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安康市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简介
一、助人为乐类(9名)
王霞,女,1979年生,中共党员,旬阳县广播电视台记者、旬阳义工联合会会长。
先后被评为安康市优秀青年志愿者、“安康好人”。
王远菊,女,1962年生,中共党员,汉阴县城关镇南街社区党支部书记。
先后被评为“陕西好人”“中国好人”。
刘锐萍,女,1980年生,中共党员,安康日报社新闻采访部主任。
她是一个心中有爱的媒体人,在从事新闻工作的生涯里始终心存大爱。2006年加入市慈善协会以来,为辍学的孩子争取就学资助,为村里争取慈安桥建设,为身患癌症的农村孩子争取医疗救助和社会募捐,为困难家庭送去物资,利用周末假期做义工。10余年来,在她的各方联络和牵线搭桥下,帮助20余名孩子及时入学,8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争取30余万元物资送到了贫困家庭。
先后被评为陕西省慈善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安康市“金州慈善奖”、“安康好人”。
孙小康,男,1970年生,平利县小康绿色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平利县援助少年儿童协会会长。
积极带领团队深入走访贫困少年儿童311名,累计募集善款177.3万元,成功援助284名贫困儿童。组织参与13场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受益学生达15000人次;策划开展2016年度全县贫困家庭春节慰问,共计161户。主动参与产业扶贫,积极带动平利县58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先后荣获陕西省“儿童保护突出贡献奖”、陕西文明交通优秀志愿者、“安康好人”等称号。
肖治颉,男,1974年生,中共党员,陕西奥翔天越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致富不忘乡亲,情系困难群众,助力家乡发展。在“助你起航”捐资捐款活动中,主动承担吕河镇7名孤儿7至18岁的学费和生活费,6名贫困大学生每年5000元生活费。2016年向旬阳县30名特困大学生和30名小学生资助30万元,并承诺把大学生资助到毕业,把特困小学生资助到18周岁。为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他成立了生态农业合作社,流转690多亩土地,吸纳贫困群众96户,已使70户群众顺利脱贫。
先后被评为安康市助力脱贫攻坚优秀企业家、2018年金州慈善榜“上榜企业家”。
张志民,男,1979年生,中共党员,西安铁路集团公司安康工务段职工。
12年来常常利用节假日带着家属一起参加公益活动,先后负责和参与安康公益小天使、山里孩子看古都、壹基金温暖包、关爱失独老人、学雷锋进社区等公益项目,公益服务时长累计1.5万小时,服务城乡儿童超过2000名,达4万人次。在春雨行动公益项目活动中,他坚持周末在铁路社区收集图书,共募集图书12000余册、各类文具和办公用品200余件。组织执行8次“山里孩子看古都”项目活动。
曾被评为联合救灾陕西网络行动联盟优秀志愿者。
蒋道军,男,1962年生,石泉县云雾山镇松树沟村村民。
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庄稼汉,17岁自学理发手艺,40年来共为村民义务理发10000余次,未收过一次钱。为给村民理发,蒋道军每次都得带着他的剃头刀和其他器具走上几十里山路,翻山越岭、涉险过河更是家常便饭。了解到年近七旬的村民柯昌福是个盲人,老伴儿和小儿子智力都有问题,家中的几亩薄田种起来十分困难,全家生活就仅仅靠着大儿子外出打工的收入,蒋道军就主动在每年农忙时帮他家种田收粮,这一帮就是十几年。他还是村里红白喜事理事会的理事长,谁家遇上个红白喜事,他都会热心帮忙张罗操办,谁家农活做不过来,他也会主动下地帮忙。
曾荣获石泉县道德模范称号。
廖涛,男,1975年生,紫阳县向阳镇中心学校教师。
2009年参加丽姐助学联盟,10年来走访贫困家庭500余户,先后帮助400多名贫困学生找到资助人。组织贫困学生资助款发放仪式60余次,累计发放爱心资助款400余万元。他的每一次走访和资助款发放仪式,都燃起了众多贫困学生的希望之火,在他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已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并加入到志愿者队伍。还组织参与丽姐助学联盟其他公益活动100余场次。
曾被评为第三届紫阳县道德模范。
熊自儒,女,1971年生,中共党员,岚皋县农商银行职工。
参加工作20多年来,从未间断爱心资助活动。先后资助4个困难大学生、6个重症病人(个人捐款3万余元)和4个困难家庭渡过难关。曾帮助患病补鞋匠联系医院成功实施手术,接纳街头一个贫困家庭孩子在家居住6年,为肝病患者资助1.5万元开店维持生计和治疗身体,帮补“拾荒”者1.92万元直到其3个儿女大学毕业。
曾被评为第三届岚皋县道德模范。
二、见义勇为类〔9名(组)〕
“11.10”白河县安槐村见义勇为群体。吴文军,男,1973年生,中共党员,安槐村村委会主任;吴文琴,女,1967年生,安槐村村民;毛明主,男,1977年生,安槐村村民;王治谋,男,1963年生,安槐村村民;郑忠训,男,1967年生,安槐村村民。
王文臻,男,1992年生,中共党员,生前系石泉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辅警;冯帮兴,男,1988年生,石泉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辅警。
朱海义,男,1991年生,旬阳县城关镇青泥社区居民。
2017年8月19日,朱海义驾车在汉江水库棕溪渡口码头等候趸船,听到扑通一声闷响,外面传来嘈杂的呼喊。他往车窗外一瞄,一辆黑色面包车从码头落水,车头已没入水中,车的后半部尚在水面。他不假思索,掀开车门,扔掉手机,旋即从四米高的马路牙子跳入深不可测的河水,从车子窗口拉住一孩子手臂将其扯出水面,推向岸边,返转水中又从窗口拉出一妇女和另一个孩子,用力推向岸边。朱海义跳车入水连救三人,果敢迅速,用时短短3分钟,被救者未受到呛水伤害。他谦逊地表示:救人完全是本能!
先后被评为旬阳县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旬阳县道德模范。
刘小龙,男,1988年生,恒口示范区(试验区)东风村村民。
2017年6月19日,刘小龙回家途中听见有人大声呼喊救命。只见离月河岸2米远的位置,有一女孩正在湍急的水流中挣扎。刘小龙不顾一天劳累跳入河中,另一名壮小伙也跟着跳入河中,同时向落水女孩游去。由于连日降雨,河水突涨,壮小伙无法靠近女孩,只得返回岸上。刘小龙推着木头奋力前游,凭着过人的勇气和毅力将落水女孩救上岸。2018年3月21日晚,刘小龙在路过新修大桥路口时,远远看见一位老人推着婴儿车横穿马路行走,与此同时,一辆小车正飞速驰来。千钧一发之际,他毫不犹豫飞身奔向马路,用双手奋力推向老人后背,使老人和孩子脱离险境,自己却因为撤离不及时,被飞驰的小车擦身而过,惯性作用使得他跟着车子向前摔倒。
李正,男,1975年生,中共党员,安康市城管执法局汉滨分局第二大队副队长、汉江志愿者救生队副队长。
先后荣获第四届汉滨区道德模范、第一届安康市文明家庭称号。
肖承刚,男,1993年生,宁陕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二中队队长。
2018年9月3日,肖承刚带队到广货街镇开展工作,在返回的途中,发现路边一民房浓烟滚滚。肖承刚立即停车查看,原来米家坪组村民吴某家中烘房不慎着火,此时火势已经蔓延到主房顶梁处。见此情景,肖成刚立即决定上到房顶,揭瓦阻断火势朝房屋主体蔓延。他手持钢钎很快将烘房和主房顶的瓦、椽子撬掉掀开,在准备撬掉最后一块椽子过程中因房顶湿滑,不慎滑倒从房顶坠落,造成左腿严重受伤。肖成刚受了伤,但是群众的房子保住了,财产人员都是安全的,他心里感到很敞亮。同年7月31日晚,肖承刚和队员还冒着被洪水卷走的危险营救了一名被洪水困住的老人。
汪德斌,男,1977年生,中共党员,平利县城关第二小学教师。
2019年3月19日,汪德斌在下班途中偶遇落水儿童,千钧一发之际,他毫不犹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最终,与警民携手把幼小生命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他英勇救人的事迹刷爆了朋友圈,网友都称赞他为“最美老师”。在教师生涯中,他把学校的贫困学生、留守孩子、特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还曾帮助感染了吸血虫病的孤儿学生得到免费医疗救助并转危为安。
先后被评为平利县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陕西好人”。
陈忠消,男,1994年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岚皋籍军人。
2018年2月22日,探亲在家的陈忠消,遇见县城东坡安置小区11号楼着火。着火点在三楼,需要攀爬十几米外墙才能施救。在众人都上不去、消防人员还未赶到的紧急时刻,陈忠消毅然冲出,背着灭火器沿着天然气管道,迅速爬到着火楼层,破窗而入,灭掉大火,切断电源,避免了一场重大灾难发生。在协助随后赶到的消防队处理完现场,确保没有人员伤亡和火灾续发隐患后,陈忠消默默离开,第二天便返回服役部队驻地。由于在现场吸入了过多的浓烟,加上脸部、手臂被火燎伤,陈忠消身体出现了不适,在战友的再三追问下,他危急关头英勇救火的事迹才传播开来。
先后被评为第三届岚皋县道德模范、“陕西好人”。
梅源,男,1990年生,中共党员,紫阳县盘龙科技贸易有限公司营销经理。
2019年1月26日,紫阳县城河堤路一辆小轿车不慎坠入汉江,90后小伙梅源开车经过此处时,得知车内还困了一个人,他从路过的一位骑着摩托车的工人手中接过一把钉锤,就冲到河堤上纵身跳入冰冷刺骨的江水中,用尽全身力气游至落水轿车旁。此时车子只剩下后备箱的一块玻璃露在水面上,梅源拿着铁锤砸破玻璃,救出了落水者。梅源英勇救人的事迹很快在全国传开,新华社、CCTV13《新闻直播间》、人民日报公众号争先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三、诚实守信类(10名)
冉康,男,1977年生,中共党员,平利县老县镇木瓜沟村村委会主任、平利县绿泰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自开办公司养殖鸽子至今,冉康秉承着诚信经营的理念,用良心对消费者负责,严格把关肉鸽引种,坚持使用天然饲料喂养肉鸽,不注射激素催肥,优质配种,科学饲养,规范建厂,从源头上保障无公害肉鸽生产。在价格上,严格执行市场统一价,不虚高抬价,更不歧视性定价,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他始终牢记“致富不忘乡亲”的诺言,2017年,冉康主动帮扶木瓜沟村33户113人贫困群众,带领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2017年被评为平利县“优秀扶贫干部”。
朱晓华,女,1973年生,中共党员,镇坪县城关镇坪宝村村民。
2017年朱晓华和丈夫李绍清注册了镇坪县庶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8月李绍清车祸身亡,当时园区建设有银行贷款190余万元,还有十几万的工人工资没有发。她在处理完丈夫后事不久就贷款10万元,又在亲戚朋友处周转10万元,把工人工资和土地租金发了。朱晓华现在继续扩大农业园区规模,家里开了农家乐和超市,为村民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慢慢偿还丈夫在世时欠下的巨额债务。
2018年被评为镇坪县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
刘瑞红,男,1971年生,中共党员,汉滨区建民办忠诚村党支部书记、陕西安康天瑞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3年注册了“天瑞塬”蔬菜产品商标,并获得陕西省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成立了蔬菜销售公司,配套建设了容量700吨果蔬保鲜储藏库和1200平方米初加工车间,在市区布局无公害蔬菜店共42处,统一使用“天瑞塬”注册商标。在农产品安全管理方面,重点开展禁用农药和限用农药、化肥使用的监管,开展无公害生产档案管理和农业废弃物处置情况管理,为广大市民吃上放心菜、安全菜提供了坚实保障。围绕汉滨区脱贫攻坚,免费培训职业农民260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00余人。
先后被评为安康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安康市劳动模范。
刘照元,男,1949年生,岚皋县蔺河镇蒋家关村村民。
六年前,刘照元的儿子得了鼻咽癌和淋巴癌,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向亲朋好友借遍了钱。四年前儿子离世,给老人留下了无尽悲痛,还有一张张共24万元的欠条。“再难都要把钱还清,人家信任我,我也要做一个讲信用的人。”这是萦绕在刘照元心中唯一想法。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凭着一股子韧劲和木工漆工手艺,给村里的药材种植公司锄草一天80元,卖一把木椅子100元,卖一斤漆100元,一天一天存着钱,又一笔一笔还着债。尽管不识字,但每一笔借款他不仅记得清楚,更还得及时。愈发年迈,老人仍然继续着一天天挣钱还债,想到自己如果没还完债就“走”了,嘱咐孙子一定要把欠账还完。
李长滨,男,1982年生,宁陕县滨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他以“诚实与守信,感恩与责任”为行为准则,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对所有农产品亲自验货、收货,每货必查,每查必清,尽心尽力打造放心产品。与国内重点农林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秦岭土特产、中药材,让秦岭深山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成立滨海科技倾力打造具有陕南特色集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现代休闲体验旅游观光基地、现代种植业和养殖业示范基地。先后帮助37户贫困户种植食用菌、猪苓、天麻等中药材,户均增收1.2万元;积极开展敬老、助学、治病、救灾等社会公益活动,累计捐款捐物70余万元。
先后荣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陕西好人”“中国好人”等。
邱清玲,女,1969年生,白河县讯达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先后被评为第四届白河县道德模范、“陕西好人”“中国好人”。
单林述,男,1958年生,岚皋县环卫保洁有限责任公司工人。
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安康市劳动模范、“陕西好人”等。
胡先桂,女,1971年生,紫阳县界岭镇双泉村村民。
2004年起,胡先桂悉心照料因铁矿塌方导致全身瘫痪的丈夫八年之久不离不弃。丈夫去世后,胡先桂像往常一样继续做佃工、背砂卖、挖药材,并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办起了小卖部,在照顾患病婆婆生活起居的同时,开始了对丈夫生前所欠十几万元的还债行动。后来孩子长大也能外出打工挣钱了。2016年5月,当胡先桂还掉娘家堂弟的5000元欠款,把最后一笔欠账划掉时,她舒心地笑了。胡先桂说:“这些年为了还账,日子虽然不如人家过得那么宽裕,但现在账还完了,心里的那块石头就没了。”
熊隆宝,男,1960年生,白河隆勋农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2年他在家乡创办了农业示范园,从农民手中流转弃耕的贫瘠土地和山扒发展魔芋种植、核桃经济林和有机山地菜等,长年吸纳30余户本地村民务工。由于投入大收入甚微,每年他都要净贴50余万元,亲朋好友都劝他不能再投入了,可他总是说当初从群众手中流转土地时作过承诺,让他们在家门口务工挣钱。园区建立以来,在年底他甚至从银行贷款百万元都一一付清乡亲们的工钱。为降低群众种植魔芋的市场风险,他挨家挨户与群众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免去农户后顾之忧。一次公司资金周转困难,魔芋市场价格也大幅下降,熊隆宝硬是贷款收购了农户的2万斤魔芋。他还胸怀仁爱,热心公益,先后帮扶困难家庭学子10余人,为贫困户、贫困大学生捐款150余万元。
先后被评为第四届白河县道德模范、“安康好人”“陕西好人”。
黎宗全,男,1966年生,中共党员,陕西汽车集团旬阳宝通专用车部件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
黎宗全视信誉和质量为生命,靠个人信用贷款带领职工把濒临倒闭的农机小作坊打造成拥有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宝利机械有限公司,并发展成资产亿元、蒸蒸日上的宝通公司,短短几年累计上缴各项税费650万元。在与客户的长期合作中,他始终本着“客户第一,诚信至上”的原则,以诚实守信的经营风范,赢得了客户的信赖,用实际行动塑造了企业品牌。他不忘初心,回馈社会,近年来,累计为贫困群体和公益事业捐资、捐物达150余万元。
先后被评为安康市劳动模范、安康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安康市劳模助力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陕西省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
四、敬业奉献类(18名)
马英,女,回族,1967年生,中共党员,汉滨区老城办鼓楼社区党支部书记。
从文书、副主任到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20余载她始终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中,被群众称为社区当家人“马大姐”。她经常走街串巷,无论是新老住户,回、汉族都是一视同仁,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帮助社区贫困学生申请妇联关爱女孩救助项目,争取各种社会帮扶救助孤儿。连续两届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先后提出少数民族回民公寓建设、民族幼儿园建立、回民公墓用地建设等提案,积极争取改造建设少数民族风情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经多方争取协调,南正街改造工程成功立项并开工建设,农贸巷背街小巷改造工程顺利竣工。
先后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进个人、陕西省三八红旗手、安康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等。
马忠飞,男,1995年生,汉滨区消防中队战斗班班长。
王勇,男,1966年生,白河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从医多年,王勇始终牢记服务群众和廉洁从医,从磨坪到前坡,从月儿到松树,从冷水到县城,踏遍了白河的山山水水,做到将心比心,视患若亲。在松树乡当了11年村医,当他从松树前往冷水卫生院就职时,松树村全体百姓联名上书进行挽留。省吃俭用购买医疗设备,为弄清病情挑开大便取样观察。曾收留神志不清的流浪汉,免费为其治疗。曾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每年诊治病人4000多人次,治愈病危患者1000多例,为困难乡亲减免和垫付医药费近29000元。
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陕西省劳动模范。
王发芸,女,1941年生,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退休干部,安康汉调二黄国家级传承人。
自十五岁走进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主攻戏曲“刀、马、旦”及“花旦”,塑造了近百个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遭遇和处境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996年退休后,克服病痛折磨,继续参加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各类演出活动,从未耽误过一场戏、从未让院里派车接送。耄耋之年依然奋战在传承汉调二黄一线,带病坚持给年轻演员排戏教戏,给年轻演员导演的折子戏及小品约33个之多。教学相长、三代同台,开启了非遗代际传承的新模式。通过她的奔走呼吁促成汉滨区启动“汉调二黄保护工程”。
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曾荣获陕西省汉调二黄特别贡献奖,个人被列入《当代戏剧表演艺术家名录》。
叶林,男,1979年生,旬阳卷烟厂卷包车间职工。
先后被评为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劳动竞赛标兵、安康市青年岗位能手。
伍贤畅,男,1971年生,中共党员,紫阳县人民法院洄水法庭庭长。
在法院工作27年,他有26年都在基层法庭。作为紫阳县法院第二审判团队负责人,同时负责双安、汉王、蒿坪、洄水、洞河、界岭等镇法庭工作,最远的两个镇之间相隔约100公里。他经常上门立案、巡回审判,将法庭搬到当事人家中、农家小院和村委
会,方便群众诉讼,被群众称赞为“百姓身边的好法官伍把式”。2014年至2017年,年平均办理100余案,结案率达98.02%,调撤率达83.28%,服判息诉率达99%,连续三年办案数位居全院之首。他患有多年的糖尿病,但从未因病耽误一天工作。
先后被评为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全省法院办案标兵、“我身边的好法官”等。
邱红英,女,1970年生,中共党员,紫阳县茶业局干部。
先后被评为第三届紫阳县道德模范、安康市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安康好人,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凤宝,男,1966年生,中共党员,平利县正阳镇张家坝村党支部书记。
他原是镇上财政所副科级干部,在张家坝村需要的时候,主动投身脱贫攻坚,舍小家顾大家,带领群众干出一片新天地,被干部群众戏称为“拼命三宝”。从调查摸底到制订规划、因户施策、协调动员、督促落实、矛盾调解,张凤宝带领村班子几乎天天跑、周周去、月月到,张家坝村如期完成2017整村脱贫摘帽的目标,全村实现“户通水泥路、院落有路灯、户户有网络、家家有景观”目标。探索的“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亲属赡养、平台展示”等经验,在全县宣传推广。2018年CCTV《决不掉队》节目组入村采访拍摄了他带领群众建最美休闲乡村、兴致富发家产业的脱贫攻坚故事。
2017年荣获平利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周毅,男,1980年生,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安康分公司电源工。
参加工作19年,他长期从事通信电源设备一线维护工作,时刻以“匠人”精神勉励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创新开发停电告警铃留装置,在10个分公司核心局站统一推广。主持建立IDC机房新风节能改造和市话交换机房新风节能改造和冷凝器喷淋系统,当年节电30万度,节约电费24万元。制订安康分公司《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方案》,实施以后当年节约能耗费用40万元。
先后被评为中国电信集团技术能手、陕西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标兵、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曾获得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周耀辉,男,1979年生,中共党员,国网安康供电公司调控中心自动化系统与运行管理专责。
参加工作21年,他从一名中专生成长为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专业领军人才。不断开展科技创新,7项成果荣获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奖,50余项科技成果获国网安康供电公司科技成果奖,取得6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带领团队发现危急设备缺陷200余处,参与各类故障抢修300余起,保障了安康电网7套调度主站系统、63座变电站监控系统、3700余台自动化设备、300余台网络安全设备的安全生产“零事故”。参与编著电力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电网运行监控技术》和《调度自动化主站培训教材》,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先后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全省职工创新创业优秀人物、全省技术状元。
赵军,男,1976年生,安康公路管理局旬阳公路管理段青泥道班班长。
参加工作24年,他常年坚守一线,从一名普普通通的道工到一位好班长,总结磨练出了一套技能,发明的“皮篮子”“自制锄头把”既轻省又实用。不管日晒雨淋,不管上班还在下班,只要路段出现有影响行车安全的障碍物,他总是及时上路进行清理,若是遇到汛期或是大检查,索性就住在班上。带头跳进臭水沟清淤泥,总是主动把“最难啃的骨头”留给自己;在路面病害处治和水毁抢险工作中,克服高温天气,带领班组人员同其他道班人员通力合作,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公路人“铺路石”精神。
先后被评为公路系统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十佳养路工等。
胡学娟,女,1972年生,汉阴县教学研究室副主任。
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关爱学生,用文化治班,以“书香班级”带动书香校园的创建。在她的努力下,给县内21所学校争取建立了187个班级图书角,为汉阳小学争取到10万元的捐赠图书。筹建了彩虹花读书会,开展亲子共读、成人阅读引领、家长阅读培训等34次活动。负责主抓中小学课外阅读及国学经典进课堂工作,2017年安康市中小学课外阅读现场推进会在汉阴县举行。2019年4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的“区域一体化推进国学经典进课堂”的培训会上,她作经验交流。
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语文教师、安康市三八红旗手、“安康好人”。
奚小莉,女,1979年生,中共党员,安康市纪委监委宣传部副部长。
参加工作18年来,她始终秉持“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状态,白天干事务性工作,材料和稿件大多放在晚上和周末加班完成。父亲生命垂危,因为工作原因没能赶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参与《白河黄氏家规》等家规家训及安康市“一带一路”5部系列专题片的策划宣传工作,在全国、全省产生良好反响,打造了廉政文化的“安康品牌”。参与策划全市主题新闻宣传20余次,撰写制作全市警示教育专题片8部,撰写新闻宣传稿件100余篇。
先后被中国纪检监察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被市纪委机关表彰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黄国庆,男,1962年生,中共党员,宁陕县扶贫开发局党组书记、局长。
他是扶贫战线的“老黄牛”,从事扶贫开发工作25年,无论是作为业务骨干还是单位“一把手”,黄国庆始终默默奉献、兢兢业业,舍小家为大家,将半辈子心血投身于扶贫事业。本可以退居“二线”的他,凭着对扶贫工作的执着追求,怀着对贫困群众的真情实意,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年近六旬还坚守扶贫工作一线。他用心记录群众贫苦,积攒笔记本50多本超百万字;跑遍了全县所有村组,对全县贫困状况和数据了如指掌,被称为宁陕的扶贫“活地图”。
先后荣获安康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点赞“我的爱心帮扶”十大优秀人物奖第一名。
程文娇,女,1971年生,中共党员,岚皋县城关中学教师。
从教27年,她始终用爱心培育学生,所带每届学生的英语成绩一直在各级统考中名列前茅。在担任三年国际春蕾女童班班主任时,遇到恶劣天气的夜晚,她主动到宿舍陪孩子,周末接不能回家的女童们在自己家里吃住、洗衣、辅导学习。曾主动承担一名因家里贫穷辍学女生的生活学习费用,使得女孩重返校园,家访时还不幸被蛇咬伤脚。她主持并参加了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教研成果获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安康市优质课一等奖。她的事迹被收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名录》《陕西.妇女志》《岚皋县志》,为其录制的专题片《用爱心播种希望》在人民网报道。
先后被评为“中国儿童慈善奖--春蕾芬芳先进个人”“陕西省名师”。
谢世学,男,1966年生,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
蒲正斌,男,1967年生,中共党员,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镇坪高山试验站站长。
坚守在海拔1500余米的镇坪高山试验站34年,蒲正斌以站为家,除了到市农科所开会或出差,几乎365天守在站上做育种工作。先后主持育成4个国审马铃薯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约45万多公顷,解决了长期以来威胁马铃薯产量的晚疫病问题。迄今为止,陕西自主选育的4个国审马铃薯新品种及后续新品系均来自该站。试验站山大路远,1991年以前所有的生活用品、化肥种子、仪器物资全靠他一次次背回去。子女跟着在农村就学,妻子也卷起裤腿下地一起劳作。
先后被评为全市突出贡献专家、“安康好人”“陕西最美农业人”“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等。
雷正发,男,1975年生,中共党员,安康中学教务处副主任。
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全省质量提升工作先进个人、市级优秀教师等。
五、孝老爱亲类(9名)
马晓杰,男,回族,1969年生,汉滨区城市管理局环卫中心生活垃圾清运车队队长。
2011年妻子因车祸脑颅重伤成为植物人,马晓杰自学鼻饲管进食、吸痰、人工辅助排便、中医推拿等琐碎、繁杂的护理知识,每天早、中、晚为妻子做全身按摩,一天7次鼻饲饮食,少吃多餐,注意营养搭配,多年来妻子从未发生过压疮及其他并发症。在历经了1400多个日日夜夜,妻子终于在2015年8月慢慢苏醒了,但智力仍处于幼儿状态,仍瘫痪在床。他依然不放弃希望,继续寻求各种医治良方。
王友珍,女,1989年生,平利县八仙镇乌药山村村民。
2015年11月,52岁的婆婆突发急性脑溢血成为“植物人”。为让老人早日康复,她几乎24小时寸步不离,守护在老人床前,喂饭、按摩、接大小便、坚持每两小时翻一次身、擦洗一次……累了、困了就以轮椅为床,眯一会儿打个盹儿。功夫不负有心人,术后第34天婆婆睁开了眼;4个月后勉强恢复了一点意识;半年后能勉强坐会儿轮椅。现在婆婆虽还不能自理,但已能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与家人交流。在责任和担当面前,她用孝心和真情唤醒了“植物人”婆婆。
刘运芝,女,1974年生,紫阳县高滩镇双柳村村民。
纪大英,女,1957年生,白河县构朳镇凉水村村民。
丈夫39岁时在山西煤矿务工遭遇矿难意外去世,小儿子14岁时在上学路上突发癫痫,从悬崖上摔下去,医治无效,也永远离开了她。灾难没有击倒她,二十年如一日坚持照顾双目失明的婆婆,擦身体、洗脸、洗脚是每日必不可少的功课。天气好的时候,会把婆婆搀扶到院子里晒晒太阳,帮婆婆梳头发剪指甲,排解婆婆心里的苦闷。在两个孩子相继成家之后,很多人给她介绍对象,她总是婉言谢绝,担心年迈的婆婆没人照顾。多年来,她用瘦弱的肩膀承受着生命之重、生活之痛,以拳拳的孝心、宽厚的善心、伟大的爱心、坚毅的恒心,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孝老爱亲的奉献之歌、真爱之歌、生命之歌。
2018年荣获“陕西好人”称号。
李德林,男,1982年生,石泉县熨斗镇沙湾村村民。
3岁时亲生母亲离家出走,父亲长期在煤矿工作,2011年不幸被查出尘肺病晚期,李德林当即放弃渭南工厂优厚的待遇,远赴河北日夜照顾父亲,800个日夜陪伴最终还是没有挽留住父亲的生命。2013年父亲去世不久,养母被诊断出精神分裂症,发病期间日夜胡言乱语、行为异常,他承担了养母所有医疗、生活费用,始终对养母不离不弃。在他的照料下,养母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得有人日夜监护照料。安葬父亲、为养母治病,他花光了所有积蓄。在家徒四壁的无奈之下他背上行囊,带着“疯娘”一道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
罗其财,男,1969年生,岚皋县佐龙镇正沟村村民。
20多年前,妻子查出患有严重性风湿病,全身肌肉萎缩,双手缩在一起,膝盖处鼓出一个大疙瘩不能伸直。从1997年瘫痪至今,他每天为妻子擦洗身体、按摩、翻身、换药,从未感染过一次褥疮。妻子一年四季极少出门,怕她寂寞,罗其财省吃俭用买回来一台彩色电视机。新盖的房屋一到夏天像炉子一样热,妻子的病不能吹风着凉,罗其财就专门批发扇子轻柔地为她“服务”。罗其财笑着说:“这么多年购买的扇子加起来有70多把。除了电视机,这个家最重要和最实用的宝贝莫过于它们了。”为了给妻子治病,罗其财负债累累,但他从未放弃。他说:“只要能和妻子在一起就好。”
唐章义,男,1964年生,宁陕县太山庙镇双建村村民。
89岁高龄的母亲双耳失聪,患有老年痴呆症;妻子2008年意外摔倒,腰椎骨折,导致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原本在外打工的唐章义,面对生活的巨变,回到家乡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年迈久病的母亲和瘫痪的妻子。依托脱贫攻坚帮扶政策,建起核桃园10亩、板栗园12亩、种植魔芋2亩、猪苓250窝、栽植花椒苗8亩,家里的经济收入得到稳定增加。
陶正平,女,1954年生,镇坪县曾家镇青台村村民。
曾荣获镇坪县“十大孝子”称号。
廖纪义,男,1966年生,国家税务总局安康高新区税务局干部。
2010年,本身就患有多种疾病的岳母又得了帕金森综合症,手脚发颤,只能靠药物减轻病痛。三年后,岳母的病情越来越重,后遗症越来越多,从大小便失禁逐渐恶化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当时妻子被单位派往外地工作,他主动承担起照顾岳母的重担。岳母多次病危,他都及时送到医院救治,尽可能挽留她的生命。2014年岳母因病情过重去世,同年80多岁的岳父又突发脑梗住院。他白天上班、晚上守夜,为老人定时翻身、掏痰、按摩、喂饭、喂药。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岳父的病情渐渐稳定下来。
先后被评为全市最美国税人、“陕西好人”。
六、自强励志类(11名)
王立军,男,1976年生,紫阳县红椿镇民利村村民。
一场意外导致王立军身体右侧逐渐丧失活动能力,命运将他困在了轮椅上,但他并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希望,而是用手指与画笔描绘出生命的奇迹,从坐着轮椅的残疾人成为自强不息的农村画家。他经历了诸多困难,右腿站不住就在书桌前加上一块木板,趴在桌上练习,右手用不了就用左手握笔。晚上看书找资料,白天临摹练习,每天练习绘画10个小时以上,用坏了上百支画笔。13年的坚持,让他从最初的蹩手蹩脚到行云流水,从最初的照猫画虎到独成一派,2018年的售画收入近万元。虽然命运让他饱受折磨,但他的作品中却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巴文成,男,1962年生,白河县冷水镇三院村村民。
在花炮厂务工时的一场意外,让巴文成永远失去双手,为了生活先后赴山东、河南等地务工,上当受骗分文未得。面对困境,巴文成依然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回家后他自力更生,去工地背沙子,种庄稼、搞养殖,生活逐渐有起色,从山上搬迁进社区。申请2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用来加盖圈舍,进一步扩大家畜养殖规模,在致富路上“跑”了起来。“没有手,就是用背扛,我也要脱贫!”他用瘦弱的脊背“扛”出了一条脱贫路,凤凰网、搜狐网等媒体纷纷报道他的事迹。
先后被评为白河县脱贫攻坚“自强标兵”、安康市脱贫攻坚“自强标兵”。
成姣,女,1994年生,石泉县城关中学特聘教师。
因先天性脑瘫而无法站立,身体的残疾并没有让成姣颓废沉沦,反而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用卓越的成绩最终站上世界舞台。11岁时被选入陕西省残疾人游泳队,她克服身体缺陷刻苦训练,自加压力,别人休息了她仍在训练,别人关灯睡觉了她还在一遍遍思索着游泳动作。不负众望,先后在第七届、第九届全运会和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德国柏林游泳公开赛上横扫对手,斩获9枚金牌、3枚银牌。2016年在里约残奥会游泳女子150米个人混合泳、50米蛙泳、50米仰泳比赛中夺冠,收获3枚金牌。
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刘从喜,男,1974年生,镇坪县城关镇坪宝村村民。
2岁时因被火烧伤导致左腿截肢,他以手代替脚,最终“只要是健全人能做的活,他都会”。他小小年纪就帮父母下地干活,13岁就上山伐木,用赚来的钱贴补家用,供弟妹上学。为了提高干活的效率,他将拿在左手用于垫路的木块扔掉,每天直接用手掌撑地在烤烟地里爬行,左手手掌和半截左腿被磨得鲜血直流,长期受力让他的左臂格外粗壮,手掌的老茧又厚又硬。除租种20亩地烤烟,还发展8亩玄参和魔芋。“我能爬着致富,就不睡着等靠要!”在刘从喜看来,人活在世上最大的价值就是通过自己的双手让日子越过越好。
先后被评为镇坪县脱贫攻坚自强模范、安康市脱贫攻坚自强标兵、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陕西好人”等。
刘成兰,女,1973年生,岚皋县佐龙镇塔元村村民。
丈夫要治病,儿子要高考,刘成兰的家里入不敷出十分艰难,但她从来没有抱怨生活的艰辛,而是用瘦弱的身躯撑起了生活的希望和简单的幸福。在东挪西凑了3万块钱买回60只羊后,自己动手修羊圈,积极学习养殖技术。鞋子跑烂几双,手指磨出血泡,用布条缠住;肩膀压破皮,用旧衣服垫着,生活的重担没有将她压垮,反而越挫越勇。如今,养羊103只、养猪5头,还耕种了10亩庄稼地、发展5亩茶园。她用一双手、一把锄头、一个背篓,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把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为家人撑起了一片蓝天。
先后被评为安康市贫困群众“自强标兵”“陕西好人”等,并成为2018年大年三十央视《新闻联播》中自强脱贫典型新闻人物。
孙阳,男,1997年生,汉滨区瀛湖镇清泉村村民。
孙阳因患先天痉挛脑瘫,导致四肢蜷曲变形,除颈部以上外,身体其他部位均不能动弹。面对厄运,他顽强奋战,在汉滨区有关部门的帮扶下开网店做电商,通过电脑、手机用嘴咬筷子和舌头打字的方式与客户交流,平均每隔五六天就要换一根筷子,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通过电商渠道很快就接到过万元的枇杷订单,2018年开展瀛湖清泉富硒枇杷义卖活动为村民们增收20余万元。作为“汉滨电商大使”多处推介汉滨土特产,带动一个又一个贫困户结合电商方式线上线下一起经营销售农产品。他的创业励志故事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并参加央视《向幸福出发》节目录制,为打响汉滨富硒优质农副产品品牌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曾荣获安康市“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
吴祺,女,1992年生,平利县残疾人联合会职工。
她因先天性重度脑瘫导致下肢神经系统中度损坏,使双腿行动不便。12岁时命运出现转机,她被选入陕西省残疾人游泳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她刻苦训练,凭借韧劲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入选国家队并成为主力队员。15年来,从国内游向国际,最终游到伦敦和里约热内卢残奥会,先后参加国内外各类大赛16次,共获得金牌37枚、银牌6枚、铜牌3枚,两次打破世界记录。
先后被评为安康市“优秀青年”“三八红旗手”“优秀共青团员”“安康好人”“陕西好人”“陕西省自强模范”等。
沈兰玲,女,1970年生,中共党员,汉阴县蒲溪镇田禾村村委会副主任。
沈兰玲先后外出打零工、学理发、开餐馆……遭遇工作不顺、居无定所、生意失败,但一次次失败和挫折使她成长得更加坚强。2012年抓住机遇,流转土地发展800亩良种核桃,陆续又发展了林下养鸡、魔芋、大球盖菇、烤烟等产业。2016年注册了田河沟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董家沟林下种植家庭农场和汉阴县蒲溪镇胜利村扶贫协会,帮扶群众共同致富,当年创造收入130余万元,为田禾村增加扶贫就业岗位97个,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443元。自强自立、拼搏上进,沈兰玲不仅自己创业成功,还用自己对家乡朴实的热爱,将一片片的荒山种植成结满希望的良田果林。
先后被评为汉阴县“三八红旗手”“双学双比”女能手、优秀家庭农场技术标兵、脱贫攻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标兵等。
张书安,男,1966年生,旬阳县铜钱关镇孙家坡村村民。
张书安因双腿残疾只能依靠双手撑着小板凳行走,但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依靠自学的手艺做桌椅板凳,远销西安、湖北等地,30多年来用勤劳的双手“爬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取材、凿孔、打磨、抛光,精细的木匠活每一道工序对他来说都分外吃力。别人一天加工两把椅子,他一天只能做一把,别人三天做一张桌子,他要五天做一张。他用自己的工匠精神和工艺质量赢得了用户的信赖。
2019年被评为旬阳县道德模范。
陈鸿昌,男,1983年生,安康市京康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8年回到安康创业,成立安康市京康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能人+农户”的模式,多层面、全方位开展产业精准扶贫,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合作建园、物资扶持、收购农产品、股权收益分红等措施,带动牛蹄镇建档立卡760户贫困户2555人脱贫致富。6年来,累计带领群众增收1000多万元,带动459户贫困户摆脱贫困。热心公益事业,捐资800多万元为家乡架桥修路、建校捐物、建设各类公益设施。援助贫困中小学和大中专学生150多名,并成立“京康之家”公益组织,为留守儿童构筑温暖的家。
先后荣获第十六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陕西省2017年度脱贫致富带头人、2018CCTV中国创业榜样。
廖天学,男,1968年生,宁陕县龙王镇中华村村民。
他虽身患疾病却是一个大家庭的顶梁柱,各种不幸接连“光顾”这个7口之家,父亲常年患病无法劳动,精神失常多年的母亲和自幼双耳失聪的妻子相继双目失明,两个女儿需要养活,还收留了年迈体弱无家可归的表哥。廖天学不惧磨难,积极面对,带着脑震荡留下的后遗症,独自修建房屋,奉养双亲,照顾妻子,供女儿上学。在政府的帮助下,他排除困难,大力发展养殖业,养了18头牛、20头羊,种植魔芋10亩,还发展了4亩核桃园,计划着还要修建猪舍扩大养殖。廖天学用不服输的精神斗志,带着一家人穿越暴风骤雨,让一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向小康“靠岸”。
先后被评为宁陕县脱贫攻坚自立自强脱贫户、“陕西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