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的音乐史,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很多文人墨客借音乐抒发对酒的感情,今天国凰就结合中国的音乐史,盘点一下不可不知的有关酒的歌曲。
一:西周时期
二: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酒在音乐中也有反映,屈原的《招魂》一诗,也有一些关于酒的诗句,如“华酌既陈,有琼浆些”,“美人既醉,朱颜院些,”“娱酒不废,沈日夜些”。作为歌词,《招魂》段落分明,转折多变,华彩缤纷,感情真挚,与它相配合的,应该是一套艺术性相当高而且很不寻常的曲调。其曲式,据杨荫浏先生分析:“前有总起,中间有显著的曲调变化,后有总结”。
三:汉代时期
四:隋唐时期
为歌唱写作的诗人很多。李白、元旗、王维、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李益等诗人的不少诗,都曾被人们传唱,其中不少与酒有关,例如李商隐的《杨柳枝》:
暂凭搏酒胜元悔,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
杨柳校乃乐曲名。有白居易诗为证:“六么水调家家现,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昕,昕取新翻杨柳枝。”又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温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唐代曾广为传唱。此曲原是一首琴歌,因琴歌将王维的诗重复了三次,故取名为《阳关三叠》。这首琴歌在流传过程中,渐渐脱离歌词成为一首古琴独奏曲。
五:宋朝时期
六:明代、清代时期
七:现代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音乐,尤其是民歌,与酒有关者皆有不少,例如:湖南的《大采茶》(九月采茶是重阳,大姐造酒二姐尝),广东的《一把红筷》(摆上酒席请哪个不请客人请媒人),四川的《盼红军》(七月里谷米黄金金,造好了米酒等红军),安徽的《扑蝶舞》(五月里是端阳,金壶打酒大家尝),山西的《珍珠倒卷帘》(三杯药酒露真身,吓死许仙一命亡),湖北的《越想越伤心》(二想做媒的鬼东西,只顾堂前把酒吃),河北的《十八扯》(赵匡肮吃酒熏熏醉,樊梨花吐酒闹得欢),甘肃(陇东)的《信天游》(鸡蛋壳壳点灯半炕明,烧酒蛊蛊淘米也不嫌你穷),江苏的《孟姜女》(九月九来是重阳,家家饮酒菊花香),陕西的《花鼓子》(打下大鱼长街卖,打下小鱼换酒喝,我们众位来喝几蛊)。
中国民族众多,各民族与酒有关的民歌,就更多了,例如蒙古族的《酒歌》,俩族的《手拿酒杯举过眉》,乌孜别克族的《一杯酒》,裕固族的《喝一口家乡的青稞酒》,藏族的《敬上一杯青裸酒》,维吾尔族的《金花与紫罗兰》(我最爱那葡萄酒,更爱你的歌声比酒甜),撒尼族的《撒尼人民多欢喜》(喜笑颜开的老辈们,痛痛快快干一杯),壮族的《对歌》(唱歌莫给歌声断,喝酒莫给酒壶干),土家族的《长工歌》(好酒好肉老板吃,皮和骨头待长工)。
在古代,文人雅士都是酒歌一体,酒可以放松思考,歌可以直抒胸臆。就如同曹操在诗中这样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酒有歌,这就是人生中最美好醉人的时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