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面无烟立法对吸烟行为和宏观经济结果的影响:一项双重差分分析与建模研究
背景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烟草消费国之一,吸烟者超过3亿人,2019年烟草消费量超过全球三分之一。自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WHOFCTC)以来,中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控烟措施,但尚没有全国性的公共场所无烟立法。虽然自2008年以来,已有20多个城市陆续通过了地方性的控烟法规,但关于这些法规能否减少吸烟行为、产生何种经济效益等问题仍亟待经验证据研究。2017年3月上海实施了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立法,覆盖当地所有公共场所,明确处罚措施,并严格执法,为本研究提供了经验研究的基础。
方法
发现
共有14,688名受访者纳入分析,其中5,766名来自上海,8,922名来自对照组。2017年上海实施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立法后,当地城市居民吸烟率下降了2.2个百分点(95%CI2.1–2.3)。考虑到上海城市受访者样本的吸烟率为26.3个百分点,这一立法效应相当于当前吸烟者数量减少了8.4%。分组分析表明,上海实施公共场所无烟立法对男性、受教育水平更高(完成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群、未婚人群和年轻人(不满40岁)的影响,相比其他相应群体的效果更为显著。
表1上海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立法对居民吸烟率的影响
建模分析显示,在中国全国实施类似于上海的公共场所无烟立法,在基准假设下可使2017年至2035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0.058%。如果考虑二手烟暴露相应下降,这一GDP获益可达到0.064%。如果考虑不同地区的受教育程度、人口结构及政策生效滞后,或采用不同的数据和参数设定,模型预测的结果显示全国公共场所无烟立法将使中国每年GDP增加0.04%-0.07%,这超过了实施无烟立法的经济成本。
表2全国性公共场所无烟立法的宏观经济获益预测(2017-2035)
解释
上海实施公共场所无烟立法的经验证据表明,严格执行公共场所全面禁止吸烟的立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个体吸烟行为、降低吸烟率,而且实施这一立法带来的经济收益高于实施立法本身所造成的经济成本。不过,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给不同部门带来不同的成本收益。例如,公共场所全面禁止吸烟可能会对烟草生产大省带来负向的税收影响。如何克服这一挑战是推广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必须考虑的问题。END
团队介绍:许多博士(通讯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人口科学》编辑,主要从事人口老龄化影响研究、健康促进政策评估、互联网医疗服务供需分析等系列项目研究工作。傅虹桥(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卫生经济、卫生政策和互联网+医疗服务创新研究。本论文的其他作者包括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西蒙菲莎大学SianTsuei博士、海德堡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陈思邈博士、福建医科大学郑韵婷博士、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朱世瑞、哈佛大学WinnieYip教授。
项目资助:该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
中文解读由作者提供,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论文原文为准。
原标题:《作者解读|公共场所无烟立法可有效遏制吸烟行为,产生正向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