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下半场,遇见云南普洱茶,借用鲁迅先生的语境,一半是欢喜,另一半还是欢喜。
大约2023年初春,企业外脑方一知跟《普洱》杂志的老段有个约定,双方搞个对谈录,他是媒体人,我是策划人,从各自的角度“茶聊”快速成长20年的普洱茶,在九紫离火运来临之后将走向何方。
无奈吾本俗人,诸多烦恼缠身,不得解脱,一拖再拖、延后了一年。2024甲辰龙年,早春的晨阳初照,正能量旭日般冉冉上升,此刻聊一聊一年前我和老段约定的话题,蛮好的。
01
普洱茶从产品力时代走向品牌力时代
2000千禧年以后,普洱茶从“复业”到“复兴”,走过20年大运。
2024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旧周期的结束,也是新时代的开端。
如果说前一个20年是“普洱茶的产品力时代”,那么我们共同迎来的新的20年,则是“普洱茶的品牌力时代”。
普洱茶快速发展的20年,造成了普洱茶市场上现存量太大,从上游茶厂至下游茶店,出现了“普洱茶的堰塞湖现象”。茶界有人不无忧虑:全国14亿人口喝多少年才能出清库存?
2023年经济疲软、消费降级,引发“普洱茶市场的雪花效应”,普洱新茶有价无市,年份老茶泥沙俱下,而销售下滑的幅度超过了茶老板的心理预期,这使得茶企老总的心态,普遍沉闷而焦虑。
怎样才能去库存?出清库存背后的逻辑是,如何打通茶企老板的任督二脉,打通郁结不通的思维通道。
严峻的经济形势逼迫普洱茶行业进化、茶企升级,残酷的市场形势逼迫茶企老总自我变革、自我升级。茶企在这么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活下去,茶企老总必须且首先要思维破局。
普洱茶行业进化的方向何在?普洱茶企业在新的形势下突围破圈的打法和玩法是什么?普洱茶的下一轮周期,谁是市场上玩得转的英雄与枭雄?
毛泽东军事谋略之一:在抗日战争初期创造出了“软硬兼施”战术。
所谓硬—硬功夫,需要硬件上的大力度投入,但是我们还在未成熟期,还是小米加步枪,怎么能硬干呢?所谓软—软实力,只要找到有效的杠杆——以虚撬实,四两拨千斤,就能撬动统一战线的多种资源,进而推动不利的形势向有利于我党我军和解放区人民生存的方向发展。
置入当今普洱茶界,其杠杆之一即品牌力。
方一知经常开玩笑说,别看普洱茶快速发展了20年,其实归结为一句话:普洱茶,一片叶子的故事。
从普洱生茶的大规模崛起,到古树茶的蓄势爆发,再到年份茶的悄悄入市,普洱陈茶的渐趋火热,20年来,无非是一片叶子的能量循环。
所以,抓住一片茶叶的每一个风口,乘势而上的茶企茶人,收获了一片又一片“茶黄金”。
哈哈,普洱茶的“军阀混战期”告一段落,可能会演变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产品力无高低,连茶农也理直气壮地说,我家的茶品不比大厂差,我家百年古茶树上采下的叶子才是纯料。接下来怎么办?不比产品力比品牌力,然后淘汰那些没有思路升维的茶企茶人。
方一知再一次强调,普洱茶的产品力时代,无非就是一片叶子的故事。生、熟茶—台地、山头茶—新、老(陈)茶。所以呀,在产品力的层级上升华,达至品牌的高度,自上而下,以品牌之光照见市场能见度,这是普洱茶企业增强软实力,走出经营困境的有效谋略之一。
但是,这又不是一篇轻松加愉快的对谈录说得清的,故而我就失约于段兄了。方一知还是运用他最擅长的文字,从理论到实战,穿过弯弯绕绕的思维隧道,拿到刺眼的阳光底下来说道说道。
02
普洱茶企为什么要进行品牌升级
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开头:“凡是过往,皆是序章”。
让我们面向一切人世间的风雨和阳光,飒爽英武,开始普洱茶品牌升级的快乐思维之旅吧。
方一知实话实说,普洱茶20年,真正数得上所谓品牌的茶企,在第三方的眼里只有一个:“大益”。大益在普洱茶行业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大益2004年改制,开启了普洱茶复兴期的新生命阶段:大益一次又一次引领了普洱茶渠道的拓展,从总代理到品牌店加盟再到高端会员制的建立;而大益吴远之时代创造的金融茶运作,使得普洱茶市场的大流通渠道包括二级市场,若干人还是只认大益茶。
茶企外脑方一知负责任地说,大益达到的历史深度、文化高度、战术力度和市场宽度,无任何一家普洱茶企可比拟。
企业外脑方一知至今引以自豪的是,2006年策划服务了云南一品堂茶业,我们运用了品牌的工具,助力一品堂的一时辉煌,而那时,大益茶还没有在品牌上发力。
一品堂打响后,吴总的老爷子背着相机,带着一群人到一品堂茶厂,这里拍拍、那里问问,还在“一品石“前合影留念。
数年后,方一知从感知到认知,方才知道一点点:品牌技术不等于茶企老总的经营认知。越是起得快,牌子也落得快。
行业发展是有规律的,如果没打好坚实的根基,空中楼阁是不长久的。尽管咱有一点品牌打造的手艺,也付出了心血和期望,但最终无法改变企业跌宕起伏的命运。
我们每个人都受特定时代的制约,真是这样。
自中国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三次时代的变革:以20年为一个周期,分别经历了电脑时代,互联网时代,至2024年九紫离火运元年,正式进入AI时代。
这是软实力抬头、文化制胜的时代。普洱茶产品力时代的打法和玩法,必将被迭代、被扬弃。普洱茶行业和企业,只有实施“软硬兼施”的市场策略,才能从这一波更为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各位茶企老总,一定要运用好品牌力这个工具,在已到来的普洱茶品牌力时代活下来,活得好。
为啥茶业外脑方一知猛推品牌力呢?这是遵循教员的教导“软硬结合”,品牌是软,产品是硬;产业链是硬,价值链是软。
普洱茶前20年,优秀普洱茶企的产业链建设已布局完成。伴随普洱茶新时代的到来,玩法彻底变了。倘若在普洱茶的价值链时期,还用产品力时代的旧船票去登上品牌力新时代的客船,TMD你一定被奥特掉。
桑海沧田20载,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内涵不一样了。如何借助品牌的力量,以品牌为动力,推动下一个20年普洱茶的突围和破局,这是摆在普洱茶企业面前的生死课题。
试问,谁能超越行业周期,勇居云南普洱茶之巅?
03
普洱茶的品牌力怎么理解
就像80年代的录音机那样倒一下带,我们论证什么是品牌?企业外脑方一知笔下的所谓品牌力,怎样阐释才更清晰一点?
在普洱茶界,我把品牌力理解为品牌多种表现方式的合成:品牌识别、产品品牌、品类品牌、品牌IP、品牌IP+AI。
结合本人的成长历程来谈。
2002年,我在北京曾写过一本没出版的书“管理七剑”,为此看了98本书,其中品牌方面的数本。方知品牌的起源,是与“烙印”链在一起的,甚至比奴隶社会更早的原始部落的时候,一群人围在一个土堆子上进行市场交易,哎吆哇塞,一大群羊分不清楚,而能看清楚的是那只烫了烙印的羊。翻译成现代汉语,品牌力的概念之一即识别力。
而百度百科是这样释义品牌的:“产品的牌子”。他二哥说的对呀,消费者认识你,不就是从消费产品,喝你家的茶开始的吗?茶品以其色香味韵,在市场上各色人等中间展示风采,经过消费者用嘴投票,它就是茶中的名牌产品、产品名牌。
没错,品牌力涵盖产品品牌。如果产品没有注入品牌文化,那就只是农副产品。茶只有解渴的功能,而没有文化底蕴、社交价值和滋养生命的高配,怎么能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大舞台上,逐步走进高光时刻呢?
茶叶的进化和茶产业的进步,其实是漫长的。正儿八经的茶品牌,光耀世界的有几个?中国四大茶区,品牌的产生大都源自品类。某种意义上说,品类即品牌。所谓品牌出自品类,都是从农副产品中脱胎换骨而来。
时代向前发展,时代从高处呼唤茶叶的更新换代。IP这个词从天而降!IP的本意是“知识财产”,打造品牌IP,根本上就是积累“品牌资产”。没有品牌资产的沉淀和累计,光有产品是走不远的。没有品牌资产做背书,你是谁?你说我是某品类第一品牌,那是伪品牌,自说自话罢了。
品牌IP还有另一番阐释,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方一知团队仅仅为茶企打了个品牌样,如果茶企老总不坚持,这个样子随时是可以改掉的。特别是经过我们一些同行的忽悠,很多茶企的品牌样早已面目全非,有的只剩下一个名字没变,其他的都变了。
《一知在说:企业外脑实战普洱茶》这本书里提到的案例,只有智德鸿昌茶业按照最初的初心和发心一路走了下来。
方一知外脑团队于2016年10月、2021年3月两次为智德鸿昌茶业提供年度服务,两次加起来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品牌运营的闭环。其中涉及到的品牌组合,包括但不限于:
“智德鸿昌”企业品牌。作为云南石生茶领导品牌,智德鸿昌茶业与云南石生茶紧紧捆绑在一起,从品类等于品牌的角度而言,智德鸿昌——石生茶的首创者和坚守者。
“石头上的守茶人”,个人品牌,也是一群人的品牌IP形象。2012年,智德鸿昌创始人张广义先生驾车来到云南石生茶的发源地—临沧曼岗—“石头上的寨子”,以茶为邻,以石为伴,遵循古法,守护自然,迄今坚守10余载。就像石生茶人描述的那样,石生=石升,不断优化,不断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市场知名度不断攀升。
产品品牌:“卧龙·凤鸣”。2016年,卧龙生茶·凤鸣熟茶——石生茶的标杆之作荣耀上市,卧龙·凤鸣背后的文化内涵是龙凤文化。卧龙·凤鸣每年出品,屡获茶王金奖,一步步从明星产品升级为业内知名的产品品牌。
而今云南石生茶产品家族大致成型,包括福寿文化的代表作“茶寿·福韵”,荣耀文化的代表作、尊享茶品“石升老班章·石生昔归”。统一的辅助形象“石头缝里生长的古树茶”,在茶饼上熠熠放彩,与云南石生茶的公用品牌标识合为一体,成为云南石生茶的超级符号。
归根结底,智德鸿昌茶业的品牌组合,其底层逻辑是品类创新。我们抓住了云南三大产区之一临沧·邦东小产区非常有个性的品类特点,为其找魂,提炼为现象级的流行概念。而且不用支付品牌代言费,多年前写《茶经》的中国茶文化奠基人陆羽先生就义正词严道,“茶者,上者生烂石”。
但是,方一知客观而中正地实话实说,品牌组合是站在品类的基础上而存在的。离开品类的基石和产品力的支撑,企业品牌在市场上的形象还是比较单薄的。
普洱茶的产品力时代,即使头部品牌,也大都经品类孵化出来的,比如陈升号的口碑,源自老班章大树茶。倘若失去产品力的力量,品牌的框架能经得起市场暴风雨的冲击吗?
04
品牌IP时期的玩法:品牌人格化
IP是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关于品牌的创新性概念。
前文说到,品牌IP有两种阐释,一种理解为品牌资产,另一种就是企业外脑方一知倡导的品牌观:“品牌标签和品牌言说”——身份与表达。
所谓身份,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向何处去?我做什么?我怎么做?
所谓表达,创新式表达。关于产品,关于茶企,关于产品和茶企背后的品牌文化,以及为产品和品牌托底的商业模式。
站在外脑方法论的视角,身份与表达是“品牌人格化”的两大支点。
表达创新的核心元素,一是人,二是茶。人+茶,其中隐含的顶层设计、底层逻辑和盈利模式,茶企老总必须彻头彻尾搞清楚。
比如,聚焦于茶品。下一步茶企不光生产茶品,还要生产内容,既是产品生产者,又是内容生产者。光说产品功能好肯定不行的,产品品质只是最基础的物的层面。喝茶快乐的情绪价值如何表达?更高一层的禅茶一味的精神价值怎样变成口语,为更多茶友所接受?社交价值是怎么个123?养生价值如何呈现?茶企要提炼出一整套产品的话术和销讲词,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全新的。
当然,产品的创新式表达,仅仅是解锁品牌发展新答卷的起始点。普洱茶文化工作者要堂而皇之走向一线。为茶行业和茶企进行文化赋能和价值重塑,把一片普洱茶推向新的生命阶段。
未来20年,中国茶文化开始真正的风光了。茶文化大放光彩的时代,就像温柔的春风徐徐吹到我们面前。
比产品更重要的是人。教员说,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举两个例子。
一个例子是24年前,我在北京首创“企业外脑”的概念,并刻意打造职业名称“方一知”,把企业外脑方一知的产品比喻为武打小说家古龙的“七种武器”:研究、咨询、诊断、策划、设计、顾问、培训,后来归总为“打包服务”:品牌策划+市场营销+战略咨询顾问。为此,2003年1月,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印刷2万册的《企业的外脑》。可惜,还没来得及展开玩,SARS病毒就席卷了中国大地。一听你是从SARS肆虐的北京来的,人家唯恐躲之不及:不好意思,社区不让外人进,方老师你下次来吧。
虽说给方一知贴上了企业外脑的标签,产品也粗粗准备好了,可机不逢时,下次来,就没再来。古人姜尚言,“机不逢时莫强求,隐入山泉研天书”。2005年10月,我离开繁华的京都,走进云南边疆的大山深处。
过往的那个年代,尽管没有IP的概念,也没有打造人设的说法,可当时使用的方法照当下所言:“IP带动”。
另一个例子是,山海陈茶会的两位发起人李峻老师和苏维先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推陈出新,打造了普洱茶界陈茶时期的“个人品牌双IP”。他俩一个讲陈茶知识,一个讲价值营销,一手文化、一手商业,合力推出了系统而实用的“陈茶指南课”。
不能肯定,在普洱年份茶的定义域内,80后的李峻和苏维是否成长为大IP,但有一点,伴随陈茶指南课2·0甚至多个更高版本的打磨和交付,陈茶指南课这个知识IP,会留驻在普洱陈茶史上。陈茶指南课,老茶指南针,相信奔赴山海,学习陈茶指南课程的茶商茶友会越来越多。
学习是为了应用,市场一线的普洱老茶经营者不懂得正确的陈茶知识,如何把手里的老茶卖出去?
让我们把品牌IP和价值营销放到一起来看。品牌营销的精髓,目前比较高级的显现就是价值营销。所谓价值营销,一是人的价值,二是茶的价值,终极则是客户价值。
于是涉及到品牌IP时期价值营销的一个玩法:创始人IP+明星产品(知识产品&实体产品)。
例如:茶妈妈+小青柑。“普洱茶第一股”澜沧古茶创始人杜春峄女士今年74岁,拥有56年制茶经验,被茶人茶友尊称为茶妈妈。当小青柑普洱茶遇见茶妈妈,小青柑华丽转身,成为茶叶市场上流行一时的明星产品。
茶妈妈杜春峄的IP核心价值,在于她一生与茶为伴的过程中,再苦再难,依旧内心向阳,不向命运低头,数次跨越普洱茶的周期,以古稀之年带领濒临倒闭的县级改制茶厂走向茶企上市的辉煌之巅。
方一知以为,茶妈妈的精神价值高于产品价值。请问,茶妈妈超级IP,带什么货不行啊?
话说回来,进入2024离火九运年,创始人IP+明星产品的玩法,一定是内容为王。换言之,若没有成体系的知识产品作依靠,仅凭企业创始人和几个专家做品牌背书,恐怕说服力和影响力大打折扣。
截至目前,在特定的圈层和厂家的渠道内,茶企创始人IP+明星产品的套路还是好使的。特别是头部茶企的创始人,利用电商直播的方式,直接与茶友面对面交流,福利先行、明星茶品低价高调上阵,那真是又有面子又有里子,既推广了知名度又收获了现金流,名利双收。
05
数智时代的品牌打法:品牌体验
2024年2月15日,国人还沉浸在春节气氛中,SORA发布,一句话就能生成视频,人工智能太过震撼!
AI是革命性的创新,物质与精神的转换,只需要一闪念。如果说品牌IP还停留在互联网的移动智能时期,那么伴随SORA开启了AI新时代,品牌IP+AI的新打法、新模式,将登陆茶界。
AI给茶行业带来的可能性,远远超越我们的想象。比如:AI主播、公众号AI文案、茶企AI宣传片等等,这还是浅层次的。未来三五年,人工智能全面颠覆茶企的运营模式。真人+智能机器人+数字人(虚拟人),将搅得茶叶世界热闹非凡。
让我们冷静下来、回到原点。就像每个人从孩童成长为青年和壮年,必须投喂成长的养料,人工智能的壮大同样需要养料:“语料”,包括文字、数字、图片、形象设计等,不然它就冷冰冰的,一问三不知。离开语料,AI如何生成内容?
这里笔者宕开一笔。为什么去年云南白茶在市场上热起来?大邦白茶娄自田先生和方可老师编著的《云南白茶》,晓德书号组织编写的《云南白茶一本通》,变成全行业通用的知识IP,为从事云南白茶生产经营的茶企和成千上万的茶商提供了内容支持,扫清了通往市场道路的认知障碍。实际上,晓德书号、大邦白茶,免费做了云南白茶的内容服务商。
方一知曾建议我们服务的茶企老总,要出书呀,要把茶企占领的独特品类,用文字、图片、数字、模型的方式,通过书籍的载体固化下来。然后,拆分和分解,不断地给人工智能投喂一些品类信息。如若不然,AI面前,茶企多年的品类奋斗,真是踏雪无痕了。
做茶要基料,做酒要基酒,做好AI需要语料。
而IP与AI结合,目前亟需IP形象的设计和参与。AI的活跃度,视频的生动性,没有人格化的IP形象怎么行?
不过,上述一切都是平面的展示。外脑团队的刘相平设计师另外撰写了《茶树王下山记》系列脚本,饱经世事沧桑的茶树王老人带领茶一族——茶仙子、茶博士、茶小二、茶童子···一辈又一辈,弘扬和传播中国茶文化,建设茶一族主题公园,进而打造茶世界的迪斯尼。
那时的外脑理念是超前的,然而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茶企是卖茶的,怎么会搞文创呢?AI盛行的今天,茶树王的动漫故事,对日益进化的SORA而言,又是小儿科了。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塑造一个行业的领袖茶企形象,不仅要设销售公司,而且要建文创公司,至少借助文化机构和创意公司,从卡通形象开始,系列设计独特而饱满的的AI形象。
品牌IP+AI+元宇宙,我的未来不是梦。
简单粗暴地表达最终目的:客户体验。落实到“品牌侧”,即品牌体验。
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语汇表述,茶企的产业链布局,主要建造的是客户体验的物质空间,茶企的价值链打造,主要营造的是客户体验的精神空间氛围。而在终端茶空间,更着力于用户的茶生活体验和茶美学体验。诸位读者耐住心性,且听方一知一一道来。
客户体验在普洱茶产业链一端:2006-2007年上半年——茶厂,普洱名家创办的茶厂,投资规模大的精制厂,客户盈门;2013-2014年上半年——山上的初制厂,古茶工坊,茶商云集;2016年后,茶庄园,茶博览馆,智慧茶仓,集纳茶厂、茶仓乃至茶博物馆、民宿于一体的茶博园,梯次升级。
插一句,客户体验最牛叉的应该是茶产业园。比如数字化、智能化、规模化兼备的福建八马茶产业园。
而在市场终端,除去茶店、茶馆、茶会所,茶书院、茶道院、高端茶脉俱乐部,各式各样的中高端茶空间层出不穷。
所谓价值链是一个什么东东?可能不少茶企老总还不理解。价值链概念首先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1998年进一步提出了价值体系,主要指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价值创造和创造价值。
企业外脑方一知由此发挥,省去看得见的生产经营基本活动的价值创造,我们专指看不见的品牌、营销、战略、文化等无形价值的创造活动,毋庸置疑,首先要包括品牌IP+AI+元宇宙所带来的品牌价值。
品牌价值对客户和用户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品牌体验。
从茶企给与客户和用户的综合价值看:产品,服务,体验,虽然体验排在最后面,可是,如若没有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体验,甚或情绪与心灵的多重体验,消费者就会用脚来投票。
20世纪前一个20年,普洱茶的上半场,茶企和茶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物质空间的建设上;后一个20年,普洱茶的下半场,茶企和茶商要把精神空间营造放在第一位,而且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一起抓,两手都要硬,软硬兼施,虚实结合,软的更要硬!
不是结语
产业链要打通,价值链要贯通,从这个意义上说,2024甲辰龙年,普洱茶品牌力新时代元年。
让我们回到“品牌原点”,以全然不同的姿态开启品牌新时代。
我们要向优秀的福建茶人学习,把打造普洱茶品牌提高到打造中国茶品牌的高度,以产品为重心转移到以客户为中心上来,建设高段位茶品牌系统:放眼世界的领袖眼光+渠道为王的全球布局+大国茶叙的超级单品+高端战略联盟+高维文化引领+价值营销,彰显国茶的东方之美。
品牌力不单指品牌营销与品牌体验,还必须有渠道力、传播力来配套。还有啊,产品力仍然是突击队,美誉度高的超级单品就是能打硬仗的排头兵。而多兵种作战,离不开茶业同行的烘托造势,政、产、学、研,金(资本)、协(协会)媒(媒体)、智(智业),八方联动。
同志们,普洱茶品牌力新时代就在我们眼前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智者相逢义者胜,义者相逢道者胜。这是普洱茶行业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进入三国鼎立的年代,是产生普洱茶界格力、海尔的年代,也是创造“茶中茅台”,打造“茶界立顿”的火红年代、激情岁月。
20载茶业奋斗又开始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茶路漫漫无止境,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