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收集不同图案、品牌的废弃烟盒,折叠好后制作成长方形卡片,放在地上轮流拍。
谁能将对方的烟牌拍翻面,就能赢得对方的烟牌。
很有趣味的一个小游戏,但没想到的是,竟会引发很多学校、专家们的反对。
专家担心,孩子在玩烟卡的过程中,会把注意力从烟卡转移到香烟上,偷偷尝试吸烟。
老师则是担心学生为了玩烟卡荒废学习,或是玩的过程中伤到手等后果。
有的学校,甚至直接明令禁止学生带烟卡进校园。
在这些人眼里,玩烟卡就是在坑害孩子,甚至会毁了孩子。
写到这里,我感到有些无奈。
诚然,关心孩子们很正常,但这种草木皆兵的行为未免也太夸张了吧?
想知道打烟牌到底对孩子有没有害,我先问几个问题。
吃方便面有害吗?
喝饮料有害吗?
如果一个孩子每天只吃方便面,他一定会上火,流鼻血,甚至住院。
如果一个孩子每天只喝饮料不喝水,得白血病的概率也很大。
如果一个孩子喜欢在大马路上乱跑,还不看红绿灯,被车撞的下一个准是他。
但是,方便面、饮料、车这些东西,真的有错吗?
在众多反对打烟牌的声音中,湖南一位小学校长写的一封公开信火了。
他不但没有反对,反而力挺。
他认为没有一项游戏是完美的,一些问题的源头也并非游戏本身,解决这些问题一定会有更科学的办法。
动不动就“封杀”,那样只会让孩子们失去了童年该有的天真烂漫。
为此,他特意写了这封致家长的信。
在信中,他阐述了游戏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随后又在全校进行了关于“是否打烟牌”的讨论,通过主题班会和辩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
讲真,这是我在网上见过最有人情味的校长。
还记得去年新华社痛批“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吗?
一些学校为抓学生的学习,又或者是出于安全考量,禁止学生课间下楼。
某中学还有老师会巡查,看谁下课了在走廊上奔跑,或者大声说话。
一旦发现,就扣全班的分,还连累整个班级的同学跟着受批评。
当时,很多家长表示不满。
连课间十分钟都难以走出教室的孩子,又怎能撑起一个民族的未来?
对此,新华社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学校的问题:
课间打闹可能出安全事故,貌似理由充足,实际是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懒政。
但效果,好像不甚明显。
没过多久,网上更出现了一个新词汇——厕所社交。
说起来特别心酸。
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下课出教室,课间十分钟只准喝水,就连上个厕所,还要打报告。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让玩怎么办?
迫于无奈,厕所成了孩子们的休息室。
想跟谁一起玩,就在下课时给对方一个暗号,然后两人默契地打报告上厕所。
比起80后和90后,现在的小孩条件更优越,但他们却只能在脏臭的厕所里找乐趣,不得不说,也是挺悲哀的一件事。
和“烟牌”事件同时上热搜的,还有两家幼儿园。
一家位于江苏徐州,一家在山东潍坊。
上热搜的原因,是他们内部的教育方式与一般幼儿园大相径庭。
这里的孩子并不只是简单地玩耍和学习,还要学着烧火做饭、刮鳞杀鱼、养鸡养鸭养兔子。
但凡是你能想到的家务活,就没有这里的小朋友不会干的。
据了解,该幼儿园分为阅读区、美工区、编织区、搭建区、娃娃家、小超市、益智区、烹饪区等面向不同年龄阶段的小朋友。
每个班至少有5个区,幼师们可以充分考虑班级情况,因班制宜。
来看看烹饪区的小朋友,切起菜来有模有样;
炒菜更是驾轻就熟,没有个两年功底练不出来。
还有和面,烙馍的。
来看这个小朋友,单手翻馍,这熟练的操作,看得无数成年网友汗流浃背了吧?
再来看看编织区的小朋友,有踩缝纫机的,有制作凳子的,还有绣花编篮子的。
日常除了要做菜、做手工外,老师还锻炼他们洗自己的衣服和洗碗,甚至是刷马桶、擦桌椅。
主打一个亲力亲为。
最震撼的是,人家小朋友还会砌墙。
干活的时候认真工作,玩起来的时候也是肆意玩。
你瞧瞧这活泼开朗的样子,又能在现在的小朋友身上找到几个。
这样多姿多彩的教育方式,被网友戏称为“辛者库幼儿园”、“幼儿职业培训学校”。
当然,这样的称号只是个玩笑话。
网友调侃:6岁毕业即有3年工作经验,妥妥的就业小能手。
多数家长,都特别支持孩子上这样的幼儿园。
据说,这两个幼儿园的报名已经排到明年了。
在生育率低下的今天,这两家幼儿园能够爆火,并且赞美大于批评,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
大家上小学的时候想必都上过诸如“劳动课”、“社会实践课”这类课程吧?
就算没有上过,想想我们小时候,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都不算是很难。
周末不用说,肯定是放两天假。
假期不用上任何辅导班,约上同村小伙伴一起出去掰玉米,偷个红薯烤着吃,抓小蝌蚪放在家里的小池小水池里养着,看它掉尾巴,看它长出4只脚…
甚至连村上有多少条小沟,有多少棵小果树,我们都能一清二楚。
作家汪曾祺曾在散文中,多次提及父亲带着年少的他在田野、街巷玩游戏的场景。
还有鲁迅,写下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为的就是感念自己的童年。
由此可见,童年的游戏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而这些游戏和快乐,都是现在的孩子不曾拥有的。
学校布置了一个又一个纸上谈兵的作业,却从没有亲身实践的机会。
各种手抄报、安全作业、各种打卡一项接一项,无非都是增添父母的负担罢了。
该禁的都禁完了,孩子们好不容又有个新的乐趣,却又被有心人找上了门,又怎么不能算得上是一种悲哀。
好的教育不是一棒子打死,而是正确引导。
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而不是失去自我,没有任何独立自主能力的傀儡。
“辛者库幼儿园”的爆火,又何尝不是大家思想的另一种觉醒。
比起成为人上人,身为家长,更想看到的是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
最后,我想把英国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曾告诫所有英国妈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记住童年,去玩耍,去梦想,去创造。”
你孩子的人生,应是一望无垠的旷野,而不是狭窄逼仄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