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天堂”与“地狱”并存,中西文化完美交融的国际大都市,有这样一个茶馆。
她让你感受到:一泡茶,泡出千思万绪,烦恼、喧嚣,纷纷随茶香飘走;一曲乐,奏出心灵的春天,怡然、宁静,缓缓伴乐声走来。
报章说,她是“闹市难得一抹清凉”;蔡澜叹,“这是一个值得去完又去的好地方”。
1.
“乐茶轩”(上)
在香港公园,有一座具有160多年历史,叫“前英军总司令官邸”的老建筑,就是现在的“茶具文物馆”。在其新翼“罗桂祥茶艺馆”地下,有一间茶馆,叫“乐茶轩”。
一踏入这座纯白色古建筑,扑进眼底的是精美的木雕通花屏风和案几上的文竹小品。抬头,“乐茶轩”三个绿色大字映入眼帘。
2.
在香港,国乐与茶浇灌出了这样一片乐土
茶馆喝茶温馨惬意,放松心情。然而高档茶馆的音乐总是若有若无的,也是你不能选择的。朋友之间悄声私语,说来说去难免爱情金钱及家庭琐事。可曾想过像古代文人雅士般,风花雪月一场,附儒风雅一番?可曾想边啜一口佳茗,边听国乐大师在桌前演奏?可曾想边吃一口精致的点心,边听身边文化人和艺术家的智慧对谈?你相信在香港,这个国际化现代大都市有这样的绿洲吗?
3.
一间雅舍让我辗转而去,又让我平静归来
这个纸条上,用未削的铅笔粗粗地写了几个沧桑的大字:饶宗颐文化馆。从金钟到荔枝角,中间的路程颇远,地铁辗转之后又边走边问,在青山公路上爬了一段上山路。当路过一棵沉静的大榕树时,便感觉,我已到达,虽然天色已近黄昏。缓缓走进这个座落在荔枝角山岗上的古建筑群,就被这里的宁静,清和的气氛吸引。
顺着大树绿茵的小路漫步而去,只见左右两排红砖平房默默静立,中间大方地平卧着一个莲花池,水清叶绿,点缀着几朵蓝紫色莲花。左手边,一条长木凳寂寥的闲坐着,向上寻去,只见一无莺之雀鸟笼,下悬一块质朴的木牌:乐茶轩。
4.
每座热闹的商场都该有一间这样的茶庄
信步走入,店内中间一张霸王茶台,左边上中下整齐地摆满了大茶罐,右边陈列了各式雅致的茶具。引人注目的是店中间摆放的一系列怀旧“三钱三”功夫茶,款式多样,有祝福语、十三幺和功夫茶等。“三钱三”即是将一两茶分成三小包,因一两有十钱,所以统称“三钱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喜欢将小包装茶叶放入茶壶泡茶供一家大小饮用,这样无需担心置茶分量,每次一包。“刘裕发茶庄”成立五十多年,经历了普洱茶的兴盛和铁观音的变迁,还同时经营着其国际品牌——“功夫茶舍”。坐在茶台后亲切招呼客人的就是老板刘庄主了。他和气地问我喝什么茶,又带我环店一周介绍各类茶品。
5.
我欣赏的茶可以不名牌,但要天然,要真
当我们泡茶时,追求仪式感,想通过特定的仪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然而,当我们身在仪式中时,可曾想到,这杯茶是随你心吗?是你自己的个性表现吗?
“茶是简单的东西,要融入生活中。”他看看我,笑笑接着说:“泡茶也是一样,不要一板一眼的硬,要抛开功利、慢慢、简单、闲适、疏散地来泡,品其淡味。”
6.
爱茶,我从自己开始
然而,当平常的饮茶器具逐渐变成了高价收藏品的时候,他沉寂了,他退出了。后来,为了不让心爱的紫砂壶被玷污,他决定重新为紫砂壶定位。叶先生现在用的紫砂壶都是普通好手艺人做的素壶,用料是最好的,手法也是最简单的。
不真正经过繁华,谁能理解这平淡呢?
7.
一家开了52年的茶叶店,它的朴实,蔡澜念念不忘
“茗香”最文明遐迩的是半个世纪来都自家加工,碳焙铁观音。这份坚持在“金钱至上”的现代香港社会分外可贵。店内那个四十来岁频繁出入后面焙火间的就是少东主。在香港的高温下,他汗流浃背地忙里忙外,坚持的就是碳焙那份醇厚和顺甜。
“茗香”铺子后面就是焙火工厂,现在每三个月烘焙两次,工厂七个炉,共需一千六百斤碳。性寒凉的铁观音,经炭火烘焙后,去茶青味,不寒不燥,分外香醇。除了碳焙,“茗香”还有“拼堆”的秘方。脾性互补的茶叶,新旧贵平,全手工细致拼合,最大限度地提升茶叶口感。难怪蔡澜也是“茗香”的座上客,其名下的“爆爆茶”就是这里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