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家——静安寺《读者留言集》
(点击上述文字链接可回读)
修改版前言
“记忆中的老家——静安寺”这篇美篇,有幸被“上海老底子”公众号的编辑发表于2019年9月3日刊。因而兴起一阵阵静安寺地区的"怀旧风",众多老静安寺地区人的留言,提出很多的修正和补充。可惜的是在近半年后,经朋友转发询问才知!近又详细阅读了2020年2月27日“上海老底子”又推出“记忆中老家——静安寺《读者留言集》”,从众多的留言中,深深感受到老静安寺地区人对老家的怀念!这种老静安的情结在我们这些老静安寺地区人的心中是永远也无法抹去的,是挥之不去的,是依然记忆犹新!很感谢"上海老底子"这个平台,创造了一个极佳机缘,让这些老静安寺地区人满怀幸福地,一起回忆我们的老家!疫情期间,宅家再次仔细阅读老静安寺人的精彩留言,又激起修改补充的念想和动力。
最近在网上偶而看到,周佩红的作品:《上海私人地图"马路、弄堂、爱和命运交叉的轨迹"》,很精彩,第一次看到描写老家静安寺及周边的散文。在这个满天飘舞着雪花的季节里,静静地欣赏着她的作品,静坐思幽,也轻轻地释然心中对老家静安寺及周边的怀念!以往的童年、少年、青年、至成年,一幕幕的成长过程会一一涌现在脑海中。那熟悉的人物,周边的一切也会浮现于眼前。
冬天是属于沉思的季节,
随着年龄的变化,
回忆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与家人、友人一起,
慢慢聊过去的过去也是那么地温馨!
静安寺在上海是非常有名的地段,无论在公共租界时期,还是在1949年解放后,一直是上海西区文化商业中心,一是有盛名的千年古寺,另一方面也是处于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上海十里洋场的西端,凡事拍到老上海的电影、电视剧无不都有百乐门舞厅的呈现。静安古寺建于三国(247年),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迁入至今的地点(南京西路1686号)更名为静安寺。早于上海建城。寺内原有八处名胜,取名为静安八景,(赤乌碑、陈朝桧,讲经台,虾子潭,涌泉、绿云洞、沪读垒、芦子渡)。当今静安公园新建的八景园也是由此而来。
静安寺的大铜钟是明代洪武二年铸造(1369年),耗铜六千斤,上有"洪武二年铸,祝皇太子千秋"铭文,是国家重点文物之一。
1860年太平天国期间,静安寺毁于战火,1880年重建。此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日静安寺庙前,会举行三四天的庙会,规模很大,南京西路从华山路一直到铜仁路,常德路到愚园路到处是搭起的摊位,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是上海民间每年重要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该处庙会集市前后一共存在了83年之久,一直持续到1963年才结束。庙会是我童年期间最能回忆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的五月温暖滋润,南京西路从铜仁路到华山路的庙会地段商贾云集,游人如织,街道两边摆满了一个个售货摊:
有卖床柜、桌椅、箱子、棕绷、藤綳的家具摊,有卖浴盆、脚盆、马桶、小板凳、刀砧板、木拖板(木屐)、汰衣裳搓板的木器摊;有卖淘箩、藤筐、竹榻、竹帘、掏耳勺、马桶刷子、挠痒痒的"老头乐"等的竹器摊;
有卖草帽、草蓆、枕蓆、芭蕉扇、食品罩、苍蝇拍的杂货摊,有卖床罩、床单、被单、枕套、靠垫、枕芯、棉花胎等的床上用品专摊;
有卖童帽,便帽,鸭舌帽、罗宋帽、风雪帽、布鞋、皮鞋、拖鞋、鞋垫、鞋拔、鞋刷、鞋油的鞋帽摊;
有卖菜刀、刨刀、剪刀、水果刀,剃头刀、扦脚刀的刀具摊;
有卖蟑螂药老鼠药的小摊头,还有堆满了一荮荮碗盘碟勺的陶瓷器皿摊等。
人头簇拥香气缭绕的是各色食品摊,卖腊肉、腊肠、腊鸭、板鸭、火腿、扁尖,虾酱、开洋、苔菜,海蜒、淡菜、紫菜、咸鲮鱼、黄鱼鲞、鸭胗肝、黄泥螺、霉干菜、莲心、红枣、黑枣、芡实、薏米、香菇、银耳、黑木耳、金针菜、百合干、枸杞子等的南北货摊;卖糖糕、蜂糕、松糕、绿豆糕、赤豆糕、定胜糕、条头糕、伦教糕、千层糕、水晶糕、萝卜丝糕、松花团、双酿团、糍毛团、桂花酒酿、酒酿圆子、豆沙水晶包,菜肉大包,叉烧大包、鲜肉大包、三丁大包、香菇蔬菜包、糯米肉丁烧卖等中式糕团饾饤的食品摊,还有卖蛋挞、椰丝撻、白脱酥、蝴蝶酥、咖喱卷、白脱咸条、咖喱鸡肉酥皮饺、奶油栗子蛋糕、椰丝奶油蛋糕、巧克力奶油蛋糕、柠檬奶酪蛋糕等西式糕点摊。
各家百年老店也设立了专柜,在这里可以买到梅龙镇、绿杨村,老饭店、王家沙、乔家栅、新雅粤菜馆的特色菜肴点心,如:荷叶粉蒸肉、走油蹄膀、特色熏鱼、鲜肉响铃、蜜汁火腿、新雅虾仁、四喜烤麸、蟹粉狮子头、烟熏鲳鱼等等,应有尽有。
1862年,这条路被公共租界命名为BubblingWellRoad即"涌泉路"、或称为静安寺路,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称为南京西路。
静安寺一带,30年代前以独立花园住宅为主(例如哈同花园),30年代以后就以公寓和新式里弄为主,抗战期间,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沿马路陆续开设众多商店,一些高档的商店,银行,银楼也纷纷在静安寺设立分号,相继出现百乐静安等大商场,影院和舞厅也相继涌入静安寺附近,40年代末取消了租界后,交通越益便捷,商业也更繁荣,商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华山路、愚远路、南京西路一带,渐渐形成上海西区的商业中心、一个时尚繁华之地。
我的家在静安寺,就在这座千年古刹正对面,南京西路1699弄里(现在伊美时尚广场的位置),我出生在这儿,童年成长在这儿,1959年我们家迁往静安公园另一边的延年坊,延续我的学生时代直至文革、上山下乡离开老家、七七年恢复高考又杀回静安寺,我们家一直居住到整条街的动迁,经历过的四十多年往事历历在目,对静安寺的所有,仍然是记忆犹新,这个情结在心中是无法抹去的,就像许多老静安人所说,"静安情结在老静安们的心中是就像无法抹去的初恋情人。不仅是她的美丽和繁华,还有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令人痴迷和陶醉。她像陈年美酒,逾久弥香"。
1699弄1-11号解放前称为思义坊建造于1923年。而1699弄深处39号一69号是属于早期绕泉村,建造于更早,1912年,以后扩建到101号。
我在1699弄居住了十年,对思义坊里一些邻居,都是停留在童年时期的一些记忆,1号楼上的顾家,1号里后厢房的好好妈,对面厢房的陈家(陈老师在南洋中学教数学),3号里顾家,9号楼上也是有小学同学,U型小弄堂底是11号张志秋医生家,记得进门是天井,左边是张医生接诊看病工作室,可通往楼上,右侧是他们的小祷告室,通往小花园,室内有钢琴,姐姐同学,张家小妹妹常在此练琴。转过来是平房,13号蒋志英家(幼儿院、小学都是同班同学),15号毛家和阿宝妈家(童年常去阿宝妈家)。双号在1699弄主道另一边,弄口电报楼后面是2号,后面是4号(范家,多多家,童年的小伙伴)……。
1699弄西边第一幢楼(近华山路),早期似是静安分局前身,后成为保险公司和电报局。再旁边依次为皮鞋店,牙医疹疗所(张医生私人诊所),小小的旧书店和长江刻字厂华山路门市部。
那时的英国品牌,"兰苓,海格列斯"在上海也是名声很大,富家子弟手上名片。
1953年市政府拨款18万元将公墓改建成静安公园。上小学时每周劳动课就是到静安公园,为冬青树捉虫。那时公园还在建设之中,时常过能见到迁坟后留下的石碑,还没填好的坟坑。那红色的教堂,火化间直至1978年才拆除。1950年"二.六轰炸"的时候,那时的外国坟山不幸也挨了一颗炸弹,所幸没扔到1699弄,幸免大难!
大理石西洋凉厅,如今是游客下棋打牌的好地方。
常德路朝北方向可以见到常德公寓(张爱玲曾二次居住在此)和静安区沙眼防治所。解放后,马路中央偏西方向有一小花园,二排笔直的银杏树,增添了一条风景线,少年时也是经常光顾的地方。
吉美村西侧南京西路1612号原先是香烛店,也曾作过炒贷店和自行车修理行,最后是万宝家电商店接盘。西边南京西路1614号原来是家冰箱店,后成为地段医院针灸间,(进门走道很小,进门就是一股艾叶香味。)后期是静安区牙防所迁入(谢谢吉美村沿街居住的老姐姐提供的信息)。隔壁就是南京西路1618号,一直是徐重道中药房,招牌很大,引人注目。门面挺大颇具气魄,进门还得上几级石阶,进门光线较暗,很安静,一股中药味仆鼻而来,大堂左右摆放几对太师椅,显得庄重。西侧就是合作社,专买糖果糕点,少年时代经常光顾之地。旁边是一家买布料的棉布店,因常有打折促销活动,妈妈是常来的。儿时随妈妈来此店,感兴趣的是店里结帐时,头顶各条铁丝上,滑来滑去的铁夹(一种收银结帐方式),像一只只铁蝴蝶。店里有专一的收银员,营业员开好单子收好钱,放在铁蝴蝶里,通过连到收银台上方的铁丝,进行传递。隔壁早期是百乐洗衣店,门口也有一位像延年坊弄口周阿姨一样,专织补絲袜的妇女。
西庙弄口朝西华山路方向是九星服装店。西边是五四文具店,里面品种很全,卖各种颜料,各种纸张,店名改过多次。隔壁一家石刻店,专刻墓碑,同时兼卖金鱼。再过去就是老虎灶、烟纸店,内开茶馆。
下面一张照片中右侧,电线杆位置,那是南京西路1664弄,泰利巷,旧式里弄,1911年建造,属静安寺地段早期建筑,童年时我们称为静安村。弄内有许多中学同学,云云,豪豪,小浦东,木根,小王都住这条弄堂。弄堂到底,有一条一人走的小道可通到西庙弄,一般知道的人很少,限于小孩和学生而已,大人是不会去走的。泰利巷旁就是亚细亚副食品店,专卖外国火腿,也有中国各种肉类鸡鸭蛋和豆制品。亚细亚副食品店在张爱玲传,第六章上海的公寓生活里曾出现过。描述她买菜的情况。
南京西路华山路口拐角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半圆形的建筑,门二旁的窗户都有铸铁护栏,里面营业柜台感觉很高,反正小孩根本看不见里面的工作人员。华山路银行正门旁是另有小门,从此可上二楼。
南京西路华山路的十字路口中央是交通警察岗(没有封闭的亭),上方就是一面遮阳的伞。后来才改建成圆柱形岗亭,中间柱头上安装红綠灯。
大发南货店旁边,往百乐门方向依次为,新华书店(华山路42号),眼镜店(华山路34号),西区老大房(华山路24号,它的显眼标记是圆框里填写一个"真"字。专卖各种苏式糕点蜜饯,各色玻璃纸包的糖果,牛皮糖、酥心糖,最有名的是现做的鲜肉月饼,糖炒栗子),新元泰水果店,中南大药房(西药房)。拐角是元元帽荘,拐到愚园路上就是中西照相材料商店和永固无线电商店,再过去就是愚园路235号新华园,再过去就是和平路愚园路口。
元元帽荘对面就是百乐门舞厅。
静安商场往东是愚园公寓,这是一排三层楼的公寓,分好几个门洞,先要往下走两阶台阶,有一块十多平方米的门厅,麻石子地,然后才是上楼的楼梯,小时候感觉这些公寓房里很安静。
公寓东侧是一家服装加工场,百乐商场愚园路进口,套鞋店,万岁照相館,百乐门理发厅(在静安寺属于高档),转弯角就是百乐门。
愚园路和胶州路的较弯角子是一处火车票代售点。春节前夕要买火车票,这儿可热闹的很!队伍往往排到隔壁弄堂的深处。弄堂往北就是向群中学的本部。
大发南货店往西就是和平路。路口有一些小摊,进入和平路西侧原是德济医院,后改为戏曲学校,静安越剧团,戚雅仙是团长吧!看门人是阿彩阿姨。记得门前摆了许多康乐球的摊位,打汽枪和套圈圈的摊位,小学时去玩过。和平路通愚园路,北路口有个炝饼摊也有点小名气,老板是山东人,做的炝饼很有特色,给附近居民留有深刻的印象。和平路往西是一家卖香烛的店(大有兴),后变成酒店,落秋时买大闸蟹有夜市。朝西是洪餘酱園店(后称万裕新酱油店),小时候母亲也差我,来买点酱油、醋、豆辨酱等。隔壁是茶楼,和平食堂,后改为南京饭店。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饭店里有卖油条豆腐浆,一根油条要二角伍分,很贵,那时能吃上根油条是多么想往的事!饭店西侧联合诊所,后改称为延安西路地段医院。再过去应该是静安浴室一条弄堂了,长宁冷库,冷库门前是57路起始点,周末去西郊公园可得排好长的队。
回过来再看常德路这一边,南京西路1550号,常徳路头上的培进女中,解放前是程霜生公馆,后来女中迁走后,成为静安区公安局。门口还保持原先的一对石狮。隔壁1522弄是花园住宅区,新式弄堂,1930年建造的。由34幢连体式花园住宅组成,配有卫生、暖气等全套设备私人汽车间,解放前租金达每月300余银元,属于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再往前是上海咖啡厂,路口(铜仁路)转弯处是弧形门面的上海咖啡馆,窗户之间没有间隔,整个窗框两头呈圆弧焊形,非常别致且洋气!"上咖"早期是CPC咖啡馆,往东望过去,上海市外事处,波兰领事馆,两个机构的外墙上都有阅报栏和新闻图片宣传橱窗,观看的人众多。
静安分局对马路就是精华家具店(1549号),东侧南京西路1537弄(金城别墅),建于1932年,由一家"金城银行"的企业投资兴建。金城别墅居住人家一般是身份地位较高的知識分子教师,医生,工程师,解放前的一些资本家。文化大革命时期金城别墅一度被改名为"灭资村",上世纪80年代恢复原名。金城别墅东侧是华孚木器店,两家前店后加工场的沙发店,美芳照相馆(后改为前哨照相馆),附近曾还有家门面很小的邮票店卖各种外国邮票,小学期间也多次光顾过。听老人讲,边上解放前有个小舞厅,"培尔蒙舞厅”,小而有名,解放后关了。过了铜仁路就是中苏友好大厦,解放前的哈同花园。
过去的安义路南北两侧沿街是非常热闹的,有米店、肉店、饭店、南货店、煤球店、剃头店、裁缝店、百货店、车行、五金店、茶馆老虎灶、药材店、保姆介绍所、点心店、典当、布店、豆腐店、还有各种饭摊、粥摊和点心摊,非常热闹的地方,一早就闹猛起来。下午菜场收摊后,一些名间艺人登场,卖狗皮膏药,活狂人出巴戏,揑面人,打康乐球,打汽枪,水果摊,小吃摊卖熟食摊也纷纷登场,一直热闹到晚上。
静安寺的往事似乎是永远也写不完,
在我人生成长的记忆中,
她是最美的一页之一。
如今老静安寺虽已逝去,但一个崭新的国际化的新静安寺挺立在曾经的老家,回国重游故地,新静安与上海一样,带给我们是惊喜,老家变的更美丽,更光彩耀人!
冬天,是属于沉思的季节,坐在窗前,望着那披满银装的街景,看着那漫天飞舞的雪花,静静地聆听冬天的声音,默默地回想着远方的老家静安寺,记忆中的那些往事幕幕重现,享受那种老年人特有的、暖暖的感受!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原标题:《朱道伟:记忆中的老家——静安寺(2020修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