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有“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诗情画意的风光,有“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的淳朴民风,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不少文学作品的素材。
今天学习的这首词是苏轼的《浣溪沙》。作者通过他在初夏乡间的见闻和感受,生动真切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东坡对词的贡献,不仅在于改变词风,还扩大了词的取材范围。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以乡村题材入词,就是此前词人未曾涉及的,是东坡词对“词为艳科”的突破。
苏东坡写过一组五首《浣溪沙》,自注云:“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这首词是其中的第四首。徐门,即徐州。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元丰元年(1078年)春,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苏轼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祈雨,果然求得甘霖。初夏,他又亲赴石潭拜谢雨神,路上写下这一组《浣溪沙》。
上片写乡村风物。作者选取了三幅初夏乡村的经典画面:枣花落在衣帽上,簌簌作响;进入村子,四面八方传来缫丝车的响声,一片忙碌景象;还有衣衫粗劣的农民在古老的柳树下,吆喝着售卖黄瓜。“簌簌衣巾落枣花”,是“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枣树初夏开花,秋季果熟。簌簌,说明花开得茂密,预兆有好的收成。缫车,即缫丝车,是抽蚕丝的工具。作者在这组词的第三首里写道:“谁家煮茧一村香。”可见正值煮茧抽丝的繁忙时节。牛衣,泛指用粗麻织成的粗劣衣服。黄瓜,是夏季时令菜蔬。这三幅画面,有声有色,而更侧重于听觉。
下片写行路感受。一路走来,酒意未消,前路尚远,不免犯困思睡;初夏的太阳在空中照着,令人身热口渴,不禁想着随便到哪里找杯茶喝。正好看到有户农家,作者就前去敲门,不知这农忙季节有人在家否。前两句描写初夏酒后长途行走的感受,用词精准。末句则表现出苏东坡这位一州之长的亲民风格。野人,指农家。
读完下片,再回过头看上片的描写,就能体会到作者的匠心所在。作者行路困乏,醉眼朦胧,无心仔细观察景物;而声音传入双耳,是无法拒绝的。因而上片三句,都是诉诸听觉,经过妙手调遣,为读者呈现出三个初夏乡村的典型场景。
诗宝
诗君好,请问“牛衣”是什么?
诗君
蓑衣之类,这里泛指农民穿的粗劣衣服。《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一作“半依”。