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因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确立这样一种认识。)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
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调查,收集和整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让学生培养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激发学生对邓小平的敬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在中国的新发展;
四、课前准备
教师:
2、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
2、收集邓小平的事迹;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启发引导,课堂讨论活动。
学生学法:小组合作,学会收集,整理和研习资料。
六、教学过程:
说说看:你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你知道歌中所唱的老人是谁吗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四项基本原则
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收集的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作贡献的事迹。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影片)
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这一学习主题的内容标准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两方面内容。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必将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标内容]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及所附图表,探讨课中思考题,让学生感知开国大典的动人场面,加深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
(2)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走访经历过新中国成立时代的老人,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名言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的伟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伟大的事件之一,以此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农奴主势力的控制和掠夺,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难点: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导学、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同学们能概括一下建国前夕解放战争的形势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4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到9月,全国大陆基本解放。中国人民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导入新课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会议的召开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这体现了会议的什么特点
2、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会议的几项主要内容:(1)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2)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和副主席;(3)决定了共和国的首都、纪年法、国歌和国旗;(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题一:《共同纲领》有哪些主要内容为什么说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问题二:你能说说国旗的寓意有哪些吗
教师适当补充一引起资料,供学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参考。
3、会议的意义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讲解: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人大召开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它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政协会议还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歌、国旗和纪年法。所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
问题一:看了开国大典的几幅插图,联想到毛泽东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你有何感想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问: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问题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三: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其意义是什么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课时]
改革开放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3、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4、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1、指导学生调查、收集这一时期的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从而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体会我国在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经历了艰辛探索;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难点:
1、初步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家近二十年来拥有家用电器情况的变化;
2、以组为单位,汇总好调查数据;
3、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
教师教法:活动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
1、调查、收集、整理资料;
2、学会利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1978年12月18日)请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社会调查的数据资料。想一想:
1、从汇报数据中你感觉到什么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1985年起在三个方面进行
1992年起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比一比:
1、说一说中国最早四个经济特区的名称;
2、阅读对外开放示意图,找出下列地区的地理位置:
深圳、海南、广州、上海
3、请根据对外开放示意图说说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继续任教八年级2班历史,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教学任务
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比上学期有所上升。
2、长远目标
3、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并分析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客观地论证历史事物;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四、教材简介
(一)教材体系
八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川教版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合教学效应。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要点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
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经济文化建设等重大成就。但是,也发生了“大跃进”的严重失误和“-”的内乱。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对外交往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四)教材特点
第一,中国现代史教科书严格以《课标》规定的主题内容为基本依据。
第二,教科书根据实际需要,对部分知识内容作了相应的拓展。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实际各不同,一些学生在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要求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获得更大的发展,因而教科书对部分知识内容作了相应的拓展。
第三,为了及时反映《课标》未来得及反映的最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加强教科书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充分体现现代史教科书的时代性特点,教科书把一些新近发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写进教科书,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共十六大召开、“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等;
第四,《课标》的某些内容跳跃性较大,为了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反映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内容的内在联系,教科书对部分内容作了补充或拓展,既方便了学生学习,又减轻了学生负担。对于《课标》“内容标准”以外增加的内容,教科书均用※号标明。
五、教学重难点:
第二学习主题叙述从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76年-结束的历史,反映我国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进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三学习主题叙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反映我国进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实践。
六、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4、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七、教学进度
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
1.归纳法。像鸦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
清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不计亿万千。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鸦片之害甚于-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鸦片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板书]
第一节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2.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世界上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的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在中英进出口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出呢绒、布匹,但很难卖出去,相反,它要从中国购买大量的茶叶、生丝、瓷器。在中英两国贸易中,许多白银流入中国。
[学生回答]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就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教师提问]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鸦片还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板书]2.鸦片走私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教师讲述]英国的资产阶级不允许贸易逆差的长期存在,为了利益,它可以不择手段。鸦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可耻的商人们输进中国的。鸦片,俗称“大烟”“阿芙蓉”,是由红-的青果汁液,经过割取、晒干,凝缩而成的软膏。红-本是一种二年生草本植物,这种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鸦片的主要成分是吗啡,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它原为药用,用于止痛、镇定,但若过量吸食,毒性便会伤害身体,而且极易上瘾。烟瘾发作时,人极其痛苦,非鸦片不可解。天长日久,人的身体和精神都会被鸦片这个恶魔侵蚀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终弄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表:
[投影显示]
[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图表中能看出什么呢
[学生回答]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增长的速度特别快。1799年是4000箱,1820年是7889箱,仅仅过了十九年,到1839年时便猛增到40200箱。
[教师引导]由此,我们能否认识到鸦片输入的激增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请大家根据课本所提供材料,再根据自己想像,讨论一下,归纳成几点。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答案一:随着鸦片输入的猛增,大量银元流向国外也是自然的事。这无疑加剧了中国的贫困。
答案二:从课本所选的《炮子谣》里可以看出四个字:鸦片吃人。正如歌谣所写:“我所畏者鸦片烟,-不计亿万千。”
……
[教师归纳]下面我们来把鸦片的危害归纳一下:
一是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至1839年,中国外流白银多达1亿两)。二是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这是指铜钱兑换白银的比值提高了。由原来的1000文抵一两到1500文抵一两。清政府规定要以白银纳税,这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先把粮食卖成铜钱,再把铜钱折成白银交税,原来100斤稻谷卖1000文铜钱,即可纳一两白银的税。现在纳一两白银的税却需卖150斤稻谷)。三是腐蚀了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而受贿放私,又因受贿放私而更加-。四是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与日俱增。由于军队也吸食鸦片,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五是民风日下。全国各地烟馆林立,吸食人数竟达200万。各色人等如王公大臣,军官将领,庶民百姓,甚至连妇女、僧尼也沾染恶习,整个社会一片萎顿萧条,种种罪恶因此而生。
[学生回答]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禁烟,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三个小问题——林则徐虎门销烟。
[板书]3.林则徐虎门销烟
[学生回答]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人。任湖广总督期间,就在汉口、长沙等地捉拿烟贩,设禁烟局,收缴烟土、烟枪,配制戒烟药丸,限定吸烟人定期戒绝。取得了很大成效。
林则徐到广州后,-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教师引导]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虎门销烟引起的。这种说法对不对
[教师讲述]从嘉庆皇帝开始明令禁止鸦片进口,当时多出于维护道德民风的原因,那时的朝臣们谁也不愿意被人当作伤风败俗的辩护者而被指控,后来发现屡禁不止,烟害已成为一个严重的财政问题时,以大臣许乃济为代表的弛禁派出场提出新论,主张鸦片贸易合法化,并照章纳税,允许内地种植-,以国产鸦片来抵制外来鸦片,从而阻止白银外流。以林则徐为首的严禁派立即予以反对,从生产力、商业、国防等方面历数鸦片危害,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用“银荒兵弱”来敲中道光帝的心病,终于于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12月31日委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中国近代最彻底的一场禁烟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林则徐收缴鸦片后命人在虎门镇口村码头旁挖掘了两个长宽各15丈多的方形大池准备销烟。5月31日,万事俱备,林则徐搭设祭坛,庄严地举行祭告海神仪式,宣读祭海神文,请海神众水族暂行避开,以免鸦片入海伤及海神诸水族。6月22日,销烟开始,兵勇们先将池内倒入了水,然后撒盐成卤,将箱内的鸦片投入池内,浸泡半日后,再将烧透的石灰倒入池中,池内鸦片遇到石灰倾刻便像开锅一样滚沸起来,兵丁们再用木耙在池内来回翻搅,使池内鸦片全部烧化。这样一直烧到6月25日,才将2万多箱鸦片处理干净。
虎门销烟是从嘉庆皇帝颁布禁烟令以来最为彻底、规模的一次真正的禁烟,它第一次向世界表现出中国人纯洁的道德心和反侵蚀的坚决性,洗刷了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耻辱。
(讲完之后,向学生播放电影《林则徐》中虎门销烟片断,增强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教师过渡]当虎门海滩烟云滚滚时,一丝战云也隐隐浮起,义律将中国禁烟情况报告给英外相巴麦尊,称中国政府强行收缴英王臣民的鸦片,侵犯了英王陛下臣民的私有财产。提议英国出兵中国,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建议。他的建议被英国政府接受,紧接着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板书]二、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本目内容。要求:1.阅读完之后,能简述战争的经过;2.正确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3.了解《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
[教师提问]先请同学们简述一下鸦片战争的经过。
[板书]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学生简述]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积极防御,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又继续北上,直逼天津。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谈判,后将林则徐撤职查办。1841年初,英军占香港岛。清同英作战,1842年失败。英舰到达南京长江江面,清廷-派人向英军求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南京条约》的详细内容。
[板书]2.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讲解]同学们,关于《南京条约》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四点,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把它归纳出来。
[学生归纳]《南京条约》的内容可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议税八字。
[教师分析]确实是这样,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些条款。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关于香港问题,我们应清楚,它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个部分。香港岛是《南京条约》割出去的。九龙半岛是在《北京条约》割出去的。新界是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借的,租期99年,一直到1997年我国政府才把这三个部分连同附近的岛屿全收了回来。(教师讲香港岛被割时,应结合下面地图讲解,增强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师过渡]既然鸦片战争使清政府从领土、关税、贸易方面丧失了一系列主权,那么,这势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最后一个问题。
[板书]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本上最后一句话: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也不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名义上、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列强控制和压迫。是丧失了部分的主权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它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的含义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有了一定资本主义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即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资本主义。我们再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就会明白:《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义,结合《南京条约》内容,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
[布置作业]
4.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
参考答案: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