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资源文化
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就是作为旅游资源,而且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旅游资源就构成不了现代旅游活动。旅游文化的吸引力关键在于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文化直接的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作为客体文化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作为旅游文化的依托,最能起到文化对旅游者的诱导作用,也是目的地文化与客源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内容。
1.2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相互影响
如果离开了旅游文化的指导,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就会偏离名族化的方向,从而失去了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就会失去生命力和竞争力。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对旅游文化的形成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它甚至关系着旅游文化的整体内涵。旅游活动的普及和产生,一方面受到旅游资源的吸引和激发,另一方面在于人类追求自由生命表现的内驱力的作用,再加上旅游资源所具有的魅力调动和激发了人们旅游的欲望和动机,最终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2.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两者之间的区别
2.1概念内涵不同
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揭示了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从文化方面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以旅游容体、主体、介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所以,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研究范围既涉及旅游者自身的兴趣爱好、文化素养等旅游主体文化领域;也涉及人文景观文化和自然景观文化的旅游客体文化领域;还涉及旅游业的管理文化,教育文化等旅游介体文化。无论哪种说法,都可以看出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的不同,超出了旅游资源文化的范畴。
2.2表现形式不同
旅游资源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是在旅游中,通过服务与被服务以及旅游过程本身体现出来的,是主体和客体融合所产生的文化。而旅游资源文化却是一种静态文化,是在特定的区域表现出来的一种资源文化,体现地方特色,有地域差异性。
2.3研究目的不同
3.结语
【参考文献】
[1]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37.
[2]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6.
[3]张国洪.旅游文化学:研究选位与学科框架[J].旅游学刊,1999,基础理论与旅游教育专刊:20-23.
[4]喻学才.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J].江汉论坛,1996,(12):74-76.
[5]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38-41.
[6]姜红莹.张家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开发初探[J].旅游经济,2006,(6):145-146.
[7]马锐.对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探讨[J].兰州学刊,2005,(6):231-233.
【关键词】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家乡饮食
说到旅游就不得不提及饮食,现代的旅游业与饮食是分不开的,在游览美景的同时享受美味,已经越来越受到欢迎。但是旅游与饮食又离不开文化,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现代人物质水平的调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修养,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很好的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氛围的方式。
一,文化与饮食。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因此也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
四,饮食与旅游的巧妙结合。一个大的体现就是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将民俗融入餐饮当中,开发民族特色旅游,让游客在欣赏不同民俗时品尝各个民族风味的菜肴。饮食与旅游又体现出浓浓的文化特色。一些地方名菜小吃往往借鉴一些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开发出创新菜肴,让游客边听故事、边品美味,边思意蕴,使游客乐在其中。一些企业开发饮食文化旅游。适时有目标性的推广,以举办佳肴品尝游、药膳保健游、民族风味美食节等多种方式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活动。同时还有一些旅游业的商家利用古今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即从特色菜品、旅游线路、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建筑设施等多个角度进行旅游开发;建立特色饮食中心、饮食文化展示馆,举办美食文化节,与其他节日形成互动,进行连锁经营等旅游形式。这些都是饮食与旅游巧妙结合的典型例子。
五,对家乡的饮食与旅游相结合作分析。我的家乡在张掖,是河西走廊上的一个小城市。有着悠久历史,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张掖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丽的山川,淳朴的民风,构成了独具西部特色的绚丽画卷。张掖饮食以面食为主,兼吃大米、黄米、小米。仅以面食而论,即有拉条子、揪片子、炮杖子、鸡肠子、搓鱼子、糍耳子、香头子、小饭、面蛋子、油饼子、烧壳子、喜馍馍酿皮子、臊面、糊饽、粉皮面筋等十余种。与当地特有的湿地景色,丹霞地貌相结合别有一番风味,独具特色的要数马蹄寺旅游景区,人们在游玩的同时还可以品味到特色的美食,那里居住着一个特别的少数民族——裕固族,在游赏独特风景的时候,品味裕固族手抓羊肉,酥油奶茶,再喝上一杯特色的青稞酒,确是一种享受。家乡的旅游胜地很多与具有特色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南开大学出版社,
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文化;课程教学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十六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目标。”高职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根据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提高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是当务之急。
一、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意义
旅游作为一项文化型的经济事业和经济型的文化事业,它的生命是特色,特色的旅游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减少旅游竞争中的可比性,才具有生命力。旅游的特色是文化。明确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意义非常重要。
1.旅游文化课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要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头,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旅游人才素质提高的根本。旅游文化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对提高文化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旅游文化课程肩负着旅游人才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任务。旅游文化犹如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并在不断地发展,学生要在很少的课时内掌握旅游文化的本质、规律,并自如地用于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各旅游岗位,就要十分重视旅游文化课程学习,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打下基础。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为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作出贡献。
2.旅游文化课教学是为旅游经济服务的需要
二、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
由于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使人们在把握时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在旅游实践中,“在中国旅游离不开历史”的观念深入人心,更加大了其难度。所以,学术界存在着将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混为一谈,将历史文化的内涵等同于旅游文化来表述,在教学方面将旅游文化课讲成历史文化课的现象。其实,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是一对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但是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追求的目的与社会功能不同,旅游文化研究的目的是在于发掘其表现形式及其个性意义,更着重从主观审美角度来扩展它的价值,张扬其能激起旅游动机的价值,其经济的目的性更大。同时,旅游文化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塑造出一个新的旅游资源。区别旅游文化,能使我们的旅游研究、教学和实践都不再停留在表面层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了解旅游人文资源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旅游资源的可塑造性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三、围绕职业能力、项目化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整合旅游文化课程的内容体系,实现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改革的优化
2.以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旅游文化主题模块的教学内容如:“历史与民俗宗教”、“旅游与古代建筑”等需要形象化教学,只凭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旅游文化教学中,恰当、巧妙、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卓有成效的。因为旅游文化教学的内容,往往是学生没见过也想象不到的文化现象,如果借助于电教手段,用图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地在屏幕上展示出来,使得原本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掌握。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播放教学VCD、用展示台呈现图片资料、互联网链接等多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可使抽象的概念例证化、具体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北京的四合院等传统民居文化,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有的从没见过,仅凭口头讲述,学生会觉得特别难以理解,如果通过直观的图像演示,形象地介绍北京民居的特点,学生立马能理解。因此,旅游文化教学中应用教学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和基于网络的多媒体互动教学,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旅游文化学习课堂。
关键词: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那么为什么两种不同颜色的文明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可以从地理环境方面作为切入点来看,“对一个民族而言一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并强加给他们某些限制,而这种受限制的生活方式又影响了他们的精神和文化”[2](P30)。黄色的大陆文化是以务农立身安命,蓝色的海洋文化是以冒险经商求富,这是由他们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内陆外海”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荒原,东面、南面是浩瀚的大海,西边是阿尔泰山及沙漠戈壁,西南处是喜马拉雅山。沧海茫洋与高山大漠形成包围华夏的特殊地理环境,再加上黄河传流而形成丰腴的土地及古代那里十分丰富的植被,不似今日干旱枯燥,当时气候与现在也有差异,较现在温暖而湿润,形成了悠久的农业文明。黄土、黄河及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古文化的起源,所以中国文化又被称为黄色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是位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所以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后来的西方文化。古希腊是一个半岛,它的陆地部分由一系列小山脉组成,这些山脉属于巴尔干中部主脉的支脉,并将希腊切割成独立的部分,而巴尔干主脉将希腊大陆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西部岩石凌厉、满目荒凉、交通不便,而在东部则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海岸线,有许多天然港湾依傍着东地中海域的爱琴海。也就是古希腊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文化是以海洋为依托的。由于没有丰沃的土地,古希腊人民是靠海洋为生的,所以西方文化又称为蓝色文化。
其次,在观念意识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践观念。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是儒家哲学,它的特点是重现实和人情,重行动和功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国人的实践性或现实性。但这种实践性表现较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和政治观念上,较少体现在科学精神上。在科学上,中国人玄想较多,试验较少。而西方人什么都要求你拿出试验数据来,即便是社会科学也不例外。
二是守纪观念。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自己的纪律、制度和规章,要求人们服从和遵守。但各国的文化观念和体制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守纪观念的不同。例如,进剧场看戏,西方人最能约束自己,如同进教堂那般虔诚;而到学校课堂上课,他们却显得很放松和随便。反之,中国人进课堂如同进佛堂,恭恭敬敬、老老实实地听课作功课;而现今有些中国人到剧场中,就无所顾忌,大声吆喝。
三是人情观念。一般说来,历来以讲人伦道德和孝敬忠义为重的中国,人情味要比讲物质利益和以法为重的西方更深厚浓郁。中国人对较为亲近的人,例如父母、子女、兄妹、亲戚、朋友、同学、同乡、同事以及有各种利益关系的人,人情味浓厚关系密切。
西方人则与此不同,或者说是基本相反。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西方人父子、夫妻、朋友间如何在经济上斤斤计较。
二、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进;智者乐,仁者寿。”这句话正好说出了由大海所淘养出来的西方人和由大地所哺育出来的中国人之间的不同。体现在旅游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旅游文化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建立在一般文化的基础之上”[3](P16)。正是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孕育出了不同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中最突出的差异是审美观上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审美观分为精神性体验和物质性体验两种”
[4](P7)。旅游文化也可以分为精神性体验文化和物质性体验文化,前者指一般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因素,后者指自然山水、园林、建筑、工艺、烹饪等因素,相对而言,旅游文化较多涉及的是物质体验文化与精神性体验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的园林强调的是“虽由仁作,宛如天成”。人工模仿天然物制作,要使人分不清哪是天然,哪是人工,使之浑然一体。同样在审美中,则讲听曲、小游、闲谈一并构成古代园林的组成部分,这是让人们体验一种轻歌曼舞与林木婆娑相融合的人间仙境生活。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往往将精神性和物质性截然分开。一类是人工的公园、庭园、娱乐场,另一类是纯自然的森林公园、动物园。
再如建筑、宫殿和一些博物馆,突出的要么是纯精神审美性的绘画和雕塑,要么是物质性较强的精美工艺,较少将它们混放在一起。
正因为有这样不同的审美对象,因此也就造就不同素养、不同心态的审美者。由于中国旅游审美对象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因此就需要游览者具有综合的文化修养,知晓琴棋书画、了解掌故历史、懂得词曲游记,那才能真正游出水平和领悟各种各样的美。西方人一般不是这样,他们玩是玩、游是游、学是学、识是识,不要求互相融合和渗透,共同在旅游中发挥作用。相反,中国人是将玩与学紧密结合起来的,就连很简单的一次春游、秋游或游园活动也不例外。
三、结束语。
在简单比较了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之后,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整个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黄色文化和蓝色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观,但它们之中有一些人类审美观的共性,那就是人们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追求。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要寻找差异,去体验不同文化带来的奇特风情。正是由于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中华民族的特色旅游文化,让更多的西方人去感受并喜爱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潘吉星。中国古代的社会与科学[A]。李约瑟文集[C]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刘红星。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关键词: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经济
一、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
1.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带动旅游经济增长。
旅游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它所代表的是经济形势。国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支持,一旦缺少了旅游业就会将民族传统文化丢失,失去最原始特色与文化,但伴随着旅游业的诞生,民族文明也会出现。对于文化来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读,首先,从广义角度讲,所谓的文化就是指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而从狭义角度讲,就是指精神文化,所体现的内容也是文化本质。现阶段,人们所说的旅游就是为了开拓视野,超越发展空间,试图通过旅游找到心灵的慰藉,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与改善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与审美需求。而旅游经济也与其他经济并不相同,它所表现的是文化与经济的相结合的文化经济,将旅游文化进行创新活动,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现代旅游经济重点内容。但是旅游文化并不是将旅游和文化加在一起,它所代表的是全新概念,不仅有物质文明的参与还有精神文明的加入。只有吸引人的旅游文化才能让更多人走进该地,也就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增长。
2.旅游文化创新是旅游经济发展重要方式。
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导,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旅游文化创新以后,旅游业也会有新的发展契机,带动旅游经济发展。通过创新旅游文化增加旅游经济也经成为世界各国旅游业最常用的方式,现代旅游比较注重国家经济增长,它将民族文化作为发展此基础,依托独特资源逐渐发展旅游文化。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发展主要方向,旅游文化创新主要是合理配置与优化文化资源,并将自身优势全部发挥出来,以此彰显竞争优势。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就是将传统文化展现出来,吸引更多人到此观光游览。尤其是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下大量民俗文化,引起了很多中外游人的兴趣,也正是在这种风俗的影响下,使得很多人开始将旅游活动变为了一种商贸活动,通过发展旅游业既要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又要获得文化效益,可见旅游文化创新已经成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1.将人融入到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
人是民俗风情的创造者,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离不开人的参与,无论是人的素质还是风度仪态都会影响到旅游业发展,当游人进入到旅游地以后,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与人交谈就能了解旅游地形象与风俗习惯,同时,旅游者的素质也将影响到旅游地建设情况与管理情况。要增强我国旅游竞争能力,就要在创新旅游文化中注重人的创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向世界宣传我国旅游业形象,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我国旅游。如提高旅游地与游客的素质,礼貌待人,严惩不文明用语或行为,减少负面新闻的出现,促进旅游地与游客之间的融合。
2.将本土文化应用到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
现代人旅游更多的追求的本土文化,现阶段,无论是哪个城市都是千城一面,所到之处看见的都是高楼大厦,人车交替,从这一城市转变到另一城市无非是地名换了而已,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的是本土文化,希望在旅游中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感受,给自己带来新鲜感。因此,创新旅游文化时一定要将本土文化融入其中,展现本土特点。如对于四川省来说,在旅游文化创新发展中对本土文化应用得就很好,将武侯祠作为旅游景点,向各国人民展现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到安哈彝族村寨旅游能够与当地彝族人进行互动,穿戴民族服装,共同唱歌,参加篝火晚会,并为游客提供民居,让游客不必再住在宾馆中,给游客带来最真实的本土文化,同时,只要游客愿意还可以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劳作,自己种植蔬菜,品味原汁原味的生活,此外,在游客离开时,当地居民还会送上本地区最真挚的祝福,让游客最开始就能深切的感受到这种“非凡”待遇。将旅游文化与本土文化连接在一起,可以保证文化永远传承下去,这些文化都是我国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业长久发展,吸引更多人走进我国开始旅途。
3.注重旅游经济文化的融入。
发展旅游业一是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二是为了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应注重经济文化的融入。通过研究得知,旅游经济文化与人类文化发展有直接关系,两者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文化越落后,那么旅游文化也就越落后,同时旅游文化范围也会随之缩小,相反,文化越进步,旅游文化也会随之越发达。以四川省九寨沟为例,该地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地域文化也十分丰富,在我国以汉族人为主,所面对的人群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民族文化基本一致,没有任何差别,而九寨沟却与之相反,在这一地带有九个藏族村落,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人明显不同,尤其是那里还拥有最原始的景观,河水十分清洁,适于饮用,这些在现代人生活中已经并不常见,也正是由于其自身条件的优越性,并不需要可以宣传,去过的游人自发向外界宣传了九寨沟,使得九寨沟有了今天的成就,因此,要发展旅游业就要注重经济文化的融入,以此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4.将商旅应用到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开发中。
三、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旅游文化的合理开发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但要创新旅游文化就要注重与当地本土文化的结合,提高人口素质,给旅游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尤其是要带来原生态感受。四川省旅游资源丰富,不仅风景秀丽,人们也十分热情,悠久文化也很多,都江堰等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也就吸引了更多人愿意参与到旅游中。因此,四川省政府与旅游企业应抓住这一要点,开发旅游资源,以此吸引更多人来到四川旅游,带动四川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可以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1]石晓峰.中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西大学,2011.
[2]马静.旅游者跨文化旅游行为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3]冯卫英.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4]杨皓亮.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对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5]王良艳.九寨沟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