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心明女士回忆,自己长期跟随周老在全国各地指导白酒产业发展,酿酒工艺技术的指导传授,父亲在工作中的严谨态度,与对酿酒工艺的钻研精神,以及对自己做人做事的严苛要求,都深刻印刻在心里。
今天在活动现场,我专门带来了几张珍藏的照片和大家一起回望真实的历史面貌。
图片故事二:技术人员必须要下基层
图片四:最后一次在业内授课
△2002年,《黄帝内经·对酒当歌》纪录片中周恒刚讲解酒药同源的故事
这款小容量的异型瓶酒,在父亲的酒柜里摆放,因它小而美、小而精的模样,常有亲戚朋友想要父亲赠予,但因父亲爱不释手不舍得给,还风趣地说大瓶喝着痛快,这小酒两口就没了,所以小酒便留到现在。今天送小酒回家,我想这也是父亲的心愿。
以下附文,致敬中国酒业匠心传奇。
致敬引领中国酒业前行的殿堂级大国工匠
文/叶歌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具备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优良品质。中国经济加速前行需要大力弘扬敬业乐业、至臻至美、知行合一的工匠精神。
中国白酒取得的酿造成就,得益于一代代酿酒工匠的执着与坚守,传承与弘扬。匠人匠心,成就匠品精品。秦含章、周恒刚、沈怡方、赖高淮、季克良等更多的大国工匠,树立了时代的榜样力量。现在的中国酒业,依然有他们的动人传奇。
秦含章:中国酿酒产业宗师
中国酒业泰斗秦含章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工程师,是酿酒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和工业发酵与酿造技术的拓荒者和学术带头人。他学识渊博,造诣精深,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培养青年一代,桃李天下,为推动我国酿酒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秦含章撰写的《新编酒经》一书对发展我国酒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荣获原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荣誉证书及金质奖章;三度在法国调查研究葡萄酿酒的科学技术,把国外的生产经验运用到我国的实际生产中,从而写出《葡萄酒的科学技术》等专著。
几十年来,他撰写的科研报告、论文和著作以及与他人合写的书共计40余部,近6000万字。他在中国食品、轻工科技领域奋斗近七十年,被尊为中国食品工业奠基人和酒界泰斗。
周恒刚:白酒科学巨匠
周恒刚组织领导中国白酒科学研究、生产工艺试点工作,他的成就促进了中国白酒的科学发展,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和一生对酿酒事业的执着精神是广大从事酿酒科研、生产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
沈怡方:倡导中国白酒科技创新
沈怡方是一位一生勇于探索,坚持科技创新的大国工匠;一位继往开来,开启酒文化时代新风的一代宗师;一位高瞻远眺,引领整个行业进行战略思考的酒界泰斗。沈怡方一生都在积极倡导和不断实践着白酒的科技创新发展。
他从业60多年来,从早年率先提出细菌发酵在白酒酿造中的重大作用,到运用科技手段对白酒风味成分进行科学检测分析,芝麻香白酒酿造工艺及其风味的探索与提升以及对白酒感官品评进行科学总结;确立香型风格标准,参与和主持全国品酒大会,推动新工艺白酒技术工艺创新发展,直到晚年对淡雅浓香型白酒风格流派的确立,主动推动苏鲁豫皖白酒板块战略崛起,在全行业首创中国酒道文化及其主张。他在白酒行业的技术创新与提升发展中,在推动产业由传统作坊式向工业化现代化飞跃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白酒领域辛勤耕耘60载,铸成以创新驱动发展的丰硕成果。1984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聘任沈怡方担任第四届全国评酒会专家业务副组长,完成了国家名酒评选任务。1988年担任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专家组组长,主持了第五届白酒国家评委考评和全国名酒评比活动。2000年继续受聘担任第六届白酒国家评委考评专家组组长,主持了第六届白酒国家评委的换届考评工作。
沈怡方在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白酒行业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同时也为完善我国白酒行业科技队伍和健全白酒科研技术体系作出贡献。
赖高淮:求证探索酿酒之道
在长达60年的岁月里,赖高淮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守候着酒的圣地。首创人工培养老窖泥,为浓香型白酒的发展打开大门;带领攻关组解决老窖不出酒的疑难问题,以自己酿酒的经验与天赋,挽救濒临荒废的国宝窖池;以精湛的勾调技术,培育五湖四海的学生。赖高淮荣获国际酿酒大师、酒界泰斗的称号。
赖高淮求证探索酿酒之道,岁月积淀匠心敬业。他是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传承人,在酿酒岁月里与酒结缘,人生轨迹上留下了无数酿酒人敬仰的辉煌成就。发现窖池中的微生物群,解决老窖不出酒疑难,挽救濒临荒废的国宝窖池,200万字的酿酒手稿,桃李满天的人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功劳薄上是赖高淮为中国酿酒业留下的无数宝贵财富。
赖高淮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白酒酿造工艺的传承、求证与不断探索,其敬业精神与谦逊魅力为业内人所敬仰和称道。坚持著书传道、坚持开课授业,为中国酒业整体酿造技术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季克良:褪尽铅华,坚守本真
将毕生心血奉献给国家和酿酒事业,季克良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精致、踏实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塑造了一代酒神级人物。1960年考取无锡轻工业学院,学习食品发酵专业。4年后,走进贵州茅台酒厂工作,这也成为改变他一生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