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酉也,酿之米麴,酉泽久而味美也”。似乎从酒这一饮品诞生之初,其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在古代,大口喝酒不仅是武将豪杰的标配,也是书生文人们的最爱,无酒不欢更是成为常态。
一、唐朝时期酒业营销的主要手段
1、酒旗飘飘,名声四扬
2、用名人做宣传吸引顾客
由于名人自带的吸引力和聚集力,这个群体自古以来都在社会中担任着非一般的角色,在营销宣传上自然也不例外。在诗歌文化鼎盛时期的唐朝,著名诗人们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普通人追逐敬佩的对象。但是,由于交通道路与消息流传的不便,许多人都无法如愿亲自见到自己的偶像。久而久之,诗人们去过的地方便成了普通人心中所向的圣地,只为借景怀念。而如果诗人们对某地题诗称赞的话,更是可以为当地搏得巨大的名声。如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便为鹳雀楼做足了宣传,使其名声更加远扬,吸引了无数人的到来与游览。
3、中央管辖下的酒店经销商
唐朝宽松的政治体制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都呈现出兴盛的状态,酒行业自然也包括在内。正如诗中所言: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人不闻乐。而作为都城的长安,更是当时全国的酒业中心,无论是酒的酿造、买卖、还是经销,体系都十分发达与成熟。而南方地区也不甘落后,酒肆如雨后春笋般遍布。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而在《岭表录异》也有这样的记载:广州人多好酒,多市散,男儿女人倒栽者,日有二三十辈。唐朝酒业之繁盛,可见一斑。
而政府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酒的大量需求和增加财政收入,则开始实行了“酒税”制度,对酿酒之人和卖酒之人进行详细地登记。只有被政府予以销售资格的店家才能进行有关酒的商业活动,否则便是违反了律令。
这一严格的管辖制度使酒业更加正规,极大保护了商家和顾客的利益。试问,如果一家店是处于政府担保下的经营状态,顾客又怎么会不放心去购买呢?虽然“酒税”制度的实行并非是酒店的营销手段,但其却依旧在客观上对顾客在购酒时的选择和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政府经销商的生意也因此变得红火。
4、以优质服务吸引顾客
作为一家酒店,如果不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那么即便产品再好、名气再大,也终将面临倒闭的风险。而在唐代,为了给顾客良好印象,增加酒店的亲和力,培养与顾客的感情,酒店提供的服务也是无比贴心全面。由于喜好喝酒的大多为男性,女子当垆卖酒便成了一处销售亮点。
而有关女子卖酒的记载早在唐之前便已存在,如汉朝时期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在贫困潦倒时,便曾开店卖酒,正所谓“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便是如此。而唐代时,这种服务更是平常,“金利多加人,当垆自沽酒”、“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的诗句将这一现象反映的淋漓尽致。
另外,酒店还专门雇佣了酒伎来进行歌舞活动以助兴。她们不仅容貌艳丽,舞姿动人,大多还饱读诗书,富有才气,性格上也善解人意,因此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吸引了许多顾客。在酒的交易上,形式方法也显得多种多样。
顾客不仅可以用实物换酒,做到“贮以小竹筐,赴墟市换酒”,还可以暂时将物品抵押,待到日后再来赎回,“有仙人过其家饮酒,即以素书五卷贷酒”。除了这两种方法外,酒店还允许顾客进行赊账,即饮酒者先在账上记下喝酒的数目,以后再偿还便是,在《太平广记》中的一家酒店便凭借这种方法留住了许多回头客。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丰富了中国酒文化的内容
随着酒业的兴盛,一些酒店在经营时使用的手段和策略也逐渐成为风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必不可少。酒伎、艺伎跳舞助兴的风气开始盛行,“凡大燕会,则设十部之伎”,宫中尚且如此,民间自然更不必多说。而由艺伎引发出来的作诗之风也遍及全国,许多大诗人也不能避免。酒助人兴之下,也有许多名篇传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佳作脍炙人口。喝酒时的活动也变得愈发丰富,酒令便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笼筹、牙筹、香球、骰盘、莫走等形式多样,而李景伯借酒辞劝谏皇上的故事也是传为一段佳话。
三、总结
唐代和平的社会环境、开放的思想文化,都是酒行业兴盛的重要原因。而也正因有着如此好的外部环境,才促进了酒业营销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营销手段的多种多样,其规模也是庞大无比。但究根结底,酒行业依旧是商业的一个分支,经济在社会中的不断发展,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需求下的结果,酒行业便是趁此大潮,一句兴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