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有尧舜主,下有周召臣。琴瑟愿更张,使我歌良辰。
3.出自:白居易(春晓)
4.浊酒一杯家万里,^
5.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6.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山色苍苍,白云茫茫,江中的水晶晶的流淌。严光先生的风骨,就像这山河水一样,又高、又长。
7.碧云天,
8.衡阳雁去无留意。^
9.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1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冬季,再次被召回,判国子监。后来又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第二年五月,因反对迁都洛阳,与宰相吕夷简意见不合。又上《百官图》直接抨击吕夷简,被吕夷简指为“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贬知饶州(江西鄱阳县)。后来又到润州(江苏镇江)、越州(浙江绍兴)任职,每到一地,必定兴学助教。
14.明年桃李开,禹浪如霞高,之子可变化,咫尺登金鳌。
15.人不寐,^
16.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17.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范仲淹
18.宋·范仲淹《江上渔者》。你们看看那些驾着小船的渔夫,在风浪波涛汹涌的江上出没是多么危险艰辛。诗句表现了对艰辛捕鱼的渔夫的深切同情。
19.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20.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21.逐尔群鸥乐,群鸥尔勿飞。此心未忘者,天机非杀机。
2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23.黯乡魂,追旅思,
24.(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26.苏幕遮
27.酒入愁肠,
28.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其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30.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壮,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2.长烟落日孤城闭。
33.庆历三年(1043年),宋朝和西夏准备议和。范仲淹与韩琦入朝为枢密副使;八月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并上十策《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庆历新政”开始。但因为新政太仓促,而且遭到保守派反对,于第二年下半年彻底失败。范仲淹等人因遭到保守派的谗言陷害,被贬出朝,范仲淹知邠州(陕西彬县)。
34.残灯明灭枕头
3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6.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37.更在斜阳外。
38.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9.四面边声连角起。
40.寒声碎。^
41.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有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43.从今愈识逍遥旨,一听升沉造化炉。
44.范仲淹祖上世居河内(黄河以北),唐末***,迁往南方,居住在苏州。五代时,祖父、父亲一辈侍奉“五代十国”中的吴越国(政治中心在杭州)。宋太宗时(978年),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也随着吴越王归宋。
45.范仲淹老先生的名言名句很多,我最喜欢的就数,写在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诗词,表达了诗人自己的人生观,同时也写出了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真实的提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爱国情怀,让人钦佩!
46.天人两相忘,逍遥何有乡。吾当饮且歌,不知羲与黄。
47.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花如练,长是人千里。
48.一子贵千金,一路重千里。精思入于神,变化胡能拟。
49.江上鱼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50.客爱往来何所得,僧言荣辱此间无。
51.《岳阳楼记》中能表达范仲淹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范仲淹希望自己能像古仁人一样,有着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的旷达的胸襟。
52.无计相回避。
53.酒未到,
54.范仲淹的诗:
55.万古功名有天命,浩然携手上春台。
5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57.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58.黄叶地。^
59.秋色连波,
60.夜寂静,
61.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62.范仲淹经典名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碧云天,黄叶地”等。
63.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一经典名句并非出自范仲淹之口,而是出自江淹的《别赋》。
64.真珠帘卷玉楼空,
65.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6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7.《渔家傲·秋思》
68.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处在朝廷中为官,就应当为其老百姓担忧,处在江湖之中,就应当为其君主担忧。
69.年年今夜,
70.第二年,又改知庆州(甘肃庆阳)。在西北守边期间,范仲淹采取以防守为主,并积极占据险要、步步为营进逼西夏的策略,并取得了极大成功,提高了他的名望和政治地位。
71.少壮由来须努力,篆铭钟鼎古何人。
7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3.晴岚起片云,晚水连初月。
74.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75.纷纷坠叶飘香砌。^
76.谙尽孤眠滋味。^
7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典故: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79.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80.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
81.《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
82.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8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84.眉间心上,
85.黯乡魂,
86.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87.“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岳州知州滕宗谅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据记载,范仲淹本人当时并没有亲临岳阳楼,而是根据滕宗谅送他的《洞庭晚秋图》而作。
88.英雄惜此地,百万曾相距。近代无战争,常人自来去。
89.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90.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91.这是范仲淹诗中的一联。劲草不被风所吹倒,孤桐虽然无意,凤凰却自己飞来。比喻强劲的生命力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92.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因为自己在名、利、权等外物上得到了什么而高兴得很,也不因为自己在名、利、权等外物上损失了什么而内心伤悲。这句话是说,要有不计较自己的外物得失的宽阔胸襟,而始终保持心怀天下、一心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
93.万里江海源,千秋松桂阴。
94.明月楼高休独倚。^
95.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96.愁肠已断无由醉。^
97.万物已齐无一事,独醒惟笑众醺醺。
98.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
99.都来此事,
100.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崢嵘。勗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101.清风何处来,先此高高台。兰丛国香起,桂枝天籁迴。
102.《江上渔者》。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知道鲈鱼的鲜美。你看那将中的一夜扁舟,还在那风浪中时隐时现。
103.夜夜除非,
104.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两岁时,父亲去世;四岁时,母亲谢氏带着范仲淹改嫁长山人(山东邹平)朱文翰,改名朱说。年青时的范仲淹就读于长山的长白山醴泉寺;二十三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于是离家,前往应天府(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学习。
105.《游庐山》
106.羌管悠悠霜满地。^
107.御街行
108.我给略概括些句子以求方便:
109.孔子作旅人,孟轲号迂儒。吾辈不饮酒,笑杀高阳徒。
110.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11.两两凫雁侣,依依江海濒。晚光倒晚影,一川无一尘。悠悠乘画舸,坦坦解朝绅。绿阴承作盖,芳草就为茵。
112.渔家傲
113.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114.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15.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开始在地方上任职。二十九岁时,恢复范姓,改姓名为范仲淹。后来,母亲去世,范仲淹被晏殊聘用,管理应天书院。在为母亲服完丧后,晏殊将他推荐给朝廷,任秘阁校理。但因为上书请太后还政于仁宗皇帝,没得到允许,于是自请出朝,到地方上任官。
116.五老闲游依舳舻,碧梯云径好和途。
11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18.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及。神农与后稷,有灵应为泣。
1.追旅思。^
2.朱楼逼清江,下睨百丈鳞。羡此南鱼乐,不忍持钩轮。(在线造句)
3.好风从天来,吹落桂树花。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5.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改知邓州(河南邓州),从此完全远离了政治中心,进入半退休状态。范仲淹在邓州创建百花书院,并亲自讲学。之后,范仲淹又知杭州、知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范仲淹徙知颍州(安徽阜阳市)。五月二十日,在上任途中,走到徐州市,去世。十二月,葬于洛阳万安山下。谥号“文正”,因此后世又称他为“范文正公”。
6.杜甫的《登岳阳楼》:^v^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还有《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
8.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9.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10.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2.独上西楼为君久,满城明月会云销。
13.范仲淹《渔家傲》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4.范仲淹是宋真宗时的进士。庆历三年(1043年)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碧云天,黄叶地”二句,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为:“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与范仲淹的原词同样凄恻苍凉。
15.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16.北宋·范仲淹《苏幕遮》。酒一进入到充满忧愁的身体里,就化成了思念的泪水。”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称这首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首词对宋代豪放派词作和元曲的创作都有较大影响,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名作。
17.《定风波》
18.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19.更在斜阳外。^
20.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21.塞下秋来风景异,^
22.劲草不为风偃去,孤桐无意凤飞来。
23.《御街行》
24.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宋〕范仲淹
25.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6.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2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8.自然天下文,不复迷宗师。
29.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30.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31.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
32.家庭虽然贫困,但志向不改,酷爱读书,如饥似渴。
3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4.送君直上青霄去,行看归乘驷马车。
35.功名早晚就,裴度亦书生。
36.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37.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38.好乐当年开口笑,此心无事愧重霄。
39.山映斜阳天接水。^
40.欧阳修:(我找了些名句以供你参考)
41.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42.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4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44.芳草无情,
45.圣明何以报,殁齿愿无邪。
46.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47.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
48.《江上渔者》
49.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50.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2.——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典故出处: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3.清夜泛月华,宛是江湖游。他日上云去,兹为黄鹤楼。
54.春风得意的诗句是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55.先成泪。^
5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8.^v^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v^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就是为官者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5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0.买臣起白社,贾谊富青春。宝此金轆轤,去去延平津。
6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2.月华如练,
63.何当换金骨,五云朝玉京。有客淳且狂,少小爱功名。
64.窈窕玉女窗,想像玉女粧。皎皎月为鉴,飘飘霓作裳。
65.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66.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67.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
1.四面边声连角起。^
2.《灵乌赋》。宁愿鸣叫而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默默的活着。
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4.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5.燕然未勒归无计。^
6.教易为善,善而人正,国之所以治
7.千嶂里,^
8.《武夷茶歌》
9.诗人不悔衣霑露,为惜清光岂易亲。
10.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祖籍邠州。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11.有声若江河,有心若金璧。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
12.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文都写得很好,《岳阳楼记》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读书人的精神追求。范仲淹的诗词,也是独树一帜。他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其实则写出了无奈的感慨,当时他在陕西戍边,有家不能回,而他老家,远在千里之外的苏州。
13.《苏幕遮》
14.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载!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明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5.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6.竭我百家产,崇尔一室居。四海竞如此,金碧照万里。
17.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1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两者首诗写出了范仲淹的无奈。
19.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去世,仁宗亲政,将范仲淹召回,任右司谏。不久,因为和众谏官劝阻皇帝废后,被贬出朝廷,到地方任职,先后在睦州(杭州淳安)和苏州任职,在苏州时颇有政绩。
20.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于天下人承担忧患,后于天下人享受快乐。这是最为崇高的人生境界,每个人都应深深体会其中的含义,以此作为提高道德修养的箴言。
21.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22.化作相思泪。^
23.坐啸此亭中,行歌此亭际。逍遥复逍遥,不知千万岁。
24.字希文,北宋人,生于公元989年8月29日,卒于1052年5月20日。按照在位皇帝的时期划分,他生于太宗朝,学习和在底层做官是在真宗朝,政治上成熟、做出重大成就的时期是在仁宗朝。
26.花前人自乐,桃李岂须言。
27.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28.天淡银河垂地。^
29.化作相思泪。
30.好梦留人睡。^
31.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32.长是人千里!^
33.无为落梅调,留寄陇头人。
3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35.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36.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使天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且提高了当时北宋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有一定成效。
37.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尩悴。
3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40.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1.----范仲淹
42.云开瀑影千门挂,雨过松簧十里铺。
43.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44.碧云天,黄叶地,
45.《渔家傲》
4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47.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48.将军白发征夫泪。^
49.范仲淹:
50.长烟落日孤城闭。^
5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52.拓展资料
53.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54.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
5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6.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言兰一相接,岂特十步香。
57.行行道不孤,明月相随去。
5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9.《剔银灯》
60.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