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

坚持质量,突出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博士研究生做到:

(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团结协作精神和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三)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由研究生本人申请,导师和研究所同意,并经研究生院批准,学习年限可延长1-2年,累计在学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特殊情况下经批准最长不超过6年。

三、培养方式

(一)博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全日制。(二)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成立以导师为组长的指导小组,强化导师负责制下的指导小组作用。

四、培养环节

(一)课程学习

1.制订课程学习计划

由导师和指导小组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指导博士研究生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在入学后的一周内完成。研究生在“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填写并提交《课程学习计划表》。

2.课程学习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中期考核前完成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少于13学分。课程60分及格,课程成绩及格方可获得学分。第一外国语非英语的博士生需修读至少2学分的英语作为第二外国语。

3.课程设置

(1)学位课

第一外国语3.0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学分

农业科技进展专题2.0学分

茶学研究进展专题1.0学分

学科综合考试2.0学分

专业Seminar2.0学分

经典文献阅读1.0学分

注:①《农业科技进展专题》由“公共部分”与“专业部分”组成,各1学分;

②第一外国语非英语的博士研究生,必须修读英语作为第二外国语,考试通过登记学分。硕士研究生期间选修过英语二外且成绩在60分以上者,可申请免修。

(2)选修课

由导师与博士生自定。

(3)补修课

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招收的博士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决定其是否补修硕士专业主干课程,在《课程学习计划表》中注明,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成绩单中注明“硕士课程”字样,不计学分。

(二)制定论文研究计划

由导师和指导小组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指导博士研究生制订论文研究计划,在回所后的一个月内完成。研究生在“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填写并提交《论文研究计划表》,经导师和研究所依次审查后由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核通过。

(三)开题报告

博士研究生根据个人培养计划,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研(含预备试验和必要的调查工作),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在回所后的三个月内完成文献综述报告和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会由研究所统一协调组织、公开举行。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批阅评分通过后计1学分,开题报告经报告会考评通过后计1学分。开题报告具体工作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开题报告暂行规定》执行。

(四)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对研究生入学以来的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和论文进展等情况进行的全面考核,由研究所统一协调组织,公开举行。一般要求在第四学期6月15日前完成。研究生完成并提交论文进展报告,经导师批阅评分,中期小组考核通过后计1学分。中期考核具体工作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五)学术活动

(六)发表论文

硕博连读研究生和“优博计划”的博士研究生按有关规定执行。

五、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并反映作者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一)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对科技进步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

(二)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必须由作者独立完成。论文内容应以博士研究生本人完成的第一手试验、观测或调查的材料为主。

(三)博士研究生应分阶段向导师和指导小组汇报学位论文和试验进展情况,听取意见,改进论文工作,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其完成试验工作与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

(五)博士学位论文应按照《学位论文与摘要写作规范》撰写,并按统一格式装订。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博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环节和学位论文工作,并通过资格审查后,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有关要求见《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博士研究生论文应聘请3名同行专家评阅,其中院外专家至少2人,在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论文答辩。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至少由7人组成,其中院外专家不少于3人,由研究员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按结业处理,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二年内修改,重新答辩一次。通过论文答辩者,可获得毕业证书。通过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定者,可获得博士学位。

硕士生培养方案

坚持质量,突出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硕士研究生做到:

(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团结协作精神和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二)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了解本学科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用一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文献,并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具备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教学和技术管理的工作能力;完成的本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或应用前景。

二、培养年限

(一)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二)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充分发挥研究生指导小组的作用。(三)鼓励导师和指导小组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生个性发展需求创新培养方式,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优良学风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421.制订课程学习计划

2.课程学习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中期考核前完成课程学习,课程学分不少于28学分。课程60分及格,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

3.课程设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1.0学分

高级生物化学3.0学分

高级植物生理学3.0学分

茶学专题3.0学分

专业Seminar1.0学分

专业外语1.0学分

应用数理统计2.0学分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3.0学分

统计分析与SAS软件2.0学分

数量遗传学(植物)3.0学分

高级食品化学2.0学分

基因工程原理3.0学分

分子细胞生物学3.0学分

植物细胞工程2.0学分

高级植物营养与肥料学3.0学分

害虫生物防治2.0学分

昆虫毒理学2.0学分

植物抗虫性原理及应用2.5学分

昆虫学进展3.0学分

高级植物病理学2.5学分

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进展2.0学分

农产品加工与食品科学专题2.0学分

农产品贮藏专题2.0学分

农产品加工机械与装备2.0学分

现代仪器分析2.5学分

食品微生物学2.0学分

环境化学2.0学分

食品检测技术2.0学分

生物化学大实验2.5学分

电子显微镜技术1.5学分

信息检索专题1.0学分

科技写作1.5学分

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招收的硕士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决定其是否补修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在课程学习计划中注明。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成绩单中注明“本科课程”字样,不计学分。

硕士研究生根据个人论文研究计划,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研(含预备试验和必要的调查工作),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在回所后的三个月内完成文献综述报告和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会由研究所统一协调组织、公开举行。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批阅评分通过后计1学分,开题报告经评审小组考评通过后计1学分。开题报告具体要求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开题报告暂行规定》执行。

中期考核是对研究生入学以来的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和论文进展等情况进行的全面考核,由研究所统一协调组织,公开举行。中期考核工作要求在第四学期末6月底前完成。研究生完成并提交论文进展报告,经导师批阅评分,中期考核小组考核通过后计1学分。中期考核具体事项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新的见解,并反映作者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一)硕士学位论文应对科技进步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完成的试验、观测和调查研究的材料为主。

(三)硕士研究生应分阶段向导师汇报学位论文试验进展情况,听取意见,改进论文科研工作。

(五)硕士学位论文应按照《学位论文与摘要写作规范》撰写,并按统一格式装订。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环节和学位论文工作,并通过资格审查后,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具体要求参见《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硕士学位论文应聘请2名同行专家评阅,其中院外专家至少1人。按一定比例抽取硕士学位论文实行双盲制评阅,具体要求参见《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论文双盲制评阅的实施办法》。在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至少由5人组成,其中院外专家不少于2人,由副研究员以上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按结业处理,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重新答辩一次。论文通过答辩后,准予毕业。院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后,可获得硕士学位。

THE END
1.茶叶市场调研报告范文内容提示: 茶叶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导读: 本文 茶叶市场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茶叶消费者众多,那么中国的茶叶市场怎么样?下面是整理的,茶叶市场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茶叶市场调查报告范文一 一、中国国内的茶叶市场基本概况 以 1984 年为标志,中国茶叶内销https://www.doc88.com/p-73143870787666.html
2.2024茶叶行业研究报告节选(附完整报告下载)2024茶叶行业研究报告节选(附完整报告下载)茶叶概述茶叶,俗称茶,一般包括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茶、槚、茗、荈。茶叶成分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有益健康。茶叶制成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属双子叶植物,约30属,500种,分布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MDIzNjkwNg==&mid=2247501247&idx=1&sn=5b85ad26aae75bb66f0936643323c6c8&chksm=fc0995bacb7e1cac076adc4fe7243ea9c5661cfc317809d80cf4ec75e275274371fde639aee3&scene=27
3.中国茶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总结而言,社交属性强化拓宽助力礼品茶放量,消费者健康/提神功能需求边际提升刺激口粮茶销量提升,下游衍生行业的发展助推原料茶销量增长,根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数据,到2023 年中国茶叶消费量有望提升至251 万吨,2019-2023 年4年销量CAGR 将达到5.06%。 礼品茶/口粮茶/原料茶销量占比情况https://zhuanlan.zhihu.com/p/484068774?utm_id=0
4.茶叶科学友情链接 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24年02期目次 研究报告 茶树叶片黄化变异相关的CAB基因家族鉴定及关键基因挖掘钟思彤;张亚真;游小妹;陈志辉;孔祥瑞;林郑和;伍慧妮;金珊;陈常颂; 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Light-harvesting chlorophyll a/b binding protein,CAB)基因家族成员在植物http://cykk.cbpt.cnki.net/WKC/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24&st=02
5.(参考)茶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泓域咨询MACRO/ 茶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茶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摘要说明— 该茶叶项目计划总投资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流动资金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达产年营业收入万元,总成本费用万元,税金及附加万元,利润总额万元,利税总额万元,税后净利润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投资https://doc.mbalib.com/view/c202f9160d7bb444539c8e6d8c694c4d.html
6.茶叶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导语:茶叶产业已成为主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优势农业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茶叶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欢迎阅读。 第一部分 茶叶加工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https://mip.wenshubang.com/kexingxingyanjiubaogao/438876.html
7.关于茶的研究报告在遥远的古代,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香气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关于茶的研究报告,正是揭示了这杯“绿色金液”背后的科学奥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到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多酚类化合物。这一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起着抗氧化、保护细胞免https://www.gztep.com/qi-ta-cha/899815.html
8.茶产业品牌建设及发展调研报告杭州茶产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品牌价值非常高,据2023年浙大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西湖龙井”品牌价值达82.64亿元,连续5年蝉联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首,此外杭州的径山茶价值31.65亿元,千岛湖茶27.01亿元(数据来源于《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都是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度高的中高端和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8517.htm
9.茶饮料行业分析报告图表4: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 图表5:本报告权威数据资料来源汇总 图表6:本报告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统计标准说明 图表7:茶饮料行业监管体系汇总 图表8:茶饮料行业主管部门 图表9:茶饮料行业自律组织 图表10:截至2023年中国茶饮料标准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单位:项) 图表11:截至2023年中国茶饮料行业现行国家标准 图表12:截至2023https://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00477f5796bf4274.html
10.艾媒研报2019H1小罐茶运行状况与行业趋势研究报告小罐茶瞄准中国茶叶市场有品类无品牌的特点,从高端礼品市场切入,围绕茶叶品质无标准、价格不透明、品牌辨识度低等消费痛点,推出了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并通过制茶大师背书、时尚美观的设计、大量的广告宣传来提升品牌知名度,迅速收获了市场的肯定,茶叶销售额快速增长。(《2019H1小罐茶运行状况与行业趋势研究报告》完整高清PDFhttps://www.iimedia.cn/c1000/65643.html
11.茶叶茶叶中的黄酮醇类物质及对感官品质的影响林杰;段玲靓;吴春燕;须海荣; 黄酮醇及其苷类是茶多酚中重要的组分,含量仅次于黄烷醇类,对茶叶感官品质、生理功能等起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茶叶黄酮醇类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其在茶树中的分布、含量及存在形态,并对黄酮醇类在茶叶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及对感官品http://chay.chinajournal.net.cn/WKB/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10&st=01
12.《中国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蓝皮书)发布行业快讯该蓝皮书的发布,旨在宣介福茶产业和乡村振兴,促进中外茶文化交流互鉴,既彰显了中国茶产业研究的全球化视野与国际化格局,也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加速茶文化交流合作。 作为茶业蓝皮书系列报告的编辑团队代表,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经济与科技研究所研究团队,是国内较早开始系列化研究中国茶产业的机构之一。 http://tea-shexpo.com/industry-news/293.html
13.2023年度政和白茶质量安全研究报告发布5月18日,以“三茶统筹 文旅振兴 政和白茶 茶香中国”为主题的第四届白茶大会在福建政和开幕。开幕式上,杭州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孔俊豪研究员代表项目研究团队发布了《政和白茶2023年度质量安全研究报告》。受政和县人民政府委托,项目团队自2021年始通过实地取样、计量检测分https://www.chinacoop.gov.cn/news.html?aid=180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