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集体生活,可能就有了英语学习。从幼儿园开始,幼儿英语到小学英语、初中英语拾级而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愈发感受到英语的重要性,高中阶段更是把英语视为学科中的重中之重。然而,英语教学自始至终都难如人意,教师教得声嘶力竭,学生学得汗流浃背,究其原因,没有完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教学,要圆满解决问题,就要深入学生内心,挖掘学生的潜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结合教学目标,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
高职院校有其教学的特殊性,学生学习的目的很明确,掌握真才实学,对知识运用自如,也就是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优秀的实践技能型人才,这是高职院校与本科的不同之处,这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也是市场对人才的希冀。没有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只会纸上谈兵,其结果可想而知。社会缺少什么样的人才?缺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这类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天职,落实在教学中,就是教师要对教材做到游刃有余,对技能型专门人才做到大力培养。语言的学习以注重实用为先,要具备使用实效,就要强调在社会实践中的沟通与应用能力。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技术方面的语言教学尤为侧重,加上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二者桴鼓相应,体现了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的最优化。教师要胸有成竹,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本院校的实际情况都要一清二楚,制定出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英语教学大纲,这是高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二、广泛引导,提升学生的境界
1.引领学生志存高远不谋私利的句子
壮士全心兴国邦,贪夫富贵盼无双。
HeroesdevoteHingstate,greedyandhope。
读书但逐名和利,熬出寒窗进铁窗!
Readingbutbyfameandfortune,throughyouintoprison!
2.告诉学生要摆平心态淡泊明志的
和平年代泯兵争,猝死见闻令我惊!
Peace’ssoldiersfight,Deathmakesmein!
职场硝烟胜战场,生存何苦如弦绷!
Workplacesmokewinsbattle,Whysuchasstringtensionandsurvival!
3.启发学生青春费事珍惜年华的
草埋幽径了无尘,信步逍遥花落身。
Grassburyingpathclean,strollhappyflowerfalls。
SuddenlytheheartsofTimsaid:lifejustafewrejuvenation!
4.启示学生融会贯通格物致知的
经历之痛才会产生深刻的教训。
Thepainwillexperienceaprofoundlesson,
言语之警怎能感受沉重的创伤?
Howcanthepolicefeelheavywordstrauma?
三、改进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关键词:散文阅读;真情体验;赏析
一、关键词推敲入情法
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作家在创作时,一定会用同他的思想感情最贴切的语言文字表达其思想感情,读者只有透彻地了解了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阅读散文时抓住富有感彩的动词或形容词等,常常能触摸到作者的感情脉搏。
如阅读《济南的冬天》第三段,抓住“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一句中的“妙”字,探究“妙”在何处?让学生发现:“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光、雪色;“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显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少女,写出雪的情态,“妙”在雪态、雪情。通过对“妙”景的欣赏体验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哲理句品味动情法
散文语言富于哲理,常常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选准动情点反复品味,细细咀嚼,能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学生与作品发生共鸣,与作者交流心声。
如教学《岳阳楼记》时,以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动情点,探讨“古仁人之心是什么”,“作者追求的是什么”,联系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诗句,感受作者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下人的幸福出汗流血的高尚情怀。细细品味经典名言,让豪迈之情在学生胸中激荡。
如教学《春》时,抓住“一年之计在于春”,启发学生思考:你从这句话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通过讨论丰富哲理句的内涵:“它强调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人们还将人的年轻时期称为青春,歌颂春的创造力,强调春的宝贵”,“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开头就要抓紧”等等。讨论的热烈、感受的深刻正是学生要惜时而行的表现。
这些语句含义丰富深刻,又富有哲理,联系现实生活细细品味,学生才能得到极大的启迪。总之,教师要以名言警句、深刻的哲理、慷慨的议论等为动情点,引导咀嚼回味,达到感染学生、激发共鸣的目的。
三、美景欣赏悟情法
散文重视意境的创设。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相互领悟而形成的艺术地步,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调和统一。作者把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思,通过活跃的画面示意出来,到达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叉的境地,以唤起读者的遐想和想象,发生感人的艺术结果。阅读写景抒怀类散文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像,欣赏美景,领略意境,丰富感情。
阅读这类散文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经历和生活常识进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遐想和增补,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悟出个中滋味,获得艺术享受。
四、美文诵读融情法
感情需要语言作载体,许多散文作品语言典雅、凝炼、和谐、畅达,富于韵味。而这种韵味主要体现在散文的语言讲究音韵美。
最容易让人感受到音韵美的是拟声美,即运用拟声词,模仿各种声音,让人产生一种声在耳畔的真切感受,从而与心灵碰出各种火花。《阿里山纪行》中作者模拟小火车的声音,用了拟声词“咣当咣当”,朗读这样的语句,会使读者联想到古式小火车,从而触发了“思古幽情”,产生无限遐想,自醉其中。
关键词:新月社;“五四”时期;诗歌翻译;诗歌创作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1.新月社成员的诗歌翻译实践活动
在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上,新月社差不多是成员最为庞杂而且不断发生变动聚散的一个文人团体②,它大致由这样三拨人构成:政客、学者和艺术家,其三度聚合间汇集了梁启超、、徐志摩、闻一多、林徽因、余上沉等政界、学界、实业界、军界、社交界人士。它以自由和独立为标志、以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团体的身份跻身于当时文坛,其主将及骨干成员几乎都亲身接受过“欧风美雨”的洗涤,大部分成员都是“术业有专攻”的学者型文人③,并且大多是创作与翻译兼顾,身兼二任。
“五四”时期,正值中国新诗的实验期,新月社诗人既不满意散漫的草创的白话自由诗,也不满足学习借鉴而来的西方式的诗作,而希望能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形式。为了促进诗歌向现代化转型,他们自觉反抗僵化的文学传统,借鉴外来文学的积极因素,大胆探索和尝试全新的诗歌表现形式,因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他们对诗歌翻译情有独钟,并且在诗歌翻译中他们完全背离了当时诗歌翻译流行的句式、诗体和语言规范,引入异族文化模式,引发了审美心理结构、想象定势和美学原则的革命。
2.诗歌翻译对其创作的总体影响
在中西诗学的撞击与融合中,中国现代文学获得了存在和发展。五四时期的新诗发展正是如此。一批又一批诗人在探索、借鉴、吸收和调整中将新诗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从中探索着新诗现代化的艺术途径。他们在诗歌翻译中都反对因袭,主张大胆探索和创新,翻译与创作始终交织在一起,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
新月社诗人们的翻译为其创作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资源。诗歌创作没有纯粹的无源之作,介绍和翻译外国诗歌,是五四和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月社诗人自己文学活动的重要方面。在翻译工作中,他们从来不是单纯的译者,而是不懈地从翻译过程中获得经验、从翻译作品中借鉴创作灵感的作家,他们的译介工作对于自身创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仅丰富了诗歌创作,而且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体系。他们把名著当作模本、范例,反复练习,变成自己的东西,并运用于个体的创作实践。他们大量地译介外国特别是英美诗歌,不断受到“大家”思想的熏陶和艺术的陶冶,因此他们创作的不少诗歌的情绪里都带有外国诗人的特征。其中有情绪的感染,也有艺术的仿效与模仿。
由于新月社诗人在诗歌的创作上借鉴西方诗歌创作的技巧和经验,而大量模仿和译介英美诗歌,于是出现了英美诗歌的翻译潮。研究英美诗歌并翻译给中国读者的这些诗学经历,激活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灵感,提高了他们的诗歌创作品位。对他们自己而言,译介翻译外来诗歌,给自己的创作实践也带来不少益处。
2.1在翻译中体悟诗理
2.2在翻译中警悟到诗歌语言美的重要性
在译诗过程中,他们警悟到了语言之于诗的重要性。如徐志摩曾坦言:“爱文艺之诸君,曾经相识与否,破费一点功夫做一点更认真的译诗尝试。用一种不同的文字翻来最纯粹的灵感的印迹……为什么,譬如苏曼殊的拜伦译不如郭沫若的神韵节奏?”⑧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是高度凝练集中,徐志摩从这个特征出发,努力发掘汉文字的表现力,尤其是白话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他诗歌里清丽、优雅、柔美、准确的文字,得益于他的译诗追求,也是他长期追求诗歌语言美的结果。另外他所译的哈代(ThomasHardy)《分离》(TheDivision)一诗⑨:
Rainonthewindows,creakingdoors,
急雨打着窗,震响的门枢,
Withblaststhatbesomthegreen,
大风呼呼的,狂扫过青草地。
AndIamhere,andyouarethere,
在这里的我,在那里的你,
Andahundredmilesbetween!
中间隔离着途程百里!
Owereitbuttheweather,Dear,
假使我们的离异,我爱,
Owereitbutthemiles
只是这深夜的风与雨。
Thatsummedupallourseverance,
只是这间隔着的百余里,
Theremightberoomforsmiles.
我心中许还有微笑的生机。
Butthatthwartthingbetweenustwain,
但在你我间的那个离异,我爱,
Whichnothingcleavesorclears,
不比那可以短缩的距离,
Ismorethandistance,Dear,orrain,
不比那可以消歇的风雨,
Andlongerthantheyears.
更比那不尽的光阴:窈远无期!
第一节作者用了摹声词“呼呼”,又分别在第二和第三节里重复使用程度副词“只是”和“不比”,把原诗译得准确贴切。对比原文和译文可以看出,译者还用了“微笑的生机”等拟人比喻,明显是在发掘白话汉字特有的表现力,译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段,几乎成了译者基本的诗美追求。
2.3在创作中借鉴外国诗歌
在翻译中,新月社诗人学到了外国诗歌精湛的技艺并丰富了自己的诗歌表现技巧。他们翻译的外国诗,诗体多样,有长诗,有短句,不少是知名诗人的杰作,表现方法丰富多彩。然而,所有诗歌技巧,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经过自身的反复玩味、领会理解,并进而融会贯通,否则,诗人难以确切地译出它们的诗意。同时,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我们也会程度不同地看到,他们借鉴运用了外国诗歌的丰富的表现技巧与手段。以徐志摩翻译哈代诗歌运用各种格律和诗体形式进行试验为例:徐的诗(包括十四行诗、歌谣和无韵四行体诗)运用抑扬格、抑抑扬格、民歌节奏,采用独特格式的纤细新颖的韵律,创立了格调鲜明的新式对偶句,以重读单音字奏效,并且引进了招眼惹目的英国风格。以下试比较徐创作的诗歌《灰色的人生》和他所译的哈代的《致人生》(ToLife)。
灰色的人生
我想――我想开放我的宽阔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
……
来,我邀你们到民间去,听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怯懦的,丑陋的,罪恶的,自杀的,――和着深秋的风声与雨声――合唱的“灰色的人生”!
致人生
Olifewiththesadsearedface,
人生你满脸的忧愁与干枯,
Iwearyofseeingthee,
我不耐烦看着你,
Andthydraggledcloak,andthyhobbingpace,还有你的泥污的衣,你的踉跄的步
Andthytoo-forcedpleasantry!
你的过于装作的滑稽!
…⑩
可见徐志摩在《灰》里的思想是受了哈代《致人生》的启迪。受哈代的《致人生》描绘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的影响,徐的《灰色的人生》也描绘了文学对人生的作用。另外哈代在《对月》(TotheMoon)一诗中,曾把人生比作“叫人烦死”、早该“闭幕”的“一出戏”,亲手翻译这首诗的徐志摩由此发明了“人生趣剧”的概念。哈代对徐志摩人生观的单纯信仰“爱、自由、美”有深刻影响,对译文内容和创作主题的选择上也起了很大作用。
2.4翻译强化了诗歌的音乐美
新月社诗人的诗歌特点强调音乐美,这与西方诗歌强调音乐性不无关系。英诗的音乐性通过节奏和韵律表现。英语诗格的音韵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素而产生的,是构成诗歌的音乐美和艺术情趣的重要元素。例如,C.罗塞蒂(ChristinaGeorginaRossetti)的《歌》(Song)译文结构严谨、形式美观,既有缠绵的节奏,又有清亮优美的音韵,是一首很好的译诗。徐志摩创作的《落叶小唱》,其节奏是英语诗式的,不能不说是受到《歌》的影响。又如对音乐美的追求,在徐志摩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诗中的“夕阳”与“新娘”,是“行中韵”(头韵和腹韵);“新娘”与“波光”是“蝉联韵”;“新娘”与“荡漾”是“尾韵”。“夕阳”―“新娘”―“波光”―“荡漾”,四个词语在音韵上遥遥相应,突出地表现了音节的“波动性”。
2.5翻译带来的欧化句式成就了一些经典诗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之所以成为诗中的经典,除音乐美外,还有欧化句式的使用。徐志摩的名篇却得益于正确运用欧化句式。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是英文“QuietlyIwentaway.”。按现代汉语当是“我轻轻地走了”。又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借用的是英文的倒装句法,是把表语提前的结构,其英文结构为“Silentistonight’sCambridge.”。
3.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歌翻译与创作
说到新月社,不能不提徐志摩。徐志摩,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大师,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更有人称之为“现代诗仙”,堪称中西文化交流的大使@。另有新月社文人陈西滢晚年回忆:“在我的记忆中,新月社代表徐志摩,也可以说新月社就是徐志摩。”
在徐志摩的文学生涯晚期,他还翻译了前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人布莱克(W.Blake)的一首名诗《猛虎》(Tiger),这也是徐志摩最得意的一首译诗。徐志摩不仅翻译了布莱克的诗,还将自己的后期代表诗集以《猛虎集》命名。可见,徐志摩的许多创作和其译作都有直接联系的地方,如果从徐志摩广泛阅读的外国作家的作品与创作的联系着手,我们就会发现有大量创作作品可以找到其译作的影子。翻译诗歌,徐志摩有他自己真诚而独到的见解。从他见解的阐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翻译给徐诗创作带来的益处,也明显地感受到了翻译给徐志摩诗歌创作提供的某些重要艺术契机。他的独特的诗人气质,通过翻译诗歌对“诗味”的品味,不同的诗体写作实践及对各种诗体审美功能的把握,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
4.结语
新月社同人生活于中国文化的转型和白话新诗的滥觞时期,他们通过翻译借鉴了不少西方的诗歌创作形式,因此他们的诗歌翻译就自觉地参与了本体“文化身份的塑造”和新文学的建设。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社诗人的诗歌翻译经历了语言和诗体的探索,成功地实现了语言和新诗体的转换,这种转换同时促进中国新诗体的诞生,实现了中国诗体的现代化,由此更进一步证明了翻译的文化交流的本质。总的说来,他们以翻译为媒介,通过借鉴和引用外国诗歌的形式,为探索完美的中国新诗的体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他们的译诗不仅为自身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范,而且这些译诗本身也成为中国模仿、翻译和创作的代表。
参考文献
Hardy,T.TheCompletePoemsofThomasHardy[M].Gibson,Jamesed.London:Macmillan,1976.
戴拥军、张德让.“五四”文化语境与徐志摩的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
高伟.文学翻译家徐志摩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黄昌勇.新月派发展轨迹新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廖七一.诗歌翻译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刘介民、闻一多.寻觅时空最佳点[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
刘群.新月社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2006.
刘全福.徐志摩与诗歌翻译[J].中国翻译,1999(6).
矛盾.徐志摩论[J].现代,1932年2月.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M].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
徐志摩.徐志摩文集散文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徐志摩.徐志摩文集征译诗启[J].小说月报,1924(3).
印晓红.文学社团之翻译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