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包着一个120元软盒中华,超级稀有,我都不拿来打。
咋评价他稀不稀有?
就看它的烟贵不贵,比如那个芙蓉王45元一盒,一条300多元。
我这个120元的中华烟卡,扁的话跳楼价50元,我不然不卖。
这些卡是哪里来的?
有的是捡的,有的是我爸给的。
看了上面这一段记者和孩子关于“烟卡”的对话,不难发现现在孩子们的纸片类游戏多少有点变味了。
小时候我们拍纸片,多是用草稿纸、废弃的试卷来叠的,但10后小学生的道具变成了大人扔掉的烟壳盖子,还滋生了“烟卡”攀比文化。
有些孩子为了集齐烟卡,去垃圾桶捡、问爸爸爷爷要,甚至为了烟卡数量鼓励家里的男人们多抽烟!抽“好烟”!
电商平台还有专门出售所谓的怀旧烟卡!
当这个新玩具来势汹汹,以往风靡校园的盘手串、萝卜刀都黯然失色。
那么这个“烟卡”到底有多少危害呢?特别是家有男孩的,不妨一起来看一看。
1“烟卡”是什么?从哪里来?
“烟卡”即从卷烟盒上剪下烟标,再折叠制作成纸牌大小的卡牌。
玩法比较简单,学生们聚在一起,以空掌心击拍地面,烟卡被掌风击中翻面就算赢。
图|湖北日报
孩子们为了得到更多的“烟卡”,会去路上、垃圾桶、麻将馆等地方捡烟盒,或者向抽烟的家人要。然后将烟盒的“帽子”取下,折成一张长方形卡片。
“烟卡”价值的高低是根据烟的品牌价格或市场流通程度来划分的。
谁拥有的卡多且贵,谁就有炫耀的资本。
当然,现在“烟卡”也成了一门生意,网上可以轻易买到。
在评价中,有一位家长这样留言:
是真的,很有烟味。
2“烟卡”游戏为什么令人担忧?
一些孩子玩“烟卡”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有的学生上课都在偷偷叠“烟卡”,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回味拍“烟卡”游戏,揣摩怎样胜算更大。
有的学生上课时会偷偷拍卡“练手法”;或者把卡放在文具盒里悄悄“欣赏”;还有的交换“烟卡”时,与同学发生口角、打架。
大多数小学生手里的零花钱不多,为了搜集烟盒要花费不少精力。
除了盯着家里的烟盒,他们还会找爷爷、外公或其他亲戚长辈要烟盒。
为了增加烟卡数量,他们鼓励爸爸、爷爷、外公多抽烟。
要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话不是摆设,尼古丁等这些物质的危害是公认的。
我的一个教师朋友说,班级里还有几个孩子因为玩“烟卡”,对香烟品牌的了解程度已超过吸烟的成年人。
有些孩子还直接要求家长在网上购买“烟卡”。
这些对“烟卡”欲罢不能的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会特别留意垃圾桶,搜集路边别人丢弃的烟盒,甚至专门去垃圾中转站搜寻烟盒。
尤其值得警醒的是,在一些学生中间,拍“烟卡”已脱离游戏层面,正在升级为“赌博”。
大家先押注,输的同学要把相应数量“烟卡”给赢的一方,也可以直接给现金或其他物品。
某学校周边商店摆放的“烟卡”商品
在部分校园周边的商店,有商家向未成年人售卖“烟卡”,助长了这一不良风气。
由于未成年人现在接触烟草的机会太多,学校里有些四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抽烟。
最近,一位老师就在课堂上这样教导学生们“烟卡”的危害:
不管是5元、10元、50块钱一盒的烟,它们都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有害的。
它为什么叫‘烟卡’?说白了它就是一张纸卡。
创造这个游戏的人,他都是有目的的——当你哪一天捡不到烟盒,你就会干什么了?
你就会去买烟。
那个烟你会扔掉吗?你不会,你会把它吸了。
游戏背后商家的目的,它是非常可怕的啊!
3“烟卡”到底该不该“禁”?怎么“禁”?
其实很多玩具都是父母一辈小时候玩的“变种”。
有人从老家掏出了自己的压箱底的玩具牌,有人拿出一张纸折出了“纸面包”,“拍卡片不就是我们小时候玩剩下的么”?
禁止小朋友玩“烟卡”会不会太大惊小怪了?
事实是,我们的担忧都是有道理的。
这些烟卡之所以能瞬间抓住小孩的心,就因为它们就像游戏一样,有攀比、有虚荣、有竞技、有社交,天然就会流行起来。
其实没有烟卡,也有奥特曼卡,也有各种派对类游戏。
很多儿童游戏具有自发性,大人难以理解,孩子却乐此不疲。
面对孩子玩“烟卡”,一味地顺着孩子、一味地禁止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前者容易助长不好的行为,后者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们需要更温和的方式与“烟卡”告别。
这位老师的做法就值得推崇: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玩耍的快乐,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坦然面对输赢,通过游戏结交朋友。
陪伴孩子们度过精彩童年
我们应当给予孩子们合理游戏的空间。
当他们长大后,想起这些大人们替换游戏道具的“小心机”,心中会有一丝暖意吧。
点亮「赞」+「在看」,陪伴孩子们学会“玩”的艺术,积攒童年的乐趣,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