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研究情境、核心概念、研究指向呢比如在“人教版第二学段语文教材中“资料袋”的运用策略研究”这个研究课题中,“人教版第二学段语文教材”属于研究情境,“资料袋”属于核心概念,“运用策略”属于研究指向。很多时候,这三个要素在题目中是可以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的,如果从核心概念出现的位置为参照,通常题目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核心概念出现在研究情境和研究指向中间,像“人教版第二学段语文教材中“资料袋”的运用策略研究”就属于这类题目。二是核心概念出现在研究情境和研究指向的前面,像“非连续性文本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研究”“微电影:小学习作教学有效指导策略研究”就属于这类题目。在这里“非连续性文本、微电影”均属于核心概念。
研究之初,研究者一定要多多锤炼自己的课题,在锤炼课题表述中将自己的课题研究思路梳理清楚。在这个锤炼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情境要具体
第二,核心概念要清晰
锤炼核心概念是锤炼题目的关键所在,一般情况可以从“核心概念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微观化,是否具有新颖性”三个维度出发进行锤炼,从而把标题中的核心概念写清晰。
微观化。核心概念走向微观化也是课题表述把握的另一个重点。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用一些很大的概念来描述核心概念,比如“小学高段略读课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载体研究”中的“自主学习”就是一个很通用、很广泛的概念,面对这样的核心概念,我们往往会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束手无策,觉得到处都是研究点,但一细想有觉得不知从何处起头。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关键是“自主学习”这个核心概念太泛,我们需要沿着这个核心概念继续思考,寻找到一个比“自主学习”更微观的概念,在那次谈话中,我在不断追踪中认识到研究者主要想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答来促进学生完成略读课文的学习,因此,我和她说可不可以把题目改成“问题链:小学高段学生自主学习略读课文的载体研究”,这样一改,虽然研究的依然是“自主学习”,但核心概念细小了,操作就容易了。
第三,研究指向要明确
在课题研究中,如果研究指向选择的好也能让研究成果凸显独有的价值。比如现在大家一谈教学就想到策略、方法研究,但很少有一线的教师从“评价”的维度来谈教学,如果你能着眼冷门的指向开展一些研究,其成果就重新焕发生命力了。再如,现在教师一谈教学就避开“教学常规”的研究话题,但如果你能研究研究“自主学习课堂”“伙伴学习课堂”的一些教学常规,它又能成为吸引人家眼球的制胜法宝了。我就曾经研究过这种类似的课题,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反馈这一教学常规往往会制约课堂交流的效果,因此我着眼反馈这一常规展开研究,提出了“可视反馈”,并对其操作要求做了说明,该论文获得了杭州市小学科学论文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