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乔木,高6-13米。树皮棕色或灰棕色,常成薄片状剥离,但不脱落。小枝纤细柔弱,棕色或绿褐色。叶为双数2回羽状复叶,互生;叶柄连同叶轴长6~12厘米,均被长伏毛,叶轴基部具长圆形腺体;羽片10~20对,长2~4厘米,具短柄;小叶片28~50对,平行排列或成覆瓦状,几无柄,线形,上面深绿色,下面色较浅,两面被疏毛。总状花序腋生;花黄色或白色;花萼基部联合成筒状,上部分裂,裂片半圆形,有稀疏的毛:花瓣5,长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稍向内凹;雄蕊多数,伸出于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长卵形,花柱细长。荚果,连果柄长6~12厘米,宽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狭楔形,扁而薄,紫褐色,光泽。种子7~8枚。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云南、广西等地有栽培。
常绿藤本。树皮棕色,具对生枝。叶对生;二叶基部侧面有大形托叶2片;叶柄长约1厘米;叶片革质,卵圆形或长方椭圆形,长达9厘米,宽达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侧脉6~7对,除下面叶脉略被毛外,两面均无毛。花多数集成腋生圆头状花序,总花梗长2.5~4厘米,上部近花处有小的轮生总苞4片;花淡粉红色,直径5~7毫米;花萼合生,先端5深裂,外被短柔毛;花冠碟形,花冠管细长,裂片5,倒卵形;雄蕊5,生于花冠管喉部,花丝极短;雌蕊1,子房下位,2室,胚珠多数,外被短柔毛,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多,较花药长1倍。蒴果,细长略呈棱形,棕色,先端有宿存萼片,具短梗。种子多数,线形。
原产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
①儿茶膏
②方儿茶
割取儿茶钩藤的带叶小枝,入铜锅中,加水煮沸6~8小时,并经常搅拌,使叶破碎,待叶变黄色时,取出枝叶,将浸出液过滤后,浓缩成糖浆状,倾入木盘中,待冷却凝固,切成方块状,干燥即成。
【性状】①儿茶膏
又名:黑儿茶。为方形块状或不规则形,表面黑色或红褐色,平滑而微有光泽,有时表面可见裂纹。质脆易破碎,断面不整齐,有细孔,亦有光泽,内部棕红色。气无,味涩,先苦后甜。以表面黑而略带红色,有光泽、在火上烧之发泡、有香味者为佳。
主产于云南。
又名:棕儿茶。商品分新儿茶和老儿茶两种,均呈方块状,每边长约3厘米。海面均向内抽缩;棱角多偏斜或破碎。表面平坦,或不平坦而有裂纹,老儿茶黑褐色,表面有胶质样光泽;新儿茶棕褐色,表面无胶质样光泽。质脆易破碎,内部浅棕红色。气无,味苦涩。习惯认为老儿茶品质较新儿茶为佳。
主产于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等地。
【炮制】拣去杂质,刷去灰屑,研成小块或研成细粉。
【性味】苦涩,凉。
②《纲目》:"苦涩,平,无毒。"
③《本草正》:"苦微涩,性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②治疗宫颈炎
③用于止血
【备注】此外,尚有豆科植物柏勒树的树枝煎制而成的柏勒树儿茶。原植物为有刺灌木或小乔木,高达6米。树皮灰白色。2回羽状复叶,每一羽片间具一棒状腺体,小叶线状长圆形,长4~8毫米,宽1~1.5毫米。穗状花序通常长6~8厘米;下部为无性花,淡红色或淡紫红色,上部的两性花较小,黄色。荚果集成头状,宽6~13毫米,暗褐色,呈波状或弯曲,开裂。产广东。
【拼音名】HáiérChá
【英文名】Catechu,Wadalee-gum
【别名】乌爹泥、乌垒泥、乌丁泥、儿茶、粉儿茶、西谢、儿茶膏、黑儿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ciacatechu(L.F.)Willd.[MimosacatechuL.F.]
采收和储藏:一般儿茶栽培10年以上,即可采伐加工。可在冬季落叶后春季萌芽抽枝前进行,此时正值旱季,儿茶膏易蒸发干燥。将树砍伐后,除去白色边材,取褐色心材砍成碎片,加水4倍,煮沸提取6次,每次浸提1.5h,合并6次浸提液,浓缩成流浸膏,盛入模具干燥成形,即得商品儿茶膏。
【原形态】儿茶落叶小乔木,高6-13m。树皮棕色,常成条状薄片开裂,但不脱落;小技被短柔毛。二回羽状复叶,互生,长6-12cm;托叶下常有一对扁平、棕色的钩状刺或无;总叶柄近基部及叶轴顶部数对羽片间有腺体;叶轴被长柔毛;羽片10-30对;小叶20-50对,线形,长2-8mm,宽1-1.5mm,叶缘被疏毛。总状花序腋生;萼成简状,上部5裂,有疏毛;花瓣5,黄色或白色,披针形或倒被针形,为萼长的2-3倍,被疏毛;雄蕊多数,花丝分离,伸出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长卵形,花柱细长。荚果带状,长5-12cm,宽l.8cm,棕色,有光泽,开裂,柄长3-7mm,先端有喙尖,紫褐色。种子3-10颗。花期4-8月,果期9月至翌年1月。
【生境分布】分布于浙江、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其中除云南(西双版纳、临沧地区)有野生外,余均为引种。
【栽培】生物学特性儿茶产于热带地区,西双版纳是我国儿茶商品的唯一产区,主产地年平均气温21.2-21.7℃,极端最低气温-0.5-2.8℃,年降雨量1200-1500mm,相对湿度83%-85%。儿茶是阳性植物,要求阳光充足,特别是幼苗,最怕其他植物的覆盖和荫蔽。土壤宜选向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壤上或轻粘土栽培。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生产上常用直播,于5-6月雨季进行,最迟不要超过7月,按行株距2m×3m挖穴,穴口宽50cm,深40cm,底宽30cm。用农家肥和钙、镁、磷肥混合,每穴施7.5kg作基肥。每穴播种8-10颗,种子千粒重52g,每1h㎡播种量255-315kg。盖土1-1.5cm。苗高约8cm时,进行第1次间苗,每穴留苗4株。苗高15cm时进行第2次间苗,每穴留苗2株。翌年雨季定苗,去弱留强,每穴留壮苗1株,确保全苗。6-9月,每月应除草1次。雨季末期,可将除掉的杂草覆盖植株根基周围,以利抗旱保苗。儿茶收获部分主要是茎杆心材,故应将离地面2m以下的分枝剪除,确保主杆形成;幼树顶端易下垂,应架支柱,使其直立生长。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类方形块状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稍具光泽,平滑或有龟裂纹。质脆,易破碎,断面不整齐,具光泽,有细孔。无臭,味涩、苦后略甜。
以黑色略带棕色,不焦不碎,味微苦而涩者为佳。
显微鉴别取儿茶粉末以水装置,放置片刻,量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针状结晶及黄色块状物。
6.对血液和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儿茶精有显着的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作用,对于ADP、AA和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儿茶精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儿茶精还显着抑制大鼠血栓形成,可降低血栓素A2(TXA2)含量而对6-Keto-PGF1a无明显影响。D-儿茶精可延缓羊毛脂所致血清胆固醇升高。另从儿茶中还分得2种异构体具有降胆固醇活性。D-儿茶精可使离体兔耳血管收缩,对离体心脏则先抑制后兴奋。儿茶静注可使豚鼠骨骼肌张力降低,血压下降,呼吸加快。对酪氨酸酶活性d-儿茶精可增强之,而对酪氨酸脱羧酶活性则抑制之,从而可降低体内肾上腺素水平,此可能与降压作用有关。D-儿茶精可抑制多种组织如大鼠的脑、肝、肾、心和猪的主动脉等对氧的摄取,以心脏为明显。
9.毒性儿茶鞣酸小鼠静注200-300mg/kg可致死亡,以含儿茶鞣酸3%-5%的饲料喂大鼠1月不引起动物死亡。儿茶精灌服对小鼠的LD50大于l.37g/kg。
【毒性】儿茶素的半数致死量小鼠灌胃大于1.37g/kg。
【鉴别】(1)取本品粉末约0.1g,加水10ml,使溶解,滤过,滤液加三氯化铁试液l-2滴,溶液呈墨绿色。(检查鞣质)(2)取本品粉末约0.1g,加水25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10ml,加饱和溴水约5滴,立即发生黄白色沉淀。
(3)取火柴杆一端入本品水浸液中,使轻微着色,待干燥后再浸入盐酸中立即取出,直火焰附近烘之,杆上即显深红色。(检查儿茶精)(4)取本品约0.2g,加水50ml使溶解,加浓盐酸5ml与甲醛试液10ml,水浴上加热,有黄棕色沉淀,放冷,滤过,滤液中加三氯化铁试液数滴与固体醋酸钠5g,下部应呈棕红色,不得呈蓝色。(检查其他鞣质混入)(5)薄层色谱取本品细粉1g,加甲醇液10ml溶解,滤过,滤液供点样。另以儿条精甲醇液点样对照。同点于0.5%CMC硅胶G板上,用氯仿-甲醇-甲酸(8:2:0.08)为展开剂,展距16cm,喷含1%盐酸的0.05%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己醇溶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紫色斑。
【性味】苦涩;凉;无毒
【归经】心;肺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9-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临床应用】1.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用儿茶研碎口服,l岁左右0.15g,2岁以上0.2g,每天3次;或按每日每公斤体重25-50mg计算,分3-4次口服,疗程3-7天。同时配合输液以纠正脱水及酸中毒。治疗中毒性及单纯性消化不良共计300余例,疗效在90%以上。疗程1-7天,平均在3.5天左右。
2.治疗宫颈炎:将儿茶碾成粉末,均匀撒布于炎症溃疡面,每天1次。有效者约4-5次即可痊愈。
3.用于止血:取柏勒树粗分枝,砍成2-5cm长、0.2-0.5cm厚的小块薄片,置瓦罐或铝锅中,加入10倍清水煎煮,6-7小时后用2层纱布过滤,滤渣再重复提取l-2次。将各次滤液合并浓缩,即得褐棕色的柏勒树儿茶浸膏。每次0.5g,每日3-4次内服。观察溃疡病合并出血、肝硬化合并崩漏、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慢性黄疸型肝炎合并鼻衄、牙衄等共22例,结果有效18例,无效4例。在17例溃疡病合并出血的病例中,除l例因大量出血初服此剂未能止血即改用其他治法外,其余16例在2-4天内均达到止血效果,尤以渗出性出血疗效显着。对崩漏也有一定疗效,但对肝炎、肝硬化等引起的出血效果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