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最早的记载出现在西汉蜀地。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研究了茶的药理,将“荈”作为茶的专用字。扬雄在《方言》中对茶进行了专门的解释“蜀西南人谓荼曰蔎”。王褒《僮约》中记载“烹荼尽具”。西汉时期茶主要作为药用,此时茶为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仅限于王公贵族。三国《广雅》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这个时期茶叶开始作为药膳食用。西晋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两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动乱,文人无以匡世,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初为饮宴,后改为品茗论道。饮茶的风尚形成,逐渐由南向北、自上而下地普及。
六博汉画像砖(对博饮茶)
唐代茶文化走向兴盛,逐渐形成为国饮。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被称为天下第一茶画,是存世年代最久远的唐人煮茶、司茶场景的画作。封演《封氏闻见记》中描述“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代先把茶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盛出喝下去,谓之“吃茶”。《旧唐书·李玉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以前寺庙多种茶,茶圣陆羽编写了茶学千古巨著《茶经》,从茶之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等十篇对茶事进行了详细论述,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茶经》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做精行俭德、自我修养、锻炼志向的方法。大禅师赵州和尚从谂嗜茶,常说的一句禅语就是“吃茶去”。“吃茶去”使众生妄念顿息,明心见性,有包含知行合一的大道理,自古禅茶便一味。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成为千古茶歌绝唱。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
龙凤图案
点茶工具
元朝统一天下后,制度与文化上近取金宋,远法汉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也被蒙古人所继承并发展创新,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元代茶文化。元代的茶与茶具从宋人的奢华雅致转变为返璞归真、删繁就简。饮茶逐渐减少了对香料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具有蒙古特色的酥油、炒米等,并出现了以花果入茶的饮茶习俗。元代宫廷虽仍以团饼为主,但饮用散茶和用沸水直接冲泡的方式开始在贵族阶层流行。汉族阶层文人受排挤,常常通过喝茶、做散曲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喝茶更多的体现了清高的气节。
明代朱元璋为了减轻茶农负担,下诏'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罢造龙团改造散茶,以芽茶冲泡,开千古茗饮之宗。冲泡方法简单明了,尽茶之真味,饮茶融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郑和七下西洋,将茶叶传播到世界。明代的饮茶步骤虽简单,但文人雅士对饮茶环境的追求更高了。文人雅士经常在清幽之处,山水林木之间组织茶会。茶会人数或多或少,“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便是明代人饮茶的情趣。茶会时还喜欢作画,明代以茶事为主题的绘画非常多,如沈周的《会茗图》、《醉茗图》,仇英的《试茶图》、《陆羽烹茶图》,陈洪绶的《品茶图》等。明代散茶以绿茶为主,种类丰富,有虎丘、罗界、天池、松萝、龙井、雁荡、武夷、日铸等。明代的茶以青翠为胜,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明代泡茶器具以茶壶、茶杯、茶碗为主。正德年间进士吴颐山的书童龚春在金山寺陪读时,仿照树瘿的样子制作了中国第一把紫砂壶-龚春壶,后称供春壶。紫砂制作快速发展,涌现了时大彬、徐友泉、惠孟臣的制砂名家。紫砂壶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泡茶方式。
明时大彬紫砂壶
清代饮茶习俗基本上是明代的延续和发展,传统的六大茶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已全部形成,茶叶的内销及外销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各地茶楼林立,民间喝茶更加普遍,饮茶深入人们生活,走向世俗化。清代制瓷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种类丰富的瓷器茶具。嘉庆皇帝多次在茶壶上题写御诗。除陶瓷、金属茶具外,竹、木、牙、角等各种茶具创新发展。清代饮茶方式更加丰富多样,蒙古、藏族等边区喜欢奶茶、酥油茶。闽、粤潮汕一带则善饮功夫茶。喝功夫茶有专门的茶具,称之为“潮汕四宝”,有朱泥炉、玉书煨、孟臣罐、若琛瓯。中国茶叶和瓷器自17世纪初开始大量销往欧美,饮茶真正走向全世界。
清嘉庆绿地洋彩开光御制诗文茶壶
工夫茶四宝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文化走向稳定发展之路。现在茶叶与茶具种类数不胜数。茶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茶文化与健康、养生等融合,饮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茶艺表演、茶道学习、茶叶品鉴等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赵朴初先生有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其实学习再多的茶文化,不如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