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9.12广东
悠悠资水,青青会龙,在洞庭湖畔之南,有一座千年古城,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益阳!
只要是益阳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大码头的。顾名思义,大码头当然是益阳最大的码头啦!可以说,益阳的大码头在整个湖湘大地也是数一数二的水运码头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大码头是古城最繁华热闹之地,也可以说那时的大码头一带是益阳的商业、文化与政治中心,甚至可以说,大码头就是益阳的代名词。本人在大码头土生土长并在此度过了充满梦幻的童年与青少年,可谓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是再熟悉不过了。
码头直对着五十年代修建的三益街,正好与临兴街、群众街交叉形成一个宽阔的十字路口,站在三益街十字路口可清楚地看到码头闸子门上“益阳客运码头”几个醒目的朱色大字。路口东南角是勤俭旅社和当年益阳街上最高的建筑-益阳县商业局等,东北角是益阳饭店(后改名迎宾楼,现为阿俊酒店所在地),工农兵理发店及花木兰旅社(七十年代改名为益阳旅社),西北角是大码头副食品商店、赛楚南包子铺(大跃进期间其内是益阳街上最大最有名的红旗食堂)及安化转运站等,而西南角则是有名的人民饮食店(1967年底拆除人民饮食店、益衍洗染店等在此建成了益阳最大的大码头百货大楼)及紧邻热闹非凡的大世界戏院、曾永顺笔墨店等(我家就住在大世界斜对面的群众街十九号太和瓷器店侧边巷内)。可以说从这里向周边辐射一华里都是益阳街上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方。
益阳十五里麻石街,上七下八的大码头处于这条鸡肠子街靠中间的位置,而这条与资江平行的老街中段的临兴街、群众街,则是益阳最繁华的商业街了,这里人来人往,店铺林立,都是财力雄厚、商贾富庶、有头有脸的百年老门面,难怪那时节的人都说“大码头的票子有一腰子深”,不无道理。作为商业中心,这里有多得数不清的商铺门店和生意场子,如全利绸缎庄、章树国药局、谢新泰商行、赛楚南包子铺、厚康烟酒槟榔铺、陈记百货、有成酱油、益衍洗染店、李同江诊所、李有成大纸庄、大世界戏院、新舞台,及后来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局、粮食局、肉食公司、盐业公司、文化馆影剧院等等等等。与临兴街、群众街平行往北一百米左右还有两条小街,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古道街与频池街,街虽不宽,却集中着许多的大户人家、商会、帮会及五子圆大戏院、养性花园、陈济花园等各种娱乐场所等,而这里的故事只怕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听老人讲,以前大码头临江上下还有一条约三、四米宽、两里路长的河街子,也是十分的热闹,到这儿来的多是跑生意的。沿河建有许多开店的统子屋及木吊脚楼,只是1954年因发大水修河堤全都被拆掉了。
从大码头三益街往北不远就是鹅羊池了。鹅羊池从向家码头至汽车路原来是有六口连着的非常漂亮的大水塘,外地来益阳的还误以为这里是一条小河。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校还组织我们在此参加修路植树等义务劳动,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才逐步地把鹅羊池修缮成了古城区的一座中心公园。在它的附近建有市委、市人委、市总工会等行政机关,及工人俱乐部、海员俱乐部、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影剧院、学校、医院、邮局、商店、旅馆等许多公共场所。昔日美丽的鹅羊池塘对于美化城市、净化空气、防涝排渍等,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环保作用,可惜现在的鹅羊池被修理得只剩下石码头及七公庙一段这两口水池了。
说到大码头,不得不提到石码头,两个码头相距百余米,石码头又分大石码头和小石码头,大、小石码头相隔仅十多米,据说五十年代之前的石码头是益阳最为繁忙的码头,其名气比后来的大码头还要大。当时的县府把石码头设为义渡,即一般百姓在此过河可以不收钱,并建有茶亭供人歇脚。作家周立波在《山乡巨变》一文开头提到的“...走石码头过河...”也就是写的这里。对河南岸的石码头就在大、小鳊鱼山之间,拾阶而上旁边多是吊脚楼。孩提时代还没有自来水,我们总是在石码头下河挑水吃,姑娘姐堂客们则是到河边的木排上洗衣洗菜。到了暑假,邻居小伙伴们最喜欢聚集到码头上洗个冷水澡嬉闹一番,经常一两个来回游过河去对岸鳊鱼山捞点螃蟹小鱼虾之类带回家,特别的痛快。可惜那座陡峭而造型独特的小鳊鱼山于前些年竟然被炸平,说是为了防洪,实为遗憾。
时过境迁,近三十年益阳将城市建设重点放到了桥南的赫山区与高新区,资水之阳的老城区易名为资阳区。因各种因素,水运逐渐被陆运所替代,大码头连同这座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古城一道,很快便衰落与萧条,徒有其名,从此风光不再,如今的大码头再也找不到几件象样的东西,魂牵梦绕的古城,只能从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从有心人零星的文字、图画及旧照片中去寻找了。
油画《日出资江》由作者黄志成于1969年底写生之作,表现的是大码头至石码头一带河沿的繁忙景象。那时的资江河里到处是各种大小船只和停靠的木排,尤以风蓬船为多,远处的烟筒是益阳老电厂至酒厂一线。
大码头客运站1954年没有修这条河堤之前这里两头都是河街子,沿河建有许多开店的小门面及木吊楼子,到这儿来的多是跑生意的。码头附近有叫卖香烟、瓜子、打白糖的,有摆凉茶的、卖热洗脸水的,有剃头、修脚的,还有小人书摊、拉西洋镜的,代写书信、打卦算命的,小摊小贩搬运挑夫什么都有,一天到晚十分的热闹。(此照约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大码头客运码头河沿从石码头河堤望大码头,河沿的趸船周围停靠着大大小小的船只,左边河堤的建筑为候轮室,右边远处南岸是橡胶机(原钢铁厂)至酒厂一带,可看到会龙山螺丝岭。(此照约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大码头.它由十多米宽的大麻石条铺砌而成,高高的台阶拾级而上,每天通过上面这个栅子门迎来送往各地不计其数搭船的匆匆过客。右边那座两层红砖房为候轮室,后面的三层楼房为航运公司办公楼,再后面就是大码头百货大楼。(此照约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昔日的大码头正街是益阳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群众街口子望临兴街一段,左为益阳饭店迎宾楼(现阿俊酒家)及向下延伸的大码头缝纫社,日杂商店、钟表社、纸扎社、银星戏院、津津腊味店、寄卖店、新华书店、怡怡南、人民电影院等,右边依次为百货大楼、勤俭旅社、益阳县商业局、妇女儿童用品商店,和平照相馆、资江旅社、五四文化用品商店、粮食局、文化馆、图书馆、盐业公司、肉食品公司、盛光保米粉店、竹艺社等。(此照约摄于1968年)
勤俭旅社及益阳县商业局(左).在大码头十字路口东南角临兴街口,均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仿苏式建筑。(此照摄于上九十年代末)
益阳县商业局和勤俭旅社.钢笔淡彩画,黄志成作于八十年代。县商业局(左)高五层,是当年益阳街上最高的建筑,于前些年被拆除。
三益街.正对大码头的三益街是五十年代修建的当时益阳最宽的马路,图中右为工人理发合作店、花木兰旅社、古道街巷子口、大码头豆腐社及妇幼保健站等,左为大码头副食品商店、安化转运站、频池街巷子口及大码头卫生院等。(此照摄于五十年代末)
大码头人民饮食店.钢笔淡彩画.黄志成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饮食店是大码头生意最红火的面粉馆,其位置在三益街与群众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即后来新建的大码头百货大楼处,紧挨着的商铺有绸缎铺、益衍洗染店及大世界戏院、曾永顺笔墨店等。1967年底人民饮食店等建筑被拆除,次年在此处建成了益阳最大的大码头百货大楼。此画较为真实的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大码头市井生活。
大码头百货大楼.于1968年落成,下面三层全为运营业大厅,八十年代之前一直是益阳最大、品种最齐全的购物商店。(约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大码头副食品商店.也是那个年代较大的副食南货店了,因为离家较近,买一分两分钱的酱油七醋或糖果糕点食盐之类一般跑这里的较多。(约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大码头旅社.当年可谓益阳最大的旅社了,其前身叫花木兰旅社,即现在的阿俊酒家。六十年代由两层的砖木结构改建成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主要接待来大码头搭船的过往旅客。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知青下放农村都是安排到此及勤俭旅社住宿一晚,第二天凌晨从轮船码头坐船开赴广阔天地,送走一批又一批青年学生。(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红旗食堂.原先右边这个门面叫赛楚南,是有名的面食包子铺。大跃进年代在这个里面办了益阳街上最大的食堂叫红旗食堂,每天有成百上千的人跑到这里来吃饭,经常为份量不足或缺油少菜之类的事吵吵闹闹不可开交。(约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大码头百货大楼上首一段别小看了这几家门面,五、六十年代这里有人民饮食店、益衍洗染店、大世界、德和槟榔铺、曾永顺笔墨店及后来的电子公司等店铺。(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原群众街19号巷内.即石码头居民七组,以前这里临街是有名的厚康烟酒槟榔铺(后做过全利棉布店、群集饮食店、缝纫社等),而里面居住着42户人家两百多号人。这里也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右为自家老屋,原来只是一层的小木瓦房,1970年作了一次修整,1993年重建改为两层半的砖混楼房。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至2021年由政府完成大码头旧城改造拆迁止,本家四代在此生活了八十余年。
大码头人民银行修建于1956年,为益阳街上最威武气派的银行。它的上首为天昌南货店,下首是全利棉布店。因离住家很近,一到段黑,一大帮邻舍小伙伴老聚集到这里来捉猛猛掐掐。此素描为后来凭记忆默画。
古道街.从西向东俯瞰古道街,为益阳老城区最具规模与人气的历史街区,它集中了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许多古建筑老房子,非常可惜的是,从三益街至临兴馆整体一大片于2003年被全部拆除。(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古道街巷.这里相对应为原银星戏院至邮电局家属区后面一段,五十年代之前的交通部益阳电信局及养性花园等就在其左边不远处。(约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频池街一段的建筑.这里大多是清末民初的老房子,此照从南面鸟瞰频池街巷一带,中间的建筑为山陕会馆,2009年,从三益街至向仓路整个频池街巷这一大片被全部拆除。(约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频池街巷.我们小时候上学经常走街串巷追逐玩耍的地方,原来的路面全由麻石铺成。其附近有山陕会馆、卫生院、刘家大屋、大码头银行家属区、石码头小学等。(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鹅羊池秋色风光无限,宛如欧洲的某一座小城,其实鹅羊池的景色一点也不比他们逊色。2006年,资阳区政府门前那口最大的池塘被填埋,在中间建了一个用不锈钢管堆砌的雕塑。(摄于1996年)
鹅羊池畔.一到夏季,鹅池四处垂柳轻扬,荷香四溢,人们都喜欢来到池塘边歇凉、聊天、垂钓,打牌,或找个书摊看看书,甚是自在。(摄于九十年代的浏阳河酒店前)
摆书摊的张爹无论盛夏还是寒冬,体育场邮电局门前的书摊曾成为鹅羊池畔的一道风景线。退休职工张介升老人隔三差五的一大早就从东门口推着满载的三轮车,要跑六、七里地到这里摆地摊卖书刊杂志。别看他这模样,张爹可是个有文化的人喔!不过这两年很少看到他了。
益阳市委办公楼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典型的苏式建筑,于2004年被拆除.(约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益阳市人民委员会简称人委,相当于现在的政府机关。建于五十年代,造型庄重典雅,为仿苏式建筑,位置在现资阳区公安局院内,于上个八十年代被拆除。(约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益阳市工商联位于群众街原大码头办事处上首,即现在的石码头社区位置。此楼曾经做过保险公司、工商银行,其间也安排老干部住过,它于2009年被拆除。(约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益阳市总工会工人俱乐部建于上个五十年代,是广大市民开展大型活动,聚会及演出的场所。五、六十年代每到周末,这里经常性的主办舞会,是年轻人喜欢聚会的地方。(约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益阳海员俱乐部和航运公司办公楼位于鹅羊池西端的向仓路,建于1960年,小时候时常跑到这里来玩耍,也在这里看过电影及其它演出。(约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人民电影院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一直都是益阳百姓最向往的地方,那个年代因娱乐场所少,娱乐形式单调,看电影就成了人们休闲的最佳选择。一到傍晚,这里就人头攒动,热闹异常。限于经济条件,无票假票来挤栅子门的不乏其人。尤其是来了新片,几乎场场爆满,一晚上放映三、四场是经常的事。(此照约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新华书店大码头下首的临兴街新华书店是益阳老城最大的书店,也是儿时最喜欢去且经常去阅读的地方。此素描为作者凭记忆所画。
石码头巷子从老街至石码头由一条七、八十米长的麻石路相通。以前没有自来水,家住群众街老岸边的人,几乎都是穿过这条巷子到河边去挑水、洗衣洗菜等。(摄于1985年)
石码头特指小石码头,因大石码头五十年代末就没有了。到八、九十年代后,小石码头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现在的石码头成为一个概念上的地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大石码头与小石码头上游相隔仅十多米的地方还有一个大石码头,从码头至麻石老街有一条十来米宽的道路相连,上个五十年代水路运输的重点从石码头转移到了大码头,于是在大石码头这条路上建起了上面这栋三层楼房.市装卸运输公司办公楼(上图),不过到了九十年代末这一大片陆续均被拆除。(约摄于1998年)
机械化码头紧邻向家码头,它修建于上个六十年代,是城区最大最繁忙的货运码头,每天要从这里吞吐成百上千吨的各种货物。这里看到的河对岸就是大鳊鱼山及橡胶机械厂等。(约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资江南岸的石码头它夹在大鳊鱼山与小鳊鱼山之间,两米余宽的麻石阶梯拾级而上,两边住着好几十户人家,翻过去就是龙山港、斋公坳及不远处五十年代建设的、开往灰山港的益阳小火车站等,那时去邓石桥清溪乡也是从这里抄近路走过去的。(约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大鳊鱼山与小鳊鱼山资水静静地流经南岸的大、小鳊鱼山,而小鳊鱼(右)说是为了防洪已于十多年前被炸平而不复存在。(约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小鳊鱼山从画中可再现其秀美的风光。小鳊鱼在石码头河对岸,因此山造型独特酷似鳊鱼而得名。此画为七十年代写生作品,
名人格言: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