被告双方对鉴定结论未提出任何实质性意见。法院采信鉴定意见组织原被告双方调解,最终达成和解协议,被告履行协议后顺利结案。
5讨论
5.1司法鉴定人必须查明导致茶园经济损失的真实原因
5.2司法鉴定人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估算其经济损
樟香关于樟香,很早之前,大家看过的“传说”是:云南各地有高大的樟树林,这些樟树多数高达一二十丈,在大樟树底下的空间,最适合普洱茶的种植生长,大樟树可以提供茶树适当的遮阴机会,在樟树环境下可以减少茶树的病虫害发生。如在樟树枝叶上生有许多小蜘蛛,会垂丝下来,吃掉茶树上的小绿叶蝉等病虫。更可贵的是普洱茶树的根,与樟树根在地底下交错生长,茶叶有了樟树香气,贮存于叶片中。
荷香即普洱茶散发出类似荷叶的香气。我特意买了云南著名的澄江藕粉来对比普洱茶荷香的代表:白针金莲。
关于这个香型的描述,必须严格与茶的等级挂钩,多见于对宫廷级、一、二、三级茶的描述。熟茶,喝宫廷级别的茶,够纯正的话,能体会什么是荷香,而荷香的浓厚程度,可以判别茶青的等级高低。对应散装的宫廷级熟茶散茶,荷香,甚至成了唯一鉴赏的指标。
兰香即普洱茶冲泡后有兰花的香气。我个人一直反对用兰香、樟香、荷香等等这些来描述普洱茶的香气,但没有办法,当这个行业都在这样描述的情况下,总得弄明白。
兰香据说被称为普洱生茶最高贵的香气,也是古树茶才具备的香气。关于这一点,我既无法承认,也无法否认。以实践经验来看,偶尔有几个地方的茶会有这样的特点,但不能推而广之。用这个来衡量普洱茶的品质,我一直认为是欠妥的。兰香作为新茶时期的一个特征,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这个没有错。但我并不觉得这个香气会一直保留到十年,老茶时期。如果这个香气不能保留到十年,那么,就只有现喝的意义。何以衡量出10年后茶的品质?因此,关于兰香,我建议,说明是在新茶时期,而且会持续衰减。
木香即陈年木头自然散发的味道,“传说”中,木香是茶放到很多年后自然产生的香气。我个人的体会是在20年陈香那个熟茶里,明显的木香。或许,很多年了,我都会一直认为,木香只有老茶,才会产生。但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新发酵的熟茶里喝出了明显的木香,严格来说,是一个发酵失败的茶里,所以,关于木香,对我的思想,要重新定义了。
花香关于花香可能不同的做茶人,有不同的理解。我只能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我经历过有花香的茶:景迈茶区的茶,哀牢山的茶,以及南糯山某些地方的茶。这种花香,是淡淡的,并非很浓郁的香气,但我仅仅只是在新茶阶段,毛茶阶段,感觉到这样的香气。而一个负面的信息则是:我对这个香气能留存下来,非常不乐观。
在我制茶的经历中,因为茶的生态环境是我所理想的,森林覆盖率高,茶树周围,杂草丛生,所以试制了一些茶,但我确实在毛茶阶段没有喝出花香。在成饼后,才发现,这个茶具有花香这样的特性。这个说法也许会令人失望,仿佛做茶人在做之前就应该知道这个茶会怎样。事实是,做茶,有时是要靠运气的,这才是客观的态度。
原野香或者称为野香,就这个名字而言,你可以想见,野生茶具备的浓郁香味,用原野香来描述,是恰当的。这种茶香太过明白,最简单的方法是试试野生茶,野生茶在普洱镇沅、临沧大雪山等地都有广泛分布,这种典型的香气为野生茶所独有,在某些过渡型树种里,也能感受到这种原野香。而栽培型的茶树,无论用何种工艺加工,都无法得到此种香型。
参香即人参的香气。喝普洱茶真不容易啊,又得去买点人参来对比。这个香味让我迷惑了很久,而且特意去找这样的茶,来捕捉这样的感觉。花了较多一笔钱,根据前辈老茶人的推荐,买了一片老茶学习参香。这个茶,是一片80年代初的熟砖,在香港存放,喝过,确实明白了老茶人说的参香是怎么回事。据解说,4-6级生茶港仓状态放15-30年,有强烈樟香,而熟茶,尤其是低等级茶,放20年以上,港仓,有参香,这个是别人的解说,大家可以参考。需要说明,这个是充分条件,并不是重要条件。反过来的结论是不成立的,即:不能反推出“凡是出樟香的4-6级生饼一定都是港仓存放的……”等若干结论,不可逆。
药香关于药香,自然是煎中药时散发的味道了。在我的理解里,非常老的年份茶里,会出现这样的味道。而这个,我在干仓的老熟茶里有过体验。一次是一个是20多年的老熟茶,另外一次是偶然的机会,把十年左右的老熟砖用110cc的盖碗,投茶量15克,焖泡出味道,出现了所谓的药香。注意:熟茶,干仓,多年陈期,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味道。确实跟熬中药的药汤外形和口感都接近。
【关键词】:中药材色谱法
1薄层色谱法(TLC)
1.高效薄层层析法(HPTLC):HPTLC的薄板采用更加细致均匀的吸附剂用喷雾法制成,提高了分离效果,增强了重现性。张虹将榧属植物叶的提取物经TLC法初步分离,再用HPTLC法测定紫杉酸的含量,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可用于定量检测[4];米莉莉等用高效薄层色谱扫描法对天然虫草与人工虫草菌丝体中核苷类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同时建立了不同虫草样品的荧光淬灭薄层色谱图谱[5];伍庆等用HPTLC法建立了快速测定知母药材中菝琪皂苷元的方法[6];曾长青等用高效硅胶薄层板对动物药不同蛇胆胆汁酸的14种组分进行测定,发现有相似组成[7]。
1.薄层扫描法(TLCS):应用薄层扫描仪将薄层板转换成薄层图谱的方法叫做薄层扫描法(TLCS)[8]。TLCS所得到的图谱比目测的层析图谱更为客观准确。张尊听等以高效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野葛根中游离葛根素和总葛根素含量[9];苏淑分等使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不同品种和产地化甘草并建立了指纹图谱,可以快速的对药材品质作出评判[10];颜玉贞等完成了黄连的指纹图谱研究[11];苏微微等完成了黄参的薄层扫描指纹图谱[12]。
2气相色谱法(GC)
2.裂解气相色谱:该发将样品放入裂解器内,在一定条件下加热样品使其瞬间裂解,生成可挥发的小分子,立即被载气带入气相色谱系统分析拄上,分离后得到裂解气相色谱图。袁敏等用此法比较了不同产地连翅的气相色谱图,13种样品的色谱图近似,重叠率达89%以上[14]。
3纸色谱
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5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
6凝胶电泳
凝胶电泳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石俊英教授等率先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中药学科相接合,经多年潜心研究和实践,创建了“中药电泳鉴别法”新技术,并在动植物类中药材鉴别中广泛应用。目前重要的电泳鉴别多集中在蛋白质的鉴别上,蛋白质又分为贮藏蛋白和同功酶两种。
6.2.3酯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是一类水解酶,能催化分子中酯键,酯酶同工酶在动植物体内广泛分布。张丽萍等用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快速简便的鉴别了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种子,为蒙古黄芪种子真实性的检验提供理论依据[47]。
参考文献
[1]贾恩礼,黄尉初.中药鉴定中现代分析技术的国内应用概况[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8):989~990
[2]郭伟云等.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材品质鉴定中的应用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6)
[3]顾英,冯怡.薄层色谱新技术在中药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589
[4]张虹.TLC-HPLC法分析非属植物叶中的紫杉酸[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5(5):402
[5]米莉莉,张文素.冬虫夏草及人工虫草核苷类成分的TLCS研究[J].中成药,2003,25(5):402
[6]伍庆.知母中菝琪皂甙元测定方法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0(4):72
[7]曾常青.14种蛇胆胆汁酸成分的高校薄层色谱分析[J].中药材,1996,3:139
[8]于宝珠,陈立亚.薄层色谱在中药指纹图谱中的应用[J].中国药事,2005,19(10):619~620
[9]张尊听等.太白山野葛根中异黄酮和葛根素含量随季节的变化[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3(6
[10]崔淑芬,蒋铁伦,王小如薄层色谱指纹图谱在甘草GAP生产与质控的应用[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4):3
[11]颜玉贞,林巧玲,谢培山,等黄连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3,18(6):329
[12]苏薇薇.聚类分析法在黄芩鉴别分类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16(10):579
[13]张子忠,袁久荣等.蔓荆子反相薄层色谱分析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1995,15(2):13
[14]袁敏,张铭光.不同产地连翅的气相色谱图[J].中草药,2003,34(1):70
[15]徐勤.测定白花前胡忠花前胡丁素的含量[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2):122
[16]魏刚,符红.GC-MS法对藿香的研究[J].中成药,2002,24(6):407
[17]徐春艳.气相色谱法测定黄连与肉桂配伍前后桂皮醛含量变化[J].药物分析杂志,2001,36(2):11~14
[18]粱永枢,刘军民.沉香药材挥发油成分的气象色谱-质朴联用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518
[19]刘春丽,刘满仓.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中药及植物药进展[J].分析化学,2000,28(5):631~643
[20]龙全江,江葳葳,熊健,等.高效液相色谱在中药研究应用中的新进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04)
[22]曹爱民,沙明,孟淑智,姜丽,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决明子中大黄酚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1997,(02)
[23]杨国红.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两种中成药中桂皮醛的含量[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4,(05)
[24]张文婷,何翱,陈浩.连翘的HPLC指纹谱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2,(05)
[25]周晓英,张立新,张良,等.红花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J].中成药,2002,(05)
[26]ParkMK,ParkJH.Chromatogr.A,1996,736:7778
[27]VanBreenmenRB,FongH.JAnalchem.1995,67:3985
[28]张丽艳,杨玉琴.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喜树果实中喜树碱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1997,(04)
[29]时淑华;何茶叶.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在中药监测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科版),2006,3(7):36
[30]王寅.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用于不同群居大青叶药材的鉴别[J].中草药,2003,31(2):547
[31]沈阳,庄峙厦,王小如.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分离测定不同种类甘草药材中甘草酸的含量[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S1)
[33],罗国安,王如骥,等.中药菟丝子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鉴别[J]药学学报,1997,(07).
[34]孙国祥,万月生,孙毓庆.射干的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研究[J].色谱,2004,(03)
[35]王实强,首弟武.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罂粟壳中生物碱的含量[J].色谱,1997,(05)
[36]丁原菊,陆玮洁,主沉浮,高建军,贾炯.毛细管电泳法对柴胡中柴胡皂甙a与d对映体的分离和测定[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05)
[37]金跃明,李峰.鹿鞭药材及伪品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别研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06)
[38]赵英华等.苋科6种种子类药材的蛋白电泳鉴别[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52~53
[39]孙晓荣等.4种鞭类中药蛋白电泳鉴别[J].中国中药杂志,1997,32(5):271
[40]李锋等羚羊及伪品的凝胶电泳鉴别[J].中草药,2001,22(5):454
[41]林岩香,王建勤.同功酶用于药用植物分类鉴别的技术原理与应用探讨[J].海峡药学,1995,(02)
[42]李大筠.巨蜥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分离和测定[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4)
[43]任文华;杨光;谷宇;赵祥伟.刺猬和三种游蛇科动物冬眠期和活动期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比较[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44]李桂兰.中药菘蓝过氧化物同工酶的测定[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04)
[45]于晶;陈君等.不同种源黄芩的过氧化物同工酶研究[J].中药材,2006,7(5)
[46]陈文强,邓百万,丁锐,吴三桥,李新生.天麻3种变型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