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中的两则寓言故事,引人深思,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国学论坛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遇到强盗到底该怎么办?
秦国有个大儒,名叫牛缺,有一次他去赵国的都城邯郸,在半路上遇到了强盗,把他的车马衣物都抢光了,他只好步行离开。虽然被抢得一无所有,但牛缺脸上没有丝毫伤感的表情。强盗觉得很奇怪,就追上去问他原因。牛缺说:“君子不能因为身外之物,就损害自己的德行”。
强盗听了就说:“这真是一个贤德的人呀!”大家然后就议论纷纷,如果这种去见了赵王,肯定会受到重用,恐怕到时候我们就要照样,不如现在就把他杀了,以绝后患。于是,强盗们又追了上去,把牛缺杀了。
燕国有个人听说这件事情后,就把家族的人都召集起来,告诫大家说:“如果有谁遇到强盗了,千万不要和那个牛缺一样,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教训。”
过了不久,燕国这个人的一个兄弟去往秦国。当他走到函谷关的时候,果然也遇到了强盗,他想起哥哥的告诫,想起牛缺的故事,就和这些盗贼们奋力争夺起来。盗贼们人多势众,他怎么争得过?所以最后身上的财物都被抢走了,但他还是不肯罢休,又追上这伙盗贼,央求他们把财物归还给他。这下把盗贼惹急了:“本来饶你一命,就已经够宽宏大量了,你现在不去逃命,反而死追不放,眼看都要发现我们的藏匿之处了,还是把你杀人灭口了吧。”于是,盗贼就把燕国人的兄弟杀了,还有他的几个同伴,也一同杀光了。
二、同样的特技,不同的遭遇
宋国有一个混混,会玩一些花样,他就向宋国的君子献上他的技术。什么技术呢?就是类似现在的“踩高跷”,把两根竹竿绑在两条腿上,这两条竹竿有两人的身高,加上他的身体,等于人的三倍身高。就这样,他不但能够稳稳站住,还可以跑步,并且把手中的七把宝剑抛洒在空中,两把宝剑在手中,五把在空中,这样来回接住再抛上去,不会有一把宝剑落在地上,这个本事确实很大,技术很高。
宋国国君看了以后,目瞪口呆,觉得这小伙子确实有本事,就马上赐给他很多东西。
另外一个混混,也有一套本事,他能够像燕子一样在空中旋转飞跃。当他听到有人用技术赢得国君的奖赏后,就也来看宋国国君,想把自己的本事表演给国君看。
可没有想到,这次国君看都没有看他的表演,一听他说完,就大发雷霆说:“一个月之前,有个人说他有特殊的本事,其实只是个杂记表演而已,对社会,大众没有一点用处,正好那天我高兴,还赏赐了他很多金帛。看来你是听说这件事了,也想得到我的赏赐,你这种人投机取巧,就应该杀掉!于是就把这人抓起来了,后来这个人坐了一个月的牢,就被放掉了。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方法,结果却是天壤之别。通过这两个寓言,说明处理任何问题,都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模板,都应该随机应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去模仿别人。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的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今天清北蜗牛的学霸小课桌带大家学习咱们中国的古代寓言故事,家长们可以提前让孩子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同样育有教育的知识。寓言故事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老虎与刺猬》:遇事应当冷静应对,不要乱了阵脚,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分析,不要被外在的表象所蒙蔽,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待事物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杞人忧天》: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不要去为那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担心,要豁达开朗的对生活
《三人成虎》:谣言一再反复,就会有人信以为真
《歧路亡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囫囵吞枣》:接收事物不应该不加分析地笼统接收,应该充分消化
《朝三暮四》:原来指的是玩弄手法欺骗人,后来用来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的人
《拔苗助长》:事物的发展都有自我的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违背客观规律,即便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也必然会失败
《涸辙之鱼》:讽刺说大话,讲空话,不解决实际问题之人的惯用伎俩,老实人的态度是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滥竽充数》: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画蛇添足》:有些人自以为是,喜欢节外生枝,卖弄自我,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
以上就是我们古代寓言故事的部分,通过故事来讽喻人们
想要获得详细资料可以:
寓言短小精悍、精辟深刻,是一种能给人启示、引人思考的文学体裁,它的情节是虚拟的,道理却是真实的,它的背后是故事,是人们处世的心得与智慧。中国寓言传统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很盛行,诸子百家喜欢用寓言来讲道理,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个寓言,来体会古人的智慧。
01
惠子相梁
庄子是讲寓言的大师,其性如蝶如鹏,乐于逍遥自在,他经常与好友惠施辩论,“子非鱼”这个著名辩论就发生在两人之间,但惠施对庄子也曾有一段“误会”。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当时,惠施在梁国做官,庄子想去看他,但惠施听到谣言说庄子是来取代他的,于是心生慌恐,忙派人搜捕庄子影踪,庄子闻后主动见惠施,并给他讲了一个寓言。
庄子道,南方有鸟,其名鹓鶵,鹓鶵性情高洁,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一日见鸱,鸱得腐鼠,疑鹓鶵抢食,遂发恐吓之声,今日君也是如此吓我吗?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认为天下人沉湎于物欲,不能理解鹓鶵从南海飞往北海这种宏大的志向与乐趣,后世李商隐也由此感叹,“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鶵竟未休?”一个人如果缺乏见识、思想狭隘,就会目光短浅,可见精神追求对一个人的格局而言是多么重要。
02
齐人攫金
《列子》中记载了一个“齐人攫金”的寓言,堪称古今贪婪者的精准画像。
话说齐国有一个人,梦想就是得到很多黄金,他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来到集市上四处游荡,他发现金店有黄金,二话不说拿起金器便走,很快就被官吏抓住,官吏审问他:“当着这么多人,你如何敢去明目张胆地抢别人金子?”那人回答说:“我拿金子时没看到有什么人,只看见了满眼的金子。”
贪婪使人疯狂,视风险如无物,怎能不玩火自焚?视悬崖如坦途,怎能不坠入万丈深渊?
03
王婆酿酒
清代褚人获著《坚瓠集》,记述了一个“王婆酿酒”的寓言。
有一名老妇人叫王婆,她以酿酒卖酒为业,有一个道士常去她店中喝酒,道士没钱,王婆也未索要,道士过意不去,便说:“我喝了你这么多酒,这样吧,我挖口井赠与你。”神奇的是,这口井涌动的并非清泉,而是取之不尽的美酒。王婆凭借着这口井,赚了个盆满钵满。
几年后,道士云游归来,问起这口井的情况,此时王婆已变得贪得无厌,忙回答:“酒倒是不错,就是没有喂猪的酒糟。”道士听后五味杂陈,在墙上题了一首打油诗拂袖而去,诗曰:“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从此之后,这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老子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古代类似寓言有很多,几乎可以说是一种类型,它呈现出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在欲望面前沦陷从而变得贪婪,欲望的沟壑是难以填满的,而一个人若具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或许就得到了一种朴素的智慧与福气。
04
澄子亡缁衣
《吕氏春秋》中有一则寓言,讲的是宋国有个名叫澄子的人,他的一件黑色衣服丢了,在寻找的路上,看到一名女子身穿黑色衣服,便说是自己丢的,那女子委屈地说:“你虽然丢了黑衣服,可我穿的这件确实是自家所做的呀。”澄子竟威胁说:“你还是赶快把你穿的衣服给我。我刚才丢掉的是件纺绸黑夹衣,你穿的不过是件黑布单衣。拿单衣换夹衣,难道不是便宜你了吗”
澄子强烈的占有欲使他肆无忌惮,拿出一个无赖说辞便理直气壮占别人便宜,这则寓言看似荒谬荒唐,但现实世界中未尝没有这样的事,实在引人深思。
寓言生动辛辣,意味深长。细细品之,惠施属于无知之贪,齐人属于盲目之贪,王婆属于饕餮之贪,澄子属于强暴之贪,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无一不是眼中心中只有自己、只有欲望,而忘记了旁人、忘记了法度,最后成了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