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处于争议之中的小罐茶,现在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当剥离那些华丽的营销外衣,真正在市场上“裸泳”时,一个光鲜亮丽的品牌还剩下些什么?
“大师茶”里的文字游戏
在网络上有个段子:“小时候穿背背佳,上学买好记星,工作用8848钛金手机和E人E本,如今喝小罐茶,才是成功人士。”为何这样说?因为上述品牌的创立者都是“营销大师”杜国楹。
杜国楹的营销才能历来为人称道,他似乎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脉搏。杜国楹曾谈道,在中国,茶有三种定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是农产品;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是文化品;烟酒茶的“茶”,是消费品。中国社会向来讲究礼尚往来,但在高端礼品市场中,烟有中华,酒有茅台、五粮液,而茶却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同的高端品牌。因此,小罐茶将自己定义为针对高端茶礼品市场的消费品。
《打爆口碑》一书作者成金兰表示,中国拥有数以万计的茶企,却没有一个叫的响的茶叶品牌。中国不缺好茶,但缺真正高端的茶品牌。因此,小罐茶聚焦商务接待和人情往来领域,从经营茶企业转变为经营茶品牌,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策略。
基于其高端礼品茶的定位,小罐茶自上市之初便主打“高端、高质、高价”的策略。50元/罐、6250元/斤的售价远超当时约130元/斤的市场平均价格。得益于此,小罐茶在2018年的零售额迅速超过20亿元,成为行业内的一匹黑马。
小罐茶之所以能以如此高价被市场接受,离不开其通过大师营销所带来的强大品牌支持。
然而,成也营销,败也营销。与“大师作”深度绑定的策略,也让小罐茶处于舆论的中心。
2019年,有网友针对“大师作”提出了质疑:“8位制茶大师手工制作,平均每位大师一天要炒1466斤鲜茶叶,小罐茶的大师累不累?”
不过,小罐茶从“大师手作”到“大师监制”的文字游戏,未能平息来自业界对其过度炒作的声讨。而且,消费者对小罐茶的此番解释也并不买账,尽管小罐茶投入了大量营销资源,不少人对其评价仍偏向负面。
即便如此,小罐茶也并未放弃与象征专业化的大师绑定,在其社交平台账号上,“8位制茶大师,敬你一杯中国好茶”的宣传语仍被沿用至今。
“杜氏营销法”为何失效了?
其实,小罐茶在2018年爆红后就开始走下坡路,“杜氏营销法”不断遭遇挑战。
小罐茶高昂的定价,越来越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小罐茶天猫旗舰店销量较高的产品,是售价59元的“mini袋装4味尝鲜品”和139元的罐装茶,均已售3万+。而符合高端调性、价格达到四位数的商品,下单者寥寥,一款售价5000元的百福限定款显示“已售0”。
面对消费者质疑的“小罐茶是智商税”、“小罐茶不坑穷人”,杜国楹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称:智商税就是性价比不高,智商税的本质是品牌税,而品牌是能带给消费者情绪的、精神的、心理的价值,这份价值对需要的人来说是无价的,对不需要的人来说一文不值。
可事实是,需要这份价值的人越来越少了。根据公开数据,2019年小罐茶收入规模已缩减至约10亿元。此后,小罐茶甚至不再发布销售数据。在2022年6月,小罐茶成立十周年之际,杜国楹直言“小罐茶成立十年没有赚到一分钱。”
此外,随着2024年消费市场趋向性价比,送礼市场遇冷,最明显的就是连茅台酒的销量都出现了明显下滑。主打送礼功能,而非讲究产品性价比的小罐茶,销量也必然受到大环境影响。
因此,曾经风头无限的小罐茶,今年迎来了大规模关店潮。据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近90天内,小罐茶新开门店33家,但同时关闭了59家门店,门店总数由2023年12月的1002家锐减至如今的626家,闭店率高达37.5%。
除销售量下降,店铺接连关闭之外,小罐茶的融资之路也颇为坎坷。自C轮融资后,小罐茶便再未获得市场资金注入。
更为严峻的是,小罐茶还牵涉到了股权冻结的案件中。据天眼查显示,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2400万人民币的股权被冻结,而该公司正是小罐茶的第三大股东。此外,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还新增了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高达2.27亿元,执行法院为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这无疑让小罐茶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
品质,才是王道
曾经是小罐茶经销商的李彤告诉中外管理传媒:“茶品牌发展不起来与人们购买茶叶的习惯有关。人们买茶的时候,更注重茶叶的品种、产地,而非品牌。小企业的茶反而比大品牌更容易卖。”
实际上,杜国楹对于茶叶的本质需求并非一无所知。
在今年的发布会上,杜国楹没有再推出新的营销概念,而是为之前“小罐茶,大师作”这一站不住脚的营销策略道歉,并宣布引入“公证模式”,对茶叶生产全程进行监控并邀请权威机构监督,以确保茶叶的产地、年份和生产过程可溯源,以此重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然而,小罐茶的“敢保真”战略,对消费者来说是否真的重要?
为什么消费者喝茶一定要强调“真”?因为“真”背后代表着“好”,或者代表着值得为之付出更多的价格。但即使能保证茶叶产地和年份的“真”,消费者会通过自己的口腔判断它是否值得。诚然,产地、年份、品牌都可以成为评价茶叶的标准,但作为饮品,好喝才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只有当消费者认为产品物有所值,才能真正留住他们的心。
小罐茶运用新零售思维改造传统茶业营销模式,无疑能够帮助其在短期内实现市场突围。遗憾的是,小罐茶至今仍陷入“智商税”的困境中。这种窘境正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其未能守住价格与价值的平衡点。
回到小罐茶运营模式本身,其持续不断的营销势头,极力将消费品价值拉到最大,却忽视了茶叶作为饮品最为重要的本质要求。
对于茶叶,虽然市场上并未出现清晰、一致的选品标准,但在品质难以匹配价位的前提下,难以信服的消费者往往不会长期为品牌溢价买单。小罐茶的确是说故事、做营销的好手,但要想将流量转变为“留量”,小罐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