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概况:拓展与深化

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典茶文化正式形成,茶文化研究也由此进入学术视野。但长期以来,古人对于茶文化的探讨多停留在描述或叙写层次,或者仅限于对茶史资料的摘录、汇编,缺乏学术层面的探索,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民国至改革开放以前,学界对于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茶学(茶的自然科学)和茶业学(茶的社会科学)领域,仅有零星的涉及茶史和《茶经》研究以及茶文献资料挖掘与汇编方面的茶文化成果出现。现代意义上的茶文化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至90年代是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的起步期和奠基期,学术界围绕茶史、茶文化基础概念与内涵、茶艺与茶道、陆羽及其《茶经》、茶文献资料、茶馆茶具、茶文学与茶艺术、宗教茶文化等茶文化的基本范畴展开探讨和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论文论著成果,同时中国茶文化界还出现了自觉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的实践,为中国茶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茶文化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茶文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概括而言,当前中国茶文化研究主要包括四股力量:

(二)茶文化学术组织机构不断增多

茶文化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载体,其精神内涵与当代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高度契合,具有开放性、社会性、时代性、布播性、普世性等特征,能够起到养生修性、怡情悦志、净化心灵、丰富精神世界、美化生活、提升思想境界等作用。因此,研究和普及推广中国茶文化,在培养健全人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文化中国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大潮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茶文化正逐步走进高校、中小学、社区、机关等场所。而一些高校也开设有茶文化通识教育课程或选修课程,尤其是高校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中文、食品等专业往往还开设有茶文化或茶艺必修课,甚至还设有茶文化专业方向,例如浙江农林大学就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设茶文化方向。部分具有研究实力和热情的高校还设立了茶文化学术研究机构,例如茶道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茶道与艺术研究所(清华大学)、茶道心理学研究所(北京大学)、茶文化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茶文化研究所(华东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等)、茶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院(贵州民族大学)、茶马古道研究院(内蒙古茶马古道文化研究院、普洱茶马古道研究院等)、万里茶道研究院(湖北大学)和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等,为茶文化学术研究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茶文化学术组织团体是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中坚力量。新世纪以来,在各级政府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全国各地的茶文化团体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笔者在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团体类型下搜索“茶文化”,显示有各类各级茶文化团体(包含协会、学会、中心、促进会等)331个之多。其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是唯一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团体,其余均为地方级别团体。这些团体组织在推动(地方)茶文化研究、教育培训、普及推广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茶产业的欣欣向荣和茶文化的繁荣发展,一些茶企和个人展现出了高度的茶文化研究的自觉意识,这种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立意识突出表现在建立企业性质或私人性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是大益茶业集团创立的大益茶道院,与国内多所著名高校合作开展茶文化理论研究,还设有大益博士后流动站,为茶文化高层次学术人才的培养和茶文化学术研究作出了一定贡献。林治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便成立私人性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六如茶文化研究所(院),组织开展茶文化研究与社会培训。

(三)茶文化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级科研基金支持

(四)茶文化研究成果发表园地不断丰富

专业性茶文化杂志和茶叶类期刊历来就是茶文化研究成果发表的主流阵地。例如,《茶博览》、《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河北茶文化》、《民族茶文化》、《陆羽茶文化研究》、《贵州茶叶》、《中国茶叶》、《茶叶》、《茶叶通讯》、《茶业通报》、《贵州茶叶》等都是刊登茶文化论文成果的重要园地。

此外,部分国家级、地方重点、著名高校出版社,如中国农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等也纷纷抢滩茶文化阵地,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茶文化论著。

(五)茶文化(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开展

举办大型(国际)茶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对某一热点话题、历史遗留或存疑论题、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等进行集中探讨、辩论,形成学术争鸣,是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学术进步与茶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自1991年首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举办以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每两年一届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早已成为茶文化界的一种传统学术活动,而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茶文化研究的学术风向标,至今已举办了15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是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性茶文化会议。本世纪以来,分别于2004、2012、2017年举办了三届,形成了一批专题性研讨成果。

以哲学视角审视茶文化研究,探索以应用哲学分支学科建设为目标的茶道哲学,成为近几年来哲学研究的一大焦点,也正在成为茶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以茶道哲学、茶文化等为主题的“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也正在成为哲学界和茶文化界的一个特色品牌文化论坛。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举办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各类茶文化学术论坛也成为常态。而以茶博会、茶文化节、茶叶赛事为契机举办的各种茶文化高峰或国际论坛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规格不等的茶文化会议、论坛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茶文化“百家争鸣”格局的形成和茶文化学术繁荣的实现,为茶文化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实践应用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结

近20年来,随着中国茶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与转型升级,随着中国茶文化事业的不断开拓,随着中国茶文化资源的不断转化与创新,中国茶文化研究工作也在同步跟进,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组织机构不断增多、研究方法和视角不断扩展创新、研究项目获得多方科研基金支持,茶文化研究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在茶文化研究的基础理论范畴、茶文化文献史料、茶文化学科理论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随着茶文化研究跨学科交叉趋势的演进,茶文化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不断加深,也由此延伸出了一些新的交叉边缘学科或领域。例如茶文学、茶艺术学、茶俗学、茶美学、茶哲学、茶社会学等等,均是近年来新兴的茶文化学科分支领域。

参考文献:

[1]陶德臣.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2001(04):245-258+298.

[2]丁以寿.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建设[J].农业考古,2006(05):1-14.

[3]彭勃.中国茶文化学论纲[A].《中国茶文化大观》编辑委员会编.茶文化论[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16.298-300.

[4]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中国茶文化大观》编辑委员会编.茶文化论[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7-29.

[5]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07):7-18.

[6]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秘书处.全国茶文化工作交流座谈会总结[J].农业考古,2000(02):117-118.

[7]程启坤.中国茶文化发展40年[J].中国茶叶,2020,42(02):1-10.

THE END
1.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所在茶树主要品质成分茶氨酸合成的调控机制研究相关成果以《Gibberellin promotes theanine synthesis by relieving the inhibition of 1 CsWRKY71 on CsTSI in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为题在线发表在农林科学领域一区TOP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IF5Y: 8.2)上,我院茶叶所向芬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李维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湖南省农科院茶叶所为第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IBNEB20514EAHV.html
2.中国茶文化与茶降课程不同茶类根据茶叶品种及芽叶嫩度等又有不同的分类。并且,受地域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茶类。本节详细讲述了六大茶类的加工过程和品质特性以及各产茶区的主要茶类。 第四章茶叶品评的方法与技巧 在茶叶作为健康饮品盛行的当下,随着饮茶人数的急速增加,对茶叶的研究也日益加深。为了在不同https://www.chinaooc.com.cn/course/6439d484af1f1b5d3ed16cc0
3.12月5日茶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报告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辅导他的主要科学研究贡献包括发现植物黄酮-3-醇和原花青素的花色苷还原酶(ANR)途径;青蒿的青蒿素合成途径,从转基因材料结晶青蒿素,发现非腺毛细胞中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以及分子工具的开发;2020年,他的实验室报告了黄酮-3-醇、原花青素和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对帮助人类抗击COVID-19具有潜在活性,并提出了全球治疗COVID-19的https://www.ahau.edu.cn/info/1611/154681.htm
4.茶文化开题报告6篇(全文)《高中生多元文化价值观培养的方法研究》课题已经于今年2月被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批准立项。根据课题管理的规定,现在由我代表《高中生多元文化价值观培养的方法研究》课题组向大家作开题报告,请大家对我的报告提出宝贵意见,在此我向大家表示真诚的感谢。 本研究课题希望通过校本课的开发来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价https://www.99xueshu.com/w/file84238he8.html
5.全是干货!2024年茶叶行业66篇顶级报告,吐血整理!(茶叶种植与初全是干货!2024年茶叶行业66篇顶级报告,吐血整理!(茶叶种植与初加工、精制茶加、工特种茶、茶叶科研与教育培训、茶叶包装与设计、茶叶流通与零售、茶文化推广、茶叶进出口贸易) 14 赞同 41 收藏 一、文件大小概览 茶叶行业顶级研究报告大放送!吐血整理干货满满!废话不多说,今天给大家分享66份茶叶行业报告,茶叶行业人https://www.zhihu.com/tardis/bd/art/689992516
6.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研究课题海南的茶叶产地分布及其生长优越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研究课题,海南的茶叶产地分布及其生长优越的自然条件,茶是中国的第一大饮料,海南的茶叶在中国茶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珍惜品种多种多样,茶叶加工技术纯熟,产茶地面积广阔,特色茶叶风靡全球,为此,我们对海南的茶叶产地分布及其生长https://www.jinchutou.com/p-109441448.html
7.探究中国茶叶及茶文化课题成果: 1) 预期的成果: 课题组所有成员能对中国茶文化有深入了解,基本知晓茶叶种类,能够结合所学分析地区种植茶树的地理条件和区位因素,理解茶文化的历史影响及当代价值。 2) 课题实际取得的成果: 课题组所有成员能通过合作互助出色地完成研究任务,深入了解了中国各民族多样的饮茶习俗,拓展了知识面,丰富了课余生活http://www.jsxzyz.cn/content.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356&wbnewsid=8390&wbpagenum=3&wbnewspageid=4776
8.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研究课题海南的茶叶产地分布及其生长优越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研究课题 海南的茶叶产地分布及其生长优越的自然条件.docx,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研究课题:海南的茶叶产地分布及其生长优越的自然条件 XXX: 茶是中国的第一大饮料,海南的茶叶在中国茶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珍惜品种多种多样,茶叶加工技术纯熟,产茶地面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026/5323113102002143.shtm
9.《茶文化》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三)拓展,确定下一研究课题 师:同学们了解了关于茶的很多知识,那么你能动动脑筋想想茶还有什么不同的喝法吗? 生1:我想如果给茶叶加些红糖,味道会更好,更有营养。 生2:还可以在泡茶时加些橘子皮,味道会特别清香。 师:今天我们对茶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发明了很多种茶的不同喝法,那么下节课我们就去看看https://www.oh100.com/a/201803/1209931.html
10.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建所80周年所庆之科技发展大事记7月1日,省茶叶所在曼真建立气象哨。 是年,“云南野生茶树资源调查”被列为全国重点研究课题,省茶叶所在勐海、澜沧、景谷、景东、墨江、凤庆、镇康、双江、昌宁、大关、富源、新平等地均发现有野生大茶树。 是年,在全国茶叶科研会议上,省茶叶所推荐的大黑茶、大卵圆叶茶、革质杨柳茶3个有性品种被确定为优良品种http://www.zzfmdn.com/article/1549913
1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中标结果】果茶所茶加工课题采购仪器采购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武汉市 2024-08-16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果茶所茶加工课题采购仪器采购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发布时间:***-08-16 一、项目编号 SZZC-***-*** 二、项目名称 果茶所茶加工课题采购仪器采购项目 三、中标(成交)信息 供应商名称:武汉景沛科技有限公https://www.qianlima.com/common/agents_info.jsp?id=36561823
12.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2 茶是中国的第一大饮料,海南的茶叶在中国茶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珍惜品种多种多样,茶叶加工技术纯熟,产茶地面积广阔,特色茶叶风靡全球。为此,我们对海南的茶叶产地分布及其生长优越的自然条件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课题:海南的茶叶产地分布及其生长优越的自然条件 https://www.cnfla.com/baogao/84208.html
13.中国茶叶<正>本刊讯4月24日,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肖强研究员主持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茶叶质量安全与茶园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2011BAD01B02)通过了科技部委托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据介绍,课题围绕茶叶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关键共胜技术问题,研究提出了茶园土壤酸化改良、茶园信息http://caya.cbpt.cnki.net/WKE2/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14&st=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