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茶叶)

茶树原产于川、滇、黔毗邻山区,这是多数专家学者的共识,贵州也是茶界所公认的茶树原产地之一。

黔茶有着悠久的栽培、加工传统,历史上久负盛名。

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茶之出黔中,生思州(即今贵州务川等)、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记载。

宋代文学家、大书法家黄庭坚也写道:“今往黔州,都濡月兔两饼,施州八香六饼”“味殊厚”。

明朝贵州的贡茶数量居全国第二。

乾隆五十五年“贵定雪芽”被钦定为贡茶。

“都匀毛尖茶”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1982年又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与国酒茅台比肩飘香。

茶产业作为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曾经对贵州经济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里,茶叶曾是我省仅次于烤烟、油菜的第三大经济作物,扮演过贵州出口创汇大宗产品的重要角色。

在这一时期内,国营茶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一路攀升,新产品得到大规模开发,最多时每年出口创汇300万美元以上,产品飘洋过海,远销欧洲、非洲。

第一章总论从产业发展战略来看,我国农业是为8亿农村居民提供就业、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最重要的产业,也是为城镇居民供应食物、为加工业提供原料的一项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产业。

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

多年来,传统出口农产品存在着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不高,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管理体制不适应以及受到进口农产品冲击等问题日显突出,茶叶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亦面临着同样的困难。

贵州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茶区之一,古夜郎的苗、布衣、仡佬等民族把茶视为“干劲汤”、“长生不老之妙药”。

长期以来,这里生产的“都匀毛尖”、“遵义毛风”、“湄江翠片”等成了茶叶故乡人民献给人类的座上佳茗,不仅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各项食品大奖,还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

贵州遵义作为全国乃至世界较大的茶叶市场、“西部茶海”,蜚声海内外,茶叶作为本地最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亦无庸置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茶业市场由于亚非发展中国家大量低成本红茶的冲击和东欧市场的萎缩,导致国内红茶出口量锐减,红茶生产较长期处于低谷徘徊。

与此同时,对人体健康和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各类绿茶受到国内外市场欢迎,加之其它名优茶、乌龙茶、普洱茶和各类茶食品、医药保健品的不断涌现,不仅使茶叶市场更加多元化,而且大大拓宽了茶叶综合利用的生产途径和市场领域,茶叶在二十一世纪将成为最具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产品。

为了充分发挥务川茶叶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茶业产业化发展,提升茶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打造务川茶产业知名品牌,为茶区农民致富奔小康做出实际贡献,特制订本规划。

全县辖10镇5乡113个行政村(居),总人口43.53万人,境内共生活着25个民族,其中以仡佬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6.5%。

务川历史悠久,建县于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务川县,设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因盛产丹砂而获得“丹砂古县”之誉称,古烽火台、汉墓群、悬棺、申佑祠、东升塔、罗峰书院、文昌阁等文物古迹见证着务川灿烂而辉煌的民族文化。

县内地质构造较复杂,地貌结构形式和种类多样。

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均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

构造形态一般以宽阔背斜与紧凑向斜相间组成箱状构造,背斜核部多由寒武系地层组成,除泥盆、石炭、侏罗、白垩系地层缺失外,其它地层均有分布。

地面起伏大,由西北、东南分别向中部洪渡河谷降低,海拔一般在650~1200米之间,最高点是浞水镇的笋子盖1743米,最低点是大坪区红丝乡洪渡河出口处——两河口325.3米,相对高差1417.7米。

地貌虽以中山、低山丘陵为主,但由西向东有明显差异。

西北部是由二叠系、三叠系灰岩组成的向斜高台地,群众称之为“高山平原”,海拔1200~1667米;由高台地向东至洪渡河,是由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灰岩组成的宽背斜,发育一带岩溶中山,海拔800米~1200米;中部由县城至丰乐发育一带向斜低山、丘陵、河谷,海拔460米~800米;东南部的丰乐河(洪渡河上游)以东,是由寒武系的白云岩组成的背斜中山,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

山脉走向成北北东向,最高峰—羊角脑,海拔1544米。

务川历史上是一个古老的产茶区,在陆羽的《茶经》中即有关务川茶叶记载,《太平寰宇记》有“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为土贡”的描述,黄庭坚在《煎茶赋》有“都濡高株”茶的记载,而张谦德的《茶经》及清代刘源长的《茶史》里都有“黔阳之都濡高枝”茶的说法,说明当时务川茶叶已经有名。

《贵州通志》和《续黔书》均载有“茶出婺川者,名高树茶”。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中国茶树栽培学》记载,1940年9月由中农所湄潭实验茶场叶知水在务川县老鹰山崖上调查发现十余棵高6米,干粗20厘米的野生乔木大叶茶;1941年秋由该场李联标作了湄潭、凤冈、德江、务川等黔北四县的茶树品种调查,在务川也发现了一棵高7米、叶长13.6厘米,叶宽7-8厘米的野生乔木大茶树。

近代研究务川大树茶为山茶科山茶属秃房茶系(CamelliagymnogynaWuchuan),这也证实务川是一老茶区。

但随着时代推移,务川茶业逐步衰退。

到2006年,务川茶园主要是黄都还有200亩左右,大多数都是地边茶,没有加工厂。

2007年开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进行新一轮茶叶开发,当年种植3136.99亩,2008年种植24509.09亩,2009年种植36000亩,合计63646.08亩(2010年计划发展新植茶园2.5万亩,则“十一五”已建茶园近9万亩,离10万亩规划相差1万亩)。

目前有贵州仡香茶业公司、高源春茶业有限公司进行茶叶产业化开发。

第二节自然气候特点位于黔北凹陷东侧的务川,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

由于地面起伏大,海拔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差异和小气候特点都十分明显。

海拔在800米以下的地区为中亚热带;海拔在900~1100米的地区,具有北亚热带特色;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区则具有某些南温带特色。

县城(县气象站)海拔660米,年均温15.5℃,年≥10℃积温4660.0℃,无霜期287天,年均降雨量1270毫米,年日照时数1001.5小时。

黄壤土类是县内主要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和微酸性反应,该类土总面积为1823992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5.5%,其中旱作土353218亩,占全县旱作土面积的55.6%,自然土1470704亩,占全县自然土面积的47.05%,而自然土在土壤酸碱度测定中其pH值最高6.8,最低4.6,处于4.5~6.5这一理想pH值范围的占测定面积的79.7%。

黄壤有机质23.60g/kg,速效氮43.66mg/kg,速效磷12.88mg/kg,速效钾150.33mg/kg。

毫无疑问,对照茶树气候区划指标,务川具有良好的宜茶生态气候资源。

此外,务川自然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48.17%,有西南第一草场的栗园草场,有被称为“活化石”的野银杏6000多株。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0万千瓦,可开发量36万千瓦。

境内三级油路纵贯南北,横跨东西。

北通重庆,可接长江,距重庆245公里;南出74公里接326国道,至遵义190公里,贵阳348公里;东达铜仁,进入湘鄂;西到正安、道真,出重庆。

全县通车里程已达2000公里。

规划中的黔北高速、务川至正安高速公路建成后,务川交通将更加便捷。

显然,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务川,茶产业的开发前景广阔。

第三节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起步阶段,认识不统一务川茶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对茶产业的没有统一的认识。

务川是新发展茶区,各级干部对务川的气候、土壤资源的适应状况和产品市场前景不甚了解,种植基地茶农对茶园种植、管理陌生,所以对茶产业发展的认识还难于统一。

三、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缺位从全国茶产业发展的经验看,培育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打造知名品牌,组建高效的管理团队,建立现代企业体制,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我县由于是新发展区域,2008年12月才组建了第一个茶叶企业,还为形成真正的龙头。

同样,也还没有茶叶品牌,更无知名品牌。

三、人才缺乏人才匮乏是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共通性的问题。

贵州茶叶内在品质一流,但由于人才缺乏,茶叶加工技术相对落后。

第三章“十二五”规划发展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第一节指导思想务川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龙头企业为着力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发挥优势、优化布局、整合资源、绿色生产、优质加工、打造品牌、富民强县,使茶产业成为茶农增收致富、促进务川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二节规划目标全县茶产业规划总目标是:到2015年,发展茶园10万亩,良种化率达到100%,无公害茶园占100%,有机茶园面积达到10%;年产干茶7800吨;实现茶叶总产值32400万元,带动全县2万户5万农民增收致富。

一、新建无公害茶园1万亩。

二、引进和培训茶叶生产、加工及管理技术人员,完善各级茶叶生产、加工管理人才队伍。

三、新建无公害茶叶加工厂10~20家,新建茶叶精制加工厂1家以上。

四、进行有机茶的开发与加工。

五、进一步健全人才队伍特别是营销人才的建设。

六、实施品牌开发战略,健全茶叶安全生产质量保证体系。

七、全面完成名优绿茶加工及营销体系,进一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使茶产业成为务川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使无公害茶园生产基地年加工优质绿茶7200吨,实现茶叶产值28800万元(平均单产80公斤/亩,平均售价40元/公斤)。

第四章产业发展重点根据遵义市在茶叶产业发展“抢抓机遇,扎实推进,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和本县茶叶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规划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各方面的工作:第一节筛选引进无性系茶树良种及良种苗木繁育推广茶树良种是茶叶生产的基础,世界各主要产茶国均注重无性系茶树良种的繁育和推广。

肯尼亚无性系茶树良种面积已实现100%,日本78.3%,印度30%,斯里兰卡55%。

据2006年的数据,我国平均无性系良种率已达33%,福建省最高已达95%,相邻的四川为45%,而贵州仅23%左右。

高产优质的茶树良种是建设现代化茶园的品种基础。

在品种选择与搭配上要突破传统的无序化的盲目种植,有计划地利用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品种,突出地方特色,并引进国内外良种进行比较试种,有目的地塑造产品特色。

针对务川自治县气候、海拔、土质等条件和主要生产高档名优绿茶的产品方向,在品种筛选引进时应该坚持以下几点:1、坚持引进适制高档优质绿茶的中小叶无性系茶树良种;2、实现早、中、晚品种搭配,避免品种单一带来的生产期集中,加工压力大的弊病,同时也防止大规模病虫害的发生;3、引进抗寒性较强的品种。

根据务川的自然条件和产品加工方向,引进的茶树良种为福鼎大白茶、名山白毫、特早213。

第二节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茶园种植上突出规模化优势,相对集中成片种植,便于统一管理和采摘,并注意生态保护和病虫害防治,通过茶林间种,形成隔离带,以培育优良的生态环境,改善小区域气候。

生态茶园是以茶树为主要物种,以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一种高效益的人工农业生态系统。

目前的研究表明生态茶园是一种以茶树为主体的多物种、多层次结构的生态系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内的光能利用率,改善茶园小气候;多物种根系广泛分布在土壤的各个层次,吸收土壤水分和营养的面宽,加速土壤水分、养分的物质循环;系统丰富的残落物同时增加土壤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生态茶园生物种类多、营养级多,能量流与物质流复杂,整个系统协调稳定,从而使天敌增加,病虫害减少。

因此,生态茶园是进行有机茶生产的最有效途径。

目前已建设的生态茶园如海南的茶园推广林-茶人工群落的种植模式,湖北、江西等省区茶园中种植乌柏、油桐;思茅地区澜沧惠民有果―茶、药-茶间作等。

务川境内生物种类繁多,有西南第一草场的栗园草场,有被称为“活化石”的野银杏6000多株,森林覆盖率达到48.17%。

在拟建茶叶生产基地的乡镇,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因此有着天然的生态资源优势。

在茶园建设过程中,根据实际生态环境条件,按照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两个类别进行生态茶园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基地建设。

一、适宜的坡度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水肥资源较差,给茶园肥培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也很难进行机械化作业,茶叶产量低、持嫩性差,茶叶品质差,茶农辛劳程度与报酬不成比例,不利于农民增收;且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茶树老化快,生长慢,投资回报率低,有相当的风险。

茶园规划在坡度25度以下的山地或丘陵地。

二、集中成片,连片规模一般不低于200亩新建茶园优先设在生态条件好、土壤肥沃、排灌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方,严格按照高效、优质、高产的原则,规划布局一批标准化良种茶园,并且从长远出发,真正实现“良种良法”,做到合理布局,优化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合理布置行道树、遮荫树、防护林和一些生态经济果树林木,强化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实行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直接进行有机茶园管理和认证。

此外,茶园交通和灌溉是茶园建设的重点,关系到茶园管理、鲜叶运输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及时灌溉、施肥和运送鲜叶,才能保证加工的时效性,从而保证茶叶品质。

三、务川茶叶生产基地规划区域对拟建设区域的土壤样品送检,对土壤pH、控制的重金属元素及砷等进行分析,根据“务川自治县茶园规划土样检测分析汇总表”的分析结果,根据“NY5020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5199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对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生产基地规划如下: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浞水镇、分水乡、蕉坝乡、红丝乡、涪洋镇、都濡镇、黄都镇、丰乐镇。

在茶园的建设及生产管理中,按照《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5018)的要求进行。

四、生态茶园建设种植规格的确定应考虑茶园所在地的生态条件、管理水平及茶树品种的裁培要求,务川茶区茶树种植规格宜用实践证明个体群体兼顾,成园速度适中的“双行双株错窝”的种植方式:大行距1.5—1.7m,小行距0.40m,丛距0.33m,亩植5000株左右。

在茶园主干道种植行道树:如杨梅、桂花、杉木、银杏等,这些也可以作为有机茶园与无公害茶园或其他农作区的屏障树种种植。

在幼龄茶园阶段,茶园大行间可间种花生、黄豆等作物,既可固氮作为绿肥,也可以减少除草压力及水土流失。

第三节茶叶加工体系建设及生产标准化、规范化一、以高档名优绿茶为主要产品生产方向世界茶叶市场曾经是红茶的天下,红绿茶比例为9:1。

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对红碎茶的需求量减少,印度、肯尼亚及斯里兰卡等国红碎茶的品质比我国红碎茶品质好,我国红碎茶出口量锐减。

但近10年来,由于绿茶和特种绿茶中儿茶素等成分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及预防糖尿病、癌症等功能保健作用进一步为医学界所证实,美、欧、俄等饮红茶国家有逐步改饮绿茶之趋势,近10年来,这些国家的绿茶进口量逐年增加。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也是世界茶叶出口大国。

2007年茶园面积达到161.3万公顷,茶叶产量达到116.5万吨,出口28.9万吨,其中绿茶出口22.4万吨,排名世界产销前列。

我国是传统的绿茶消费国,绿茶占整个消费量的70%以上,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的消费趋势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中高档茶叶,特别是特种绿茶的名茶消费逐年增加。

统计表明,2003年全国名优茶产量增加12%。

其中名优绿茶占90%。

因此,茶叶消费势必还有一个较大的增长。

2007年全国茶叶总产量116.5万吨中名优绿茶产量43.5万吨,名优茶产值越240亿元。

因此,产品主要以高档名优绿茶的生产、加工及营销。

二、规模化、标准化的茶叶加工我国制定了多个茶叶产品标准、卫生标准及方法标准的国家标准。

为了组织和促进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开发,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食品质量,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于1992年11月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农业部于2001年提出了通过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启动实施“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于2001年颁布了首批无公害农产品农业行业标准,其中包括“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和“无公害食品:茶叶”等标准。

这标志着我国绿色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步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它将有力地推动茶叶生产的发展。

三、先进的加工工艺与设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实现产品加工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实现良种化和采摘机械化以后,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茶叶品质优劣则取决于加工工艺和装备的现代化、标准化。

针对本县茶叶生产的现状,在进行茶园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抓好主要产区具有一定规模茶叶初制加工厂的建设和茶叶精制加工厂的建设。

在重点产茶乡镇建立由茶农经济合作组织联办、私营企业等的大、中型初制厂(100吨-500吨)20-30个,满足全县茶叶初加工的需求,保证鲜叶及时加工、不积压、不损伤、不红变。

在都濡镇建设茶叶精制加工厂1~2个。

在建设时按照无公害茶叶、有机茶加工厂建设要求进行,并进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论证。

在加工过程中,应该实施标准化加工:1、积极引导加工企业进行无公害食品茶叶、有机茶加工及产品认证;ISO9000管理体系认证;2、根据企业产品质量特征和设计的加工工艺并进行工艺参数优化,制订相应产品加工技术规程,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在加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执行,使得产品质量高、稳定,与设计的品质特征符合,充分发挥原料的优势。

第四节培育龙头企业,推进茶叶产业化我国茶业是以一种传统农业模式经营的重要行业,以前及目前很多地方仍然主要以农户为单位种茶、采茶,作坊式传统工艺加工,分散精制和销售。

但由于茶业生产又具有专业分工明确,技术性强的特点,因而构成其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独特经营模式。

创新茶叶生产组织形式,培育和扶持全球化经营主体。

以基地化,规模化,龙头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以下形式的生产组织:茶叶加工或营销企业是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带头羊,又是开拓市场的先锋,担负着打造品牌、稳定品质、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组建国内外市场网络的纽带和桥梁的重任;通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茶业产业化水平,创新茶叶生产组织形式,克服茶叶生产以农户为主体,规模小,难以直接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的被动局面。

做强龙头企业,必须着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通过提高质量创立品牌,通过品牌宣传开拓市场。

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倾力支持,培育龙头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和提供服务,保证产业化的顺利实施。

目前务川茶叶企业还在起步阶段,通过政府引导、面向市场、自愿联合、利益均沾、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与途径培育务川茶叶企业和“龙头”企业,使不同的茶叶企业和品牌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引进大公司、大企业来务川投资,进行茶叶产业化开发,建设茶叶加工厂,进行产品的加工与营销;培育本地企业参与到茶叶产业化开发中来;通过做大、做强茶产业,做特、做亮品牌,促进务川茶产业持续健康协调向前发展。

为了使企业与农民结成真心的利益共同体,生产基地建设应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形成“准一体化”模式。

即:一、龙头企业+茶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茶农协会)+茶农二、龙头企业+茶叶初加工厂(民营或股份制或个体加工业主)。

THE END
1.茶学知识研讨发言稿范文大家好!我是茶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茶学知识的研讨。茶,作为中国传统的饮品,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而作为茶学专业的学生,我对茶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和茶道礼仪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茶学知识,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对茶https://www.wujiajia.com/fanwen/755835.html
2.茶文化探究揭秘传统与现代茶艺的学术研究茶文化探究:揭秘传统与现代茶艺的学术研究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连接人们心灵、交流文化、展现艺术与智慧的一种媒介。它跨越时空,不仅影响了东亚地区,也渗透到世界各地的生活习惯之中。关于茶,可以分享的知识丰富多彩,从植物学、农业到哲学思想,再到美学审美,每一方面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https://www.gztep.com/cha-ye-gong-xiao-zuo-yong/895719.html
3.绿茶实训体会:绿茶加工实训报告:橡饭菁羹绿茶实训体会:绿茶加工实训报告 一、引言 在茶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绿茶作为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不仅因其独特的清香与健康功效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也成为了许多茶叶爱好者和从业者深入研究的对象。笔者有幸参与了一次绿茶加工实训活动,亲身体验了从鲜叶采摘到成品绿茶的整个加工过程。通过这次实训,不仅增长了对绿茶加https://www.yeeper-dairy.com/about/china.html?wap=View&a=index&aid=427910
4.茶文化研究报告:探索中国传统茶道的魅力与演变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作为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哲学内涵。本报告将以探索中国传统茶道的魅力与演变为中心,从历史背景、仪式流程、礼仪规范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历史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之一。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种植和饮用茶叶,并逐渐形成了独特而https://www.coffee.cn/tea/post/135096.html
5.院茶叶所在茶树主要品质成分茶氨酸合成的调控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核心提示:近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树生态栽培研究团队在茶树主要品质成分茶氨酸的合成调控分子机制方面取得进展。……(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近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树生态栽培研究团队在茶树主要品质成分茶氨酸的合成调控分子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Gibberellin promotes theanine synthesis by relieving th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IBNEB20514EAHV.html
6.农科院茶叶研究所2017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结题报告提交工作已开始,请各项目负责人于2019年12月31日前完成结题报告的提交工作。请自行装订结题报告和附件(请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明书、奖励证书或专利证书复印件,论文要求论文封面、目录及论文内容复印件,论著要求首页及目录的复印件等相关材料),一式两份寄往: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http://www.yntri.com.cn/view/front.article.articleView/48453/29/598.html
7.字茶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发展报告研究生二年级.docx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模板范文1500字茶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发展报告研究生二年级.docx,第第 PAGE 2 页共 NUMPAGES 10 页第第 PAGE 1 页共 NUMPAGES 10 页 (此处更换为自己学校的LOGO) 茶学子的AI之路:从茶香到数据智能的跨界之旅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报告 (教育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125/7011130145006011.shtm
8.立项报告范文10篇(全文)学习相关理论、进行开题论证、举办专题研讨、实验课研究等 ——第二阶段(2015年5月1日——2015年11月30日)撰写专题论文、进行中期汇报、优秀课展示、总结游戏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等 2.成果总结阶段(2015年12月1日——2016年1月10日) ——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邀请专家进行结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2ldmwyn.html
9.茶产业品牌建设及发展调研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也重点部署我国茶产业作为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8517.htm
10.2024年度云南省茶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指南通知公告云南省2、研究基金由实验室统一管理。经费使用不得违反财务制度。经费执行采用报账制,不拨款。 五、课题及成果管理 1、资助课题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填写课题结题报告,并在三个月内向实验室报送开放基金资助项目总结报告,以及学术论文复印件及相关学术资料,课题工作中的原始资料复印件,档案及目录等。 https://www.yaas.org.cn/tzgg/202407/20240703_115678.html
11.华中农业大学数理化基础理科优化布局调整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738.shtm7月13日上午华中农业大学在逸夫楼A109报告厅召开数理化基础理科优化布局调整会宣布学校数理化基础理科优化调整校领导高翅、李召虎、王从严、青平、杨少波出席会议会议由副校长杨少波主持 会https://wiki.antpedia.com/article-3003179-30
12.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林学与茶学系导师介绍:徐永荣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4.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 5.获得的教学表彰/ 奖励 科研情况 1.近年来承担的主要学术研究课题(只填5项) 2.近5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天津滨海盐渍土上几种植物的热值和元素含量及其相关性 生态学报2003,23(3)(第一作者) http://www.chinakaoyan.com/graduate/info/nid/85089/schoolID/603.shtml
13.民进长沙市委会主委李平带队开展主课题调研多党合作随后,课题组成员赴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进行了走访,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武涛陪同课题组参观了农业农村部园艺作物基因资源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介绍了近年来学院的主要创新研究成果。 最后,课题组赴湖南农业大学行政楼召开调研座谈会,座谈会由市委会秘书长兰德泉主持。会上,课题执笔人王佩之就调研https://www.hewang.gov.cn/mzdhwdp/18154.html
14.云南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临沧分院经营范围工程勘察专业类(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工程测量),地热水资源评价、开采施工;云南省行政辖区范围内各级土地规范编制,土地规划调整、修改、土地专项规划及课题研究技术咨询等服务;土地勘测定界,日常地籍变更调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规划设计及预算编制、工程测量、地籍测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单位水平评价。https://www.qixin.com/company/7f68efa2-b8b3-4457-9c3b-aa7e82c979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